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网友杂谈

土地 ——农民永久的财富

火烧 2010-06-09 00:00:00 网友杂谈 1025
土地是农民生存的根本,文章分析土地纠纷成因及失地农民问题,强调土地承包经营权的重要性,呼吁合理征地安置,保障农民永久财富。

笔者这个命题,是好几个命题的选择。近几年笔者通过对众多土地案件的调查,深入地了解了土地纠纷的种种起因及当事人的种种心态,把以往很想写但出于各种原因没能写成的文章就简明扼要地整理成一篇吧!因为土地问题是社会的焦点、敏感点,也是上纲上线的大问题,所以笔者尽最大程度地谨小慎微,在保护广大农民利益的前提下,尽量不去伤害任何人。但也不一定不会招来非议,那就看各人的理解了。

土地是农民生存的根本,也是人类共同生存的根本。地球上除了海洋、山川,给人类留下的生存空间就是赖以生存的这部分土地了。千百年来,人类依靠这部分土地维持生计,繁衍生息,发展至今。但随着人类数量的增加,工业化进程的加快,用来生产粮食的耕地面积逐渐减少,农民的意义也在逐渐改变,不再是纯粹以种地为生,而是多种经营相结合的生存之道。但作为农民的主体不能完全脱离耕作,脱离农业生产。脱离了农业本身,也就失去了主要的生存依靠。

这些年来,我国的现代化建设在高速发展的同时,免不了要占用大量的耕地,但根据总体发展规划,对被征土地的农民进行妥善安置后,这部分农民实际上转化为非农业人口,到工商企业做工或自谋生路,倒也可以安居乐业,汇入经济建设大潮中去。

可是在征地问题上,存在着许多不和谐的音符。因非法征地引起的农民上访告状事件此起彼伏,虽有些事件经上级主管部门作了妥善处理,纠正了错误,但因土地开发巨大经济利益的驱使,一部分基层政府还是不停地违法圈占土地,甚至明知违法也要顶风而为之。这样就造成了不应有的大量失地农民的增加,给国家和社会都加重了不应有的负担。

随着社会的发展,一切都在进化,名词术语也无法逃避这个现实。土地被征而没有得到安置的农民被称为“失地农民”。既然失地之后还是农民,也就是说不能转化为其他阶层,而只能是农民,只是前面多加两个字而已!

     农民脱离了耕地,,也就是脱离了农业,失去了对土地的承包经营权,也就失去了以土地创造财富的机会和环境。

     农民种地,工人做工,因为社会分工不同,坚守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为国家为自己创造着财富,是社会发展的最基本的因素。农民只有坚守土地,通过耕种收获,才能创造应得的财富,才能使社会有序和稳定。

笔者在对土地信访案件调查中,很多则是因侵犯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而引起的纠纷。主要还是圈占土地,从小规模到大规模,严重程度各有不同,造成了大量失地农民的增加。而这类案件不但屡禁不止,还有不断增加的趋势。这与某些政府领导的经济过热、超现实发展意识膨胀化不无关系。好象建筑规模的大小才是政绩的体现,城市的扩大化才是现代化的体现。可他们往往忽略了当地政府和人民的实际承受能力及社会的实际需要,从而形成了盲目发展的错误倾向。

农民,只有保持最基本的土地数量用以耕种,才能安居乐业。否则,不管怎样发展,总是把农民推向危机之中。因为失去土地,是农民最大的损失。土地是一种看得见、摸得着的永久的财富。农民耕种土地虽然不会创造大量的财富,但衣食住行的根本问题却可以自给自足,保持最根本的需要之后才能提及发展。

根据这个论点,完全可以这样推定:农村、农业、农民所占有土地的数量,从中国的现实情况来看,还必须占有绝对的一大部分。如果否认这个观点,则是一种不切实际的思想。因为只要有这样数量的国民,必须有供给这些数量的国民的粮食作为保障,而农民在土地上耕作则承载着这个重任。这是任何自称为有道理的道理都无法推翻的。

 中国是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发达的小国家不同,粮食可以依赖进口。依赖别国的同时,其政治地位就会出现明显的劣势,因为政治地位是由经济基础和能源基础来决定的,而发展经济的同时在粮食的供求问题上必须达到自给自足。这么大的国土,这样众多的国民,如果依靠进口粮食则是一件不可思议的事情。所以,在中国,必须保持足够的耕地,保持足够数量的农民,才能满足全国人民最根本的粮食需求。这就需要在保持足够数量的农民数量的同时,充分调动农民的积极性,而积极性又是靠经济杠杆来支撑的,这就涉及到得到财富多少的问题。因此,政府就要尽最大努力来保证农民的收入,保障农民应享有的财富,使广大农民真正认识和体会到:

土地,是农民永久的财富!

                                                                                                                 公民话语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