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洋海军考
北洋海军考
海军从冲撞战术到纵队战术的发展过程
最早的海战是希波战争,以冲撞、跳艕和接舷战术。纵队与横队甚至是散船战都是有利的,我方纵队时,敌方在正前方不利于弓箭等远距离的射击,敌方在侧时有利于发挥弓箭、弩、标枪等兵器。我方以横编队迎敌时,敌方在正前时有利于冲撞,冲撞能保持最大的惯性,还能在前进过程中减少受弓箭攻击的面积。
进入热兵器时代后纵队战术就显得重要了,要发挥火器的威力最好的是纵队,两列纵队的逐次交火是最体面的正面交锋,如同古代的骑士一样。
前主炮一般用来攻击陆地目标,因为射程远,威力大,但射击目标偏差大,在炮舰时代的海战中主要还是凭借侧炮的火力,火炮的数量主要是指侧舷火炮。前主炮的作用类似于二战中导弹的鼻祖德国V-2导弹,因为命中率实在太低、偏差太大,所以起不到现在的“点穴”作用,这也是大东沟海战中北洋海军没有击沉对方一艘船的原因之一。
火炮是炮舰时代的唯一武器,以往的水兵以轻火器射击也没有了。所以侧舷炮的装备数量是衡量海军的重要参数,主炮的口径大,效果不佳,侧舷炮口径合适,以底深的近似直线射击,不像主炮需要先试射三发的射击测算,因为当时曲线射击弹道的计算在数学上是可以完成的,在没有计算机辅助之前人工计算在时间上不允许,定远、镇远舰上分别有4门305毫米火炮,是因为按照射击规程前三发是测试用的,理论上第四发才能准确瞄准,所以是经验射击,北洋舰队以25%的理论射击命中率参战的。
远程火力需要进行曲线弹道射击,对于双方都是概率极低的选择。在陆战中弓箭手的最大远程射击也是一种概率射击,但陆军是呈片冲击的,海军舰艇在海中只是一个点而已,日本放弃开第一炮的概率射击。
北洋海军的编队问题
海战中位于“T”字的那个位置好一些?我以为位于竖队的位置最好,无论横队对手是相向而来,还是侧向而去,对于竖队的舰队来说都有一个好处,就是目标最小——受弹攻击的面积最小。
日本的一线式纵队从中国舰队的正前方鱼贯而过,客观上为为中国舰队制造了射击机会,因为受弹面积最大,对于以前主炮为主火力的北洋舰队是一个很难完成的任务。在远战时日方舰队受到北洋舰队的依次火力轮歼,在日方接近我方舰队时,我方最外围的舰船会遭到日方舰队的依次火力轮歼,我方的远战前主炮火力远不如敌方侧舷炮近战火力。
中国舰队以舰艇的正面朝向日舰受弹面积反之很小,可因为北洋海军的横编队,客观上造成侧翼编队过于接近日舰,所以被日本舰队击沉的4艘中有3艘在右翼,1艘在左翼。如果改成与日本一样的纵队,受弹舰支会比较均匀。
北洋海军不标准的“雁行阵”横队最大限度的使用和保护定远、镇远舰前主炮火力,虽然是牺牲了外围,定远、镇远主力舰和略微靠后的外围舰艇并非完全的保护与被保护的角色,客观上还是延缓了外围与日方舰队接触的时间,完全发挥了主力舰的火力。
对北洋海军最不利的队形就是列纵队依次交火的正统模式,因为北洋海军的侧舷炮配备严重不足,是一个依靠前主炮装潢门面的面子工程,横队是最有利于发挥依靠大口径前主炮和有限的小口径速射炮火力配置的。而“雁行阵”是介于最有利和最不利的一种阵型,即发挥主炮,又最大限度的利用了侧舷炮。
北洋海军的舰舷炮在1—2门之间,多数只有一门,而日本方面在3—4门之间,而且日方最大射速的侧火炮是每分钟10发,北洋海军最快是1发。北洋海军的侧火力远不如日本,只有横队是最有利的,但北洋海军在前主炮、排水量、装甲厚度上又是不均衡的,“雁行阵”的好处是把主力舰定远、镇远放在最前面迎敌,其他舰艇略微靠后。
北洋舰队编队的战法核心是以定远、镇远为战术核心,以牺牲其他舰艇的安全为代价,日军得以环形攻击分别击沉和击溃了外围左右两翼的六艘舰艇。
