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网友杂谈

苏共亡党亡国十五论之九:没有真正的有水平的青年马克思主义者

火烧 2011-05-12 00:00:00 网友杂谈 1025
文章分析苏共亡党亡国与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关系,指出青年信念缺失是苏联解体的重要原因,回顾赫鲁晓夫秘密报告与戈尔巴乔夫改革对青年思想的影响,强调社会主义事业需青年接班人支撑。

没有真正的有水平的青年马克思主义者  

社会主义就没有光明的未来  

——九论苏共亡党亡国  

萧湘延  

苏联解体、苏共亡党亡国历史悲剧的造成,原因自然是多方面的。思想教育工作的失误,致使苏联全社会尤其是青年一代思想迷茫、信念崩溃,无疑是苏联剧变的根源之一。  

写下这个题目的时候,笔者就想起了苏联作家奥斯特洛夫斯基的文学名著《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在中国,曾经有千千万万的青年把主人公保尔﹒柯察金在烈士墓前的一段谈话作为座右铭:“人最宝贵的是什么,是生命。生命对于每个人只能拥有一次,因此,他应当这样度过他的一生:当回忆往事时,他不会因为荒废年华而悔恨不已;也不会因为一事无成而羞愧难当;这样一来,当其临终时,他就可以理直气壮地说:‘我的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已献给了世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的解放而斗争”。正是这段话的激励,使成千上万的青年投身社会主义建设事业。  

毛主席说:“青年人就像早上八九点钟的太阳,世界是我们的,也是你们的,但归根结底是你们的”。青年是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没有青年,一项伟大的事业就没有明天,没有未来。苏联的社会主义事业,曾经吸引了不计其数的像保尔·柯察金、卓娅等这样的进步青年为之奋斗终身。但经过几十年的发展,由于积累的体制机制弊端和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的失误以及领导阶层对社会主义事业的叛卖,致使苏联青年对现实严重不满,对未来感到迷茫,对苏联社会主义产生了严重怀疑,丧失了社会主义的坚定信念。当代欧洲生态社会主义代表人物萨拉·萨卡认为,苏联失败的原因有两点:“一是遭遇了增长的极限;二是没有能够培养出一代‘新人’。‘新人’的行动受一种新的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伦理观的激励和引导,尽管他们也清楚,这种伦理观是其事业成功的根本保证”。  

苏联青年的信仰危机,从赫鲁晓夫时代就开始了。赫鲁晓夫在苏共二十大上的秘密报告,极为轻率地把苏联的体制机制弊端、建设中出现的种种失误,简单地归结为斯大林的个人政治品质,在国际国内引起了巨大的思想混乱。从那时起,很多青年就对社会主义信念产生了怀疑。这一代青年后来成为苏联党和国家重要领导人,他们既不知道党的优良传统,又缺乏坚定的理想信念,在他们的手里毁灭苏联。戈尔巴乔夫、雅科夫列夫、波波夫,就是其中的代表。2001年3月,戈尔巴乔夫在接受俄罗斯一家电视台采访时说:“我们是苏共二十大的孩子,苏联60年代的历史对我们影响很大,年轻时我们是怀着对党的信任和忠诚入党的,但苏共二十大以后,我们的思想发生了转变”。正是在这帮“二十大的孩子”手里,导致苏共亡党亡国、苏联解体。  

1964年10月,勃列日涅夫取代赫鲁晓夫成为苏共最高领导人,揭开他主政18年的历史帷幕。当时,他警觉到青年一代思想教育工作的形势严峻,对此给予了高度重视。1966年,勃列日涅夫在苏共23大总结报告中说:“青年是我们的未来。”“党有权自豪的是,她用对共产主义伟大力量无限忠诚的精神培养的一代又一代的人。”同年5月17日,勃列日涅夫出席苏联列宁共青团第15次代表大会。在会上,他说:“载入史册的十月革命的伟大日子离我们越久远,没有经历过严峻生活考验的男女青年加入我们党的队伍越多,思想教育的任务就越重要。我们应该使每个青年理解我们革命的总目标,帮助每个青年明确在世界的革命发展中自己的具体位置。”整个20世纪70年代,勃列日涅夫几乎每次讲话都要强调意识形态工作,要讲到青年一代的教育工作。勃列日涅夫曾明确指示:“对于意识形态工作,对于宣传工作,我们不应吝惜钱财,也不能吝惜时间和其他手段。”  

