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网友杂谈

拯救公有制经济要从这里开始

火烧 2010-06-25 00:00:00 网友杂谈 1027
文章探讨公有制经济如何在市场经济中保持主体地位,提出需解决公有制有无、进退及多寡问题,强调改革中需平衡发展与退出,确保公有制经济不被边缘化。

拯救公有制经济要从这里开始

征汉文(江苏省社科联,210009)

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并存,是我国自改革以来一直坚持的基本原则之一。但是在实践中,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早已经节节退却,而且如果按至目前存在着仅仅讲“多种经济成份”而有意无意地否定“公有制经济”的倾向,不仅要求公有制经济从竞争领域退出也要将垄断领域开放,又从来不讲怎样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发展公有制经济,在不久的将来,公有制经济就会荡然无存。在这样的背景下,以往对于公有制经济在整个社会经济中占多少比例才叫做以公有制为主体的研究虽然有必要,但已经不再是主要问题了。

一、现在研究以公有制为主体,按重要性程度,依次有三个主要问题,它们分别是:公有制经济有与无的问题;公有制经济进与退的问题;公有制经济多与少的问题。

第一,公有制经济的有与无。公有制经济的“有”,指的是公有制经济的产生——从无到有;公有制经济的“无”,指的是公有制经济的非公有化——从有到无。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初期的工业国有化、农业集体化,公有制经济从无变成了有;我国改革开放以后农业承包制、工业的所有制改革,公有制经济从有逐渐变成了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公有制企业所有制改革的实践告诉我们,如何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生成新的公有制企业,成了摆在人们面前的一个新问题。以往既有的公有制企业通过改制后,许多已经非公有化了。因而,公有制经济的总量已经越来越不占“主体”地位了。想要使公有制经济再次回到占“主体”的地位吗?必须要研究公有制企业如何产生的问题!

第二,公有制经济的进与退。公有制经济的“进”,指的是公有制经济一方面向未知领域进发另一方面是向已知领域扩大占有量;公有制经济的“退”,指的是公有制经济从已涉足领域适当退出。我国改革开放以前,公有制经济覆盖了社会经济的所有领域;我国改革开放以后,公有制经济通过改制已经从国民经济的绝大部分领域退了出来。目前,仅有的几个公有经济垄断的领域又将向非公经济开放。2009年山西省煤碳行业的改革引发了“国进民退”的激烈争论,它给我们提了一个醒: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做到公有制企业能退又能进?只进不退肯定不行,只退不进当然也不行。

第三,公有制经济的多与少。它指的是公有制经济是否要在总量上占多数的问题。应当说,这个问题在理论上已经解决,并且已经在我国的政策中得到体现。这里要说的是,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不一定每一项数量指标都要占主体,不一定每一个发展阶段都要占主体。而且更为重要的是,公有制经济能否占主体要由前述两种情况即有与无、进与退来决定。解决好前面两个问题,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就会尽在掌握之中了。

二、国家政权参与组织实体经济是公有制经济之源。

国家政权不参与组织实体经济,就根本不可能产生公有制经济,即使已有的公有制经济也必然会不复存在。在上述三个问题中,最重要、最根本的问题是公有制经济有与无的问题。否定公有制经济的力量拼命反对国家政权组织实体经济。在这一点上,他们抓住了公有制的“七寸”。我国改革以来公有制经济非公有化一浪接着一浪,就是国家政权放弃组织实体经济的产物。反之,主张坚持公有制经济的力量,并没有认识到国家政权组织实体经济对于坚持公有制经济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殊不知,只有在研究国家政权组织实体经济必要性前提下研究公有制经济为主体问题才有可能性,否则完全会成为空谈。要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吗?就请先研究国家政权组织实体经济的必要性、必然性吧!

我国的国家政权具有组织实体经济的必要性与必然性,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认识:

第一,国家政权组织实体经济已经成为当今世界的现实。就实践来说,国家政权直接组织实体经济,最早产生于资本主义世界。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英国,因为战争需要,在石油行业首先采取建立“国有”公司的措施。社会主义实践中出现“国有”企业,最早的则是在苏联十月革命胜利以后,它比资本主义的“国有”企业要晚近20年。至目前,世界上许多国家建立了“国有”企业,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都建立有“国有”企业,作为头号资本主义强国的美国也有“国有”企业。

第二,国家政权组织实体经济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发展的必然产物。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之一是生产的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有制之间的矛盾。马克思主义最早系统地揭示了这个矛盾,并深刻地阐述了解决这个矛盾的基本方法:生产资料为全社会所有,当“国家”还存在的条件下则为国家所有。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之所以都走上这条道,就在于他们都面临着共同的“基本矛盾”。他们的不同之处在于:资本主义国家是被迫走上这条道的,社会主义国家则是自觉走上这条道的。

第三,国家政权组织实体经济更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特殊要求。作为一个国家,我国的国家政权要像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一样,要直接组织实体经济。作为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我国的国家政权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不同的是,要自觉地组织实体经济。我国的改革开放,坚持走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一个基本原则,我国的国家政权组织实体经济,则是公有制经济产生与发展的前提和保证。反之,国家政权不组织实体经济,就不可能有公有制经济,当然也就不可能有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等其他一切问题。

第四,国家政权组织实体经济的程度以社会经济发展的平稳程度为尺度。我国公有制经济的进与退、多与少等,要以我国经济及社会的稳定发展与否为参照。从西方资本主义的实践可以看出,国家政权组织实体经济的参与度与其周期性经济危机关系紧密:经济的发展处于高潮期,国家政权组织实体经济的程度会弱一些,此时已有的国有企业可能会被非国有化;经济的发展处于危机期,国家政权组织实体经济的程度会强一些,此时已有的非国有企业可能会被国有化。我国国有企业(或者“公有制企业”)的进与退、多与少,可能从中吸取有益经验。它们有共通之处。

我国的国家政权究竟如何发挥组织经济的职能作用,对于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急需研究的一个重要问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国家政权组织实体经济的作用未能得到应有的发挥,是公有制经济陷入困境的根本原因;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实践中,公有制经济一直处于被排挤的状态,并因此,公有制经济在社会发展中的地位、作用等也一直没有得到客观、公正的肯定与评价。

三、在什么是公有制问题上,用“股份制”、“混合经济”冒充公有制是鱼目混珠,必须要加以阻止。

股份制不是所有制。在当今世界,私有制经济可以实行股份制,公有制经济也可以实行股份制。股份制不是所有制,已经为我党十四大报告所阐明。马克思主义认为,股份制是私有制进入公有制的门槛;我国改革的实践表明,股份制也可以使公有制变为私有制。因此可以说,股份制虽不是所有制,但它是私有制与公有制之桥:私有制可以通过股份制走向公有制,公有制也可以通过股份制走向私有制。股份制出现于私有制经济中,只是为公有制的实现提供了可能,但它还不是公有制,不能把它与公有制混为一谈。

混合经济也不是所有制。股份制不是公有制已经没有多少市场了,但混合经济是公有制经济还有一定的市场。混合经济的本质是各种经济成份并存的经济混合体。混合经济观点不承认公有制经济与非公有制经济的区别和界限。由于这个观点连以公有制为主体都不承认,所以它是对“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经济成份并存”这一原则的否定。它竟然还美其名曰“公有制经济”,真是奇谈。

凡主张“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人们首先一起来研究我国的国家政权组织实体经济的必然性从而拯救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吧!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