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仍是尚需调色的独特风景线
2014年一年一度的高考尘埃落定,留有印象的是怎么几个镜头,山东等地高考语文作文题目是,每个人看窗外,心境各异,目及所到,各有各的视角,收入眼帘的各不同景象,以此窗外风景为题行文;江西高考学子公交勇夺歹徒菜刀,受重伤不能考试;全国各地武警、民警荷枪实弹维稳考点。
总的感觉高考测试理念有所变化,更多考学生的思辨和判断能力,也就是避开一叶障目,不见泰山的尴尬境地,用辩证的、综合的、多角度、客观的、理性的看待人和事,也就是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塑造和拿捏,万变不离其宗,除了应知应会,弘扬真善美、正能量,鞭笞伪善、不老实、奸猾、偏激或偏执、自私狭隘,永远是高考的核心价值体系或考意。
由此联想当下的教育者、教育资源和教育方式。譬如中学择校生是当下社会上议论较多的话题,美其名曰:教育资源不足,计划内招收有限,只能安排择校生的名额了,一个学校能容纳1200名学生,计划内招生只下达900名,其余300名就只能是择校生了,令人可悲的是择校生也不是随便能进来的,关系、金钱构筑了择校生的门槛,为什么不把计划内的招生数额应纳尽收了,恐怕利益的驱使和教育资源分配不公、不明是主要原因。
这不由使人联想到前些年教育行政部门也或许是某些省份搞的所谓的教育产业化的模式了,时间和实践都证明,教育搞产业化是误人子弟,危害国家,糟蹋教育资源,诱发腐败的土壤,教育这种纯公益性的事业决不能与创造经济效益挂钩,那将不可收拾,由于教育主管部门的产业化论调,浪费或亵渎教育资源的恶果已经显现。
同样还发现一种糟蹋教育资源的现象。近日看了几篇评论,都在议论一种怪现象,在学校学生不考“双百”就不算合格,就不是好学生,家长就会或应自责。也看到一部分初中生,刚刚迈入初中门槛,铺天盖地的作业或背诵,几乎涵盖所学各科,中午或晚上都在念念有词,幼小的学童甚至学到下半夜几点,着实令人费解。
到底有没有素质教育,回答是稀松寥寥,尽管近十几年来加上了一些素质教育的形式,其实“暗香涌动”,行换汤不换药之实,考试不排名次,实际老师暗暗在另册排着名次和“座次”呢,减少课业负担,“变本加厉 ”增加每科的背诵量,指示家长让学生参加名目众多的课余辅导。
不是学校和教师有意而为之,是现行教育体制下不得已而为之,不考不拼能行吗,教师或学校上级教育部门教学质量的考评,各级别升学率是主要指标,不背不写能行吗,大学一本二本差别大着呢,况且高考的出题题量大涉及面广,能以应付。
前些年的“教育产业化”早就被历史和现实抛弃,有钱就上学纯属扯淡,素质教育穿插其间,雷声大雨点小,芸芸众生不考行吗?尽管高层或相关部门着手规划,到何年何月都能免试迈入大学门槛,但是高考的“独木桥摇摇欲坠,但还是维系学生大群体和有数的高校。
考考老师的法宝,分分学生的命根,虽是30年前的流行语,但是还适用当下,这从另一个侧面反映出教育改革路长夜多,自主招生,名校特招,中学校长推荐,新课改,中外分读,一系列素质教育、特色教育,意在不拘一格选人才,但是杯水车薪,难以可持续或者说覆盖被教育资源。
当前的就业形势不容乐观,毕业乃失业,对教育资源也是大不敬,因此考生得拼命考上一本,二、三本就不在话下,只有考上研究生,读博,考公务员,才有出路,就业形势就会明朗,这是误区,也是必须加以从体制机制上着力解决的。
一方面为应试教育感到惋惜,把学生都培养成了书呆子,只会死读书,读死书,培养创新、综合发展能力成为空谈,另一方面面对偌大的中国,有限的教育资源,不死读书行吗?教育体制要改革,要从根本上解决教育不公,教育方式不合理的弊端,要让真正的教育家办学治学,已成为国人的共识,但是路漫漫其修远兮。
高考是当下最为公平公道的教育资源实现平台或形式,历经岁月沧桑,历久弥新,是一种渴望,一种激情,也是一种责任,一种变革,一种引领,一种文化,变与不变是顶层设计,变的是一种如何更能体现能力和双基的考量,不变的是教育要惠及子孙万代,让人人受教育成为担当和常态,让国民素质日积月累加以提升。衷心期待高考成为素质和能力的结合体,让每个人都能释放十年寒窗苦的积淀,享受一种文化的厚重感。
(孙晓明)
通联地址:山东省泰安市岱宗大街3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