有了勃列日涅夫这样的指示,苏共全党上下对青年一代的意识形态给予了高度重视。此后,苏联出版了大量马克思列宁主义著作、勃列日涅夫文集以及苏联当时领导人的文集。出版印刷规模之大、印数之多,令人叹而观止。后来有研究者感叹说:“马克思列宁主义、勃列日涅夫以及苏共当时领导人的著作,出版、印刷得实在太多了,充塞苏联全国的图书市场而销不出去。直到戈尔巴乔夫当政的1986年,苏联部长会议国家出版印刷和发行委员会向苏共中央报告,该委员会及苏联消费合作社中央联社、军事出版社、苏联科学院出版社系统中,仍积压着1969年—1983年间出版的勃列日涅夫和其他党政领导人的著作共221部、321.9万余册。其中勃列日涅夫著作有166部、277.9万册。除此之外,积压的还有127.6万册苏共纲领;1049种、75.69万册用各民族文字出版的苏共领导人著作;70万幅勃列日涅夫标准像;13万幅安德罗波夫标准像;17万幅契尔年科标准像;大量带有上述已故领导人画像的宣传画和画册。”  

苏共在大量出版马列主义和苏共当时领导人著作的同时,还增办、出版大量报刊杂志,去充塞和占领舆论宣传阵地。仅20世纪70年代上半期,苏联就增办400多种新报纸、113家新杂志,其中绝大多数是政治宣传性报刊,只有极少数是科技类的报刊。  

除此而外,苏共还大力宣传勃列日涅夫的三篇著作:《小地》、《复兴》和《垦荒》。《小地》是勃列日涅夫参加苏联卫国战争的回忆录,发表于《新世界》杂志1978年第二期上。《小地》一经发表,《真理报》、《消息报》、《红星报》、《文学报》等各大报刊杂志均发表书评,要求青年一代学习“这一伟大作品”。苏共中央政治局委员等高级官员连续主持报告会,号召全国、全党研读《小地》。同年,勃列日涅夫又在《新世界》杂志上发表了《复兴》和《垦荒》两篇文章。《复兴》是作者1946年、1947年任扎波罗热、第聂伯罗彼得罗夫斯克州委第一书记时工作的回忆。《真理报》发表评论说:“扎波罗热州和第聂伯罗彼得罗夫斯克州,乌克兰的两个从战争废墟中恢复起来的州,岂只是把勃列日涅夫作为是恢复者,而是看作神奇的恢复者。”评论称《复兴》是“政治谋略的教科书”。《垦荒》是作者对1955年任哈萨克共和国中央第一书记时开荒工作的回忆。对于这篇文章,苏联作家阿列克谢耶夫在《真理报》上撰文说:“《垦荒》和作者的前两部回忆录一起构成了三部曲和有独特风格的三幅画卷。对我们来说,珍贵而重要的不仅是使我们回忆起不久前的英雄历史,而且(可能在更大程度上)是苏联人代代相传的生活教科书。”平心而论,勃列日涅夫这几篇文章,思想性、艺术性一般般,至于说要成为“苏联人民生活世世代代的生活教科书”,那就是无耻的阿谀奉承之词。  

