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的桂林 我怎能忘记
美丽的桂林 我怎能忘记
“桂林山水甲天下”这句流行了八百多年的千古绝句,是出自南宋著名诗人王正功笔下。当时王正功在桂林任“广南西路提点刑狱权知府事”,按现在的说法就是“广西省政法部门的最高领导兼桂林市市长”,现在桂林杉湖有座他的雕像。“桂林山水甲天下”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山和水的完美融合,使桂林的风景天下无双。仅从山的角度看,我认为张家界就胜过桂林,天子山、黄石寨如瑶池仙境。但从水的角度看,张家界比起桂林就逊色多了,金鞭溪太小,而桂林的漓江如一条波光粼粼的玉带,将桂林装饰得象一道流动的画廊,山水相映、灵性十足,置身于漓江两岸的梦幻景色中,我总是会感叹大自然鬼斧神工的精妙,感叹山与水竟能如此相得益彰,不知不觉中,人已陶醉,人与自然也完美融合了。
去年盛夏,我那时的单位组织去桂林旅游,尽管我已去过多次,但还是踏上了旅程。我对桂林有特殊的感情,还记得小时候的暑假,我和哥哥都要到位于甲山的桂林粮食干校的五姑妈家玩,在她家旁边的小溪里游泳嬉戏的场景已成了我童年的美好记忆。一路上,桂林的风景依然秀美绝伦。导游也很会活跃气氛,他的名字带有乡土气息,甚至有点俗气,实际上他是个很时尚的小伙子。他告诉我他跑这条线蛮久了,对桂林挺熟。我很有兴趣和他聊一聊桂林,试着问他桂林有过什么名人?结果他只告诉我有个民间画家目前挺火,他不知道曾担任总统的李宗仁和曾担任国防部长的白崇禧都是桂林临桂人,更不知道桂林保卫战。就算论画家,徐悲鸿和齐白石在桂林都留有不少足迹。那时的同事许多都有英文名字,都是受过良好教育充满活力的现代青年,从他们身上就能感受到时代的发展、社会的开放。我相信他们和那位导游一样并不真正了解桂林的历史,都不知道在这山水甲天下的桂林,曾经发生过一场惨烈的战斗--桂林保卫战。这不怪他们,我们学到的历史通常是有选择性的,有些部分还带有意识形态的烙印。
前几年上海为了呼应日本方面的意见,从教科书中删去了抗日题材的《狼牙山五壮士》,教育官员说:“这是现代社会的需要,现在社会以多元化为主,学生们需要更多更新鲜以及种类丰富的知识,过去单一以革命战争题材为主的文章结构就与学生们的思想脱节。”“另外,《狼牙山五壮士》所反映的时代与现代社会从时间上来说也有差距,学生从小的生活环境与那时相比发生了很大变化,这些文章也越来越难勾起年轻老师们的共鸣,再用这些战争题材的课文教育学生,‘教'与‘学'的作用都不会很大。”现在《狼牙山五壮士》和《谁是最可爱的人》已经从我国中小学正式课文中删除,既然口口声声“以多元化为主”,为什么偏偏容不下抗日战争和抗美援朝战争题材这一元的课文?难道战争年代和现代社会相隔年代久远就使这些课文已经不是“更新鲜”,属于陈旧过时的范畴?那《岳阳楼记》这样的古文岂非“更不新鲜”,都要删除吗?从辨证法的角度看,不了解历史,又如何满足“现代社会的需要”呢?
