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鹰:骂人是不对的,不骂是不行的
《骂人是不对的,不骂是不行的》
附:人民日报学者论学问:怎样做到有肉吃、不骂娘的原文于后。
写下一个这样粗俗的题目,是在偶然读到一位教授学者的文章之后——忽然想到的。有肉吃、不骂娘是这位教授的期望,也是他做学问的“学问”,但他的期望似乎有点渺茫,“学问”有点流于“高深”,在我等喜欢“骂娘”的人看来,这“学问”实在是很有些“妈妈地”。我等粗人的见解,登不上大雅之堂,但也不妨就在闾间窄巷中发一点谬论,说一说教授的“学问”之所以‘妈妈地’——是如何‘妈妈地’。
我以前一直没想明白,作为某些高级知识分子,以其拥有的知识与智慧,更能透过表层看到事物的本质,更应具有清高的傲骨与正直的人格(或称作社会的良心),更应渴望人类的进步与提高,就算遵从祖宗遗训吧,那也应“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作一个不忘良心与风度的君子吧?怎么给人的感觉就是每况愈下,‘黄鼠狼生老鼠’,一代不如一代呢。
在仔细的比较了奴隶与奴才之后,我感觉有些开窍了。奴隶者,当牛作马,日夜劳作,食不求味,但能一饱足矣;住不求宽,但能御风寒足矣;与人有益但求人不害己足矣。但几千年来,除了毛泽东时代,何曾不是奴隶,何曾知道骂别人的娘呢!更没胆子敢骂‘阔人大人’们的娘!
但奴才就不同了,他是依附与帮凶的身份。做的是媚上骄下的工作,虽有大奴小奴之分,却无骨气大小之别,全是只知利益不知骨气的东西。精通的是曲意奉承,擅长的是圆谎扯屁。但如果因此小看他,却也不然,这些人古称为士,今称知识分子是也,而且不是小知识分子,往往会被主子授予耀眼的光环,顶着好几个头衔。当然,这些是已经做上大奴才的,应该看到,在竟争奴才的路上,还是有众多的“待奴”者,也就是我所谓的‘小奴’也,但总归是奴,本质本性还是一样的,对主子媚,对奴隶凶。
这些人,虽有国家,却不爱国,因为主子才是他的归属;虽有主子,却不忠诚,因为有奶才是他的一切。这些人,往往比主子更反对将奴隶变成人,因为如此他将失去骄下的特权;更害怕奴隶全成了主人,他将因此失去媚上的条件。总不能对着那么多的主人献媚吧?况且,众目睽睽之下,如果敢乱晃屁股,也许除了听到骂娘之外,保不齐还会挨上一脚,那可是奴隶出身的大脚,轻则眼冒金星,重则休克晕厥。
和这些深具奴性的人,是无法讲道理的。因为他所知道的,比耿直的人要多的多,了解的更透澈,但本性使然,利益攸关,他吹的小喇叭里,只会吹出与主子有喜,与奴隶有殃的小曲来。
曾经做过一回人的奴隶,懂得了骂娘,这很令“学者”们恼火,头上还有个社会主义的紧箍咒,更不舒坦,所以,论吃肉与骂娘的“学问”,虽然说理“高深”,也有意识的掺了点下里巴人的土气,但奴隶们仍然未必愿意信服,毕竟,经历了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洗礼的劳动者,不再那么愚昧了,不管你论的高深,还是土气,画皮里的黑心,还是越来越难以遮盖了。
我不想过多的去论证产肉、吃肉和骂娘的逻辑,只想问‘肉’是怎么产出来的?产出的‘肉’进了谁的嘴?为什么会出现‘分肉不均’?怎么才能保证‘分配肉’的权利是在劳动者手里?
其实问也是多余的!那位偷肉的母亲,用她的羞辱和泪水,告诉了更多的人:产肉与吃肉的人,并没有因为“多产的肉”而撑的骂娘,却因为稀缺的“肉”之诱惑,伸出了那让人怜悯和心碎的——颤抖的手!
