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大革命:价值革命与人类精神结构大变革(六)
文化大革命:价值革命与人类精神结构大变革
——当代最伟大的普世价值的历史基点
(六)
谭伟东
中美战略研究院 总裁
一、 经济民主:劳动大众与社会主义的一切权力基石与核心保证
二、 政治自由:人民当众社会主义的统治意志与无产阶级专政的价值取向
1·四大自由是政治自由探索的开始,网络空间自由是当今政治自由的虚拟大世界回声,大众传媒和文化学术阵地的合宜开放式互动自由是政治自由的深度考验,现实空前真正自由理念与世界建构有待于全力推陈出新。
2·政治自由是同人民民主专政的双重职能相一致的,是统一纪律与个人心情舒畅双重一致的。(已分别在一、二、三部分中刊出)。
3· 社会主义人民大众的政治自由权是宪法与法律赋予的政治斗争权与政治诉讼权,理所当然应当超过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在结社自由、罢工自由、信仰自由,具有更加广泛的社会空间和法理-法统-法规-法序的坚实保证。
4·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核是意识形态。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最高集中体现是指导思想和国家魂灵与旗帜。这只能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任何马列主义中国化和时代创新,都只能百川归大海。
5·信访制度急需一元化领导下的深层创新,强制维稳必须让位于来自人民大众自觉的真正和谐。
6·新闻舆论和广义的言论自由不来自于资本操纵的文化产业化。(上述已经刊出)
三、文化特色:社会主义精神家园与文化阵地的万紫千红、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必须立足于民族性和自主特色文化之上。
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普遍性是寓于在特殊之中的。国际主流的世界普世的文化艺术恰恰是植根于各国、各民族最很厚的文化土壤中的特色文化艺术精品。
红色经典是社会主义文化艺术的老祖宗和世代相传的经典。红色经典中的人类最伟大的献身、牺牲与革命精神风骨和战胜一切艰难险阻的大无畏的英雄气概,是人类精神文化家园里的永世宝藏。一切诋毁、歪曲、颠覆、边缘化红色经典的卑下和肮脏的把戏,都不仅仅道近了当代艺术、艺术家的浅薄,而且在背后蕴藏着国际第五纵队的极大的文化政治阴谋。
红色经典无论从内容到形式,都允许而且推陈出新,都欢迎时代性、大众性和高雅性,但对抽去文学性的艺术性,对抽掉了历史精神堕入历史虚无真空的娱乐致死,对任意贬值、糟蹋劳苦大众,竭尽吹捧、美化帝王将相、才子佳人的虚伪高雅,对淡化削弱革命脊梁,逢迎、美化小资情趣,张扬权贵大官大能,却不能给以任何的自由,甚至宽容。
1·特色文化不是平淡的齐平化,低级的多元与大众文化,是具有文化结构、层次,拥有脊梁风骨,催生人类奋进的人民解放与奋进畅想曲。
资产阶级、资本主义的多元文化,同样有其它主旋律和经典文化合成。其表面上的平等多元,一般形式上的稀松平常和特色传播时段上的抵挡与媚俗,和混杂着各种小众文化与市场的文化区隔,形成了庞大和资本文化产业集群,这是宣扬大资本的个人英雄主义主打与个人出人头地的开放阶层梦幻,迎合中产阶级、小资情趣和沾沾自喜,再以纸醉金迷,声色犬马,荒淫无道的低级下流的法定红灯区、合法花花公子类的“成人艺术”,形成看起来自由开放,实则为真卖身假卖艺的资本操纵的文化与精神乃至身体的掏空。这种巧妙的多元文化借助于公众一时搞不懂、理不清的由所谓“无冕之王”们的新闻鼓噪(虚假的变形的言论与舆论自由的新上帝声音),使得西方文化仿佛绘声绘色:真是各种货色齐备,各有各的用处。