苏共费了很多钱财,花了很大精力,青年工作的效果非常有限。青年一代越来越背离苏共的要求。在学校,青年学生普遍厌恶思想政治的学习,把社会科学看作是“神学”。由于苏共强行灌输,学生普遍产生逆反情绪,很少有人翻阅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著作。许多学生甚至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没有根据,这是一个教条式的僵硬体系,既不能解释也不能预见事件的进程”。青年学生非常厌恶参加政治活动,对政治学习漠不关心,拒绝参加各种节日游行,想方设法逃避“星期日义务劳动”。许多高等学校为了强迫学生参加节日游行,出台种种惩罚性的条例,比如,取消不参加游行的大学生的奖学金。但青年学生想出种种恶作剧来对抗当局: 拒绝举领导人的画像;喊口号有气无力,稀稀拉拉;还没有经过主席台,人就跑了一半;在路上乱扔领导人的画像,等等不一而足。  

在工作生活中,基层党委成为大家鄙视、嘲弄的对象。很多青年学生认为,基层党委成员都是一些不学无术、落后于现代需求、不可救药的人,党委书记成为愚蠢的化身。在许多人眼里,党已经不是工人阶级的先锋队,而是“升官发财的跳板”。  

    西方的思想和价值观念成为时尚。20世纪60年代后期,苏联青年崇拜的是美国西部牛仔,西方电影中的那些外形孔武有力、靠拳头解决问题的“莽汉”,成为很多青年心中崇拜的“英雄”。空虚、颓废和腐败,成为青年学生时髦的生活方式。大学生普遍酗酒,课前、课后甚至在课间休息都饮酒,饮酒成为良好风度的标志。性混乱也开始流行,有时候简直到了很原始的程度。相当多的青年学生认可美国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他们公开地说:“美国人民是聪明的人民,因此他们那里没有共产党”,“他们的失业人员比我们的工程师生活还好”。青年一代已经丧失了社会主义理想信念,他们常说:“我不管什么是社会主义——只要给我的钱多。”不仅仅是青年学生,全社会已不接受社会主义观念,人们普遍信仰宗教。  

事实证明,苏共在争取青年、培养社会主义接班人是完全失败的。为什么不能吸引年轻人,为什么会彻底失败。笔者认为起码有这样几个原因:一是苏联没有建立健全民主制度,由于民主的缺乏,并没有真正当家作主人,这和社会主义最基本最起码的原则是相违背;二是苏共党内官僚主义盛行,贪污成风,已经堕落成一个利益集团,失去了应有的公信力和道德感召力。有论者认为,苏联共产党本来是俄国工人阶级的革命党,可是在夺取国家政权、成为国家惟一的执政党之后,拒绝自身变革,已经逐渐演变成深受沙皇专制主义传统影响的苏联国家官僚特权阶层的政党,尽管还叫作苏联共产党。”入党不是马克思主义者的政治抉择、精神归宿,而是升官发财的跳板。三是在建设社会主义过程中,苏联长期过度重工业和军事工业的发展,重、轻、农比例严重失调、经济结构严重失衡,积累过多,消费太少,轻工业、民用工业产品长期匮乏,民生得不到改善,人民群众严重不满,自然也引起了青年的不满;四是教条主义盛行,人民群众被禁锢,“思想不自由”的痛苦很深。总之,苏联积累的体制机制的弊端,对社会主义基本原则的背离,使社会主义优越性的不到充分发挥,失去了应有的感召力和吸引力。1991年苏共亡党亡国、苏共解体,没有一个党员、一个基层支部、党委自发起来捍卫他们的组织,这说明苏共已经人心尽失。  

  “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灭秦者秦也,非天下也。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又复哀后人也”。内因是事物变化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变化的条件。灭苏联者苏联也,亡苏共者苏共也。要避免“后人又复哀后人”的历史悲剧,必须深刻准确总结苏联的经验教训。  

