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网友时评

事业单位改革,路在何方?

火烧 2011-04-19 00:00:00 网友时评 1033
文章围绕事业单位改革展开,回顾国企改制经验,分析改革中出现的国有资产流失、投机行为等问题,探讨改革方向与社会公平实现路径。

事业单位改革,路在何方?  

寒木  

作为一名教育阵线的普通工作者,本来为避瓜田李下的嫌疑,我是很不愿意写这篇文章的,但是由于在工作生活中见到许多同事对前几天国家公布的事业单位改革信息,诸如要破“铁饭碗”、实现“社会公平”等问题,居然一点危机意识都没有,便觉得很有必要给大家谈谈了。  

要谈论这个问题,首先很有必要和大家共同回忆一下上世纪90年代兴起的国有企业改制事件。  

这股“改制”风最初在90年代初兴起于南方沿海的广东和福建等省,采取的形式一个是“卖”(主要是将原国有和集体企业出售给外资、外国企业),一个是实际上的“分”(主要是对原乡镇企业实行“股份制”或“股份合作制”  改造,将其所有权变成股份分给其员工,而原企业主管一般都分得了较大股份)。到了20世纪90年代中期,特别是1994-1996年,“改制”风已经蔓延到中国东部各省。当时最引人注目的是山东省诸城的企业“改制”,它将所有的国有企业都以资产原值卖给其职工而变为“股份合作制”企业。这时出现了“经营者持大股”的主张。但是改制搞得最多的其实是浙江和江苏两省。到1996年,浙江将几乎所有的乡镇企业都变成了私人所有或股份制,而且股份制企业实行的都是“经营者持大股”。江苏原来集体所有制的乡镇企业很发达,到90年代下半期也把乡镇企业几乎都变成了所谓的“股份制”和“股份合作制”企业,而且这些企业几乎都是“经营者持大股”。在这个时期,连辽宁的许多地方都实行了所谓的“一元钱送国企”的政策,将许多中小国有企业变为经营者私人所有。  

20世纪90年代末期以后,公有制企业“改制”成了占统治地位的政策,各地政府以“国有企业退出竞争性领域”、“发展民营经济”和“引进外资”为口号,纷纷攀比公有制企业“改制”和“民营经济”的百分比,以清除公有制企业和国有企业为光荣。在这个时期之前,对原来的集体企业的“改制”已经基本完成,许多国有企业也完成了改制,但是“改制”还基本限于原来的中小型公有制企业。而在这个时期中,“改制”迅速向中型和大型国有企业蔓延,在各地实际上已经成为一场运动,地方政府也纷纷出台各种各样的优惠政策,让国有企业的经营者以极低的代价取得国有企业的私人控股权。国有企业工人曾经形象地把这样的“股份制改造”描述为“量化到个人,集中到干部”。  

那么国企改制的今天,改革成果怎样呢?  

一、          众多身价上亿元的企业被少数几个原企业管理层以区区几百万元购得,导致国有资产流失严重。这些人一夜暴富后,将本来属于制造业生产的资金用于后来的炒房、炒股,这些投机性资金严重扰乱了市场经济秩序和国家经济安全,更有甚者借机移民国外,卷走巨额财富。  

二、          国有企业改制后,在实行“国退民进”的战略,实际上是“中国退、外国进”的同时,包括种子经营、轻工、化工、医药、机械、电子等28个行业中,被外资直接或间接控制的已高达21个!(http://www.tianya.cn/publicforum/Content/develop/1/77204.shtml)这也是为什么中央政府多次调控国家相关商品价格却于事无补的重要原因, 跨国集团已经牢牢掌控了中国很多行业,中国银行业、汽车业为了发展的改革初衷已经完全背离了实际的运行轨道,就拿食用油而言,仅仅美国金龙鱼一家就已经掌控了国内市场的半壁江山,粮油安全事关全局,难道不应该引起政府的警惕吗?  

   

三、          国企改制后,五六千万工人被下岗,大量城市居民因此致贫,许多良家妇女为了供养家庭“被逼为娼”,毛泽东时期消失的黄赌毒重新泛滥。大大量下岗工人的失业,直接导致了中国工人阶级的瓦解,中国政治力量的版图被重新书写,各级在改制过程中鲸吞国家资产的私营企业老板被请进了“政协”和“人大”,把持着社会主义国家的参政权和立法权,然后才顺利颁布了争议了十几年的《物权法》——承认首笔淘金无罪论!大量工人下岗导致了众多的的社会问题,中国民间的分裂和贫苦阶层重新被人为制造出来!在天上人间的现实面前,许多仇视“官”“富”的情绪日渐高涨,社会不稳定因素逐渐增多,中央政府为了纾缓这一矛盾,每年不得不从中央财政中支付巨额资金用来支付下岗职工生活费用,为了维稳,巨额的本应用于改善民生的资金也不挪用!因此国企改制是一项典型的“富了极个别、穷了大多数、压垮了国家、培养了外企”的失败改革。  

   

四、          国企改制后,除了央企手里的几个垄断性行业,中央手里几乎没有足够调控市场的可用调控资源,然而,就算是这些央企,由于没有坚持正确的兴企观念——坚持职工代表大会制度,一再沿袭当年国企由盛而衰的老路(国企改制三步曲:废除职代会,建立厂长负责制——拨改贷,掐断资金链——利改税——逼死国企)。(参见本人《国企改制三十六计》http://www.wyzxsx.com/Article/Class4/201002/132802.html)可以肯定的是,如果央企不能做到恢复“鞍钢宪法”,像中石油、中石化、铁路这些战略产业总有一天会被那些国外反华者的炒作下、煽动下,在众多不明真相的中国百姓愤怒声中濒临“被改制”边缘,届时将无疑是国家的灾难、人民的灾难!  