文化思想战线上,从来就没有风平浪静过。看似喧闹、娱乐甚至就是单纯祥和的文化享受,其实处处浸染着文化价值和精神血液,饱含着情感取向和社会追求的价值天平,焕发着散播着憎爱分明寓教于乐的艺术审美情趣。文化大革命的“破四旧、立四新”看起来风烟滚滚,其实基本只是触及了皮毛,连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水平都没有达到。但文化大革命传递了一个震撼世界的新文化与新文明声音,那就是世界性的无产阶级的现代性文化朝代就要取代资产阶级与一切剥削阶级的统治,形成新型的人类文化范式和艺术把玩。
文化中有阶级较量,娱乐中散发着富贵还是贫穷,贵族还是平民,高高在上还是脚踏实地,腐朽糜烂还是威武不屈的审美情趣和价值追求。文化大革命把这种文化艺术理念和艺术美学思想原理渗透到了普通老百姓的心田。正是由于这样一种铺天盖地的文化思想和艺术价值理念大革命,才使得中国精英们,特别是以资产阶级自由化和全盘西方化为己任的伪精英们摇唇鼓舌、歇斯底里三十年,依然在人民大众的审美心灵胜地无法播种下任何的特色理论和垃圾艺术。人们在不得不接受的被春晚的同时,以坚守的审美阵地,呼唤并大规模地自发和自觉地投入到红歌、红色回忆、红色经典。新时代一个伟大的红色艺术大潮起于江西革命老区,会聚到湖南伟人故里,回荡在山城江姐的家乡。
2·特色文化不是唯原生态文化是从,而是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具有鲜明的地方性、民族性、大众性的生动活泼、健康向上的民情民俗、民歌民曲、民舞民艺、民诗民词。当然不是越土越好,更不是越俗越好。不是刻意追求所谓的原生态,而是植根于人民大众,闪耀着民族传乘与智慧的光芒,传扬着人民大众的审美情操和高尚追求。
艺术或文化艺术从来就没有纯文学、纯艺术,也没有仅仅为艺术家个人把玩的艺术。因为,艺术主体或审美主体是以社会性存在而存在的。这就注定了艺术的时代性、群众性、阶级性、历史性和社会性。这当然不是说艺术家的在创作、艺术家的审美风格和艺术风骨不重要,也不是说艺术家或人民艺术家职能充当党和国家的传声筒、应声虫、录音机,而是说艺术作品、艺术家真正的意志与精神自由,恰恰不在于艺术家本我、小我的如何、如何,而是艺术作品灵魂与深层究竟能够多大程度上再现时代的大潮、人民大众的心声,并且通过不朽的悲剧、昂扬的喜剧,通过伟大传世经典的色彩、造型、构图、意境、情节,通过引人入胜的构思、出神入化的铺陈、充满悬念的包袱、荡气回肠的人物精神、巧夺天工的故事梗概,感染着、感动着、激发着、歌颂着、吸引着、满足着人民大众。
靠吸引眼球,凭低级趣味搞卖点,借下三烂炒作,无论是什么样的大碗、何等的大片、怎样的大师、那方的大家,统统过不了民心、民意真情实感大关,更经不起历史老人的终极时间检验。
文化大革命是工农兵艺术与文化的一次举国性的大扩散与大尝试。八个样板戏从任何的艺术品位来说,都堪称红色经典,具有永恒的文化精品价值。包括资产阶级在内的任何阶级的艺术文化精品,甚至科学研究本身,都在一定意义上必须是主题现行,能够读懂大科学哲学家波普尔的就会明白,非难理论猜想指导和主题现行把关的,根本就不懂现代理性科学和文化艺术规律。文化大创新与工农兵文化大普及,在文革中确实发生了走向脸谱化、公式化、简单化问题,但瑕不掩瑜,文化大潮的主体确是在新中国甚至革命战争年代就已经开始的新文化创新运动。就其广泛性、普及化,也就其大批的经典传世作品而言,其是人类文化史上的不多见甚至是仅见的高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