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网友杂谈

革命与生产的辩证关系

火烧 2010-06-02 00:00:00 网友杂谈 1039
文章探讨革命与生产的辩证关系,强调两者结合的重要性。分析历史案例指出,仅有劳动革命或组织革命均无法实现持久胜利,需同步推进。突出无产阶级革命需兼顾生产工具与生产关系变革。

人类社会维持自身存在的必要条件是不断地改造自然。

人类与自然界的斗争是变革劳动方式的一种前进式的革命,这是推动人类改造自然的硬件条件,是人类社会变革的外部原因,是生产工具的变革,是物的变革。人类与旧的社会阶级关系的斗争是变革生产关系的一种挣脱式的革命,这是推动人类改造自然的软件条件,是人类社会变革的内部原因,是劳动者的变革,是人的变革。

我们权且称呼为劳动革命、组织革命或生产斗争、政治斗争。这两个革命要重合起来进行才能取得无产阶级革命的根本而持久的胜利,也就是所谓的革命加生产。

   

只有前者的革命胜利,而后者不跟进,则革命结果会表现为新的剥削阶级的崛起与掌权,也就是外表变化了,由奴隶时代铜器生产而领主时代铁器生产而资本时代机器生产,但内里没变,都是剥削阶级掌权的劳动者不得解放的社会;

只有后者的革命胜利,而前者不跟进,则革命结果会表现为新生的无产阶级政权的极大脆弱性和不稳固,也就是外表没变,但内里变了,是劳动者掌有生产和政治大权,劳动者得到解放的社会,但是无法有效地维持自身政权的经济需要。

在这里,有必要分析史例来印证一下。

1、秦王统一六国与法国大革命

秦王统一六国前,是七大国中生产工具变革最彻底的国家,也是劳动者变革较彻底的国家,但是仍然不属于无产阶级式的劳动者变革,只是一定程度的劳动者解放而已;法国大革命是原封建统治阶级和农民、手工业者的阶级矛盾加剧所激发,革命爆发之前,已经有生产工具变革的出现,革命后地主阶级受到打击大资产阶级上台,劳动者得到一定程度的解放,但仍然不属于无产阶级式的劳动者变革。这两个例子都可以从宏观上看做是有劳动革命而无组织革命的无产阶级革命,最终新的剥削阶级建立统治秩序,继续奴役劳动者。

2、朱元璋的农民起义和洪秀全的农民起义。

明末的农民起义开始阶段主要是阶级矛盾的原因,所以初期朱元璋的革命完全有无产阶级革命的性质,但是后来朱元璋很快就完成了向剥削阶级的转变,组织革命没有劳动革命也没有,其性质完全是一种封建政权的更迭,与曹操的胜利,皇太极的胜利是一样的性质,局部政权强大而扩张至全国政权的夺取,是纯粹的利用无产阶级的阶级斗争实现封建政权更迭的典型。与资本主义国家因为工人罢工或工人运动而实现了一个资产阶级政党将另一个资产阶级政党赶下台的性质是一样的。

清末的农民起义贯穿整个阶段都是无产阶级革命的性质占主导,而且洪秀全的农民政权还在开始就颁布下发了关于彻底变革经济关系的纲领,有自己的生产根据地,政权中无产阶级人数比例相当大,纪律性强,军事会议完全民主等等,实现了真正的农民政权,这一点是朱元璋革命所完全不可比拟的,也比李自成革命强。但是这个革命所处时代已经允许生产工具变革了却没有生产工具的变革,这就属于只有组织革命没有劳动革命的典型。与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主义试验国组成工人政权却不控制工业大生产以实现技术和工具进展的性质是一样的。它们都可以从宏观上看做是有组织革命而无劳动革命的无产阶级革命,最终无产阶级政权难以保障,陷入灭亡。

封建时代旧式的农民革命即使能够顺利地完成组织革命,但是由于不可能完成劳动革命,因此不能真正取胜,早晚沦为封建王朝。资本时代旧式的工人革命即使能够顺利地完成组织革命,但是由于难以有效地完成相对外部资本制度更先进的劳动革命,也就是解放生产中的工人以完成新产业革命,早晚沦为新资产阶级的政权。

3、列宁、毛泽东在革命初创时期的无产阶级政权

首先,组织革命是完全地实现了,但是劳动革命从本质上说并没有出现,不过出现了劳动革命的基础,就是根据地内的无产阶级工业(哪怕是简单的军工工业和农业加工),因此,革命政权完全可以得到暂时地相当的巩固,击退剥削阶级的外部进攻和内部颠覆,而且为后期的真正的劳动革命准备了经验。

