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一种谬论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一种谬论
经济建设应是国家管理和社会管理的一种手段,而不是最终结果和目的。
“经济”一词的含意在中国古代原是经世济用之意,经逐步演化成为现代与物质、利益、货币紧密联系的经济之意。
中国古代有舍生取义、见利忘义之说,这是否说明义和利之间有时候会发生冲突,甚至“利”在特定情况下是可以放弃的,更可引伸为“利”是属于较低级层次的东西。
国家管理和建设(国内、国外)和社会管理和建设应该是多方面的,可简单作以下划分:
A类 |
B类 |
经济建设 |
国防建设、国际关系、环境保护建设 |
道德建设、教育建设、意识形态等方面 | |
法治建设、科技建设、文化建设 | |
交通建设、人民的生命安全管理 | |
卫生、医疗建设,甚至动植物的管理和建设 | |
…………………………….. |
从以上简单分类来分析,A类经济建设搞好了,绝不可能代表B类相关建设就能实现和完善,但有着很大的支持作用;但反过来,B类方面建设全部实现和完成,则极有可能帮助经济建设的完成。因为任何建设的最终目的是要实现国家强大、人民生活富裕幸福,等等。如果只强调经济建设,则是不是会导致以偏概全,甚至有本未倒置之嫌?甚至可以说经济建设其实就是物质建设,是处于原始的低级需求,而根本无法实现较高层级的精神需求。
秦朝在商鞅变法之后逐步强大而完成统一中国之大业,当时秦朝应该是没有经济理论作指导的,同样汉唐、蒙古帝国、波斯帝国、罗马帝国等走上强大之路也应该是没有先进的经济理论作指导的,虽然它们后来逐步衰亡。衰亡的原因肯定是多方面的,但经济建设很可能只是其中很微不足道的一方面。
近观现代西方列强,如葡萄牙、西班牙、英法等资本主义国家,它们的强大、富有,大多数是在发现新大陆之后,是通过侵略、掠夺、殖民、战争等手段获得的。从理论上和趋势发展上来讲,他们的各项制度包括经济建设等方面应该是逐步完善,越来越先进,怎么会逐渐衰败?
再看日本二战前之所以国家强大,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从当时中国清朝获得了大量了财富和赔款(不排除工业革命的影响),二战后,日本在失败的基础上很快崛起,难道是靠经济建设取得的成绩?即使日本战败,但它从中国清朝获得了大量财富和赔款并没有完全失去,也就是它本身家底财富就有很多,这与日本的经济建设有多大关系?相反,日本在经过一段时间发展、经济建设后却走下坡路(当然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他资本义国家呢?由于本人学术水平有限,无法进行深入分析。
经济建设本质上也就是经济利益建设,利益可划分为长远利益、眼前利益,也要分多数人、少数人利益,也要分个人利益、集体、国家的利益,甚至包括敌对双方的经济利益,那经济建设是不是就是一个模糊的、笼统的、抽象的概念?相对于每个人、每个集体、每个阶级的理解都是不一样的,也就是说他们的理解主观上都是朝着有利于已方去理解,甚至会为了已方的利益而做出有损于他方利益的事情来,甚至会利用一切不正当的手段来维护已方的利益。如果只强调经济建设,那当初中国抗美援朝肯定是不划算的,那造原子弹肯定是比不上卖茶叶蛋,那结果会如何呢?
一个国家的建设,手段应该是多方面的,应该包括行政、政治、军事、经济、计划、市场等方面,这些方面应该是动态平衡和动态调节的,相互补充相互完善的,过分强调一方面而忽视其他方面,将会导致社会混乱,影响国家建设。而其中的经济建设,说白了就是物质建设、利益建设,过分强调物质经济,是不是会导致见利忘义和舍生取利,甚至是利欲熏心、物欲横流呢? 如果一个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作为指导原则,则很可能会做出杀人、抢劫、贩毒等违法犯罪的事来,那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呢?
