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一个美丽的背影
大家都应该或多或少地关注过贵定县落马河初中的那个校园伤害事件。事件的发生已经过去有一段时间了,可是事件引起的心情的沉重随日子的去了还来愈发的沉重。如果没有这次事件的发生,我们是不可能把目光投向那片荒凉的。我本也不想这个时候重新拾起这份沉重,我还没有从那不可思议的事件的刺激中恢复过来,心里还是很沮丧,可是,我无法让自己就轻易地忘却。一个十四岁的初一女生居然在自己心爱的校园里遭到了非人的伤害,而且伤害她的居然还是本校的初三同学,而且是六个男生同时对一个弱小的女生进行着群体伤害,而且在遭到伤害的时候居然还有几十个同学在场当看客,并用稚嫩的声音喊着加油。记得汶川地震时,全中国的人都在喊,汶川,加油,中国,加油。我不知道为何并会在此情此景下,这些所谓花季雨季的孩子喊起了加油。我们的校园并且应该还是较为纯朴的农村的初中校园何以如此的道德沦丧,我们的孩子何以会如此的丧心病狂,我们精心培育的所谓的花朵怎么都变成了一朵朵恶之花,恐怕仅仅用所谓教育缺陷来鞭笞这种恶行并暴行恐怕是不够的,也是没有说服力的,因为就是没有受过一天教育的原始人也不齿这种行为的,更不要说是受过很多年教育的还是未成年的初三的学生了,如此赤裸裸地兽性肆虐简直令人发指,这哪里是什么简单的教育缺失能够原罪的,这简直是人面兽心的一种返祖极致。
很久以来,我一直都在思考眼下热议的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问题。什么是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学生的个性化该怎么发展?学生的个性化的发展空间到底应该是多大?什么时候有人卖狗皮膏药似地提出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我们的学生从个性化的发展中获得了什么有益于全面发展的结果?过于强调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是不是符合我们的国情或者是不是真的是我们的教育所需要的?很久以来不得要领。由此引起的许多已经发生或即将发生的问题都摆到了我们的面前,我们必须做出回答,不可以也不应该回避。我们有必要搞清楚我们的教育或者教育学生朝着个性化发展的轨道上奔跑是不是方向正确,我们对许多事情雾里看花太久了,最后出现在我们的面前的并不是鲜花。我们都往这条轨道上奔跑是不是一种所谓现代教育的健康发展而形成的华丽的装饰?我们在强调学生的个性化发展的时候是不是也忽略了某种东西?我们在热衷于学生的个性化的发展的过程中是不是也应该关注学生的共性要求?学校对学生的共性要求与学生的个性发展相冲突吗?也许是我在基层从事教育的时间很长的缘故,我对现而今时髦的所谓学生个性化发展一直都很茫然,我们为很多学生的行为习惯、学习品质以及公共道德并家庭道德等方面出现的问题感到很惊讶也很不解,我们这么狂热地鼓噪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是皇帝的新装还是成了中国曾经有过的健康教育的掘墓人?我们不得而知。我只知道,我们培养了一批又一批不遵守公共道德和公共秩序的所谓的未来和花朵,我们还经常性地看到瘦弱的手里拿着露出寒光的尖刀以及刀头上还滴着的鲜血,我们保护着一批批游走在城市边缘的苍白和单薄的犯罪身影,而这些身影的体内根本就没有道德和秩序意识,或者对摧毁道德并破坏秩序充满着极大的乐趣和热情,最后我们终于看到了很多的怪胎,我们经常抚膺长叹了,我们无奈地椎胸顿足了。
