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中华文化

说说孔子的“礼”想社会:小康社会

火烧 2010-03-17 00:00:00 中华文化 1028
文章探讨孔子所提出的‘礼’与小康社会的社会理想,分析大同与小康的区别,指出礼治在私有制社会中的作用与局限,强调其对社会稳定的影响。

说说孔子的“礼”想社会:小康社会

  《礼记》第九篇《礼运》有这样的记载:

  昔者,仲尼与于蜡宾事毕,出游于观之上,喟然而叹。仲尼之叹,盖叹鲁也。言偃在侧,曰:“君子何叹?”孔子曰:“大道之行也,与三代之英,丘未之逮也,而有志焉。”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恶其不出于其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大人世及以身体,城郭沟池以为固;礼义以为纪——以正君臣,以笃父子,以睦兄弟,以和夫妇;以设制度,以立田里;以贤勇知,以功为己。故谋用是作,而兵由此起。禹、汤、文、武、成王、周公,由此其选也。此六君子者,未有不谨于礼者也。以着其义,以考共信,着有过,刑仁,讲让,示民有常。如有不由此者,在埶者去,众以为殃。是谓‘小康’。”

  我认为孔子在此所指的“大道之行也”,是为公有制社会。由此可知,那时的传说中就有公有制社会的存在。而“大道既隐”为私有制社会。夏商周都是私有制社会。到了春秋之时,奴隶社会走向解体,首先是由于小人(奴隶)不守礼起来反抗,激发了各阶级的反抗意识,下犯上之事时有发生。而孔子认为这都是由于上层社会的人士(奴隶主们)不守礼,上行下效造成的。于是,礼坏乐崩。只有克己复礼,方能维持奴隶社会。而对于上层社会不“克己复礼”的行为,孔子只能骂曰“小人”意识了。

  在孔子看来,大道之行的理想社会为“大同”;大道既隐的理想社会为“小康”。既然大道之行远去了,在大道既隐的私有制社会,奢求“大同”是不可能的了,于是,小康社会成为孔子所追求的目标。小康是私有制下的稳定社会,但这种稳定社会社会能实现吗?实践证明,是不能实现的。不仅孔子活着的时候实现不了,他死了两千四百多年,也没实现。几千年的私有制社会,无不是阶级社会,这种社会只能是在阶级斗争中前行的。永远实现不了什么稳定。孔子妄想把奴隶社会中等级制度-礼,以一种意识观念灌输于民,“示民有常”,让民有一种意识认为它是永恒不变的。但这永恒不变的“礼”,却随着王朝统治的需要和王朝的更替,在不断变动,所谓“示民有常”,它能“常”了吗?按孔子的说法,禹、汤、文、武、成王、周公所建立的社会是小康社会,也就是说,小康社会,礼治天下,“谨于礼”“以着其义,以考共信,着有过,刑仁,讲让,示民有常。”如此,不改变“大道既隐”的状态,也可以达到各安现状,罢兵息武,和谐稳定之状态。但即使在孔子所赞赏的禹、汤、文、武、成王、周公时代,也没有实现各安现状,罢兵息武,和谐稳定之状态。他们何时停止过争斗杀罚?停止过反抗和镇压?更何况禹、汤、文、武、成王、周公的王朝不也是在更替吗?谈何“有常”呢?

  小康社会,“礼义以为纪——以正君臣,以笃父子,以睦兄弟,以和夫妇;以设制度,以立田里;以贤勇知,以功为己。”虽“故谋用是作,而兵由此起。”,但只要统治者能“谨于礼,以着其义,以考共信,着有过,刑仁,讲让,示民有常。”也就能构建起和谐的小康社会了。而且,各得其乐,各享天伦,多好!当然,统治阶级生活在有度的骄奢淫逸之中,也应该不错了。但被统治阶级吃苦受罪勉强生活,被剥削被奴役,他们不反抗吗?更何况统治阶级在没有被统治阶级的反抗的状况下,愿意谨小慎微地生活在有度的骄奢淫逸之中吗?

  统治阶级就是看中了孔子的小康社会理念,来企图达到其永远统治之目的。一个“示民有常”,就可江山永固了,多美妙的理念!可是,历史事实证明,统治阶级为了自己更多的利益,为了对付被统治阶级的反抗,不可能只是“谨于礼”的,他们要越礼。本身礼法都是他们定的,不是“有常”的,无礼可以变为有礼,不合法可以变得合法,只要对他们有利。历史正是由统治阶级的贪得无厌、残酷镇压和被统治阶级的不断抗争的现实写就的。私有制以来的历史(包括公有制解体的历史),就是一部阶级斗争的历史。

  其实,礼和法是干什么的?是维护统治的。礼是法的依据,法是礼的保障。守礼就能守法,违法就要越礼。什么仁爱?按孔子吹捧的周礼,那也是有等级的爱。“仁”是什么,孔子说的明白:“克己复礼为仁”,所谓仁者爱人,就是按礼去爱人,就是礼爱。礼和法都是维护统治的,绝不是为了爱。所谓“仁爱”,正是为统治阶级的礼放烟幕弹。爱是分阶级的,阶级友爱是阶级团结的基础,而对对立阶级的专政也是保持这一份爱和团结的保证。“仁爱”本质上就是对“大人”阶级的爱和对“小人”阶级的恨。

  孔子的“忠恕”,又是对谁的呢?所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所谓“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对“小人”吗?不能!孔子曰:“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臣怎样事君以忠呢?这就得从“孝悌”说起,有子曰:“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把“孝悌”和忠君联系起来,应该说从论语始。有人说孔子没有“三纲五常”啊,但孔子为“三纲五常”营造了基础。

  “礼之用,和为贵。”此处的“和”,我认为是合乎“礼”的意思。也就是说,用礼的方法,重要的是要合乎它,按它做事。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都是对“周礼”而言。十五开始立志学礼,三十能够按礼做事了,四十就对礼精通了,五十就知道礼的缘由了,六十就不感觉到礼有什么不对了,七十做事就怎么做都不越礼了。“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对越礼的事之愤怒可知!“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人不去克己复礼,把礼乐置于何地呢?可见孔子对礼的敬重和维护。子曰:“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不在其位,不谋其政。”其实这都是从礼而说。不让底层参与上层之政治。

  《礼记》中,记录了许多君臣礼仪,婚礼、丧礼、祭礼等等规定,从繁琐的各种礼仪中可以看到许多上下尊卑和疏亲远近的礼仪观念。《礼运》篇主要讲了礼的重要性。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