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地产:从来就没有不冷却也不低飞的热气球
房地产:从来就没有不冷却也不低飞的热气球
邓野
房地产业是传媒永远的“热气球”,而房地产业之所以成为新闻传媒的“热气球”,银行是首要的制造者。
“热气球”般的利益集团
2003年8月29日,我以《一二一:房地产业的成熟考验》为题,针对中国人民银行公布121号文件在房地产业引起轩然大波等一些列反应,较为深入作了分析与评论。文章特别强调,除了银行的奶,找不到奶吃的中国房地产业,实际上是把银行当作了磨心。文章呼吁银行应该及时断掉中国房地产业的奶,而中国房地产业应该学会在断奶之后喝一点粥,啃一点骨头,通过饮食结构的多元化来增强自己的营养和体质。
2004年3月12日,我又以《地产大亨:红旗不倒,彩旗飘飘》对地产业中出现的越来越多的多元经营作了报道。报道指出:应该说,央行《关于进一步加强房地产信贷业务管理通知》(简称 “121文件”)的出台是选择了一个最佳时机。这使得我们看到,“121 文件”在规范日益呈现出泡沫危机的地产业的意义背后,是阻止了众多窥视地产泡沫的资本野心,同时也有意无意地给了地产大亨们一道天然的金色屏障。我们不妨设想一下,假使“121文件”早5年颁发,中国还会在一夜之间涌现出那么多“地产大亨”吗?记得“121文件”颁发之初,被一些京城地产大亨惊呼为“仇富现象”,殊不知国家的政策,从来都会在规避历史漏洞之余,保护改革既有的胜利果实。“121文件”是地产业的一道护城河,提高地产业的准入门槛,意在规范市场,挤兑泡沫。而一石二鸟的是,让真正的地产大亨由此具备了更高的竞争基点。不仅如此,一向只以地产为经营主业的地产大亨们,虽然早已寻求多元化经营,但“121文件”的颁发,让他们开始更加自觉地审视自身的经营业态。于是,一系列携资本优势与品牌优势的跨区域跨行业对接发展,使地产界
真正体会到了“121文件”的后坐力。
而随着2005年10月29日起,央行提高存贷款基准利率这一政策出台后,房地产业这一“热气球”般的利益集团性质也就越发明晰了起来。这主要体现在房地产利益集团的操控者们统一了口径,对房市不喊冷只喊热,对房价不喊降只喊升,对利率只喊减不喊加,对乙方只喊干活不喊付款,对泡沫只喊无不喊有。房地产业这一利益集团如此作为的目的很明显,就是要生拉活扯地继续保持房地产热甚至是房地产泡沫。
势将低飞的“热气球”持续叫热
2004年1至9月,全国商品房平均销售价格同比上涨13%,达到每平方2777元,房地产价格持续走高已经成为宏观调控中必然关注的现象。应该说,持续火爆的房市是一个“热气球”,可以飞得很高,也必然会因为逐渐冷却而低飞甚至坠毁。一个不争的事实是,由于住宅商品本身所具有一些特性,再加上某些市场监管机制存在的缺陷,使得房地产市场完全处于寡头垄断的结构状态,购房者完全处于弱势地位,根本不可能与房产商叫价,只能跟风买涨不买跌。另一个不争的事实是,尽管业界对于房地产“泡沫论”的界定,众说纷纭,各执一词,但国内房地产的的确确陷入了价格和空置率的“双高”,以及资金持续涌入房市所造成仅2003年一年房贷就增加了1万亿非良性循环怪圈。国际投资银行摩根士丹利亚太区首席经济学家谢国忠一个月内连续发布两份有关中国房地产业报告,认为世界经济正处于有史以来最大房地产泡沫之上,中国也在其中,并发出“中国地产泡沫即将破裂”的预言。而早已习惯于靠炒作“圈钱”的房地产商们,自然不愿他人指点房市的“软肋”。对于房市“泡沫说”自然是众口一词地表示反对;而建设部的一家研究机构专门发布了研究报告,反击“泡沫说”,认为目前房地产金融风险尚在可控范围。更让人匪夷所思的是,对于国内房价急剧攀升,该报告则认为,房价不仅可以极大地脱离成本,甚至可以极大地脱离实
物层面的供求关系。
或许,从现在房地产业“一枝独秀”的繁荣表象面前,我们看不出
有任何金融风险的征兆。但实实在在的数字似乎最能说明房贷金融风险
已经初见端倪。尤其是自2005年10月29日起,央行提高存贷款基准
利率后,房市必然会进入一个调整期,房地产风险将会进一步突显。日本上世纪末地产泡沫“崩盘”,导致长达20年的经济衰退;香港房市在东南亚金融过后,已经跌价65%以上。
从来就没有不冷却也不低飞的热气球,这话对于房地产业再适合不
过。任何一个利益集团在市场法则之下,都无法达至垄断。因为垄断最
终损害的是广大消费者的利益和整个国民经济健康有序发展,市场法则
决不允许。
爱学记

微信收款码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