不管是不是一管之见,我始终认为中国的教育目前存在着两个方面误区,这两个误区如若得不到修正,最终都会成为彻底摧毁中国教育大厦的原始力。首先是所谓的教育产业化。不知道是什么人从什么地方贩卖来的,别有用心地把中国的教育产业化了,其结果就是使得我们的教育脱离了政府的职责范围,政府不投入,于是政府不监管,当然政府也不用为教育上出现的问题负责,成了游离于社会视线范围的孤儿。其次就是所谓的学生的个性化发展。这个命题在最初提出来的时候就是一个私生子,一个没有名分的小妾珠胎暗结产下的早产儿,天生就发育不良。现在只要是谈到教育,首先就会说到什么学生的个性化的发展。就像是医生的白大褂,是医生就要穿的。学生的个性化发展的也一样,只要是教育行政官员,只要是教师,就是要谈的。真可谓是,是人必谈,逢会必谈。遗憾的是谁也没有谈清楚,就像是海市蜃楼,明明看见了一个很美丽的东西,可就是摸不着,甚至连看也看不真切。最后是,你说我说大家说,说了等于没有说,没有说最后还是要说,就是谁也没有说清楚学生的个性化发展的外延和内涵。
不是我悲观,悲观我也这么认为。现在中国的基础教育乱象横生,泥沙俱下,各种理论各种思潮喷涌而出,冲刷着本就不甚结实的中国教育的基础,说是高屋建瓴,实际上是脱离了实际需要,就像是那个寓言里说的,盖三层楼的只要三楼,不要求盖那一楼和二楼。于是,学生向学校要求个性化,家长也向学校要求个性化,政府官员也向学校提出个性化,也就是说,整个社会都在向学校无理无限地要求着个性化的华丽的外衣,唯有没有任何人提出并支持学校教育的共性要求,都在有理无理地索取个性化的甜蜜,而没有任何人意识到学生的个性化应该是在学校基本的共性要求的前提下展开的,一味地要求学生的个性化会削弱学校作为教育职能权威性的,我始终坚定不移地提倡学校教育的权威性,这种权威性还必须得到全社会的认同和支持,只能加强,不能削弱,你们说我复古也好,倒退也罢,我认为学校教育权威性的缺失才是目前教育乱象祸根,才会涌现出了那么多的未成年的死魂灵。因为我们已经看到了无数这样无限要求个性化发展而产生的乱象了,有些乱象的发生刺激并深深刺痛了我们的心。
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应该是指其文化课学习的方面的发展个性化,是学生兴趣、特长发展的个性化,绝对不是学校纪律和行为规范方面的个性化,学生遵守纪律约束和道德约束是首要的天职,这方面不应该有什么个性化的发展,学生的个性化发展绝对不是在学校的学习和生活过程中的一切个性化,我们必须明确学校管理和教育方面的共性要求,并给予这种共性要求以明确而又坚定地支持,我们必须维护学校管理的权威性,让学生充分明白自己的个性化发展的方向和方面。我不知道我的观点和看法是不是很科学,但是我知道,只给学生的个性化而不顾及学校的共性要求,那么我们教育出来的一定是许多已经或将来不讲公共道德和公共秩序的流氓或道德低下者。也许是我们教育高层的海外归来的精英们热衷与西方接轨的缘故,照搬了许多西方式的教育模式,这是不用掩盖的吧。可是,长期以来我们对学生的理想和信念的教育模式和方式以及样板都被一批精英们当成了垃圾扔到了永远也填不平的太平洋里了,他们倒掉了我们的洗澡水,也同时倒掉了我们的洗澡盆里的孩子。轨没有接上,倒真的接了许多吓人吃人的鬼了,过去我们称作为美国鬼子的东西。由于接“鬼”了,我们现在的实际情况怎么样呢?于是,我们不难看到一些奇特的教育洋相,你老师要管教我,我为了个性化的发展就打你丫的老师;同学之间不再提倡和睦友好想处了,为了自己的利益,为了自己的个性化的发展,我可以用拳头和石头砸你丫的同学,还美其名曰有个性;于是,老师上课找我回答问题,答非所问或根本不回答也就是都喜欢讲的热门词汇“零”回答,都啧啧称奇学生有个性;有门不走,乐意翻墙,这是走路有个性;上课时间跑到游戏厅或网吧,老师蜡黄着脸求他们回来上课,甩甩黄头发,稚嫩的脸上露出满脸的不屑,也是有个性;老师对学生不良行为的批评成了对学生的侮辱,于是老师挨骂或挨打了,学生的个性得到保护了。等等,诸多之恶我都不想说了,于是发生了贵定县落马河初中的事件还用惊讶吗?