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网友时评

退休高官称医改乱成一锅粥,网友痛斥市场化怀念毛时代

火烧 2011-02-18 00:00:00 网友时评 1034
退休高官批评医改混乱,称专家被利益驱动,网友呼吁回归毛时代。文章揭露医改背后的利益链条,引发对市场化改革的反思与讨论。

退休高官称医改乱成一锅粥 专家忽悠老百姓也忽悠领导

来源:中青在线-中国青年报


既是国务院的高级官员,又已到了退休年龄,但原本可以安度晚年的朱幼棣,却根据自己十多年来的观察和思考,写出了一本“为中国医改刮骨疗毒”的《大国医改》——

本报记者 赵涵漠

与有些家喻户晓的官员相比,朱幼棣的名字听起来相当陌生。眼前这个略有些谢顶的退休官员,身穿一件旧黑色羽绒服,戴着深度近视眼镜。最近的一个雪天,因为自顾自地低头走路,他甚至在家门口附近迷路了。

也就在最近,这位刚刚退休的国务院研究室前司长,因为出版了一本名为《大国医改》的书,而成为媒体关注的焦点。这本接近400页、40万字的著作,处处直击中国医疗乱象之后的利益链条,有媒体评论道,这本书“是在为中国医改刮骨疗毒”。

其实,在两年前的夏天,朋友们就开始“怂恿”这位高级官员为医疗体制改革写点什么,他想都没想就拒绝了。

“医改简直乱成了一锅粥,很多专家就靠这个吃饭,哪个部门给他们课题经费,他们就帮这个部门说话,忽悠老百姓也忽悠领导。”他笃定地说,“我可不想卷到里面去。”

这并不说明他对这个话题没有兴趣,事实上,他与这个国家十多年来进行的医疗改革,早已密不可分。

他至今记得1996年的一个冬天,那时,朱幼棣还是一名新华社记者,他骑着自行车穿过大半个北京城,到北京肿瘤医院附近的地下旅馆采访,那儿住满了前去求医的病人。

他遇见一个穷困潦倒的癌症病人,工厂改制,医药费无处报销,四处借来的钱也很快在医院用尽。这个绝望的老工人将全部希望放在一块170元、青白发亮的石头上,“疼时按一按,痛苦似乎就减轻了”。

直到今天,想起这块石头的故事,朱幼棣仍然历历在目。从那时候起,无论是专门跟在中央领导后面写行踪和指示的新华社记者,还是后来进入官场,成为参加过不少中央政策的调研和内参工作的高级官员,他始终关注着这个国家从未停止过的医疗体制改革,一直持续了十多年。

2009年,他终于决定把多年的观察和思考都写进书里,他只想让老百姓看懂,那些发生在医疗领域的种种乱象,“本质究竟是怎么回事”。

这个曾经参与起草《政府工作报告》的官员,一字一句地分析着那些连央视节目主持人白岩松也称“看不懂”的“医改征求意见稿”,解剖那些晦涩拗口的文字中隐藏着的含义。

最明显的就是,“基本药物由国家实行招标定点生产或集中采购”这句话看似平淡,但这个“在中南海里天天写报告”的官员却指出,这句话的潜台词,可能是“卫生部门指定配送商,垄断经营招标的药品”。

世纪之交的中国,医疗改革结束了“大争论”的时期。党的十七大报告中确立了“政事分开、管办公开、医药分开、营利和非营利分开”等四项原则。但朱幼棣直言,至今中国依然是“以药养医”,“这是医改前进的主要阻力,也是医德沦丧的核心根源”。

对此,朱幼棣本人就有着深切的体会。2002年,他的父亲因病住进了一家三甲医院。78岁的老人,每天还要经受十多个小时的输液,耗费巨资,却最终因用药过度,诱发心力衰竭去世。

与此同时,这个“爱较真”的官员在调研中还发现,大量医疗资源正在被肆意浪费。比如,吉林省一座规模不大的乡镇医院,却有100多名职工。原来,在乡镇体制改革后,原有的事业编制都被压缩,曾经享受事业编制待遇的“七大姑八大姨”就都被安排进入医院捧起“铁饭碗”。

但一些专家却将病人挤到省城、首都看病的现状,定义为“盲目、超前医疗消费”。他气得在书里写道:“真是岂有此理!”

