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网友杂谈

论如何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事业发展繁荣

火烧 2011-03-27 00:00:00 网友杂谈 1039
文章探讨如何通过激发斗争状态与共同理想,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强调需解决矛盾根源,树立民族共同目标,结合实事求是的媒体与民生公开体系,促进文化根深蒂固。
 

    当新中国将推动文化事业当做进入小康社会基本要求的时候,证明中国人民已清醒的认识到除物质之外的精神家园的重要意义。面对文化事业的蓬勃发展反作用于经济、政治、科技的建设水平的深刻性,老百姓意识形态又直接影响到国家大势方向的引导性,精神家园的打造又潜移默化的改变着人民生活幸福指数的重要性。文化作为人们追求真理的根本要求,作为和谐社会的决定因素,作为意识形态的主要引导,我们今天必须将其定重视,并大力发展。   

    面对当今社会的思想大碰撞,思维大变革加上无法改变的制度间,区域间,信仰间,分配不平均间等因素带来的对立影响,我们想打造区域意识形态的同步伐很难,将普世价值进行宣扬更是难上加难,因为我们每个人,每个家庭,每个国家都是独立的利益个体。然而事实证明,在特定情况下,不同利益个体思想的融合是可能的。看当今局势动乱的利比亚,当我们看见人们因为战争失去家园、失去亲人的时候,利比亚绝大多数人民选择了团结,他们为了自己的国家反击、为了自己伟大的民族反击,这便是一种因斗争产生的归属感。其根源在斗争,其方法是团结同一利益个体组成整体。我相信,这群利益整体在斗争与反抗的过程中总结的,发展的属于他们的文化会根植在他们的意识中,直至终生,甚至传下去几代。就像那些在九十世纪初出生的人一样,直至今天,他们的生活即使再平淡,他们也会觉得幸福,因为他们对地主,帝国主义的压迫进行了半辈子的斗争,意识上已对生活本质有了属于那个年代的定义,从而共产党新民主的革命结果给予他们的精神力量足以让他们昂扬的走过一生。因此要发展根深蒂固的文化,培养共同意识首先要解决的是找到共同的利益目标,在斗争中总结出真正可以立足的文化,因此目前之中国需要解决的不是普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而是找到真正属于国民的奋斗目标,将次要矛盾转化到主要矛盾,从而使国民产生明显的斗争状态,进而将思想进行革新,使之根深蒂固。  

当今之中国,缺少的也正是这种明显的斗争状态,人们因简单的生活质量的满足而消极,因积极所带来的负面影响而恐惧,人们觉得榜样与典型与自身无关,只有物质的获取才能达到富足。因此在中国,解决文化的首要问题是寻找矛盾根源,使全国人民明确目标,团结一心,共同应对挑战,从而总结出新一代中国人的新文化。  

因此,要打开新文化的源头在于树立全民族的共同理想。这种树立理想的过程要求我们摆脱口头上的宣誓与口号,而应向每一个人的内心根植。例如汶川地震时,全国人民心心相印,血浓于水的情感焕发出来的精神力量是深刻的,是足以载入史册的,但从对人们精神的影响来看他并非长远的。因为地震的后果的的确确唤醒了全国人民与灾难斗争的情绪,但灾难损失是巨大的,而情感的流露在人们内心停留的时间是短暂的,因为回过头人们更多看到的是自己的“菜篮子”“米篮子”。所以,本文所提的斗争目标必须是真实的、长远的。例如贫穷、国家尊严。这需要的是更实事求是的媒体力量,更准确公开的统计数字和更全面普及的民生公开体系。  

只有让人民看清了时势,人民才有可能上下一心,达到真正的自信和价值观的科学化,世界观的和谐化。文化才能真真正正的开始产生影响。  

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因此在寻找到全民族共同理想后,还需要有过硬的福利保障制度才能使人们更加自信为本民族文化感到自豪。之后便是文化产品的推陈出新和地方文化的精华部分的普及。  

提到文化产品,必须要确定文化的取向,的确,在面向世界,博采众长的大的文化背景下,人们的需求面不断扩大,各种各样的文化产品充斥着人们的选择视野。怎样将主流文化,社会主义文化通过作品进行传播,怎样将温暖、美好、信任、尊严、忠贞、坚强这些反应正义与信仰的主题进行宣传,便是我们每一个电视人,文艺人的发展方向。其次,我们还要多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摆脱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的限制,让社区,村委会搭台,让群众自己动手办节目,使群众真真正正感受到归属感。从而明确当今社会的主旋律,参与到国家建设中,将民族共同理想,符合中国国情的文化潜移默化的根植在群众心中。  

让百姓自己总结,自己感悟所总结出的精神文化必然是长远的,深刻的,有效的。使之成为全民族的信仰,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立打造广阔的平台。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