有人说那是偶然,要我说那是必然,还有很多的必然会发生,我不是预言家,但这个我可以预言。至于偶然和必然的问题,你要是没有学过哲学就回炉重新学习。我们都知道,由于特定的历史时期,特定的教育背景,打工潮的出现导致的留守儿童和隔代监护的发生,使得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出现全面的失控,如果我们还是无限地将学生个性化发展庸俗化和简单化并扩大化,学校继续失去权威性,所带来的后果和引发的许多由青少年实施的犯罪我们会真的无法遏制,最后付出代价的必定是整个社会或几代人的健康成长。
我们还应该看到关于学生的个性化不加约束地发展和要求是如何的甚嚣尘上了,教育部在关于中小学班主任工作条例中的结尾部分的最后一句话里,很无力很可怜很微弱地写道班主任可以采取适当的方式对学生进行批评教育。我觉得真的很荒唐,很有中国特色。什么是适当的方式?我们说面壁是不是适当的方式,打打手心是不是适当的方式,我们的学生和社会还有政府都把老师想象成了跆拳道里的黑带级别了,一出手就会置学生于死地的。当然我们不排除教师当中有极个别的暴戾分子,但我更相信我们绝大多数的教师是很阳光很有职业操守的。如果我们的教育体制或者评价体制略微有点起承转合的变化,我想我们老师没有谁愿意去体罚学生的。这种乱象的产生还是由于教育的产业化,那些提出把教育当产业来做的人真可以下地狱了,也是中国独一份的提法和做法。正由于教育产业化了,于是整个社会对教育既寄予厚望又不愿意承担关注的责任,你都成产业了,你都赚了大把的钱了,社会还有必要支持和关注吗?整个社会然后回过头来对教育进行不切实际的要求,尤其是学生的个性化方面,政府从来就没有勇气承担应该的管理和支持的职责。于是学校被搞成了万花筒,很美丽,很吸引人的眼球,最后结果也很无奈。
说实在的,关于学生的个性化的发展的问题,我一直觉得自己身在云里雾里,没有真切的感受到什么,别人说,我也学着别人说,长期以来不得要领。我一直就不怎么明白,什么是真正的学生发展的个性化?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到底与目前我们的考试选拔人才的方式有多大的距离?当别人信誓旦旦地大说特说学生的个性化发展的时候,我真的是眼里噙着泪水在听啊。他们到底是什么地方学习到的这些先进的理论,我怎么就没有学习到这些理论?要说我平时也涉足过一些有关教育方面的报刊与杂志呀,我还真的不算完全的不读书不看报,没有谁能给我一个完整的有关学生个性化发展的具体的描述和说法。也就是说,我没有读到可以当教科书供大家进行培训学习并成为工作实践指导的放之四海而皆准的东西。我不揣浅陋,我愿意拜那些大谈特谈学生个性化发展的理论人们为师的,不过我还是有个前提,所谈所说应该保证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了之后能够对目前的基础教育的乱象进行有效的遏制并使之青少年的犯罪率降一个百分点也好,要是搞得像是张悟本和李一道长似地,自话自说,不知所云,可必须要赔偿我老年损失费的,我不要你们赔青春损失费,因为我没有青春了。
这几天,我想到了一个问题,是关于小学教材的知识结构的问题。偶然原因,我了解到现在的小学教材里有两个知识点的学习,这两个方面的知识点让我很惊讶。一个是教会我们的学生如何认人民币,再者就是与什么国际接轨的24小时制的问题。于是,我们的老师就反复地对学生进行训练,编了许许多多这样那样的练习题,七绕八绕地,就是要把学生绕晕了绕迷糊了,然后老师才解开谜底。我每每想到这样的教材结构我就生恨,我认为编这样的教材的人该下岗,教师下岗先从他们下起。实际上这样的知识需要学习吗?我们小时没有学习过这方面的知识,那时也没有红色的面值一百的人民币,连五十一张的也没有。我们文盲的父辈没有学习过,他们后来不也认识人民币了吗?菜市场老大妈更没有学习过,卖起小菜来运算的结果张口就出来了,都赶上计算器了。