“那里连个大学毕业的医生都没有,大部分人都有自己的副业,一些医疗设备甚至连合格的操作人员都没有,农民怎么能在这样的医院看病?”说到气处,他敲着桌子大声地说。

当然,不仅仅是批评,他也在为这个国家的医改寻找着出路。

他发现已经有一些国家在某种程度上为民众提供免费药品。因此,在国内的一次医改会议上,朱幼棣提出政府应该为公众提供一部分“免费药”。可一位社保部的专家当场表示反对,理由是,“边境上的农民会排队领取免费药,然后向国外倒卖”。

他沉默了一会,告诉这位花白头发的专家,与中国接壤的越南、泰国早已推行免费药。就连同样人口众多的印度,都能为低收入群众提供免费药。

这个在官场上“总说真话”的人并不是第一次碰到反对的声音。就在这本书出版后,一个卫生系统的朋友便前来拜访,这位朋友提醒他:“你讲的东西看着很正确,我们都明白,不过也真为你捏把汗。”

但朱幼棣并不在意这一切,他总是反复强调,“尽管大家的工作性质不同,但只要我说的是真话,会得到他们的认同。”

因为赶在退休的时间点推出这样一本颇具“噱头”的书,此前有媒体推测式地将朱幼棣描述为一个“谨小慎微的官员形象”。但他本人却不同意这样的描述,“我从不谨小慎微!”说这话的时候,他的语气很重。

一个广为流传的故事可以佐证。2000年,朱幼棣调任某省委办公厅副主任。一次,当时的省委书记就高速公路乱收费现象发表讲话后,这位新上任的官员却当面告诉自己的上司:“高速公路乱收费是省长管的,不该书记你来讲。”

而朱的一个仍在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任职的朋友告诉记者,像他一样敢说真话的人在官场上并不多见,“更多人可能只是在心里说”。

不过,这个在《大国医改》中言语犀利的人,在真实生活中却语速很慢,声音很小。有时,要想上大半天才能挤出一句话。但如果说到开心的事,他眼睛眯起来,头偏向一侧,咧嘴笑着,带着股孩子般的天真。

朱幼棣曾经在新华社的同事吴晓波,如今已经是著名的财经作家。他还记得,每当朋友们围在一起纵论天下时,“老朱总是笑眯眯地躲在一旁”,直到高潮将尽,有人提议,“听听老朱的”,他才开口。在吴晓波看来,“老朱”可是个士大夫式的传统知识分子,是“公认的全才”。

即便是“全才”,这也是段相当艰苦的写作历程。“涉及的领域太多,要研究的东西也太多。”以他“每说话前总要认真地想清楚”的性格,他一度觉得写得“神魂颠倒”,“夜里写作,白天总是迷迷糊糊的”。本以为15万字就能打住,但最终却写出了近40万字,以至于出版时间也向后推迟了一年。

不过,正如同可以预料的那样,仅仅出版后一个月,这本首印5万册的书就销售一空,加印了三次还不够。据说,就连卫生行业的某出版社向职工推荐书时,也推荐了《大国医改》。

如今,这个几乎亲眼见证了30年改革开放的观察者依然相信,牵涉到绝大多数人切身利益的医疗体制改革,和这个国家过去所经历过的变革一样,“是一次艰难的利益格局的调整”。他甚至担心,“没有超越部门、超越行业的东西,只让几个部门自己进行,恐怕做不成。”

他曾经见证过计划经济的尾巴。至今,这个前记者仍保留着一本泛黄的采访本,上面记录着80年代中期中央领导人的讲话。那时还很年轻的朱幼棣发现,当时“连一年要生产布鞋多少双,铁钉多少吨,都要由中央开会讨论,计划经济已经到了什么样的地步啊!”

改革很快就发生了,在那些即将被压缩的部委里,朱幼棣不止一次听到部长们的叹息:“我成了最后一任部长,该怎么向这个行业的几百万职工交代啊?”

“改革不可能风平浪静,不触犯任何人的利益。医改也是一样。”朱幼棣说。在他看来,改革必须“管办分离”,只有管办分开,原有的部属企业和民营企业一起进行公平的市场竞争,它们才可能发展起来。”

但让他感到悲哀的是,回到医改问题,这个看来并不复杂的思路,却总是无法推行。因为在这个行业里,总有人以医疗的“公益性”为由,反对放开市场。

“公立医院垄断了85%的医疗资源,管办不分,现代医院管理制度就没法推行,原有的问题还会一直存在。”他皱着眉头说。

事实上,朱幼棣打心眼儿里并不喜欢这个让他陷入舆论漩涡的医改话题,“特别累”。如果话题转到他喜欢的地理、历史、珠宝鉴定,甚至佛教流派,那藏在厚厚镜片后面的眼睛就会放出光彩,话也立刻多起来。

可眼下,他从这场正在进行的医改上,并没有看到太多希望。想要达到他心目中“穷人看得起病,富人看得好病”的目标,“还离得很远”。他甚至悲观地觉得,如果不按照“四个分开”的思路走下去,“没戏!”

