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网友杂谈

论文数量≠中国崛起

火烧 2011-04-04 00:00:00 网友杂谈 1025
文章质疑论文数量与国家崛起的关系,指出中国在科技、工业、农业等领域已取得显著成就,强调中国崛起并非仅靠论文数量,而是综合国力的体现。

论文数量≠中国崛起  

   

中国与世界在新的世纪将会发生怎样的变化?是否如西方所言“中国威胁论”、“中国崩溃论”、“中国统治论”、“中国崛起论”?外电近日又为“中国崛起”找到了一个新证据,据英国皇家学会公布的报告,中国在国际科学刊物上发表的论文总数已跃居全球第二位。  

法新社、路透社、英国《卫报》、英国广播公司纷纷报道,认为“中国带头挑战‘科技强国’”,“这个发明指南针、火药、造纸术和印刷术的国家将在国际上重新崛起”,“随着中国经济的增长,这是中国作为一支全球力量正在异常迅速地崛起的又一个信号”。国内媒体网站迅速跟进,奔走相告弹冠相庆,似乎大长了中国人的士气,灭了洋人的威风。  

中国没有崩溃,也没有威胁世界,更谈不上统治。那么,中国崛起了吗?  

若说崛起,早在60年前就开始了。毛主席在天安门城楼的振臂一呼:“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整个世界无不为之震颤!那时的中国,是蒋介石留下的“一张白纸”。“一张白纸,没有负担,好写最新最美的文字,好画最新最美的画图。”毛主席不无幽默诙谐地说:“现在我们能造什么?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壶,能种粮食,还能磨成面粉,还能造纸,但是,一辆汽车、一架 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  

其后从“一五”计划时期开始到“四五”时期,中国进行了大规模的建设,逐步建成了一批门类比较齐全的基础工业项目,涉及冶金、汽车、机械、煤炭、石油、电力、通讯、化学、国防等领域,为国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铁路、交通运输等基础设施建设方面,也有明显的进展。从1964年开始的“三线”建设,既增强了国防力量,也改善了工业布局。中国不仅已经能够自行设计和批量生产汽车、飞机、坦克、拖拉机等,而且成功地爆炸了原子弹、氢弹,发射了中远程导弹和人造卫星。同时,新中国还通过兴修水利、开展农田基本建设、培育推广良种、提倡科学种田,较大幅度地提高了农业的生产水平和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的建立,使中国在赢得政治上的独立之后赢得了经济上的独立,为中国以后的发展奠定了重要的物质技术基础,也为中国与外国包括发达国家在平等原则下发展经济往来创造了前提。  

毛主席是持“中国贡献论”的。早在1956年就有过预言:“进入21世纪中国应当对人类做出较大贡献”,  

现在已经进入21世纪了,不知这论文数量在不在“贡献”范围之内。  

这又不禁让人想起了著名的“钱学森之问”:“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如果这论文数量真是中国崛起的新信号,那么“钱学森之问”的解决指日可待了。

中国一贯有诺贝尔奖情节,每到诺奖的揭晓日,正是国人兴奋时。既然原汁原味的没有,沾亲带故的也行。2009年英国华裔科学家高锟获了诺贝尔物理学奖、2008年钱学森的堂侄美籍华裔化学家钱永健获得了诺贝尔化学奖那会儿,群情一样的激动。可钱永健对中国媒体采访时回答说:“因为我是美国生美国长,我不是中国科学家。”同时又意味深长地说:“如果中国人能为我的获奖感到高兴与自豪,并且能使更多的年轻人加深对科学的兴趣的话,将是一件非常好的事情。”——如果这论文数量真是中国崛起的新信号,那么正宗的诺奖也指日可待了。  

可惜,又是“肥大”的明证:  

数量——中国1999年至2003年间位居第六(占总数的4.4%),2004年至2008年间超过日本,跃居第二(占总数的10.2%),仅次于美国。美国仍名列榜首,日本的排名由第二退居第四,英国的排名仍为第三,排名第五的是德国,法国排名第六。排在它们后面的是加拿大、意大利、西班牙和印度。  

质量——英国皇家学会用论文发表后被其他科研人员引用的次数来考量。美国在1999年至2003年和2004年至2008年这两个时期引用率都名列榜首,分别为36%和30%。英国居第二位。中国的引用率则从实际上的零上升为4%。  

说是垃圾,不过分吧?急功近利,论文造假,产出垃圾,仅2009年中国买卖论文等造假行为就高达近10亿元人民币。  

在“造不如租,租不如卖”思想的鼓噪下,自力更生的大项目下马了,开始纷纷引进外资。“八十年代以前,中国的技术主要靠自力更生,八十年代以后主要靠引进,近三十年来中国诞生的几乎所有新兴产业无一不是靠市场换技术得来的,大家不妨问一问自己,中国现在有哪一个国民产业的核心技术在自己手上(国防军工产业也是继承前三十年的基础)?”  

嫁接的梨子非梨非枣,乱配的骡子非马非驴。造假造出论文的数量也是“崛起”的信号?笑话!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