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三农关注

要下决心打造培养中国农民的黄埔农校

火烧 2007-05-14 00:00:00 三农关注 1025
文章强调打造黄埔农校培养中国农民,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批判当前农村政策弊端,呼吁重视农民教育与领导力量,以实现农业现代化与农村振兴。

要下决心打造培养中国农民的黄埔农校

作者 苏杜

2007-5-5

  60年前,毛泽东在《论人民民主专政》中说,严重的问题是教育农民。农民的经济是分散的。没有农业社会化,就没有全部的巩固的社会主义。然而,这个严重的问题,不仅没有得到持续的严重关注,反而被严重地淡忘了。农业合作化,在农村的社会主义教育运动,曾经取得相当的成绩,但在一代中国农民中所曾萌生出的社会主义合作意识与实践因素,已经被全部“改革”掉了,一概被当作“社会主义草”给割掉了,不可集中地但可以零碎地“薅社会主义羊毛”在一片笑声中演变成了主流理念。完全回到了分散耕种与经营过去的中国农民,不仅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大大降低,接受新技术新管理的步履更加维艰,几乎不具备驾驭农业产品市场经济的些微能力;而且,随着为“外资企业”或“民营企业”无偿或低偿提供无限优质土地的卖地运动,数以千万计的中国农民沦为无土地无任何生存保障的赤贫阶层。九亿多中国农民,世界上最庞大的人群,从他们身上,到处都可以看到贫穷,肮脏,负重,忍辱,自卑,猥琐,令权贵阶层“疾农如仇”,万分鄙夷。

  胡温新政所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任务,基于这样的群体层面,面临着巨大的现实困难。然而,这并不是最为巨大的困难。贫穷,肮脏,负重,忍辱,自卑,猥琐,从来未能也永远不能遮蔽住中国农民智慧、勤劳、正直、坚韧、诚信、团结的本色。中国农民,以自己的汗水浇灌出了最为瑰丽的东方农业文明,只是他们瑰丽的本色,为统治者的信念、道德污染涂抹得一塌胡涂罢了。中国农民,应当以最骄傲的姿态立于世界各色群体之林。这并不是无据的空想。主要源自农民群体的中国军队,曾是最为腐化、百战百败的败军代表,区区数百洋兵,就可轻取京城、吓跑皇帝、火烧名园、掳杀百姓。然而也同样是源自农民群体的中国军队,却近可战胜日寇,远能击败美军,成为世界各色军队中首屈一指的威武之师。同是源自农民,之所在几十年内就判若二旅,这其中的奥妙就在于什么样的思想武装了它,什么样的力量领导了他。中国农民,是完全有资格以最骄傲的姿态立于世界各色群体之林的。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也就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型农业文明,最大的困难不在中国农民本身,而在县域经济圈中缺乏这一建设事业的组织领导力量。我们无需提及那些热衷于开广场、刮地皮、建别墅、饱私囊、造庙塑像祭祖的领导者们,只要稍看看不减分毫的卖地势头,南颠北跑的“引资为大”,就可以明白,这些领导者们与胡温新政的农村事业相距着何止十万八千里。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组织领导责任放在他们肩上,犹如孙中山信赖旧军阀推翻满清构建共和一样,结果必是次次处处落空,甚至走到相反。下决心打造培养中国农民的“黄埔农校”,就是培养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组织领导力量。这支组织领导力量,是中共执政能力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事业中的具体化,是中共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方针路线的实践者。没有这样一支社会主义政治方坚定,现代农业经营理念清晰,扎根农村意志坚忍不拔的组织领导力量,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规划与愿望就会成为一纸空谈。这应该是不言而喻的。

  培养这样一支组织领导力量,信赖现有的农业大学或政治学院是不行的。改革开放以来的“教育改革”,即使不是产业化了教育,其不与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相结合,不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倾向也是达到了史无前例的程度。从八十年代中期起于青萍之末的“片面追求升学率”,很快就发展成为校长师生共赴的“全面追求升学率”,继而在世纪之交连续七年的高校扩招大跃进鼓舞下,扶摇羊角,升腾为老少咸与、城乡不分的“全民追求升学率”。产业化倾向与扩招大跃进的两支桨,将中国教育之船划进了升学教育、精英教育也就是附庸教育的一片冰洋。莘莘学子成为惶惶失业大军,这只是一个表面现象。与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格格不入,只能成为买办经济的白领或权贵经济的奴工,成为一个轻视、斜视、无视、鄙视、仇视从事体力劳动的工人农民的新阶层,才是一个实质。还有,号称为中共党校的一些党校,甚至也不乏与中共方针路线的反调;而在县域经济圈中的县级党校,则更有一些沦为批发“干部学历”的连锁学店。所以,要培养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组织领导力量,非得另起炉灶,打造黄埔军校那样的“黄埔农校”不可。

  打铁就得自身硬。历史上的黄埔军校自身硬,的确是硬在办学力量的国共两党精英荟萃上,但更重要也是更根本的是硬在它的办学与革命战争实际的紧密结合上。黄埔军校的师生,从开学那一天起,就不仅是教官与学生,更是指挥员与战斗员,他们不作纸上谈兵,而是战场见红。本文无法就今日培养中国农民的“黄埔农校”展开具体讨论,但有这样一点是必须阐明的,那就是今日“黄埔农校”的师生,从他们授业与学业的开端,就必须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实践之战相结合,一时一刻、一丝一毫也不偏离这个结合。剖析、铲除一个权贵经济的碉堡,就是一堂生动的课堂教学;组织、领导一个社会主义的现代农合组织,就是一次深刻的社会实践。我坚信,坚定地沿着社会主义方向,坚靱地恪守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社会主义的中国农民,一定会比英美农场主、苏联集体农庄主席更富有、更体面、更潇洒、更自豪也更有心胸、更有教养地立足于地球人群之中。中国农民将成为中国的又一品牌。在这样的中国农民手中,真正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才会水到渠成。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