其实,这些医疗乱象和朱幼棣本人似乎没什么关系,他如今“拿着医保蓝本儿”,享受国家给予的医药费全额报销福利。但他从没有忘记,在他上个世纪70年代考入大学以前,他曾经只是一个普通的矿工,品尝过社会最底层的艰辛,“有什么说什么,这是我们矿工的秉性。”

更何况,在朱幼棣看来,许多问题都“被一层厚厚的茧”包裹着,只有“茧被撕破了,那只难看的生物才会钻出来”。 

最热评论

http://comment.ifeng.com/view.php?chId=4584&docId=3412077&docName=%E9%80%80%E4%BC%91%E9%AB%98%E5%AE%98%E7%A7%B0%E5%8C%BB%E6%94%B9%E4%B9%B1%E6%88%90%E4%B8%80%E9%94%85%E7%B2%A5%20%E4%B8%93%E5%AE%B6%E5%BF%BD%E6%82%A0%E8%80%81%E7%99%BE%E5%A7%93%E4%B9%9F%E5%BF%BD%E6%82%A0%E9%A2%86%E5%AF%BC&docUrl=http%3A%2F%2Ffinance.ifeng.com%2Fnews%2F20110216%2F3412077.shtml

2011/02/16 19:22  辽宁省沈阳市网友 guan1931

新书推荐,说了一大堆恭维的颂词!诸如为一位穷癌症患者而感慨万千!然而转了一大圈子,但开出的药方子却是医院的私有化。其实,病源恰与此相反,共益事业妄圖以市场经济规则治理,结果乱成了一鍋粥!病根恰是私有化!

推荐(6432)    回复
2011/02/16 08:09  广东省广州市网友 erlelaozhe

医改实际上是取消了普通职工的医保,而上层,我们这里的市级机关就没有改,政策与普通职工不一样么?非也,他们有权。普通职工退体金仅千元多点,每月5_60元医药费,根本不济事,一次感冒要花几百元,何谈老病治疗。住院门槛费7-800元,住院费一般要自付30%以上,多则上万,少则几千,普通职工何能承担。医改失败一是扣了大众,厚了高层;二是害了民众,肥了医院,医院是民众害怕的坑病人的场所。

推荐(5468)    回复
2011/02/16 11:18  辽宁省丹东市网友 fybzj

我71年到工厂。那年代没人为看病发愁。小病有厂卫生所,大病到市医院,有得重病的都在厂医护送下到外地大医院会诊治疗。病人啥钱不掏看护家属还有补助。40年过去了国家强了,人民钱多了,看病不如40年前了。医改到底是个什麽词?怎麽就费那么大劲。想不明白——。毛主席万岁!

推荐(2218)    回复
2011/02/16 08:15  浙江省杭州市网友 zhxsjs

这样的改革,给百姓给国家带来的是什么?灾难!

推荐(1949)    回复
2011/02/16 08:42  广东省东莞市网友 jackin

支持这位高官,但是有人就不喜欢了,你要注意安全啊!!!!

推荐(1866)    回复
2011/02/16 13:17  广西南宁市网友 南宁网友

基本药品由国家按成本价投标生产并配送所有公立医院,几万亿的医疗保障资金马上就可以省下来了...

推荐(1584)    回复
2011/02/16 08:59  江苏省无锡市网友 xinwen4479

一针见血!

推荐(1065)    回复
2011/02/16 09:49  山东省莱芜市网友 安山河

到现在为止,纵观古今中外,真正为老百姓着想的当家人,也只有毛主席一人!

推荐(1059)    回复
2011/02/16 18:39  北京市网友 tanxiushi
1原帖:2011-02-16 15:26    山东省临沂市网友 l97881

前几年春天,我的气管有点不舒服,吃了点药没用,我想去医院找专家看看吧。
于是去山东临沂莒南县医院挂了号,接诊的“砖家”叫什么刘长善(温水泉的),是个老头,开了单子叫我去做胸透,结果出来了,他说:“初步怀疑肺结核,你再在做个CT确诊一下吧”。我一听吓坏了,我知道这个病的严重性,那赶紧做吧。结果又出来了,他看着片子慎重地说:“确诊为双肺结核,抓紧住院”。专家态度和蔼,耐心解释,处处为病人着想,我十分感激。
住进了内三。每天打一次吊瓶(三瓶)。第三天那个女专家查房,我说好了。她说:“这种病是不可能的”。我想出院,找到内三的一个可能是个主任,男的,50来岁、个子不高,有点瘦,让我做肝功化验、再做X光拍片,肝功没问题,男专家看着X片说:“就是这个地方还有阴影',我说很病情很严重吗?专家严肃的说:“不好说,你想出院要后果自负!”。花钱太厉害我就出了院。
听砖家说的话我心里没底,我村的一个德高望重的老医生在乡镇医院专门做X光透视的,我拿了片子找到了他,他说:“CT和X片显示只是气管有点发炎,其他什么问题没有,其实只做胸透就能确诊”。
我这才明白:病人只是任由“砖家”宰割的羔羊。
我不明白的是:“医生是善良的白衣天使?,还是凶狠毒辣的屠夫?

