鹤龄:详析少奇之死的“注水回忆”
鹤龄:详析少奇之死的“注水回忆”
前言
长期以来,关于少奇同志患病期间的治疗情况特别是最后在开封27天的治疗与死况,社会上出现了许多稀奇古怪的谣传,有的传言甚至已进入国史。本文从寻根探源入手,经过认真整理并对此进行了比较全面系统深入的剖析,试图揭示其真相,还历史的本来面目。
全文共21篇,分上、中、下三帖发出。此为上帖
不周之处,请网友们补充;错讹之处,则请批评指正。谨表谢忱。
各篇标题如下:
一、引子
二、评刘军医的《共和国主席刘少奇最后的27天 》
三、评李看守的《刘少奇囚禁在开封的最后日子》
四、评李卫士长与师振德的有关回忆
五、少奇没坐过牢他的一家没有六人坐牢
六、死于文革期间不等于“文革惨死”
七、少奇同志是病死而非迫害致死
八、“蚁行蠕动去打饭”不合事理
九、“吃剩菜馊饭”和“看病如上刑”的证伪
十、蘸紫药水写字告之转移开封并无不妥
十一、造反派故意停药辩析
十二、对塑料瓶捏成了“宝葫芦”的质疑
十三、“试体温表5个小时取出”冤枉了好心护士
十四、临死前是否有过抢救的考证
十五、全身真的没有一条好血管吗
十六、不可能长出的“白发尺多长”
十七、“全身赤裸”之谜
十八、死时“全身发臭”是无中生有的事
十九、遗体的小腿和脚露在车外是不实之词
二十、怎样解读用“刘卫黄”的姓名登记火化
二一、朱可先的《刘少奇的最后27天》是什么玩意
一、引子
网上有一篇帖子叫《鲁豫有约:刘少奇之女刘亭亭 一家4人惨死6人坐牢》。看了这个标题,你不用看内容,满腔的怒火说不定就已经被它引爆了!
勿容置疑,少奇同志在“文革”中确实挨了批斗,受了处理。他的一些亲属也确实因此受到牵连,经受了一些磨难。今天,他们要对过去那段往事回忆回忆,发泄发泄,是可以理解的,有的地方也是值得同情的。但是,我以为,回忆也好,发泄也好,必须要有个尺度、要坚守一个原则——语气上,你尽可以说得嘴里喷火没事;内容上,则必须说得件件事是真才行。一件事说假了,所说全部便在公众眼里失了真,同时也贬损了自己的人格形象。
带着这个“4人惨死六人坐牢”的题示,我把全文反反复复的看了好几遍,希望找出具体惨死的4人和坐牢的6人是谁,然而却没有如愿。于是又在网上到处搜索,倒是找到了许多与此相关的信息,特别是关于少奇同志的治疗与死亡,其亲属多次接受过媒体采访,留下了很多这方面的文字。要点集中在亭亭接受凤凰卫视鲁豫采访时“鲁豫有约”的这几段话里面:
“得知妻子和孩子都已被迫离家,只剩下自己孑然一身之后,刘少奇的精神近于崩溃。他有糖尿病,“造反派”却故意停了他的药,强迫他改变生活习惯,每天只能睡两三个小时,有时彻夜不眠。”
“刘少奇的手臂在革命战争年代受过伤,经过扭打,旧伤发作,穿一件衣服往往需要一两个小时;到饭厅吃饭,短短的30米距离竟要“走”上50分钟,甚至两个小时。前后跟着的看守战士谁也不敢上去扶一把。最后根本不能走了,只能由工作人员把饭打回来吃。年近七旬,他满口只剩七颗残存的牙齿,嚼不动窝头、粗饭,又长期患有胃病,加上经常吃剩菜馊饭,常拉肚子,手颤抖得不听使唤,饭送不到嘴里,弄得满脸满身都是。病得太厉害了,大夫、护士也不敢给好好看。每次看病前先开一阵批斗会,医生一边检查病情一边大骂:“中国的赫鲁晓夫!”有的用听诊器敲打,有的用注射器使劲乱捅,看病就跟上刑一样。由于长期不活动,双腿的肌肉渐渐萎缩,胳膊和腿因为常打针被扎烂了。护士记录上写着:“全身没有一条好血管。”
“ 1969年10月17日 ,他被转移到开封。走前,护士用棉签蘸上紫药水,在一张报纸上写了几个大字:“中央决定把你转移到另一个地方。”刘少奇转过脸不看。护士又把报张纸拿到另一边让他看,他又把脸扭了过去。他的卫士长上前对着耳朵把纸上的字念了一遍,刘少奇闭着眼睛,一言不发。晚上,刘少奇赤着身子被人用被子一裹放上担架,被专机送往开封的一个特别监狱。由于着凉,肺炎发作,高烧、呕吐, 11月12日 凌晨6点死亡。死时,全身赤裸发臭,嘴鼻变形,白发有一尺多长。”