1944年,日军攻陷衡阳后,准备攻打桂林。9月12日,由于中央军93军稍战即退,丢失了桂林的防御屏障全州,桂林门户洞开。白崇禧原来的依托桂林,集结桂系主力和贵州方面的中央军围歼日军的作战计划被完全打乱,桂林已经很难防守,所以白崇禧撤出主力,只留下两个师不到两万人防守桂林,这两个师131师和170师是桂系中战斗力相对较弱的两个师。进攻桂林的日军有十万之众,当188师等主力撤出时,守桂林的这两个师的官兵都清楚必须面临一场苦战了,均抱定与桂林共存亡的坚定信念。
10月28日,日军与驻守桂林的中国军队接火,开始进攻桂林。屏风山、猫儿山、将军桥、甲山等桂林外围防御阵地均爆发激烈战斗, 11月7日,131师391团阵地失守,团指挥所迁入漓江东岸的七星岩洞内继续抵抗,拒绝投降。日军始终攻不进去,竟惨无人道地向洞内施放毒气,洞内832名官兵全部被毒死。11月8日,日军攻下伏波山阵地后,渡过漓江,向桂林城内发动全面进攻。中国士兵知道为国捐躯的最后时刻到了,与突入城内的日军展开激烈的巷战,几乎城区的每一条巷道都在进行肉搏战,日军每前进一步都要付出惨重伤亡。日军后续部队亦源源渡江增援,桂林失守已经无法避免,看到曾朝夕相处的部下几乎伤亡殆尽,131师师长阚维雍举枪自杀,实现了他与桂林共存亡的誓言,“千万头颅共一心,岂肯苟全惜此身;人死留名豹留皮,断头不做降将军。”阚维雍临终前的绝命诗因报载而广为传诵。
11月10日中午12时,桂林失陷。在突围出城的激战中,城防司令部中将参谋长陈济桓身负重伤,为免被俘受辱,举枪自杀。第三十一军参谋长吕旃蒙少将率部打开突围通道,与敌反复肉搏,战死在德智中学附近。
很多日本侵华老兵都认为发生于1944年的桂林保卫战是在中国战场上遇到的最残酷的战役。在日军侵华的战史中,认为有两次战役中国军队的勇猛程度要超过自己,桂林保卫战是其中之一,另一次为桂南的昆仑关战役。进攻桂林的日军第58师团的师团长毛利末广在其战报中称:“我师团在桂林遭到了广西当地土著武装的顽强阻击,这些土著武装的装备虽差,但是极为凶悍,至死决心甚浓,其勇猛为我军远远不及,我军士气低落到极点…”,日军下级军官也有这样的记录:“自小听说桂林景色宜人,为世之罕见,但今日我军遭到了自战争以来最凶猛的抵抗,城中到处都是枪声,到处都是地雷,全城都在肉搏,我大队900余人在战役结束后仅剩70余人,且多为伤兵,在战后从敌军死尸上发现敌军的武器竟然大多为我国40多年前已淘汰的火枪,如此简陋的武器居然令我们遭受到如此巨大的伤亡,虽为敌人,但亦为其忠勇精神而感概。”
抗战胜利后,国民政府于1945年10月追晋阚维雍为陆军中将师长,为阚将军举行了国葬,与陈济桓将军、吕旃蒙将军同葬于于桂林七星岩霸王坪,人称三将军墓。下葬之日,沿途数万群众,挥泪祭奠自发送殡,用各种方式向爱国英雄表示敬意。而七星岩壮烈牺牲的八百三十二位壮士,也被合葬于七星岩霸王坪,墓碑刻“八百壮士墓”。
我不禁想到了在桂林保卫战中以身殉国的我的二伯陈伯平烈士,当时他是170师师部电台台长,中尉军衔,跟随师长许高阳守桂林。据他的一位幸存下来的战友回忆,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陈伯平一直率领电台人员英勇杀敌,拒绝投降。最后寡不敌众,与战友相继中弹,壮烈牺牲。父亲告诉我,爷爷得知二伯阵亡的消息时老泪纵横,他在悲痛的同时,也为儿子为国战死沙场感到自豪。二伯死后被追授为上尉,新中国成立后被评为烈士。后来爷爷在柳州的家族墓地为二伯建了一个衣冠墓,柳州的文史专家陈铁生指出陈伯平烈士墓是柳州目前保存下来的唯一一座抗日烈士墓。
我国目前还没有一个特定的卫国战争阵亡将士纪念日,这样不利于更好的悼念那些为国捐躯的烈士,因为悼念烈士是弘扬爱国主义精神的一部分。国防大学的教授金一南将军在他的一篇文章中说起这样一件事:
“在黑龙江抚远三角洲,一位边防团长给我讲了一件事:到乌苏里江对岸的哈巴罗夫斯克市访问,给他留下最深印象的,不是俄罗斯远东最大城市的异国风情,而是在该市无名烈士墓旁,看见幼儿园老师领着一群孩子,老师给孩子们讲故事,老师哭,孩子哭,大人小孩哭成一团。
