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国际纵横

点评2011年5月9日-5月11日《参考消息》

火烧 2011-05-12 00:00:00 国际纵横 1031
分析2011年5月9日参考消息,探讨美国击毙拉丹后的舆论策略、巴基斯坦的应对及反恐战争的影响,涉及中情局录像、基地组织现状与美国国内政策调整。
2011年5月9日参考消息

《中情局公布拉丹录像有玄机》,美国之音电台网站5月7日报道,路透社华盛顿5月7日电,英国《卫报》网站5月7日报道,美联社华盛顿5月7日电,英国《每日电讯报》网站5月7日报道,香港《东方日报》5月8日报道,英国《每日电讯报》网站5月7日报道,新加坡《联合早报》5月8日电。第一个问题,美国在宣布“击毙拉丹”后,指责巴基斯坦没有和美国充分交流有关拉丹行踪的情报,并想以此作为其进一步侵犯巴基斯坦主权的借口,然而,根据美国自己公布的消息来看,美国是在大半年前就掌握了拉丹行踪的,如果巴基斯坦方面真的如美国所指责的那样——是与拉丹有暗中往来的话,那么,在“美巴合作反恐”的机制下,拉丹应该早就通过巴基斯坦方面获知情报而逃遁了,而拉丹之所以没有能够逃遁,正是因为美国方面没有与巴基斯坦充分交流有关拉丹行踪的情报。既然美国自己没有与巴基斯坦方面分享情报,那么凭什么指责巴基斯坦方面没有与美国分享情报呢?对巴基斯坦而言,在反击美国指责的时候就应该抓住这一点,用敌进我进的办法抢占道德制高点,而不应单纯地跟着美国划定的逻辑去走,被动应付。对巴基斯坦而言,证明自己的无辜和被动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因为只有这样才能有效稳定巴基斯坦国内的形势,反之,如果跟着美国的逻辑走——极力证明自己在“击毙拉丹”一事中是有功的话,那么只会将自己陷入一个十分孤立的境地,利比亚的卡扎菲就是一个活样板。巴基斯坦政府只有紧紧抓住伊斯兰世界的真正民意——反美反侵略——才能使自己的执政有一个坚实的依靠。

 

第二个问题,由于美国已经无法证明拉丹的死活,因此,为了使得“击毙拉丹”一事具有重大的意义,美国搞出了几盘影像资料。然而,这种画蛇添足的做法反而证明美国十分心虚。美国为了在“击毙拉丹”后继续它的反恐战争,因此,美国媒体一度宣布“基地”组织的实权已经掌握在“基地”二号人物手里了,而且不断有专家出来证明“基地”是一个松散的组织(这和此前美国的宣传有很大的出入,因为一个松散的组织显然不可能比一个严密的组织来的可怕),因为只有这样才能避免因“拉丹之死”而导致“美国的反恐战争之死”(因为“结束反恐战争”是不符合美国摆脱危机的要求的)。然而,这种舆论导向必然导致一个美国所不愿意看到的后果——就是“击毙拉丹”一事本身的重要意义被严重的贬值了。于是,美国陷入“两难”。一方面,如果要证明“击毙拉丹”一事具有重大意义的话,那么就必须证明拉丹始终是“基地”组织的老大,然而,这个证明所带来的副产品是美国不必再在反恐战争上拨付更多的经费了——这正是美国金融资本所希望看到的一个结果——但这绝不是美国军工既得利益集团所愿意看到的一个结果。因此,就出现了几盘“拉丹的影像资料”,然而,这些资料本身并不能证明任何事情,而且,我们相信,在好莱坞的帮助下,美国可以成批地生产出有关拉丹的影像资料。尽管如此,这些影像资料上面所显示的拉丹形像也与以往媒体上的形像大相径庭,以至于美联社自己都要费尽口舌来证明影像中的人物就是拉丹本人,并且还恬不知耻地说这段录像打破了拉丹多年来努力维持的形像。且不说,拉丹多年来的形像正是由美国一手来维持的这一个问题,单就录像本身而言,除了让人更多的怀疑这是一段伪造的录像外,没有别的什么更合理的解释了,影像中的“拉丹”之所以和以往的形像不同,那恰恰是因为影像中的“拉丹”是一个演员。另一方面,美国搞出的这几盘用来“破坏拉丹形像”的录像在客观上起到了削弱“击毙拉丹”一事重要性的作用,这实际上从侧面证明美军在反恐战争中的无能,更直接地作用还是给美国金融资本找到了一个整改美国军事部门的理由。于是,“击毙拉丹”一事对美国自己摆脱经济金融危机的重要意义就表现为,要么削减军费开支以减少资本集团的负担,要么整改军事部门以实现精兵简政、提高战斗力的目的。从美国国内人事的调动来看,中情局局长可能调任国防部长,那么这也就意味着美国军事部门的整合运动已经成为了一个既定方针,换言之,军费开支未必会减少(通过减少分钱的人,剩下的人反而还能分到更多的钱,这样军工既得利益集团的利益损失就降到了最低点)。

