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明像是一群赤膊上阵的孔教徒了--再斥“13学者[倡国学]”
分明像是一群赤膊上阵的孔教徒了——再斥“13学者[倡国学]”
“13学者”在“E政案第9546号提案”的提案人一项上的“签名”为:“倡国学 政治面貌:中共党员”,所以以后简称“13学者[倡国学]”。
“13学者[倡国学]”“作为研究儒家文化的学者”在天安门立孔像的重大问题“发表的第二个看法是——
“文革”思维的影响,不容低估,它不应成为弘扬中华文化的阻力。当前网上对于立孔子像有一些反对之声,其理由不过是近代以来“反孔”思潮的重复。从“打倒孔家店”,到“文革”“扫四旧”、“砸三孔”、“评法批儒”,孔子及儒家思想遭到无情批判,对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造成严重摧残。时过境迁,历史已给“文革”以全面否定的宣判,但是“文革”思维尚需清理。围绕立孔子像引发的大讨论,应当是一场摆脱“文革”思想影响,卸下精神镣铐,更新文化观念,弘扬与建设中华文化,群众性的思想动员。
不知道“13学者[倡国学]”所说的“文革思维”是什么样的思维?不过,由此来理清一下“文革思维”也有必要。
在《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关于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决定》中“文革”有这样“思维”的——
资产阶级虽然已被推翻,但是,他们企图用剥削阶级的旧思想,旧文化,旧风俗,旧习惯,来腐蚀群众,征服人心,力求达到他们复辟的目的。无产阶级恰恰相反,必须迎头痛击资产阶级在意识形态领域里的一切挑战,用无产阶级自己的新思想,新文化,新风俗,新习惯,来改变整个社会的精神面貌。在当前,我们的目的是斗跨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批判资产阶级的反动学术“权威”,批判资产阶级和一切剥削阶级的意识形态,改革教育,改革文艺,改革一切不适应社会主义经济基础的上层建筑,以利于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
在否定“文革”的《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中有这样的“思维”——
我们坚决纠正"文化大革命"中所谓一个阶级推翻一个阶级的"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口号的错误,这绝对不是说革命的任务已经完成,不需要坚决继续进行各方面的革命斗争。社会主义不但要消灭一切剥削制度和剥削阶级,而且要大大发展社会生产力,完善和发展社会主义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并在这个基础上逐步消灭一切阶级差别,逐步消灭一切主要由于社会生产力发展不足而造成的重大社会差别和社会不平等,直到共产主义的实现。这是人类历史上空前伟大的革命。我们现在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进行的斗争,正是这个伟大革命的一个阶段。这种革命和剥削制度被推翻以前的革命不同,不是通过激烈的阶级对抗和冲突来实现,而是通过社会主义制度本身,有领导、有步骤、有秩序地进行。这个转入和平发展时期的革命比过去的革命更深刻,更艰巨,不但需要很长的历史时期才能完成,而且仍然需要许多代人坚持不懈、严守纪律的艰苦奋斗,英勇牺牲。在这个和平发展的历史时期中,革命的道路决不会是风平浪静的,仍然有公开的和暗藏的敌人以及其他破坏分子在伺机捣乱,我们必须十分注意提高革命警惕,随时准备挺身而出,捍卫革命利益。我们全体中国共产党员和全国各族人民,在新的历史时期中一定要继续保持崇高的革命理想和旺盛的革命斗志,把伟大的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进行到底。
显然,所谓的中共党员“13学者[倡国学]”既不理解“文革决定”中的“文革思维”,也没有读懂否定文革的“历史决议”中的“思维”。他们没有看到,“文革思维”与否定文革的“历史决议”的“思维”分歧并不是要不要“继续进行各方面的革命斗争”的问题,而是怎样进行斗争的路线差异。具体来说,“历史决议”否定的仅是“破四旧立四新”的破立方法,而不是“破四旧立四新”的“思维”方向。无论是“文革决定”还是“历史决议”,都指向一个“消灭一切剥削制度和剥削阶级”,“把伟大的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进行到底”的既定目标。
也就是说,无论是“文革决定”还是“历史决议”,都肯定了“破四旧立四新”的正确性与必要性。实际上,社会主义革命之所以“是人类历史上空前伟大的革命”,就在于它要彻底砸烂旧世界,建立一个新世界。其中“打倒孔家店”、“扫四旧”、“砸三孔”、“评法批儒”等都是冲破桎梏中华民族几千年精神枷锁破旧立新的不可或缺的革命行动。否定了这些行动,必然要否定中国百年来的革命。
可笑的是,号称“中共党员”的“13学者[倡国学]”,他们认为这些革命行动“对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造成严重摧残”,认为“破四旧立四新”是他们的“精神镣铐”,认为“消灭一切剥削制度和剥削阶级”是必须更新的文化观念。这哪里还有一点“中共党员”的气味,分明像是一群赤膊上阵的孔教徒了。
可怜的是,这些利令智昏的孔教徒不明白,即使当年不搞文革,文革提出的“破四旧立四新”等问题与任务在“人类历史上空前伟大的革命”的进程中或迟或早都必然会提出来并且必然要得到解决。可怜他们也看不到,这个“人类历史上空前伟大的革命”要弘扬与创造的中华文化,建设的精神家园可以也可能有千条万条“道”,但无论如何不能也不会是“孔孟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