这些问题分条析出,计有:1、造反派停药;2、造反派强迫改变生活习惯;3、自己蠕行打饭;4、吃馊饭菜;5、先批判后看病;6、听诊器打;7、注射器乱扎;8、紫药水写通知转开封;9、死时全身赤裸;10、死时全身发臭;11、死时嘴鼻变形;12、死时白发尺多长等。
我们权且将这些问题统称为“虐刘”问题吧。继续流览,发现同一期“鲁豫有约”中有这样的一段话:
“1967年9月13日上午,王光美的3个子女被赶出中南海。下午,最小的女儿刘潇潇还不满6岁,也和老保姆赵淑君一起被赶走。当天晚上,王光美正式被捕,关进北京秦城监狱,被定性为‘美国特务’”。
“起初,刘少奇并不知道这突然发生的一切。他仍然佝偻着身子,手扶着走廊的窗台,拖着打伤的腿,一步一步地蹭着,蹭到王光美被关押的后院墙根,想听里面的动静。一天夜里,“造反派”突然在刘少奇住的屋子里连夜筑起一堵高墙,不准刘少奇再步出房门半步。”
这两段话告诉我们,自9月13日开始,亭亭兄妹和他们的母亲都离开了中南海。此后,至少奇同志去世,他们都没有再和少奇同志见过面。因此,发生在这个时段内的少奇同志的治疗和死亡,他们都不具有亲历目睹的条件。那么,他们谈到的有关情况,都是从哪几个亲历其事的人那里打听到的呢?这是一个必须弄清楚的问题。
探寻的结果:少奇子女主要采信的是刘军医的《刘少奇之死-共和国主席刘少奇最后的27天》(下称《监护日记》;其次是看守人员李用胡的《刘少奇囚禁开封的最后日子》(下称《看守回忆》)。社会上的有关谣传多出于此。
还有一篇是少奇同志的卫士长李太和的《卫士长的回忆》;另有一篇是当时负责内务的师振德的《刘少奇在开封的最后日子》(下称《师振德回忆》)。但少奇亲属大都没有采信他们的。
下面我们就从这几位的《回忆》说起,对少奇子女述说的诸多“虐刘”问题予以详析。
二、评刘军医的《共和国主席刘少奇最后的27天 》
刘军医,无名。网上有一篇以刘军医名义写的《刘少奇之死-共和国主席刘少奇最后的27天》(下称《监护日记》)
这个帖子的第一句话就是:“刘军医是位天良未泯的医务工作者。他冒着被杀头的危险,偷偷写下了刘少奇最后二十七天的‘监护日记’”。
《监护日记》的主人——所谓的“刘军医”以现场见证人的身份和口吻,采用逐日记录的日记形式来记录少奇同志在开封的27天,希望在公众的眼里,收到真实无误的效果。人们稍不留意,也确实很容易受到迷惑。不过,只要细细一看,便会发现其中伪迹遍是,疑点甚多:
1、刘军医为何不敢露真容
令人不解的是,当年敢于冒着杀头危险的刘军医,今天为何如此的胆怯到竟然不敢露出自己的真名字?为刘少奇主席保存这么多珍贵的历史资料,这是重重有赏的事啊!难道今天还会有人为了这个要杀他的头吗?!
肯定不用再冒被杀头的危险了。可他为什么要藏头缩尾?无法作出解释!
无法作出解释的藏头缩尾使得他的“监护日记”的可信度至少要打个85折!没有商量的余地!
2、除卫士长李太和外,《日记》中没有提到一个真实姓名
《日记》中多次提到、重点塑造的反面人物中央特派员不知是谁?既无名也无姓。北京来的两位护士提到了一个姓曹。其余开封方面的医护和其他工作人员没有一个有名有姓的(刘军医除外)。因叙述的需要涉及到开封方面的人,则用“一五五医院同来的一名女护士(向我报告)”和“值班男护士(给病人测体温)”等“称呼”表示。
为什么不敢写出姓名?难道他们“报告”一下,给病人测一下体温也要冒着被杀头的危险吗?又是无法解释。
3、只能鼻饲的病人喂玉米糊说明了什么
《监护日记》:第三天,……上午,见曹护士给他喂玉米糊糊。他不肯吃。曹护士抓住他的手轻轻摇晃着劝慰:“哎,吃点东西呀……你不能这样,你一定要活下去,活下去……”
少奇同志自1968年10月11日开始鼻饲(见顾英奇的文章),刘军医连这个情况也不知道,竟然还在记《监护日记》!