 

美国的舆论是为统治集团的利益服务的,而且是为统治集团内部较强势的一方服务的。对美国在反恐战争上的舆论多变的问题,首先要从美国统治集团内部,尤其是从资本集团的利益取向的角度去思考。包括战争在内的外部手段只是美国统治集团为克服其统治美国时所产生的内部矛盾服务的,美国对外发动战争的目的也是为了巩固统治集团的统治,而不是单纯的为了战争而战争,如果不打仗是有利于美国统治集团统治的话,那么美国就会选择退出战争(否则,战争只会导致美国统治集团在美国统治的终结),这一点在朝鲜战场和越南战场上都演示过了。当然,要使美国选择退出战争,就首先必须在战场上战胜美国。

2011年5月10日参考消息

《中国与美国对话“底气”很足》,路透社华盛顿5月9日电,美联社华盛顿5月8日电,英国广播公司网站5月8日报道,德新社华盛顿5月7日电,美国外交学会网站5月8日文章,英国广播公司网站5月9日报道,《台湾苹果日报》5月8日报道,《香港经济日报》5月9日报道,法新社华盛顿5月9日电,日本《朝日新闻》5月9日报道,美国《纽约时报》网站5月8日文章。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世界经济研究所所长陈凤英预测,一些新议题可能被美方“推上一线”。一是中国的投资环境,二是中国政府采购自主创新产品,美指责中国这一政策倾向本国企业,构成保护主义,美国还多次在知识产权保护问题上大做文章;三是中国市场准入,奥巴马去年提出5年内出口翻番目标后,中国对美而言已不仅仅是简单的“工厂”,更成为重要的“市场”,美方可能就中国推进金融领域改革及资本项目开放提出自己的看法。

中国所谓的底气究竟来自哪里呢?这个底气究竟是表现为中国拒绝美方对我国金融领域改革及资本项目开放所提出的要求,还是反过来——表现为中国继在汇率改革问题上满足美国的部分不合理要求后,又要在新一轮的金融改革及资本项目开放等问题上再一次满足美国的不合理要求呢?!我们希望看到的是第一种情况,但是,我们对此不抱任何希望,因为既往的历史已经预示着第二种情况更有可能成为现实。这也就是说,将有更多的原本属于中国的利益会被美国所攫取,而这也正是汉奸们最愿意看到的结果。在汉奸们看来,所谓的底气就来自于中国有足够多的利益可以出卖,通过不断卖国来表现中国是对美国负责的、是对世界负责的。

 

中国明明是美国的债主,但是,这种关系在汉奸那里却异化出了中国要对美国负责这样的妖怪逻辑。在汉奸的逻辑里,不是去要求美国缩减开支、增加税收以提高还债能力,反过来却要求中国为满足美国的利益需求进行不断的改革,并且使中国的改革成果成为美国摆脱危机的手段,实际上就是要使中国完成成为美国的奴隶,成为美国的经济殖民地。

 

《围攻坎大哈塔利班分子遭全歼》,德新社阿富汗坎大哈5月9日电,美联社喀布尔5月8日电,美国全国公共广播电台网站5月8日报道。德新社报道,官员们说,安全部队歼灭最后一名塔利班袭击者,结束了约30小时的僵局后,阿富汗南部城市坎大哈的生活今天一切如常。然而,阿富汗官方又说至少有20名塔利班分子在袭击中丧生,包括8名自杀式爆炸者。这也就是说,20个塔利班战士就把坎大哈折腾了30个小时。由此可见,阿富汗伪政府及北约侵略军的军事反制能力之低,简直到了一个不可想象的地步。20个人就能把伪军及部分侵略军牵制了30个小时,那么,如果阿富汗反侵略武装的人数再多一些呢?岂不是要把阿富汗伪军和侵略军打得四处逃命了吗?从这一事情上,我们就可以看到获得阿富汗反侵略战争的胜利一事是完全有可能实现的。而美国主动恶化美巴关系的后果只会进一步增加它在阿富汗战场上的困难。

 

