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文艺新生

公务员贾雨村——“传统文人优仕梦”的经典解读

火烧 2011-04-11 00:00:00 文艺新生 1025
文章通过贾雨村形象解读传统文人追求仕途的典型路径,展现其才华与困境,揭示‘优仕梦’的文化内涵与现实困境。

“公务员”贾雨村——“传统文人优仕梦”的经典解读  

董永亮  

古语道: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又云:不以规矩不成方圆。每一类群都拥有并遵循着专属于这个群体的特定运行规则。在华夏故国,“学而优则仕”是文人墨客这一群体特有的生存法则,所谓“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者也。生命个体最大的局限性在于不能逃脱无孔不入的历史文化强加给自身的规定性成长。贾雨村,只是千来来中国传统文人的一个例证和缩影,却是对“传统文人优仕梦”现象的经典解读和不朽诠释。  

   贾雨村何许人也?据曹雪芹曾“批阅十载,增删五次”的鸿篇巨制《红楼梦》记载:贾雨村,名化,字时飞,别号雨村。出生在昌明隆盛之邦,诗礼簪缨之族。这个居住在姑苏城葫芦庙的破落穷书生,出脱得腰圆背厚、面阔口方,生就得剑眉星眼、直鼻方腮。曹夫子用浓墨重彩的笔触,勾勒了一个符合中国传统审美价值观的落魄文人形象。虽然穷困潦倒,“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的文化观念在雨村头脑中根深蒂固;即使寄人篱下,“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底蕴仍在他内心深处烧得发颤。风餐露宿,却时常吟咏“玉在椟中求善价,钗于奁内待时飞”,期待有一日金榜题名,飞黄腾达。就是这个出口成章、才华横溢的传统文人,当甄士隐邀他一起饮酒赏月时,来了一首“时逢三五便团圆,满把晴光护玉栏。天上一轮共捧出,人间万姓仰头看”,足以成为万千读者心醉神往、叹为观止的粉丝。至于“风尘怀闺秀”这出戏,即把甄家丫鬟当成“巨眼英雄、风尘知己”,更是凸显折射了传统文人爱情观的虚幻飘渺和单厢情愿。面对甄士隐救济他的盘缠银两,雨村笑而不答,畅快收下。进京赶考时,亦未向甄老先生道别,只托小沙弥给恩人留了一句荡气回肠的话:“读书人不分黄道黑道。”这时的雨村,展现了一个传统文人“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的傲然风骨,“天生我材必有用”的胸襟抱负使人肃然起敬。  

   雨村本可以做一个安分守己、甘于清贫的教书先生。他有幸作了书香门第林如海女儿林黛玉的私塾老师。日后黛玉的灵性勃发、才思奔涌恐怕与得益于这位贾老师的谆谆善诱、潜移默化不无关系。对于雨村第一次被革职查办,曹夫子无不惋惜和哀怜,认为原因在于“虽然才干优长,却未免有贪酷之弊”,然而更多的是“恃才侮上”。怎奈“传统文人优仕梦”的仕途情结挥之不去,从众附和的国民性格使他铤而走险。终于,林黛玉进贾府的机遇,为他攀上名门望族创造了路径,经贾政举荐,我们的雨村到应天府走马上任,正是“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雨村从此走上宦海沉浮不归路。  

   无巧不成书,考验贾大人的时刻到了。一件棘手的人命官司让雨村伤透了脑筋,该案涉及女当事人竟是这位贾大人昔日救命恩人甄士隐先生走失多年的女儿英莲。雨村也想安抚草民苍生,伸张国法正义,以报皇帝隆恩。然而门子出示的“护官符”击碎了他欲做“青天大老爷”的幻想迷梦。在“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官场游戏规则盛行的大背景下,于“百足之虫,死而不僵”建构的人情世故里,在一个司法行政合一、草菅人命登峰造极的王朝里,我们的雨村终于抛弃了良知,低下了高尚的头颅,选择了沉默和息事宁人。葫芦僧乱判葫芦案,阐述论证了黎民众生对“自古衙门向南开,就中无个不冤哉”之几多苍凉和无奈。贾雨村却捞到了助推自己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平台。“身后有余忘缩手,眼前无路想回头”。贾雨村的结局也是注定悲哀凄凉,“因嫌纱帽小,致使锁枷扛”。   “借语村言”,道出曹雪芹先生“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的惆怅迷茫和良苦用心。作为一个提纲挈领、统领全书的人物,雨村地位举足轻重。想到其人生境遇,可谓是“多行不义必自毙”,一种悲天悯人的情感却油然而生。据说,当年的雪芹先生因为看透了世间虚伪冷暖后才写《红楼梦》的。而在漫长封建社会“传统文人优仕梦”,到头来,也只能落个“你方唱罢我登场”的下场,弄个“白茫茫大地真干净”的结局。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