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时代观察

中外合资的最终结局: 后合资时代的中方话语权危机

火烧 2007-04-11 00:00:00 时代观察 1025
文章分析后合资时代中方在合资企业中话语权逐渐流失的问题,以一汽-大众为例,揭示外方在销售和品牌推广中的主导地位,探讨中方如何应对市场控制权的挑战。

  中外合资的最终结局: 后合资时代的中方话语权危机
  
  2007年04月11日
  
  深圳商报
  
  一石激起千层浪。上周,来自一汽-大众的确切消息表明,一汽-大众市场部原中方部长正式调离,接任他的是来自大众中国外方职员吴绍葛。
  
  有观点认为,一汽将占据长达26年之久的一汽-大众市场部部长一职拱手让出,从而在市场品牌推广和销售这两大核心部门失去主导权,再次在“后合资时代”凸显出了中方话语权危机。
  
  回顾一下历史。1996年,一汽-大众汽车销售公司成立。在谈判席上,德方就明确提出一汽集团必须逐年返还销售公司5%~15%不等的股份给一汽-大众,否则德方将在捷达的换代车型提供等方面予以限制。2003年3月,由一汽集团所持股权转让给一汽-大众,德方从此在销售公司持股40%。2004年6月北京车展后,南北大众宣布联合降价。此举被认为是在市场份额被侵吞的大背景下,大众整合南北大众,重新开始争夺销售话语权的标志。
  
  相对于大众,同属一汽-大众的奥迪则采用了相对低调的模式,由一汽-大众成立奥迪事业部。此后将奥迪的进口车业务和奥迪一起并入中国事业部,看起来合资企业的权利更大,但外方实际控制了奥迪的销售权。
  
  大众高层一直对外宣称,对包括整车投放的选择,以及零部件的共用有绝对话语权。但谁都明白,把销售渠道握在手里对大众保住中国市场份额更为关键。
  
  同样在奔驰、宝马、沃尔沃等合资企业,中外双方的销售话语权的博弈仍在进行,但中方抗争的无力已经开始越来越明显。
  
  中方以前为了引进外资品牌,以“以市场换技术”的观点来开解自己。但在这个越来越现实的“后合资时代”,技术学到了多少不得而知,但是市场却没有控制在中方手中却是不争的事实。怎么通过一系列法律、法规、政策,合理合法地调整汽车合资企业中外双方的力量平衡,是摆在中方面前一道现实的难题。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