《拉丹之死令美再度关注亚太》,日本《外交学者》杂志网站5月6日文章(作者,美国的德国马歇尔基金会研究员丹尼尔·克利蒙)。很明显,美国已经有人提出了利用拉丹之死来进一步拉长欧盟战线的意见。事实上,对美国而言,由于其自身综合实力的下降,它很担心在其对欧盟的金融打击过程中出现美欧相互消耗,最后被他国渔翁得利的情况。因此,美国一方面通过部署欧洲反导系统来离间俄欧关系,从而使得欧盟必须消耗一部分精力来应对俄罗斯的威胁,另一方面,美国希望欧盟进一步加强其对亚洲事务的干涉,从而通过制造欧日、欧中等矛盾,利用日本和中国的实力来进一步消耗欧盟的综合实力。美国有人希望将拉丹之死作为一个西方对外侵略成功的范例,由此来鼓动欧盟进一步加大对外侵略(至少是对外干涉)的力度。就目前的情况来看,英国是——除美国之外——最积极的干涉亚洲事务的西方国家,德国现在也在加大力度,而法国目前还在全力对付非洲事务。德国对亚洲事务的干涉,最主要的就是中国的西藏问题。英法则主要是干涉其前殖民地的事务,如巴基斯坦、泰国。

 

或许有人希望将欧盟势力引入亚洲来作为一种平衡美国的力量,但是,我们要指出的是,亚洲与美欧的关系,从根本上来说,是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关系,是被压迫者与压迫者之间的关系,因此,尽管美欧之间有各种矛盾,但是,它们在对付发展中国家时,它们的利益是一致的,因此,引入欧盟势力来平衡美国力量的想法只是一种不切实际的幻想,反过来还会导致引狼入室的恶果。且不说这是一种不愿意负责任的表现,单就引欧入亚一事而言,一旦欧盟在亚洲获得了一定的既得利益,那么它就可能在其与美国的斗争中出卖这一部分利益,因为这部分利益与它的关系是最疏远的,由此使得亚洲只会轮流遭受美欧的各种盘剥,而不可能取得任何自由的空间。

 

对中国而言,要使美欧相互消耗的话,那么就应该在美欧利益冲突最严重的方面做文章,也就是要在国际金融霸权的斗争上做文章,反过来说,不要将国际金融霸权斗争的焦点集中到自己的身上,说白了,在中国的军事力量还无法保护中国海外经济权利的时候,人民币国际化的进程只会使中国遭受额外的压力,这种压力不仅来自美国,同时也来自欧盟。国际上有人在吹捧人民币,但是,这实际上是国际金融资本为了保护其在欧盟的利益而用人民币来吸引美国火力的手段。

2011年5月11日参考消息

《古巴放宽出国旅游限制》,埃菲社哈瓦那5月9日电,法新社哈瓦那5月9日电。古巴政府9日宣布,将开放国民出国旅游。然而,由于这几十年来,只要有办法踏上美国领土的古巴人,就能立即获得美国居留权,因此,如果美国不因此改变既有政策的话,那么恐怕就会面临大批到美国旅游的古巴驴友们要求获得美国居留权的问题了,而这将进一步加重美国政府的财政负担,同时也会进一步加重美国国内在非法外籍劳工及移民政策等问题上的矛盾,实际上也就是加重了美国产业资本与金融资本之间的矛盾。

 

从美国资本的角度而言,它摆脱危机的手段一个就是扩大自己在既有市场中的份额,同时开辟新市场,另一个手段就是以侵略战争的形式直接掠夺了。因此,反过来也可以这么理解,当美国资本无法扩大其在世界市场中的份额,以及无法开辟出新市场,同时也没有办法通过侵略战争来直接掠夺的话,那么美国的资本主义危机就必然会在其国内爆发出来。由此可知,美国之所以那么挖空心思地要打开中国市场,就是为了避免危机在其国内爆发,而中国的汉奸们之所以高度赞扬中国向美国进一步开放市场一事,就是因为通过此事,不仅美国国内爆发危机的可能性降低了,而且,这种可能性的降低是以牺牲中国的利益为代价的。

 

在危机时代,既有市场实际上会处于一种不断萎缩的状态,因此,开辟新市场实际上成为了最主要的维持资本生存能力的手段。然而,新市场并不是那么容易获得的,新市场是建立在一定的消费水平和消费能力之上的。中国之所以再次成为帝国主义列强觊觎的目标,就是因为中国的消费水平和消费能力又一次提高到可以满足发达国家的扩大商品出口数量的程度了,实际上就是到了一个可以使中国的市场满足列强资本实现资本增殖目的的历史阶段了。但是,在西方资本打开中国市场后,中国的民族资本(包括公有资本和私有资本)在本土市场所占的份额也就要下降乃至彻底丢失了。

 

不过,对美国而言,光是打开中国这个市场还是不足以确保其能够从危机中彻底摆脱出来的,因为在这个世界上还有几个能够与美国争抢市场份额的国家,如果美国不能把其他几个竞争对手排除在中国市场之外的话,那么美国打开中国市场的行动最后很可能就会变成是在为其竞争对手服务了,也就是在为欧盟、日本乃至韩国的出口商服务了。因此,美国在自己争抢世界市场份额的同时,不断利用和制造欧盟、日本以及韩国等发达国家的危机来打击这些国家的出口能力。此外,美国还通过汉奸们的魔掌不断摧毁中国的独立自主的研制能力,在市场化的名义的下让美国资本控制了中国大量的经济领域和学术领域,从而不仅使中国的市场几乎被以美国为首的外国资本所控制,而且中国的学术机构也大量地被以美国为首的外国资本所控制,结果就使得汉奸媒体及汉奸言论层出不穷。而汉奸言论主要毒害的就是广大缺少独立思考能力的青少年,很难想象这一批批的在汉奸舆论熏染下成长起来的青少年在成年之后会变成一个什么样子。

