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贫富之道
论贫富之道
(dpfcgirl原创)
贫与富,人类社会生存与发展永恒的主题。它像宇宙之天与地、天之阴与阳、地之柔与刚,是对立统一而又不可分割的整体。贫与富遵循人们的选择之道,按其相应规律运行。道,运行规律。
人和社会现状是其选择的贫与富之道运行的结果,贫与富之道是安家乐业之道、安邦定国之道。
一、论人之道
易曰(《周易系辞》):立天之道阴与阳,立地之道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天之道阴阳尽之矣,地之道刚柔尽之矣。子思(《中庸》)曰:“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天之道、地之道、人之道,三道于世统辖万千。老子(《道德经》)认为: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损不足而补有余。自然演化天之道,天之道演化地之道,地之道演化人之道,人道应效法天道。
《周易系辞》提到立人之道的仁与义,是人类追求的理想境界,常人难于做到,故而古人未提人之道仁义尽之矣的命题。
《中庸》提到的人之道,实际指诚实是做人之道或人生之道,这也是一种理想追求。做人诚实只是追求的人生之道,而非人之道。
《道德经》提到的人之道,指当时损人利己、弱肉强食的社会现实和政治秩序,期望人之道要效法天之道,遵循损有余而补不足,不做损不足而补有余,它也是老子时代人的理想而非现实。
现实社会中的大千世界,物千奇百怪、事千变万化、人千差万别。诚与伪、善与恶、好与坏、仁义与残暴等应有尽有,人之道又岂是“仁义”尽之矣、“诚”尽之矣、或是“损有余而补不足” 尽之矣。那怕朗朗乾坤,仁义不可尽之、诚不可尽之、损有余而补不足亦未能尽之,故三者均不可为人之道。
吾常观天地思人之道,人之道是常人立人之道,此道适用所有人。立人之道为何?人之道何之尽之矣?
二、贫与富之道
天地以自然法则滋润众生,对万物无一偏爱、一视同仁。人为万物之灵,观天地之道而择己之道。出于对天地敬畏和生存本能,产生了趋利避害、趋吉避凶的需求。伴随着趋避往来和利、害、吉、凶之取舍,出现了以“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穰,皆为利往”为行为模式的各种社会活动。这些社会活动产生两种结果:利失而贫、利得而富。
司马迁认为(史记«货殖列传»):“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穰,皆为利往”,犹如“渊深而鱼生之,山深而兽往之”,是合乎自然之道的选择。百姓只有富起来,才会有条件知晓礼义廉耻(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富起来的国家才有可能伸张正义、维护和平。
凡尘世之物,不论古今中外、大小之国、夫千乘之王、万家之侯、百室之君,还是匹夫编户之民,皆趋利而避害、患贫而谋富。他们之间所谓内外、大小、贵贱、优劣、高下、多少等区别,都可被贫与富所涵括。贫与富是世间极其普遍的客观存在,是相对而又统一的事物,它伴随人类需求而产生。贫与富不仅指物质也可以指精神方面。
贫与富既是个人、家庭、国家、社会的话题,也是世界性的话题。不管国强国弱、不论发达与否、不管何种社会体制,任何国家之间、人与人之间都存在贫与富的差异、对贫与富都有不同的观点、都有选择不同贫与富之道的权利。当贫与富之道选择不当,兵荒马乱、民心涣散、家道中落甚至家破人亡;当贫与富之道选择适宜,国富民丰、家给民足。贫与富之道事关国运家运,不可废也。
贫与富对立统一,两者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相互排斥、相互对立,贫与富的存在有如阴与阳、刚与柔,是不可分割的整体,富存在一天,贫就不可能消亡,反之亦然。
天下之物无不皆因利的得失而沉浮于贫与富的变化中,人之道唯有贫富可尽之矣,立人之道贫与富。人之道如此,家之道如是,国之道亦然。
三、贫与富的构成要素
人之道贫与富,贫与富生四要素,即需求、资源、取之道、散之道。此四要素为贫与富的“骨肉气血”,贫与富之骨:需求;其肉:资源;其气:取之道;其血:散之道。
(一)、需求是基础,为贫富之骨
需求是贫与富骨架,为少刚,是贫富构成及运行基础。需求维持贫与富的基本形态及运行,保持人类社会贫与富在一定结构下运转。
孔子曰(《论语里仁篇》):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从人类诞生那天起,骨子里就深藏着需求本能,对物质生活资料及精神产品需求是人类维持生命的基本条件。由需求诱导的摆脱贫困、争取富裕的“嫌贫爱富”斗争,从人类诞生那天起就从未停止过。
人类需求与日俱增,能满足需求的资源是有限的。古代社会由于生产不发达而限制了需求,在自然生态相对平衡条件下,人类较低的需求与自然条件之间是协调的。随着社会进步与发展,人类需求在不断增加又不断满足的过程中,原有人类与自然系统之间在物质、能量、信息诸方面平衡与协调系统被打破,虽然现代化手段从一个侧面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人与自然矛盾并满足了人们需求,但又从另一个侧面激化了人与自然的矛盾。人类在征服自然的同时也深深感受自然对自己的报复,进而不得不认真反思和重新考量人与自然关系。