纳尔逊在1805年的海战中首创的“T字战法”,其核心内容是以纵队穿插敌方的队尾或对首的前主炮射击盲区,海战中最忌讳的是敌方的纵队横向通过自己的前方或后方的弱火力区或盲区,最惊险的是穿插敌方队中,效果最大,风险最高,纳尔逊就是在双方最接近的时候被敌方的“步枪”击毙的,当时双方几乎是“零”距离。“T字战法”中最有利的位置是理所当然的“竖”,“竖”队的一方可以利用最小的受弹面积和暂时的最小火力发挥时间换取最大程度的接近横队的队首、队尾或中间,在穿插到指定位置时敌方的侧火力优势完全失去,形成短暂的“老鹰抓小鸡”式的压倒性优势。李鸿章所说的“贯铁数寸”就是在“零”距离的这个时候,日本无法对定远、镇远舰形成这种“零”距离与编队有关,与外围的牺牲有关,日本只能对外围的六艘舰形成最接近的“零”距离。
日本的纵队战术和中国的横队战术在交战是客观上造成了日军的穿插于我方的火力盲区,我方的左右两翼分别成了纳尔逊“T字战法”的队首和队尾,日本没有选择中间突破是因为北洋舰队的主火力在中间,日军在两侧穿插时对两翼形成压倒性优势,所以击沉和击溃的六艘在外围,定远和镇远舰在战后一个月恢复战力。
北洋海军的射击窗口——火力问题
在丁汝昌与日本舰队的每次交锋中,定远、镇远舰的前主炮有三次射击机会,而日本舰队的主炮只有一次,因为在主炮的三分钟的射击间隔里日本舰队本身会移动3公里,主炮的最大射程3.5公里。
在整个大东沟作战中日本3艘军舰上320毫米主炮共发射13发,中国两艘军舰上8门305毫米主炮发射120发,说明了前主炮的射击窗口有利于中国,而日本的侧舷炮大有射击机会,是造成北洋海军编队中最外围的6艘舰艇沉4艘,逃2艘。
北洋海军120发305毫米炮弹的发射表明北洋海军在四个多小时的交战中有15次射击窗口,15次×4门×2艘等于120发。日本有5以上的次射击窗口,13发炮弹÷3艘军舰结果是大于5次的机会,据有关资料日本的新式320毫米主炮的射击瞄准方法与北洋海军有所不同,但远距离射击的精度不会有太大变化,从日本舰队发射的次数来看,日本320毫米主炮是在近距离内直线射击的,要不然在射击窗口机会对等的条件下,为什么日军的弹药消耗的如此之少,合理的解释是日军以近距离的巨炮直接射击北洋舰队,而省去了在远距离上射击的浪费,而且威力还比远距离的大。
我们可以大胆的估计在近五个小时的遭遇交战中,双方海军有五次接近的机会,北洋海军每次都是先开炮,而且是每次接近的整个约十分钟的过程中,从远至近又由近至远主炮发射了三次,每次四联发。
根据编队、航向和航速的判断,北洋舰队与日本舰队的射击窗口机会是对等的,但北洋海军比日本的开火次数多二倍,炮弹的消耗证明了这一点,炮弹的质量、威力和命中率是又一个问题。日本海军是抓住最接近的一次机会中使用主炮直接直线瞄准射击一次。
首先第一批被击沉的右翼扬威、武勇号(一艘直接沉海,一艘退出战斗向沿海行驶过程中搁浅)是在与日本舰队交战的35分钟后,也就是说在双方的第一波的遭遇交战中位于右翼的两舰就被击中并沉没。
在第二波的交战中位于左翼的济远、广甲号遭重创,最糟糕的是两舰上的指挥官的意志接近崩溃。
在接下来的第三波交战中,日军重点进攻邓世昌所在的左翼,由于济远、广甲的怯战,致远舰突出编队填补两舰留下的火力空缺,遭到日军火力集中打击沉没,邓世昌的致远舰沉没彻底击溃了济远、广甲的抵抗意志,逐成为可耻的逃兵。
在第四波的交战中位于右翼的经远号沉没。
第五波的交战中双方都严重受损,中方的密集编队使日方无法对中方主力战舰构成直接威胁,战斗结束。
北洋海军的三大失误;
第一,没有坚固和持续的经济基础。第二,没有决战于敌境的勇气与战略智慧。第三,对战略上失去朝鲜外围缓冲的麻木不仁,未战先败。
爱学记

微信收款码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