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网友杂谈

试析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另样实现路径

火烧 2011-04-19 00:00:00 网友杂谈 1029
文章探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路径,强调结合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分析其在目标诉求、文化渊源等方面的一致性,突出公平正义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内在联系。

试析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另样实现路径  

(湖南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易珺师妹/ 董永亮)  

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指出,“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  

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归结起来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①]。笔者认为,我们要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完成振兴中华的历史使命,最根本的就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即长期坚持和不断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包括  

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不断开放的发展的的理论体系。它是继承和发展了的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是党最可宝贵的政治和精神财富,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早在1982年,邓小平在党的十二大开幕词中就讲到,“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②]。十七大报告中也有一段论述,即“马克思主义只有与中国国情相结合,与时代发展同进步,与人民群众共命运,才能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创造力和感召力”[③]。这实质上是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概念的经典诠释。何谓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具体时代特征和实际情况相结合,使之具有中国特色,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  

皮之不存,毛将附焉。欲求木之长者,必先固其根本。本文认为,中国  

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渊源,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将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进程得以顺利推进的一条重要路径。  

第一, 两者在目标诉求方面具有一致性。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目标诉求  

主要体现在浩如烟海的巨著典籍中。如《礼记》云: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老有所养,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老子》云: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在中国历史上,历次农民起义的口号大多是“等贵贱,均贫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则是主张通过推进市场经济,建设民主政治,发展先进文化,构建和谐社会,建设一个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国家为目标任务,并最终达到“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并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的理想形态。其中,公平正义是贯穿它们各自目标诉求的共同理念。“实现公平正义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一贯主张,也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任务。”[④]  

第二,两者在有关人的价值理念方面颇具趋同性。在中国哲学史上,民  

为邦本、民贵君轻传统民本思想源远流长,根深叶茂,曾经是古代中国治国理政的特色理念和人文精神,勃发奔涌出璀璨的光辉。如孟子的“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屈原的“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列子》中“天地万物,唯人为贵”到于谦的“但愿苍生俱饱暖,不辞辛苦出山林”。毛泽东认为“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⑤]。邓小平关于“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的论述,江泽民提出“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⑥],胡锦涛有关“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的阐释等,都是对中国传统民本思想的坚持、继承、发展和超越。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对人类社会发展寄予的最高理想和不懈的价值追求。中国共产党的本质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未来的共产主义社会便是实现“从人的必然王国到自由王国的飞跃”[⑦]。  

第三,两者都承载着可贵而相同的人文品质精神。《易经》云:天行健,  

君子以自强不息。《史记》中有对“孙子膑脚,却论兵法;左丘失明,阙有国语”的慨叹。这同“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坚持自力更生为主,争取外援为辅”等异曲同工。中国人民向来崇尚和平,如“兴,百姓苦;亡,百姓苦”,“苟能制侵凌,岂在多杀伤”,“宁为太平犬,不为离乱人”,“四海之内皆兄弟”。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则主张“独立自主,和平外交”,坚持与邻为伴,以邻为善,倡导建设和谐世界。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兄弟阋于墙外御其侮”,“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等,表达的是团结统一,顾全大局的美德,这同我们今天所呼吁的坚决维护国家统一,不断发展和壮大爱国统一战线等政策举措不谋而合。  

第四,两者在接人待物策略技巧上惊人相似。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核精  

神和最高境界是中庸之道,即讲究不偏不倚,“执其两端庸其中于民”。中  

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则讲求统筹兼顾、全面协调,要求“去极端化”。如,呼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并重,倡导德治和法治的统一,坚持一国和两制的结合,主张计划和市场相兼顾,实现公有财产和私人财产受到法律的平等保护等。另外,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兼收并蓄,显示了其特有的包容性。如  

“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等。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系则要求坐到“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包括资本主义国家人民创造的一切优秀文明成果为我所用。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和灵魂[⑧],是一个国家真正有力量的决定性因素,可以深刻影响一个国家的进程,改变一个民族的命运。我们要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共建民族精神家园,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在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同时,不断丰富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渊源,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另样实现路径。  

参考文献  

   



[①]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N﹞﹒人民日报,2007—10—25(1)﹒  

[②]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  

[③]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12﹒  

[④]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科学发展观重要论述选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党建读物出版社,2008:73﹒  

[⑤]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031﹒  

[⑥]江泽民﹒江泽民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569﹒  

[⑦]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634﹒  

[⑧]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N〕﹒人民日报,2010—10—28(1)﹒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