在一个资源有限的世界上,过度消费都是对子孙后代利益的盘剥。需求也要有道,需求有道则富、需求无道则贫。人类需求在有道和无道的轮回中不断趋于与自然的妥协和平衡,与自然和谐的需求方能长久。
(二)、资源是条件,是贫富之肉
资源作为贫与富之肉,乃少柔,是贫与富存在的根本条件。光有需求而无资源,犹如枯骨尚全而无肉,僵尸而已;光有资源而无需求,非“资财之源”,非资源也。
资源指包括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等有形和无形资源的总和。资源优劣是国情、家情、人情的具体体现。每个人、家庭、集体、国家都可以根据自身资源优劣选择不同的发展道路,这是 “看菜(肉)吃饭”理智选择的必然。
荀子说(«天论»):“强本而节用,则天不能贫”; “本荒而用侈,则天不能使之富”。 “天行有常,应之以治则吉,应之以乱则凶”。这里的“本”指人类物质及精神资源之总和。资源丰富而又能有节制利用,人类便不会陷入卑微贫困的境地;资源已经匮乏还任意耗用,即使能够一时富足,最终也会陷入卑微贫困的绝境。大自然运行变化有一定常规,资源选择利用合理事情就办得好;资源选择利用不当事情就会办糟。资源若用之有道虽短贫亦长富、资源若用之无道虽近富但必远贫。
然而,人类在资源利用上不断在有道和无道、短与长、近与远的轮回中犯着同样错误,可持续发展或趋于自然和谐的利用是人类对大自然敬畏或妥协的结果。
(三)、取之道是获取方法及其社会活动的总和,是贫富之气
人类在需求本能驱使下,找到理想资源(包括资源使用办法),把资源转化成满足人类需求的客体全过程统称为取之道。同样需求、同样资源,取之道各有不同,又叫生财有道。取之道决定资源在向客体转换过程中社会价值取向,是贫富之气,为太刚。气之所向、气之所指是社会道德与价值观的“风向标”。国家取之道的价值观决定百姓取之道的价值取向,百姓取之道的价值取向决定着社会道德。
子曰(《论语里仁篇》):“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这是理想状态。又如“君子爱财,取之有道;贞妇爱色,纳之以礼”(《增广贤文》)则天下太平;反之若无道取之财色,则祸患无穷矣。归根结底,每个个体都有不同价值观,也就产生了不同 “取之道”,取之道是其价值观和社会道德行为的表现。
掠夺或战争是取之道的极端表现形式。
(四)、散之道是分配方式及其行为的总和,是贫富之血
作为贫富之血的散之道为太柔,似水也,不守衡而散之是其特点。正所谓腐水不流、流水不腐。
需求满足最终是靠对客体的分配实现的,需求之“花”绽放,资源之“果”挂枝,取之道结 “硕果累累”的客体,散之道是对客体的“采摘之道”。散之道涉及分配思想体系、分配构架、分配规则。
《易谦》:“君子以裒多益寡,称物平施”。《文子上德》:“天之道,裒多益寡;地之道,损高益下”。《论语》:“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古人云:君子爱财,取之有道,散之有方。
这些都体现古代人们均衡分配、安定民心、帮贫扶困的理想追求。但事实上均衡分配是永远不可能实现的,因为人的需要是不可能被要求实现均衡的,即使出现一时均衡,那也只是暂时的现象,不均衡才是“贫富血液”流通的根本保障。
按需分配非均衡分配,是散之道的理想境界。
四、贫与富构成四要素的相互作用
需求、资源、取之道、散之道四要素构成完整的贫与富,是贫与富运行的物质基础和保障。四要素彼此独立、彼此关联。四要素的不同组合构成了不同的贫与富之道。
四要素中有两对阴阳关系:需求为阳、资源为阴;取之道为阳、散之道为阴。
(一)、需求与资源的关系
需求为阳、资源为阴。人类需求是不断变化的,需求无限性只是一种理想。实际生活中,人类需求受各种条件制约,其中资源制约通过潜移默化作用、通过行为主体的自我认知得到贯彻。需求中有资源、资源中有需求,二者相互依存。
资源制约迫使人们不断修正需求,从而使得需求最终与资源趋于平衡。需求与资源犹如骨肉至亲,析而不殊。
(二)、取之道与散之道的关系
取之道为阳、散之道为阴。取之道乃生财之道,其变幻无常;散之道则相对单一而稳定。取之道和散之道是维持贫与富活动变化的两大物质。取之道能生散之道、散之道能生取之道,散之道是取之道的载体,取之道是散之道的表现。散之道中有取之道,取之道中有散之道。二者两相维附、相互依存、相互转化。
五、国家与百姓贫与富之道的关系
国家有国家的贫与富之道,百姓亦有百姓的贫与富之道,二者相互独立又彼此影响。国家贫与富之道决定和左右百姓贫与富之道,百姓贫与富之道反过来也会影响国家贫与富之道。
国家的强弱皆因贫富,人的伟大卑微亦皆因贫富。人之道、家之道、社稷之道就是贫与富之道。而贫与富之道就是需求之道、资源之道、取之道、散之道的总和。通晓贫与富之道者,何愁安家乐业之道、安邦定国之道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