我相信,所有人都知道有组织的集体力量肯定比分散的个人力量要强大的多。那我们是否可以认为在中国把工人、农民、知识分子等各行业有组织的集中起来(实行公有制和集体所有制)肯定比把工人、农民分散化(股份制、承包、单干等)的力量要强大得多呢?那么这种方式到底是属于社会管理手段还是单纯的经济建设呢?哪一种方法会更有效?那么为何要把集中起来的力量分散化呢?
既然经济建设是社会管理、国家建设的一个方面、一种手段,而且还不是最主要的方面和手段,也不是最终目的和结果,那么为何只强调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呢?所谓的市场万能和竞争也只能是社会管理的一个方面、一种手段,那过分强调和抬高市场、竞争有何意义?
党政分开、政企分开就一定比不分开更能有助于国家强大、人民幸福富裕吗?
党政、政企管理,肯定是国家管理的一种方式、一种手段,那为何要纳入经济建设改革的范畴?再说,改变国家管理方式肯定是有极大的政治和经济风险,那为何要做呢?
国有企业(全民所有制)、集体企业就应该是执政党和国家所拥有的财富和资源,执政党和国家为什么就不能进行管理?为何要实行政企分家及党政分开?这样做就会使执政党丧失执政的经济基础,以达到削弱执政党的领导能力,最后完全驾空执政党。没有中国共产党的英明正确领导,何来党的各级人民政府?没有各级人民政府的组织领导和广大工人群众的艰苦努力,何来无数的国营和集体企业!既然如此,那改革派鼓吹“政企分家、党政分开”,不就是试图让执政党及其政府再不要管理和放弃本属于自己和人民创建的企业,那企业的相关党组织的领导权就会立即被“一长制”所取代,甚至变成了附属品和虚无。以至出现了“党委书记开除一把手的党籍,一把手开除了党委书记的公职”和“企业招聘党支部书记,竞有万人应聘”的事。发生企业招聘党支部书记的事情,说明现在很多人在党的认识问题上出现了混乱。党支部为企业服务,也就是为私营资本家服务。现在中国是党指挥枪,也就是人民军队听党指挥,按此分析推断,那人民军队不就是为资本家服务,那还叫人民军队吗?那人民军队还能为国家建设保驾护航吗?
让党组织、执政党失去领导权意味着什么?难道创建了人民政权、政府和国营或集体企业的中国共产党不能领导和管理自己的政府和企业?那些鼓吹“党政分开”、“政企分开”的背后是不是有着不可告人的目的?
任何一项有关国家前途命运的改革,本身就冒着极大的政治和经济风险,稍有不慎,就会社会动荡,国家就会变色,而且还摸着前进,万一前面是万丈深渊呢?同时,作为指导思想的“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又模糊不清、指向不明。在房改、医改、教改等多项改革失败的情况下,为何还要实行林权改革、土地流转,其实质就是私有化?这些都是国家财产和资源,为何要改,那它们的所有权到底归谁?那打着改革的旗号进行改革的最终目的不是司马昭之心吗?
倘若认为经济建设是社会管理、国家建设的一个方面、一种手段,那引进国外的经济学理论能解决中国问题吗?再说这些从西方回来的所谓经济学家,国外怎么就那么轻易让他们回来?要知道当初钱学森可是被软禁了五年多通过外交途径才回国的,如果这些所谓的经济学家没有国家安全意识、立场不稳,甚至是西方派来的经济间谍或经济杀手呢?谁敢保证?对比中国现实,难道不引起人们的警惕吗?那强调“市场万能论”有用吗?那些所谓的经常学家能成为国家各管理部门的重要组成人员吗?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说白了就是以物质建设为中心,那到底是哪个阶级的经济建设?是统治阶级还是被统治阶级?而“为人民服务”则是宗旨明确,让人民监督,让人民满意等等,是全方位的,既包括物质也包含精神。
以上只是本人不成熟的想法,没有经过论证分析,希望大家都来探讨、争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