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网友时评

金钱“励志”扭曲学生价值观

火烧 2011-04-11 00:00:00 网友时评 1025
教授要求学生40岁赚4000万,引发对金钱励志扭曲学生价值观的讨论,反映教育功利化问题,引发社会对高校价值观的反思。

金钱“励志”扭曲学生价值观

参考家园 2011-4-9 0:55:32   来源:《参考消息》

【香港《太阳报》4月7日文章】题:“40岁没赚4000万别见我”名校教授训诫学生  金钱至上捱轰

“不赚够4000万不要回来见我!”这可能是一个企业老总对员工的命令,或是一名投资者对项目公司的要求,但很难想象是一位老师对其学生的训诫。近日,京城知名学府北师大管理学院教授、北师大房地产研究中心主任董藩发微博,要求学生40岁时必须赚足4000万人民币,否则就不承认师生关系。

    名校教授雷语引发热议,舆论认为,教师以金钱“励志”学生,将财富作为成功的唯一标志,显示大学功利化已成社会主流价值观,是中国教育的悲哀。

“当你40岁时,没有4000万身家不要来见我,也别说是我学生——这是我对研究生的要求。”4月4日,董藩在微博声称,“对高学历者来说,贫穷意味着耻辱和失败。”

该言论一出,在内地网络上引起极大回响,这条微博被广为转发,当中大多数是反对董藩以财富论学生成败。

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经济学教授黄益平就在微博中称,非常不赞成此观点,“难道财富是评价成功的唯一标准么?我宁愿我的学生能够过平凡但幸福的生活。”但董藩就反问,“没有钱会幸福吗?”

还有网民留言表示,高校本应是树立年轻人正确道德观和价值观的地方,堂堂大学教授口无遮拦要求学生创造财富,并成为衡量是否优秀的主流标准,极易扭曲年轻一代的价值观;知识沾染铜臭味,是内地教育的失败和悲哀。

但也有人无奈指出,金钱至上已是社会残酷现实,必须接受,教授另类言论虽不中听,却是道尽现实的实话。

董藩昨天再次发表声明,称关于4000万的言论仅仅是自己激励学生进步的方法,因为大多数学生此后会进入商界,需要培养“财富意识”。他又称,自己不会因为议论而从众,人人对钱有无限向往,却耻于谈钱,是假装高尚和虚伪;而且15年后的4000万只相当于现在的几百万,要求并不过分。

【香港《经济日报》4月7日文章】题:学术铜臭化老师变“老板”

高校教授以金钱“励志”,赤裸裸揭示出当下内地高等学府事事“向钱看”、不重知识只看利益等痼疾。而当以传道授业解惑为任的大学老师,如今也摇身一变成为“老板”,功利之风刮遍学术界。

在内地高校中,“老师”“教授”之称如今几已绝迹,取而代之的是“老板”这样一个金光闪闪的称谓。一项调查显示,60%学生认为,对导师研究的课题,他们要承担一半以上任务,自己和老师更像是雇佣关系。

事实上,内地的教育制度中,研究生阶段大多不再以授课形式传授学业,而是在与导师合作完成科研项目过程中获得知识,再由导师发放 “津贴”。但是,近年来,不少大学教授在教书之外还兼有社会事务,对于本职工作的投入愈来愈少,育人意识日渐薄弱,令学生沦为廉价劳动力。

有在读研究生描述自己的研究生生涯时表示,“身为研究生,我不是去搞学术科研,却是给老板天天卖命,干着毫无技术含量的体力活动。从早上8点一直干到晚上10点半以后,我从来没有接受过老师的学术指导,作为老板的导师只象征性地给过几个铜板。”

不少教育界人士都认为,研究生将导师称作“老板”,折射出学界功利化的倾向,是学术殿堂的一种污染,此风不止难以培育出顶级学者。就连总理温家宝也曾对学术铜臭化表示忧虑,“一些大学功利化,什么都和钱挂钩?这是个要命的问题。”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