是病情好转可以自己进食了吗?17日晚9点半钟少奇同志到开封下飞机时,接机的师振德和李用胡都看见插着鼻饲管,在开封不到40个小时的第三天上午,就可以自己进食,能好得这么快吗?
而据《监护日记》的记载,不但没有好转,而且有所加重。《监护日记》:“第三天……凌晨他肺炎复发,咳血、高烧,是旅途颠簸、受了惊吓引起。”
《看守回忆》也提到了病情加重。《看守回忆》:“在到达开封的当天夜里,刘少奇的肺炎就复发了,高烧摄氏39度,呕吐得很厉害。”
只能鼻饲的病人,可刘军医却看见护士在喂玉米糊,是他眼花了吗?当然不是的。这就叫乱弹琴,胡编瞎造。
后有多处提到病人的“吃”。如《监护日记》:“第二十三天……上午,病人强吃了小半碗玉米糊。”
4、外行话露出了假医生相
监护日记:“第九天--1969年10月25日 。上午九时从病人身上取了尿样、血样。由两名“陪同”乘吉普车返回一五五医院。……经过化验,总算搞清楚了,他的病本不是什么难症,只因治疗不及时,引起多种并发症。”
神乎其神。这是一个医生说的话吗!一个尿检、血检,他就把身患重病的少奇同志的病情完全搞清楚了。不但搞清了检测时的病情,而且还搞清了检测以前的病情——“本不是什么难症。”尿检血检真有如此大的功用?如今医院里那许许多多的服务价格贵得吓死人的检测仪器岂不都成坑蒙拐骗病人钱财的工具了!还留着干什么?该统统砸毁了。
刘军医倒底搞清楚什么了?他什么也没搞清楚。“多种并发症”的情况那是人家北京医院和中南海门诊部早就搞清的了。用得着他来搞清吗!
不错,他搞清了“只因治疗不及时,引发多种并发症”。
不过,血检尿检检出了“治疗不及时”,这是一个天大的笑话!
5、年月日为主体的“日记”说明他是在凑日记。
“监护日记”:
第四天.1969年10月20日,病人恢复使用D八六0。 .):OI>
第五天。1969年10月21日。“病人”大便干结,护士用手抠出。 ["XsWuGN
第六天。1969年10月22日。为“病人”翻身两次。
第十七天,1969年11月2日。高烧不退,继续输液。 @u;[1]V[=a 月日
第十八天,1969年11月3日。高烧不退。输液,注射退烧针(输液没有兑药?)
第十九天,1969年11月4日。体温降至三十九度。继续输液。
第二十天,1969年11月5日。体温降至三十八度。总算降下来了。
这样的“记”,可以说是惜字如金。“记”的主体基本上就成了“年月日” !他是从第二天开始记的,26天时间,这种惜字如金的以“年月日”为主体的“日记”就占了14篇!
再看:
第七天、“咳嗽复发。医生提出为病人做化验、透视拍片建议” 。本天,就提个建议!
第八天、“上级答复:可以进行一次化验,透视拍片不行,这叫医疗服从项目” 。本天,就收个答复!
第十三天、“病人咳嗽复发。我再次提出透视、拍片、会诊建议” 。本天,又只提个建议。
二十六天时间,没有为少奇同志做任何事的情况,他记下的有六天!