青年是社会的未来。没有青年,社会主义事业就没有前途。帝国主义是不会自动地走下历史舞台的,是要无产阶级进行垂死搏斗的。所以,他们要和我们争取青年一代。美国国务卿杜勒斯,在新中国成立之日,就明目张胆地说,要把希望寄托在第三、四代中国人身上。20世纪50年代初,美国中情局当时制定了《十条诫令》,用来争夺中国青年,颠覆社会主义制度。《十条诫令》是中情局绝密文件《行事手册》,于最近刚刚解密中关于对付中国的部分,最初撰写于1951年,以后多次修改。内容如下:        

一、尽量用物质来引诱和败坏他们的青年,鼓励他们藐视、鄙视、进一步公开反对他们原来所受的思想教育。替他们制造对色情奔放的兴趣和机会,再鼓励他们进行性滥交。让他们不以肤浅、虚荣为羞耻。一定要毁掉他们强调过的刻苦耐劳精神。    

二、一定要尽一切可能,做好宣传工作,包括电影、书籍、电视、无线电波……核心是宗教传布。只要他们向往我们的衣、食、住、行、娱乐和教育的方式,就是成功的一半。    

三、一定要把他们的青年的注意力从他们以政府为中心的传统引开来。让他们的头脑集中于体育表演、色情书籍、享乐、游戏、犯罪性的电影,以及宗教迷信。    

四、时常制造一些无风三尺浪的无事之事,让他们的人民公开讨论。这样就在他们的潜意识中种下了分裂的因子。特别要在他们的少数民族里找好机会,分裂他们的感情,分裂他们的地区,分裂他们的民族,在他们之间制造新仇旧恨,这是完全不能忽视的策略。    

五、要不断地制造“新闻”,丑化他们的领导。我们的记者应该找机会采访他们,然后组织他们自己的言词来攻击他们自己。    

六、在任何情况下都要传扬民主。一有机会,不管是大是小,有形无形,就要抓紧发动民主运动。无论在什么场合,什么情况下,我们都要不断地对他们(政府)要求民主和人权。只要我们每一个人都不断地说同样的话,他们的人民就一定会相信我们说的是真理。我们抓住一个人是一个人,占住一个地盘是一个地盘,一定要不择手段。    

七、要尽量鼓励他们(政府)花费,鼓励他们向我们借贷。这样我们就有十足的把握来摧毁他们的信用,使他们的货币贬值,通货膨胀。只要他们对物价失去了控制,他们在人民心目中就会完全垮台了。        

八、要以我们的经济和技术的优势,有形无形地打击他们的工业。只要他们的工业在不知不觉中瘫痪下来,我们就可以鼓励社会动乱。不过我们必须表面上非常慈善地去帮助和援助他们,这样他们(政府)就显得疲软。一个疲软的政府就会带来更大更强的动乱。(所以据闻比尔•盖茨将在退休之后把慈善事业的中心放在中国时,我就觉得很奇怪,难道我们中国是世界上最需要接受援助的国家吗?)    

九、要利用所有的资源,甚至举手投足、一言一笑,都足以破坏他们的传统价值观。我们要利用一切来毁灭他们的道德人心。摧毁他们的自尊自信的钥匙:就是尽量打击他们刻苦耐劳的精神。      