还有只上了小学一年级的几乎文盲的早期的民营企业家们,赚了钱都多了去了,他们没有数错自己的钱吧!我们也没有学习24小时制,我们到火车站飞机场宾馆里就不知道时间了吗?可怜了我们那些娃娃,居然在那么花季的人生季节里,在老师的耳提面命下学习那些所谓的知识,而我们老师们还津津有味地教育着,滑天下之大稽莫过于此呀!看到这一切我真的想一头撞死的心都有了。实际上,我真的为那些老师们担心啊,我们学生要是耍起个性化来怎么办?他们说,老师,我不要认识人民币,我认一认美国的钱怎么办?因为我们很多老师没有见过美国钱啊,更不知道怎么换算了,但是你要是给老师每个月发美元,看看是不是有人是二百五?你少他一美分试试?这使我想起了博鳌论坛的秘书长龙永图先生说过的一段话。他说,我刚从贵州的大山里到北京的时候,我什么都不懂,什么都不知道,就是一个地道彻底的乡下没有见过世面的孩子。可是一年后,我就将北京翻了个遍,了解个透了,我也知道怎么坐公交车了。这说明了什么?因为这时的他有了北京的生活经验和体验,生活教会了他应该会的常识。我们讲那是常识,不是知识,常识与知识是不同的,因为常识不需要刻意地去学习。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懂得了很多不需要老师教的常识。我们有必要教贵州山里的孩子怎么坐北京的公交车吗?可是,我们就有那么一些专家,尽干这些不着调的事情。再回过头来看看我们中学大学的教材,里面有很多东西是常识,并不是知识,有必要那么专门地去学习吗?我于是对一个孩子的家长说,当别的孩子在学习什么认识人民币和24小时制的时候,你可以让你的孩子牙牙学语地背诵一些唐诗宋词什么的,绝对你赚了,不要学那些东西,长大了他就会了,不长大要不了多久也就会了。你的孩子要是实在讨厌唐诗宋词什么的,没有关系,那些孩子在学习那不着调的玩意时,你让你的孩子睡大觉或者到网上斗地主,效果一样,那些孩子还没有学会认人民币并24小时制的时候,你孩子已经会上网斗地主了,不要怕你的孩子不认识人民币或24小时制,说不定他将来还会认识厄瓜多尔的钱呢。就算将来有一天,他到迪拜睡总统套间,绝对不会把白天当黑夜的。
贵定县落马河初中的案件也尘埃落定了,六位当事人也受到了法律相应并严厉的惩罚。可是,这件事件的发生所带给人们或有着良知的人们的思考不应该很快地尘埃落定,因为这件事件里所折射出来的教育的苍白、人性的灰暗、社会整体的道德缺失都不容我们不深思,尤其是长期以来我们热衷追捧着的什么学生个性化的发展所带来的负面作用和影响,其振聋发聩的效果比N次教育会议的作用还要大。我们不禁联想到这次事件之前发生的许多校园的类似的伤害案,我们整个社会都应该问问我们的教育到底怎么了。在这里我还想问的是,是不是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人们包括很大成分的未成年人的道德必定会趋于负值,走的是一个反方向?在无尽无限无底线地热谈什么学生个性化发展的时候,我们的社会或我们的教育行政部门能否根据我们国家的实际情况大胆地对学生的共性要求也能有明确的规定,并为之呐喊。
我可以赞赏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但我更为赞赏共性要求的前提下的学生个性化发展。我总是认为,在没有共性要求的前提下,狂呼着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不加选择地提倡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其结果必然是,学生的个性化发展留给我们的是一个美丽的背影,我们会看到一群群瘦弱的单薄的猥琐的背影离我们远去,背离我们期望的目标越来越远,走向深渊,走向毁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