这是记的什么日记,还说是冒着被杀头的危险。这样的“日记”,它在告诉我们一个真相:这位刘军医,不是记日记,而是在凑“日记”!他必须凑满这26篇,缺了一篇,他就无法完成这个具有历史意义的光荣任务:一本完整的“监护日记” 。
疑点尚多,待后续述。即此五条,基本上可以认定:
这样的日记,还有这位刘军医,都是假的。
三、评李看守的《刘少奇囚禁在开封的最后日子》
李用胡,原河南公安总队三支队七中队指导员。所写《刘少奇囚禁在开封的最后日子》(下称《看守回忆》)载于《党史纵横》。
与刘军医一样,李用胡也是一位自翊为非常尊重同情关心少奇同志的良心未泯者。
首先,按照他描述的囚禁少奇同志的神秘色彩。对于刘少奇同志在开封的治疗情况,他根本就没有发言权。请看《看守回忆》:
“那时,我们在执行任务的同时也同样失去了“自由”——不准外出,不准写信,不准同家人亲友有任何形式的交往,并且一个个都以党性、生命作了保证。事实上,我们也被软禁起来,不能与外界联系。在那里,所有人员的心情都很低沉,压抑的气氛让大家的脸上都没有了笑容,我们之间不再有交谈,有的只是默默的看护与防守。我们不和外面联系,而一墙之隔的门外把守,也对墙内的情况一无所知。他们不会想到,自己日日看守的竟是我们新中国的国家主席。”
他自己就是一个看守,只不过是个头儿。大家知道,文革时期的公检法是被砸烂的对象,在政府和公众中,信用等及很低。所以,此次少奇同志在开封的医护和安全,都是交由当地驻军管理的。所以,少奇同志的身份,对于他这个看守头儿也是保着密的。见《看守回忆》:
“1969年10月17日下午,我们接到一项任务:有一位受中央‘重点审查的对象 ’将在当晚转移到开封,要求地方公安予以协助下机后的押送、看守工作。”
少奇同志的身份都没有向他这个看守头儿公开,他有可能知道少奇同志治疗的内情吗!(当地驻军的军副政委王景春在布置任务时明确告诉部队工作人员“刘少奇要来开封了”(见《师振德回忆》)
其次,他的文中根本没有说出什么独特的信息。所说都是那个刘军医或其他人说过的。如接机时发现少奇同志没有穿衣服,师振德说过。其余像“北京带来的药物又带回去的问题”、“没有一条好血管的问题”等,则都是那位没有名字的“刘军医”说过的。
又次,他的文章虽然实质内容很少,但煽情的意味特别浓厚。尤其是警卫工作,被他描写得好像旧小说中监斩钦犯那样的戒备森严,“特别监狱”被他描写得就像旧时的天牢一样。这一点,后面将详析。
再次,他对于少奇同志的治疗护理和死亡情况的叙述,不用看就知道是胡扯蛋。那些涉及到治疗的几点几分的具体时间,病人几点几度的体温,是他这个看守能知道的事吗!即使他知道,过后也不可能都准确的回忆出来,因为他并没有冒着杀头的危险记下“监护日记” 。人脑不是计算机,有可能把若干年前的事情发生的时间准确到分钟回忆出来吗?
他还说过:“因为无法进食,我们这些看守常常协助医护人员从鼻饲管里打进流食来维持他的生命。除了定时做流食,还定时帮他翻身。”
这样的话,哄小孩子也嫌“档次”太低了!五个护士(北京两个,开封三个)还有医生和李卫士长等多人整天围着少奇同志转,竟连鼻饲也要他们这些看守来协助!
他们协助 “定时翻身”?第一个不卖账的就是那位刘军医!因为刘军医的《监护日记》中,既没有记下“定时翻身”这项规定,更没有记下李用胡为少奇翻身的一回半次“协助” !《监护日记》中,只有4天总共5次“翻身”记录,而且也记得明明白白,都是李卫士长和曹护士干的!
这个李用胡,胡扯得没有个边,因此,他的所说,基本上可以认定,不具有可信度!
四、评李卫士长与师振德的有关回忆
师振德,原解放军155医院工作人员。所写《刘少奇在开封的最后日子》(下称《师振德回忆》)载于《党史纵横》。
在少奇同志在开封的二十七天时间里,他是负责内务工作的,从接机到为少奇送葬,自始至终见证了少奇在开封的治疗和去世的全过程。他的文章全部是客观的叙述,不含只言片语的煽情成份。所述内容皆为自己的亲见亲闻和亲为。条理分明,合情合理,无可挑剔之处。
李太和,1962年调任少奇同志的警卫,后任卫士长。他有一篇《卫士长的回忆》,发表于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李卫士长是少奇同志生前最信任最贴心的部下,看来也很受亭亭兄妹的信任与尊重。他们称之为“老李叔叔”。
他的回忆全是客观的叙述,无煽情之语。从他的回忆中可以看出,他对少奇同志的品格非常敬重,对少奇同志怀有深情和忠心。
对于少奇同志在开封的二十七天,他写的不多,均为自己亲历,无可挑剔,真实可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