这位团长告诉我,那场景使他深受震动。的确,一个民族,从幼儿园的孩子开始就知道在烈士墓前流泪,其未来之精神素养该是何等强大。苏联解体了,俄罗斯至今没有完全走出低谷,但他们那些珍贵的东西并没有丢失,仍然在构成他们的精神内核。幼儿园的孩子在无名烈士墓前流泪,新婚的夫妇连袂向无名烈士墓献花,这样的民族怎么可能堕落,怎么可能被其他民族征服。
这就是民族精神与国家安全。虽属不同范畴,却在国家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反复交汇。民族精神中的某些核心要素如爱国主义精神,甚至成为国家安全的基本精神支柱。”
我第一次从画报上看到俄罗斯新婚夫妇给无名烈士墓献花的画面时印象深刻:英俊的新郎身穿笔挺的深色西装,漂亮的新娘身披洁白的婚纱,正将手中的鲜花摆放在烈士墓前。莫斯科红场克里姆林宫墙下的无名烈士墓,是1967年为纪念二战中牺牲的几百万苏联战士而建的。深红色大理石墓碑上面刻着铭文:“你的名字无人知晓,你的功勋永垂不朽”(中文译文)。墓前有展开的战旗、钢盔和长眀火炬。墓地用铁链围着,有士兵守卫,只准献花的人进入。新婚夫妇拜谒烈士墓和献花,是俄罗斯人的习俗。
早年曾留学前苏联的父亲在我很小的时候就告诉我,俄罗斯人非常尊重卫国战争中的英雄。父亲留学的大学里有位曾参加过卫国战争的老教授,每当他出现时,所有的人都肃然起敬。他们的共青团员入团仪式、青年参加工作、新婚等,都要在纪念碑或烈士墓前献花。每次父亲说起这些,我都会被深深地触动,明白了这就是缅怀英雄烈士的传统教育,这就是尊重历史。
再对照我们国内的情况,现在中国的部分青少年沉迷于追娱乐明星,崇拜商业巨子,在所谓的和平“盛世”中贪图安逸,有些人成为毫无原则的哈日一族;公仆们整天忙于GDP,哪里顾得上重拾信仰;还有一些我们的烈士陵园年久失修甚至遭到破坏的报导,这样糟糕的纪念环境让我们如何面对那些血洒疆场的烈士?我们不奢望中国的年轻人在举行婚礼那天也到烈士墓前献花,只希望从现在开始,学校的老师经常带着学生来到纪念碑或烈士墓前,充满感情地给学生们讲述过去的英雄故事,让他们从小就明白今天的幸福生活是千千万万烈士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让中国的年轻人都懂得珍惜今天的和平,懂得什么是民族的独立和尊严,什么是坚强不屈的民族脊梁,从小就培养爱憎分明的凛然风骨和捍卫国家的尚武精神。
金一南将军的文章中还有马萨达城的一段描写:
“公元70年,罗马大军攻占耶路撒冷,大肆杀戮,幸存的犹太男女逃到地势险峻的马萨达城堡坚守。该城堡有储存的粮食和淡水,易守难攻。旋即而至的一万五千罗马军队,对坚守在里面的人们——包括妇女儿童在内为967人——整整围攻三年。公元73年4月15日马萨达陷落前夕,犹太人决定集体自杀:“宁可为自由而死,不为奴隶而生。”他们抽签选出十名勇士作为自杀执行者,随后这十人再抽签选出一人杀死其他九人。剩下最后一人的最后任务,是放火烧毁城堡然后自尽。第二天清晨,冲进城堡的罗马人惊讶地发现没有任何抵抗,面对的是一座给养依然充足但没有一个生命的死城。
……
在耶路撒冷东南数十公里处,就是那座拔地而起、被两千年岁月风化的马萨达城堡。今天的游客可以坐缆车上去,以色列学生则被要求沿古栈道一步步往上爬,然后像我们中国人说“不到长城非好汉”那样说一句:我登上了马萨达。以色列军队新兵入伍的第一课也是行军到这里凭吊,然后庄重默念出他们那段著名誓言:马萨达再也不会陷落。
犹太民族寻到了自己的精神城堡,并以它作为捍卫安全的精神柱石。不乏辉煌也不乏苦难、进入伟大复兴历史进程的中华民族,可借以为鉴。”
我不知道现在驻防桂林的部队新兵入伍的第一课是否也是行军到三将军墓和八百壮士墓前,也庄严默念出内心的誓言:桂林再也不会陷落。我相信解放军的指战员们只要站在各地的抗战遗址前,都会庄严默念内心的誓言:南京再也不会陷落!长城再也不会陷落!中国的国土再也不会陷落!
美丽的漓江还在静静地流淌,桂林形态万千的山峰依然苍翠挺立,战争的硝烟早已散去,江面上飘来刘三姐动听的山歌,当我们畅游流连于桂林目不暇接的美景时,不应忘记那些曾为保卫这方水土而浴血抗击日寇的中国士兵。
爱学记

微信收款码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