4、斯大林、毛泽东在无产阶级政权下的无产阶级劳动大革命或技术大革命

首先,该政权完全是上个性质政权的扩大和继续,是保证实现了组织革命的。其次,也通过工人阶级的掌权和充分有效地组织外加长期的劳动实践实现了很大的新式的产业革命,有了新的技术工具和生产方式。这与前者合起来才是真正的胜利的无产阶级革命。

   

回到原论题,两个革命过程要重合起来进行,不是机械地指两者必须不分力度的齐头并进,而是指在实际运作过程中,要因时制宜地区分重点和次点,在相应的时期阶段要以什么为主,以什么为辅。主辅进行才是符合实际情况的,符合辩证法的;不分力度的主辅进行就是完全主观臆想的决定;主辅进行也不是干完了再干什么,而是同时干,有力大的有力小的。

   

在两个革命过程中,最核心的要素是人本身。无产阶级的革命斗争,说到底就是人本身的解放,包括人的组织的解放和人的思想的解放,劳动主动性的提高和劳动技术的发展都根源于此。一切剥削阶级的策略,从根本上看,都是反对人本身的解放的。

怎样实现这个人本身的解放?具体到社会实践就是,怎样才能更好地调动人的主动性去做事情?这就是关键问题的关键,是重中之重。

下面慢慢分析。

1、人的本性与改造自然(社会生产)活动的本质

人生来是自私的理论可能更占优势,因为人有为生存和自身生理心理变化所产生或带来的物质需求。人有满足这种需求的源动力。这可以看做人的本性。

但是这要受到改造自然活动的本质的限制。那就是:一、只有劳动才能唯一地解决需求问题,而且劳动必须要解决全部的需求问题才行,没有劳动或劳动只部分地解决了需求问题人就要灭亡;二、协作劳动永远比个体劳动的效率高,协作劳动能更好地解决需求问题,个体劳动最终必然导致劳动不能解决全部需求的问题,这又归到第一点。结论就是,人的本性必须从属于要劳动和要协作劳动这两点。

剥削阶级的生产关系实质上是或者将劳动与需求硬性地剥离了,或者将协作劳动与需求硬性地剥离了而导致最终劳动与需求剥离,最后才导致了劳动不能解决全部需求的问题,也就随之带来劳动阶级为避免灭亡而爆发的革命。

受这个社会原因的限制,人的自私性就在后来的参与与实践中被不断的修正。干活与团结,付出与牺牲就变得越来越必须。人的无私性就增强起来。只要人能明白了这个限制,从而自觉地服务于这个限制,那么人的主动性就会最好地调动起来。也就是说当人明白了自私走向灭亡,无私走向生存的时候。

在现实中,这个道理在最底层的劳动者当中是最容易被接受的。当然要看怎么去宣传,要有具体的合乎实际情况的方法。

这一步是思想意识领域的工作,是最内因的工作,无形也最根本。

   

2、组织、纪律的作用,相比较于强迫、制度的作用。

组织本身是基于社会的公有制和人的无私性的一种人人联合、协作。纪律是与组织相匹配的,当达到理想状态,二者同时消逝。纪律和组织都在共产主义社会变得观念化。组织是无产阶级政权的雏形或基础。纪律是保障组织的条文,在组织效力下有最大的效力。两者结合既可以促进人向大公有状态的演化,也可以阻止人向大私有状态的演化。

强迫本身是基于社会的私有制和人的自私性的一种人人相制、担责。制度是与强迫相匹配的,当达到极端状态,二者合二为一。制度和强迫都在人剥削人社会变得观念化。强迫是统治阶级政权的雏形或基础。制度是保障强迫的条文,在强迫效力下有最大的效力。两者结合既可以保障社会的大私有状态,也可以阻止社会向大公有状态的演化。

   

制度的弱点就在于表面上可能暂时地因为利用人的自私性发动了人,但实际上却加重了人人矛盾,比如责任制度。或者干脆就是强制人、压迫人、限制人,比如法律制度,乃至罪罚制度。因此单纯地建立制度是次要的,如果不改变私有下的强迫,制度再多也没有用。应该先有公有,再有组织,再有纪律,才能实现整体前进和发展。而公有的实现和巩固,则不可避免地先要有人的思想状态的变化。关于建立组织和明确纪律的工作现在看来就是进行完思想工作之后的最大一项政治工作。也就是所谓的政权的工作。

   