2008年11月18日
人民日报学者论学问:怎样做到有肉吃、不骂娘
《 人民日报 》( 2008年9月8日 09 版)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 杨瑞龙
人们常用“端起饭碗吃肉,放下筷子骂娘”来形象地反映对收入分配不公的意见。那么,如何看待我国经济快速发展中收入分配差距拉大的问题,又如何处理公平与效率的关系呢?
其实,尽管“骂娘”表明一个人对现状不满,但毕竟他是在吃到肉之后的骂娘,这与饿着肚子骂娘是有天壤之别的。在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下,企业和个人缺乏自主选择权,财富创造的积极性低下,物资严重短缺,不要说吃肉,就是吃饭都成了问题。经过30年改革开放,我国经济取得巨大发展,人均GDP从几百美元增长到超过2000美元,老百姓的饭桌上有肉了,腰板也直了。
企业和个人创造财富的积极性是怎样激发出来的呢?一个重要的策略和手段就是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这也就是承认差异,不仅承认劳动能力的差异导致报酬的差异,而且让资本、技术、管理等要素参与分配。这一方面从物质利益上调动了人们创造财富的积极性,另一方面也使居民收入差距出现扩大趋势。于是,后吃到肉的看到先吃到肉的,吃到小块肉的看到吃到大块肉的,吃到肥肉的看到吃到瘦肉的,在吃了肉之后都忍不住要骂娘。
有没有一条既让大家都吃到肉又不骂娘的途径呢?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我们曾采用以下一些办法:一是把“肉”撤了,“宁要社会主义的草,不要资本主义的苗”;二是为大家发放“肉”票,取消物质刺激;三是不管你为“肉”的生产做了多大贡献,大家平均分配。实践表明,这些办法的效果都很不理想。既然干与不干一个样、干多干少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那么,人们为什么要操心费力地去生产又多又好的“肉”呢?那时,虽然骂娘的声音比较少,但饭桌上的肉也没有了。
“吃肉”与“骂娘”问题的实质,是如何处理好公平与效率的关系。我国改革开放30年的经验告诉我们,先要解决多生产“肉”的问题,然后才有可能解决“吃肉”过程中“骂娘”的问题,即首要的任务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而要解决多生产“肉”的问题,就必须解决生产“肉”的动力问题。我国改革开放的成功经验之一,就是通过引入市场机制,把人们创造财富的积极性前所未有地调动起来。市场经济中的效率原则和资源配置中的产权规则使那些勤劳的人、有才能的人和拥有资本并进行创业的人先富起来,进而激励大家为了过上好日子,积极参与市场竞争,努力致富。“吃肉”中的差异既会导致“骂娘”,也会产生激励。当大家为了吃到“肉”而努力多生产“肉”时,“肉”就会越来越多。如果一定要消除这种差距,那也就扼杀了创造财富的积极性。
当然,如果只强调提高生产“肉”的效率而忽视分配“肉”的公平,那么,随着差距的不断扩大,必然引发各种摩擦和冲突,最终会影响生产“肉”的效率。因此,无论是为了减少社会摩擦,还是为了加快经济发展,都需要十分重视公平问题。推进社会公平,不仅要通过加大教育投入、加大对落后地区的转移支付、加大财产性收入在劳动者收入中的比重等措施,为全体人民创造机会平等的条件,而且要加强反腐败力度,防止腐败分子凭借权力把别人碗里的“肉”窃为己有。同时,还要通过国民收入再分配,尽可能弥补初次分配中分“肉”不均的不足,让全体人民都能够分享到更多的改革发展成果。
尽管大家都不喜欢听“骂娘”声,但由于初次分配中的不均等等原因,“骂娘”声又是难免的。既不影响生产“肉”的效率又能在吃肉中减少“骂娘”声的有效途径,就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继续推进市场取向的改革,让社会永远保持旺盛的财富创造力,不断促进经济发展,同时统筹兼顾各方利益,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构建和谐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