 

当然,由于美国禁止向中国出口武器,因此,美国无法和俄罗斯争夺中国的武器市场,而印度市场又时不时地让美国产生受挫感。因此,美国一方面严防欧盟改变其对华武器禁运的政策,以期使得美国军火商在中国市场的“损失”降到最低,另一方面,美国还要和俄欧争夺以印度、巴西、南非为代表的发展中大国的武器市场。

 

《IMF预测,地震重创经济:新西兰甚于日本》,法新社华盛顿5月9日电。如果只算相对份额,尤其只是算经济账的话,新西兰受到的冲击的确可能超过日本,但是,经济并不能概括一个国家的全部特征,只有综合考虑各方面的因素,才能判断所受冲击的大小,因此,我们不能仅凭IMF在经济上的判断就随意推断出“地震对新西兰的冲击大于日本”的结论(这与IMF的“地震对新西兰经济的冲击大于对日本经济的冲击”的结论并不矛盾)。尽管新西兰和日本都是发达国家,但是新西兰是一个小国,而日本则是一个大国,日本对世界经济政治的影响力是明显强于新西兰的。因此,日本受地震冲击的大小不仅要看日本在经济上的损失,而且还要看日本在政治及其他方面的损失。

 

日本首相菅直人10晚在首相官邸举行的记者会上宣布,中止日本政府以前制定的能源发展计划,对于国家的能源发展战略进行重现研究检讨。菅直人首相在会见中指出,迄今为止,日本的电力发展依赖于核电和火力发电两大支柱,今后要重点研究太阳能和风能等新能源的发展,要让自然能成为日本电力的根本。

 

日本财务省11日公布的数据显示,由于以欧元计价的外汇资产增值及美元债券市值上涨,截至今年4月底,日本外汇储备余额增至11355.49亿美元,比前一个月增加195.24亿美元,再创历史新高。其中,外国有价证券和外汇存款分别为10447.84亿美元和128.94亿美元,分别比前一个月增加172.11亿美元和减少9.42亿美元。黄金储备虽然总量未变,但持有市价比前一个月增加23.74亿美元,为377.77亿美元。

 

很明显,真正对日本造成冲击的并不是地震本身,而是由地震引起的日本核危机。日本的核危机实际上充分暴露出日本战略纵深狭小所会带来的严重后果,由此使得日本不得不改变既有的能源发展战略。然而,如果日本真的放弃以核能为主的能源发展战略的话,实际上也就意味着日本不仅会在经济独立性方面进一步下降,而且还会在政治独立性方面进一步下降。此外,由于太阳能与风能都不成熟,因此,这些能源是否就能成为日本未来能源的依赖还是个大问题。(这里需要注意的一个问题是,如果太阳能和风能真能满足日本的能源需求的话,那么,在理论上,太阳能和风能就能满足整个人类的能源需求了,换言之,人类就由此进入了一个能源相对独立的历史阶段,相应的,美国控制世界能源的战略就无法再维持下去了,反过来说,美国必定会极力阻止这种事件的发生,实际上美国的世界霸权已经成为人类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障碍了。)也正是因为日本还要依赖石油能源,并且,在可预见的将来,日本对石油的依赖程度还会进一步提高,因此,日本的经济独立性必然会随着对外部能源供给的依赖程度的上升而下降。

 

与此同时,鉴于美国的海上军事霸权依然有效,因此,美国对世界能源运输的控制力依然还维持着,这样一来,日本对美国的政治依附也就会进一步增加,相应的,日本就会为美国支付更多的开销。由此,也就可以解释,为什么在日本地震及核危机后,日本的外汇储备非但没有减少反而还增加的这一状况了,就是因为美国利用日本核危机对日本进行了新一轮的敲诈勒索,增持美债就成了顺理成章的事情了。

 

最后,随着日本对石油能源的依赖增加,日本与周边国家在海洋油气田开发上的矛盾也会增加。并且,由于日本进一步依赖能源的海上运输,因此,日本干涉台海、南海事务的可能性也就增加了。从另一方面来说,对俄罗斯而言,日本能源政策的改变很可能会使得日本愿意在俄日石油输送管道上投入更多的金钱。对中国而言,越早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就能越早驻兵台湾及南海诸岛,就越能在战略上掐住日本的喉咙,也就越能将东北亚爆发战争的可能性降到最低。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