2原帖:2011-02-16 17:43    辽宁省沈阳市网友 zzm300520

这种情况带有普遍性。因为:医院成了盈利企业,不是社会福利事业。

饿瘦的羔羊 已经没多少肉可宰了.

推荐(867)    回复
2011/02/16 08:23  福建省泉州市网友 甄心英雄

这样的有良心的“专家”太少,所以结局往往也是“郁郁而终”

推荐(770)    回复
2011/02/16 10:00  甘肃省天水市网友 大道行思8341

怀念伟大的领袖毛主席!

推荐(742)    回复
2011/02/16 07:56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网友 十五亿公民

我们屯子了因治不起病的怕拖累家人已经有十几人喝农药了

推荐(746)    回复
2011/02/16 08:42  四川省成都市网友 moses28

他遇见一个穷困潦倒的癌症病人,工厂改制,医药费无处报销,四处借来的钱也很快在医院用尽。这个绝望的老工人将全部希望放在一块170元、青白发亮的石头上,“疼时按一按,痛苦似乎就减轻了”。

流泪无语…………

推荐(628)    回复
2011/02/16 08:31  浙江省嘉兴市网友 reccotek

难得!说真话,说实话,太难了。

推荐(555)    回复
2011/02/16 09:03  陕西省宝鸡市网友 winkeon

医改之难,胜于上青天啊。我为国人哀之。一部《医者仁心》让多少人撼动,说真话吧,国人!

推荐(551)    回复
2011/02/16 18:31  广西南宁市网友 南宁网友
1原帖:2011-02-16 17:55    浙江省丽水市网友 迷失自己1

什么时候我们也能像印度、越南等上医院不要钱啊?!

改革开放前就可以!

推荐(489)    回复
2011/02/16 15:34  辽宁省沈阳市网友 zzm300520

朱幼棣不怕得罪人,真名实姓站出来讲话,难能可贵!好人好官!强烈建议他和钟南山都参加医改工作。

推荐(417)    回复
2011/02/16 14:16  福建省福州市网友 LEVENDER

教育改革更是如此,有心刻苦读书的普通百姓孩子甚至在中学阶段就被埋没了,不少县城已把公立的重点中学以县政府参股的方式改成私立中学从中牟利(比如福建龙岩经济欠发达的武平县),向每一位愿意花钱的学生家长收取高额“学费”,按分数录取的教育公平被打破了。有多少老百姓因为经济条件的限制无法供养勤学苦读的孩子上完高价初高中踏入大学之门啊!

推荐(356)    回复
2011/02/16 10:51  江苏省南京市网友 不一样的人

国家存在的问题显而易见的,只要是人都能看见。问题是现却要看见,装看不见,有人是被逼看不见,有人是看见楞说没看见。等到有一天有个高人认为需要看见时,众还必须看见,还要连声附和说:英明啊,高瞻远瞩。众人看过也就算了,可高人却据此办事了,办完也就算了;可是有一天另一高人说:这办的是嘛事啊。于是前面的游戏再玩一遍,这样年复一年,日复一日。真不知道众人何时能用自己的眼看自己想看的东西,说自己真心的看法啊。

推荐(330)    回复
2011/02/16 08:33  河南省三门峡市网友 和你有没直接显示器

这样的好人太少

推荐(265)    回复

相关文章

  • 江宇:中国应借鉴发达国家公立医院改革经验
  • 李玲:仇和落马与私有化医改的不归路
  • 江宇 | 从医改看中国改革政治经济学:改革到底有多难
  • 你要医改的“小政府、大社会”吗?
  • “6.26”——“弱势群体”不能忘却的纪念
  • 赵磊:“过度医疗”是另类的“生产过剩”——用马克思主义定位“新常态”(之四)
  • 医疗私有化是如何祸害拉丁美洲的?
  • 社会办医掩盖着严重腐败:82岁老医生炮轰民营医院
  • 江宇:社会办医只“松绑”不严管是对人民不负责任
  • 忠言:警察荷枪实弹防“医闹”让人五味杂陈
  • 江宇:私立医院比公立医院更有效率?这是迷信,不是科学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