   

五、          改制后,企业生产者尤其是一些食品生产者,挟持着在改制过程中的“卑鄙嘴脸”,自恃“与官亲善”的客观原因,在食品安全方面一次又一次地挑战中国人的饮食健康,先后制造出来伟大的“吊白块”“苏丹红”“三聚氰胺”“地沟油”“瘦肉精”“染色馒头”……,我们发现的就这么多,没有发现的还有多少?民以食为天,难道这就是我们要改制的伟大果实吗?难道这就是在国企死亡后留给世人的丰功伟绩吗?在一个连最起码食品安全都得不到保证的国度里,奢谈其他所有的一切“发展成果”无疑都是一种哗众取宠了!  

   

…………  

今天,我们终于又提到了事业单位改革,在成功完成对国企的消灭之后,在工人阶级瓦解之后,在社会主义的经济制度基础削弱之后,这是福音还是噩耗?暂时还不得而知!改革是社会发展动力,任何一个爱国人士都是欢迎改革的!但是我们改革的方向一定要选对,否则你改得越大,离失败和崩溃也就越接近。鉴于国企改制过程中出现的以上问题,笔者认为我们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应坚持事业单位改革的公益性原则毫不动摇。教育、医疗被广泛认为是此次改革的重点,市场化这两个行业,将教育产业化、医疗产业化的呼声,前好多年就兴盛过,只是由于众多人士的反对才被作罢,不过私立学校和一些公办医院的试点已经早就偷偷地实行过。一句话:比单纯的经济效益更重要的有很多很多,民心、稳定、和平,这些都不是单凭一个经济市场的驱动就能做成的,有时候,穷一点,只要有志气、有团结,仍可以克敌制胜,中央政府的首要任务不是打造经济政府或者财富增殖政府,而是扶植国家战略产业的兴起以便能够在国际上打败相同行业的其他公司,所以检验中央政府的标准不是你分解了多少国企,制造了多少下岗工人,而是看你扶植下的所有“带中字号”的企业在国际上有什么成功的收购——攻城略地的战果!事业单位改革如果走上利益化、资本化的道路,那改革的开始或许会让百姓尝到一点点甜头以作为继续推动改革深化的引诱,但是一旦改革规模完成,那么这些甜头将会被加倍讨还。如果说曾经被人们引以为荣的工人现在成为了社会娇贵的弃儿,那么将来的教师、医生等文化事业单位工作人员都会步此后尘。  

社会主义的优越性体现在哪里?不就是建立一个没有剥削、没有压迫充满着民主和自由的政治制度,生产资料归全体人民共同所有的经济制度,欣欣向上的健康文化蓬勃发展的文化制度的社会吗?让全体国民拥有身为社会工作人员的荣誉感,自觉为了社会,不是以占有金钱多少作为衡量他们生命价值大小的依据,让学有所教、住有其房、病有所医、老有所养的福利制度惠及全体国民,这不正是我们共产党人要追求的目标吗?  

中央政府不同于地方政府,必须考量到整个社会范围内的影响,而不应局限于一域。比如说就企业而言为了追求最大经济效益,需要以最少的劳动报酬创造最多的经济效益,但是作为政府,你就不能完全只考虑到企业的诉求,你还要考虑到社会就业人员的诉求,考虑到企业工作员工对于工作条件的诉求……,事业单位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必然,但是不同的方向,将会决定着事业未来的命运,是继续沿袭国企改制的“卖字当头”,还是通过放开行业内部员工监督制度,实行行业决策民主制,废除一把手负责制?是将大量的事业单位人员“破铁饭碗”,引入竞争下岗分流制,从而产生庞大的失业队伍,还是通过制度改革提升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主人翁意识、提升其工作积极性,为社会提供更好、更多的服务?企业、事业、行政是社会最主要的三大肌体,如今企业改制已成过往,事业改革也即将来临,那么行政改革还能独善其身吗?  

一旦社会主义性质的公有制经济基础被打破,大量资金的急剧融合必然导致新的庞大经济势力的兴起,一旦这些新的经济势力与嗜血的政治势力相互勾结,那么共产党人用以执政的合法依据将何处可寻?  

因此,在没有追回大量国企改制过程中流失的国有资产、在没有严肃处理改制过程中的违法犯罪行为之前,在没有明确一切为了促进社会主义、促进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目标以前,在没有冷静分析、思考事业单位改革的对策及存在可能变数之前,在没有实施可以推动事业单位改革的相应行政单位改革措施之前,贸贸然地推行事业单位的改革,将必然会碰得头破血流,改革也很难起到预想的实际效果!  

对于事业单位改革,千万要谨慎!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