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经济学理论几个方法问题(2)
三、 关于实证方法问题
在弗里德曼用美国1860年至1960年一百年来的货币政策与经济状况的关系以证实他的“通货膨胀无论如何都是一个货币现象”的结论后,实证主义的研究方法一度被当作经典而被西方一些学者所鼓吹。当然,理论需要用实践与经验来验证,这一条是无疑问的,但不能反过来说,实证就一定能出理论。虽然,我们有些理论是通过经验总结而来的,理论方法的其中之一就有一个归纳法。用归纳的方法找出事物发展的规律,也是实证的一种方法。
但是,在社会生活领域与自然科学领域有很大的不同,由于社会由人参与的,人的参与就有博弈的因素,因此,引起社会事件的发生,往往原因更复杂,各方面影响的因素更多;同一事件引起发生变化的原因很多,而不同的时间与不同的地点,各种影响的因素往往又会发生变化。
例如,在自然界里,我们可以把母鸡孵蛋看作是一个自然系统,鸡蛋只要给出适当的温度就可以孵出小鸡。影响孵蛋的因素主要是温度,而且十确定,几万年不变。而一个社会系统中,我们举物价为例,引起物价变化的原因就很多很多,而且在不同的时间里会有不同的是影响因素。在自由竞争资本主义时代,有成本因素、竞争因素、货币数量因素、资源紧缺因素,等等;在垄断金融资本主义时代,除了上述这些因素外,又增加了一些新的因素;例如,炒作因素、垄断因素,等等。
这也就是说,在社会系统中,影响事物发展变化的原因往往很多,如果单方面地从一个方面来考察原因与结果之间的关系,虽然也能构成因果关系,甚至也能被实证而证实,但是,必然地存在很大的片面性。就以上述物价为例,引起物价的涨跌有成本因素、竞争因素、货币数量因素、资源紧缺因素、炒作因素、垄断因素等等五六种,如果仅仅是拿出其中的一个货币因素来考察,说无论何时何地,物价的涨跌都是一个货币现象,这不是很荒唐吗?
我们来看看实证的过程,如果我们采用使货币贬值的方式增加货币(说明:在《货币迷局》中,货币以贬值的方式增发与非贬值的方式增发,其发行方式与发行窗口是不同的)发行,货币贬值了,物价必然上涨,因此,此种货币增发与物价上涨是因果关系。也能被下一次同样的因果关系所证实。但是,这里我们明显地可以看到,只有在因为货币是采用贬值方式增加发行的时候,才会引起物价上涨,并不是任何增加货币发行都会引起物价上涨;而且,并不能将凡是物价上涨都归于因为货币的增加,因为还有很多其他因素会引起物价上涨。如果我们将凡物价上涨都看成是通货膨胀,都来紧缩货币,减少货币的供给,那不是天下最傻的傻蛋是什么?
我们再来举一个由实证而产生荒谬的例子。为什么要举这个例子?因为在弗里德曼的货币主义理论实证过程中,曾经用过一种叫做“时序”实证的方法。所谓时序实证,就是前一个时序中货币量的变化,在后一个时序中,可以观察到物价的变化。其实这个被弗里德曼看得很重的时序实证方法,同样存在巨大的逻辑漏洞。我们举一个很常识的例子。例如,通过时序论证,在地震发生前的一个时序中,我们可以找到“老鼠到处乱跑、螞蚁搬家”这样一种现象,在接着的下一个时序中,地震发生了。而且此为多次地震发生的前后关系所证实。那么,我们能不能由此而得出结论说,是因为“老鼠到处乱跑、螞蚁搬家”的原因,从而引起地震的发生呢?显然是不能,因为这是一个常识问题,这个结论违反常识,如果谁要坚持这个结论,必然被看成是十分荒谬的。
但是在货币与物价的关系问题上,就不是那么常识,而且是似而非,因为并不是绝对没有关系,有时候恰恰是逻辑颠倒。因为,非货币的其他因素而引起的物价上涨,就会引起对货币需求的增加。这也就是说,不是因为货币增加而引起物价上涨,而是因为物价上涨而引起对货币需求的增加。所以说,在地震与“老鼠到处乱跑、螞蚁搬家”这种常识问题上,人们是因为常识而不会相信荒谬,但当人们一旦离开了常识的领域时,将荒谬的结论当作圣经也就丝毫不会奇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