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性看待当前的社会公正问题》的理性批判
人民日报《理性看待当前的社会公正问题》的理性批判
批判的目的不是为了否定,而是为了正确地认识问题。
一、荒唐的概念
该文认为:
1、“社会公正是社会成员对社会是否‘合意’的一种价值评判”。
2、“社会公正是‘人’这一主体对‘社会’这一客体的价值评判”
总之一句话:社会公正是“价值评判”。
这个概念是不是有问题呢?
应该理性地推敲一下:
顾名思义,所谓的“社会公正”由“社会”和“公正”两个词组成。
“公正”的“公”字,其含义是什么呢?
天下为公、公有制、公开、公平,……,等等等等,所谓的“公”,大家也,人民也,全体也。
“公正”的“正”字是什么意思呢?
所谓的“正”,不歪也,不斜也。
“公”、“正”合起来,就是对全体人民不歪、不斜的意思。一句话:全民平等。
“社会”与“公正”合起来呢,就是社会制度(政治制度、经济制度)全民平等。
社会制度的全民平等或不平等,它到底是一种“价值评判”呢,还是一种社会现实?它是一种意识呢,还是一种客观存在?
二、定义荒唐的概念,是不知还是故意?
该文认为:
“社会公正是社会成员对社会是否“合意”的一种价值评判,其实质是要求经济、政治、文化等各种权利在社会成员之间合理分配,每个人都能得到其所应得的;各种义务由社会成员合理承担,每个人都应承担其所应承担的。而要实现这种合理的分配与承担,就要形成与之相适应的制度体系。从这个意义上说,社会公正既体现为一种价值理念,也体现为一种制度安排;既可视为一种原则和标准,也可视为一种状态和结果。”
显然,社会公正是“一种制度安排”,是“一种状态和结果”。
这种“制度安排”,这种“状态和结果”,并不是被什么人主观去“可视为”,而是一种实实在在的客观实在。
三、是概念不清,还是偷换概念?
当一个人感到社会公正或不公正时,这仅仅是他的主观判断(“价值评判”)呢,还是一种社会存在于这个人的头脑中产生了反映?
在这个基本命题上,用人的主观反映去代替客观实在,属于偷换概念,而不是什么概念不清的问题了。
四、当前的中国社会有没有阶级压迫?
该文认为:
1、“综合学者们的各种观点,用比较简洁易懂的语言来概括,也可以将‘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等看成是对社会公正直接而生动的表达。”
2、“马克思主义认为,在存在阶级压迫和剥削的社会里,真正的社会公正是无法实现的。只有在推翻了阶级压迫和剥削的社会里,社会公正的实现才具有现实可能性。”
关键是:当前的中国社会存不存在阶级压迫和剥削?
从国际上看,国际资本、世界强权是不是对中国人民进行阶级压迫与民族压迫?
从国内看,以私有制为主体的所有制关系下、极端的两极分化的社会中是不是存在着阶级压迫与剥削?
五、应从看样的角度看社会公正?
该文为我们提供了“社会”和“人”两个角度。
马克思主义看问题的角度应当是什么呢?
是从工人阶级的角度。
于是,当我们从工人阶级(被剥削、被压迫阶级)的角度去历史地、相对地、具体地看社会公正问题时,我们就会发现,奴隶社会对奴隶是不公正的,两极分化的社会是不公正的,私有制下的公正是虚伪的。
于是当我们从工人阶级(被剥削、被压迫阶级)的角度看“社会”问题时,我们就会发现:
——市场经济下的成功,更多的是私有制下的分配以及对公有经济的巧取豪夺的结果。
——广大农民进城谋生一直受到不公正的待遇,下岗工人一直受到不公正的待遇,城市居民一直在改革中被“改革”着。
——越是进行教育改革,教育越是不公正;越是进行医疗改革,医疗越是不公正;……。
六、怎样解决社会公正问题?
该文认为:
1、“在人类思想史上,马克思主义第一次科学阐明了实现社会公正的途径,并把社会公正的实现同人的解放和全面发展结合起来,为我们正确认识社会公正问题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2、“马克思主义认为,在存在阶级压迫和剥削的社会里,真正的社会公正是无法实现的。只有在推翻了阶级压迫和剥削的社会里,社会公正的实现才具有现实可能性。”
3、“新中国成立后,从根本上改变了旧中国的阶级压迫和剥削制度,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为实现社会公正奠定了根本的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
哈哈哈
只要从以上几点出发,来检讨当前的“制度安排”、“状态和结果”,就有可能解决社会公正问题。
不然的话,“认识到位”、“举措得力”、“形成合力”这三项是解决不了问题的。
哈哈哈
爱学记

微信收款码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