十、暗地运送各种武器,装备他们一切的敌人,和可能成为他们的敌人的人们。    

从《十条诫令》的内容来看,美帝国主义计划之周全,用心之险恶,手段之毒辣,令人乍舌。  

青年是社会的未来,任何一个政权、任何一个事业都需要青年,没有青年就会后继无人。进步的政权、进步的事业如此,反动的政权、反动的势力也是如此。伟大的社会主义事业需要千千万万优秀青年,需要早上八九点钟的太阳。反动的政权、反动的势力靠的是收买,培植既得利益集团、靠的是封官许愿,这只能是吸引一批利欲熏心之徒,只能组成乌合之众。只有进步的社会理想、光明的社会前景,才能吸引真正优秀的青年。抗日战争时期,延安这个地处大西北的荒僻小城,成为全中国进步青年向往的革命圣地,成千上万的青年突破种种封锁奔赴延安投入革命洪流,只有极少数的人到条件优越的重庆去,就是受进步社会理想、光明社会前景的感召。由于正义事业的吸引,我们将蒋介石文胆陈布雷的女儿陈琏、傅作义将军的女儿傅冬菊发展成共产党员。深刻总结苏共的历史教训,培养千千万万个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笔者认为,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是必须按照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来建设社会主义,充分发扬人民民主。社会主义是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是共同富裕、人人平等的社会,要始终遵循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沿着正确的方向来建设社会主义。同时要正视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事实,坚持正确的改革方向,不断革除体制机制弊端,让人民群众享受真正的广泛的健全的政治民主,享受共富、和谐的经济民主。让人民民主、人民自由成为社会主义事业吸引青年的王牌,而不是自由主义者骗人的专利。要充分发挥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光明性,吸引千千万万的年轻人。 只有这样社会主义接班人,才会绵延不绝。  

二是极力推动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大众化和普及化,努力提高全民族的马列主义水平。马克思主义是最先进最科学最系统的理论体系,是最正确的世界观方法论。要努力提高全民族的马克思主义水平,使国民能够熟练、准确地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方法论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什么是社会主义新人,什么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接班人?马克思主义者才是社会主义新人,真正的有水平的马克思主义者,才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接班人。社会主义事业是一个伟大的事业,既要开拓前人未有走过的道路,又要应对资本主义势力的挑战。只有真正的有水平的马克思主义者,才能看明白看透彻资本主义的穷途末日,又能立足实际开创性地探索社会主义的建设道路,能正确认识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的坎坷曲折,始终对社会主义充满信心。要极力推动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普及化和大众化,真正用马列主义来塑造民族的灵魂。如果中华民族能成为世界马克思主义水平最高的民族,那么中国将成为世界最强大最文明的国家。  

三要注意遵循思想政治工作的规律。培养年轻人,提高青年的思想觉悟,灌输是必要的手段。但更要采取灵活多样、喜闻乐见的形式去吸引人、感化人。要让辩证的原则、唯物的原则、阶级的教育、宣传的无处不在,但是又形式活泼、毫不生硬,要“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地去教育、感化,培养千千万万自觉的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  

四要不断加强党的建设。共产党是无产阶级的先锋队,建设社会主义要充分发挥无产阶级先锋队的领导核心和堡垒作用。加强党的建设,就是要永葆党的先进性。要做到以下几条:首先要始终遵循马列主义的基本原则,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马克思主义,既尊重前人又要有勇气突破前人,进一步发展马克思主义;既要坚决反对教条主义又要坚决反对放弃原则、脱离正确轨道。二要正确处理共产主义和当下的关系。不能把共产主义当成触手可及的东西,又要坚决反对“共产主义”渺茫论,只要坚持正确的原则建设社会主义、发展社会主义,我们就正走在通向共产主义的大道上;三是要有科学合理的制度,核心是践行民主集中制,做到既有真正的民主又有真正的集中;四是要始终保持与人民群众血肉联系,让党真正植根于人民群众中;五是要和腐败做最坚决的斗争,治党务必从严,每个共产党员要成为真正的先锋模范,始终保持成员上的先进性。  

五是正确对待各种非马列主义的社会思潮。意识是存在的反映。只要人类还没有整体进入社会主义,各种非马列主义思潮就有存在的土壤。马克思主义是人类最先进最科学最系统的理论体系,未来的世界必属于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者在高悬“阶级斗争”这把刀子的同时,要以“高贵”的姿态对待各种非马克思主义的社会思潮,给他们留一块自留地,让他们自生自灭。要从容面对一部分人的落后,允许有人当反面教员。  

没有一大批真正的有水平的马克思主义者,就没有社会主义的光明未来。培养成千上万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是社会主义正确发展的基础,是社会主义的“百年大计”。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