3、在组织的基础上协作生产。

组织的目的就是为了保障具备无私思想和公有状态的人群的协作生产,协作生产完成的好又可以巩固组织,进而更加巩固无私思想和公有状态。这个也应算是组织运作的第一个部门,生产委员会,而组织当然是最大权力机关——劳动者委员会。专门负责制定并执行具体的协作方法和生产方法,核算劳动成果并分配之。

   

4、组织的建立

前提是“四大”,即大会议、大公开、大辩论、大表决。生产委员会也就是分机关,也必须这样才行。并且换届和革命的自发性要先通过表决。现在这里,组织的政权性质已经充分表现出来了,我们说,工会和农会应该就是最高权力机关。这样,只要组织强大了,每个人都能保证是政权的一份子。组织是没有自己的利益的,它的职责就是扩大生产,它的唯一“利益”就是保障存在即抵御对组织的破坏。

   

5、关于无产阶级政党与无产阶级政权的关系。

二者有本质差别。无产阶级政权是组织的一种表现形式,是劳动公众大联合后,大公有制下的一种人人参与和人人分享,是一种控制力。无产阶级政党是思想意识的维系者,通过前面的分析可知,组织形成的前提是人的思想上无私为上的道理占据优势,这个过程是由无产阶级政党来实现的,是一种导向力。无产阶级政党本身在特定时期也具备一定的组织性和纪律性,对党员具备一定的控制力,但这种组织性、纪律性和控制力仅限于纯形而上的、理论的、意识形态的发挥和探索,为了更好地实现对无产阶级政权和政纲的提醒和开拓的作用,不能是越俎代庖。无产阶级的政权必须属于无产阶级,而不能属于无产阶级政党,如果不是,那么无产阶级政党的工作内容也就降低层次了,必然不能很好地导引无产阶级政权。说白了就是,无产阶级政党是无产阶级政权的导向者、鼓励者、监督者,无产阶级政党有宏观地、大方向地前进策略和根本性地前进方向,但决不能是无产阶级政权的掌握者和无产阶级政治经济活动的左右者,不能对无产阶级政权有控制力。党是方向的研究者,是人思想改造的发起者,国家是生产和政治活动的组织者和实施者,是方向的实践者。党的这个方向的来源是各个领域劳动者的生产实践和斗争实践,方向就是总结了这些实践后抽象出来的科学理论。

在无产阶级科学思想上,党必须领先于组织,党员必须领先于委员;在无产阶级政权中,党政必须分家,党负责去做各方面的考察工作、分析工作、动员工作和总结工作,组织负责去做管理工作、分配工作、实施工作和处理工作。如果党落后于组织了,党政分家后只要保证组织中人的思想意识和前进方向某种程度上还是符合事实的还是符合马克思主义的,那么问题也不大,但这种情况是几乎不现实的,因为人的觉悟是有差别的,不能指望党落后了人民还先进。如果党落后于组织了,党政还不分家,那就是反动的独裁了,成了党国了。党就很容易地堕落为一个利益集团,控制了国家政权,进而控制了劳动人民。

综上,可以做到人人主动生产,自觉劳动,没有依赖私产的剥削的良好的共产主义社会组织。

   

现在再来分析,卢梭、孟德斯鸠、华盛顿、孙中山等人的社会蓝图。一句话,平等与自主发展。人的先天差别在平等机会下,自然而然会产生分化。实际上没有意识到劳动是人类社会的前进原因和协作劳动是人类社会得以稳定前进的原因,没有意识到自私是人类社会前进的意识形态阻力,只是从旧制度的表象来感性地觉得平等的好处,实质是不辩证的。即使革命成功后,仍然以“人人有恒业、耕者有其田、工者有其产”为目标,将生产资料简单分配给每个劳动者,满足每个人的天然私心,这一点与农民起义领袖又惊人一致,可见没有科学的理论指导,人的自发的想法是多么的短浅。这种分配,以及分配以后的个体劳动,就为以后的新的阶级差距和经济分化奠定了根本的基础。而且是从政治经济领域一直延伸到思想意识领域。

怎样从根本上调动人而不是利用人的自私本性调动人最终导致人人矛盾?

一,财产和资料的公有以先保障劳动者的基本需求。

二,团结互助意识的培养以消弭劳动者之间的矛盾。

三,劳动者自我管理组织的形成也即劳动者大会的最终成型,保障前两点的不瓦解。

四,劳动者组织下的分组织和纪律的形成。

五,协作的生产工作的计划和开展,主人翁意识在潜移默化中培养。

六,无私思想,协作思想,共产主义思想的大范围教育,团结互助思想的巩固教育。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