什么是我们的美好世界?
我们的美好世界究竟该是什么样?
鉴于我个人并不能对这个问题给出标准答案,故只能通过尝试罗列部分历来存在过一些关于美好世界的假设,加以分析。
陶渊明《桃花源记》中的世外桃源,算作第一类假设,权且称之为童话式的假设,不作过多讨论。
第二类假设,是往后看的假设,认为只有过去才是美好的,相比之下,今天的一切似乎都显得不太美好,之所以如此,原因是违背了过去。老子小国寡民的设想、孔夫子对周礼的推崇,都可归入此类。
第三类是向前看的假设,相信更美好世界存在在于未来。例如,基督徒对天堂、佛教徒对极乐世界的向往,以及共产党人对“因特纳雄耐尔就一定要实现”的追求,等等。
第四类,是唯我独尊的假设。在中国,这种假设至少打一八四〇年以后被推翻得一塌糊涂。与此密切相关的是第五类,即向外看的假设,在对某种外界事物一知半解乃至一窍不通的情况下,有意无意、张口闭口地鼓吹 “月亮是外面的圆”。
然而,看看遭受打着普世价值幌子的邪恶力量攻击下的国家——像伊拉克、埃及、利比亚、苏联解体后的各国比如乌克兰——怎么样?
不妨也看看,民族自尊好不容易被前所未有地树立起来又遭到前所未有地破坏之后,华夏大地上红色激情岁月的记忆之于特色和谐时代的反思,怎么样?
毫无疑问,不同的人,可以从不同的立场和感受去记忆历史、表述现实,并都可能到找相应的证据,这样说并不是历史虚无主义。当年毛主席与黄炎培就历史周期律的对话,依然而且更加沉重地考验着如今这个时代。
最后一类对于美好世界的假设,是一些所谓得道的大师们常说的:当下最好、活着就好。可是动物也活着,狗也活着,它们大概不会去思考世界美好或不美好的问题,不存在追求美的自觉性和能动性问题。
对于昆明3.01严重暴力恐怖事件中那些令人发指的丧心病狂者,还有那些因此死于非命的无辜受害者来说,当下的美好、活着的美好在哪里呢!?
要探寻美的答案,一方面基于对美的认识,另一方面则基于对一切不完美的认识。这些认识永远不一定是正确的,甚至有时候可能连认识对象都不见得是完全真实的,所以我们才有理由永远不放弃对美的追求与向往。
(2014年3月3日)
爱学记

微信收款码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