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历史视野

鉴古知今:中朝边界的变迁

火烧 2011-04-18 00:00:00 历史视野 1025
文章探讨中朝边界从明代至现代的变迁,涉及长白山、天池、穆克登碑及间岛问题,揭示朝鲜对长白山的虚构历史与边界争议。
太早的不去追溯了,从明代说起。元代中朝边境曾经一度只是在今天汉城北边一点点的地方。到元末明初,中朝边境逐步向北退到鸭绿江。高丽王朝还曾向辽东用兵。但此时图们江流域还是大明管辖。长白山地区和图们江地区的土著是女真人部落。高丽王朝和其后的李氏朝鲜也积极招抚其东北部边境的女真人部落,并伺机北进拓边。到世宗时期,逐步控制了图们江南岸地区。此后,一方面对女真土著杀戮驱赶,另一方面从朝鲜内地移民实边。

明末大乱,大明-后金-朝鲜 和战无常。清初形势稳定后,朝鲜虽慑于清的武力不得不臣服,但内心看不起“鞑虏”。

清朝,朝鲜主要的北进方向是鸭绿、图们两江源头附近的长白山天池地区。两江源头其实都在天池南岸。长白山最早在《山海经》中称“不咸山”,长白山和白头山这两个名称其实都起源于中国,而且经常混用。白头山的称谓是女真人惯用的,女真人及其先祖肃慎一直就有对这山的祖先崇拜和起源传说。清朝皇家对这一崇拜仪式发展到顶峰。

而在朝鲜古籍中记载的长白山和白头山则是朝鲜东北部咸镜山脉中的某个山头。这并不奇怪,古代朝鲜人经常借用中国的地名来命名他们的地名,现在在半岛还能找到很多我们熟悉的中国地名。13世纪朝鲜人的“檀君”神话中檀君诞生于“太伯山”,此山开始被朝鲜人认定为今天平壤附近的妙香山。到了李朝,朝鲜开始有人 把太伯山认定为“白头山”。而英宗出于北进的政治目的,又进一步把“白头山”改为当时还不在朝鲜境内的今天的长白山,并将其认定为“李朝肇兴之地”,从而获得神圣性和合法性,并演出了“望祀”的闹剧。而当时不少大臣是反对祭祀一座“胡地”之山的。

也就是说朝鲜人依次编造了三大谎言:
1,檀君神话。
2,神话中檀君起源的“太伯山”=“白头山”。
3,“白头山”=今天的长白山。
所谓朝鲜民族起源于今天的长白山的所谓 “神圣的民族感情”完全就是彻头彻尾的谎言。

到了清朝后期,由于朝鲜人一再越境进入当时还处于清朝“禁区”的长白山地区,清朝开始与朝鲜 “勘界”。1712年在今长白山天池以南立“穆克登碑”为界。随后,朝鲜地方官员多次将此碑向北移动,但仍在天池以南。朝鲜被日本吞并后,日本也积极的把中朝边境向北推进,以挑拨中朝民族矛盾从中渔利,所谓“间岛”后患一直留到今天。1931年7月28日,此碑“被消失”,显然是日本当局指使朝鲜所为。此后,朝鲜人要求直接把边界划到天池以北。

后来的事情大家都知道了。1964年中朝签署协议,中方完全接受了朝鲜的要求,天池大半给了朝鲜。而韩国据此认为朝鲜将部分天池“割让”给中国,是“卖国”行为。。。至今,韩国还有人叫嚣要“收复白头山”。

了解历史,是为了鉴古而知今,察往而思来。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