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网友杂谈

谈一谈“比较”

火烧 2010-10-24 00:00:00 网友杂谈 1031
文章探讨比较在生活和工作中的重要性,强调参照物选择对认知的影响。分析党员模范作用、攀比心理及社会观念对比较的影响,指出正确观念指导下的比较有助于自我提升,错误比较则可能导致偏差。


   谈一谈“比较”
                                     
    比较,是我们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很重要的,也是很常用的认识问题的方法。
    我们常说:有比较,才有鉴别,对事物才能有正确的认识,也才能有正确的总结和选择。
    比较是要有参照物的。
    以前的人们有“在工作上向先进的人看齐,在生活上向俭朴的人看齐”的共识。这“先进的人”和“俭朴的人”就是比较的参照物。
    毛主席之所以特别强调共产党员的模范作用,就是因为共产党是无产阶级先锋队的组织,有着其它政党所缺少的革命性先进性和人民性。因此,它的党员,就必须成为人民在一切社会活动中的参照物。
    这是国家和人民团结向上的保证。
    在现实中,有一些人的某些比较是“别有用心”的。
    比如,后来和现在常听到的“党员也是人嘛”,“干部也是人嘛”,“领导也是人嘛”等等。这就是毛主席批评的“把一个党员混同与一个普通老百姓”。
    其目的就是为了掩盖自己的落后和堕落。因为这里所说的“普通老百姓”,是指那些思想比较落后,觉悟较低,私心较重等等的一类人。如果按主席说的左中右来分,那就是中下。
    女人的攀比是为了自己获得更多的衣物首饰,有的甚至逼着男人去犯罪。
    小孩子的攀比是为了得到自己没有而别的小朋友有的东西。
    还有一种比较是为了调整自己的心态,如“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知足常乐”等等。
    因此,显而易见,在对某些事物进行比较时,选择什么样的参照物跟人的一些观念,如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等都是有着直接关系的。或者说,比较就是在这些观念下进行的。
    在正确的观念指导下的比较,可以使自己看到缺点而奋发上进;反之,错误的比较便会使自己步入歧途甚至产生恶念。
    在八十年代初提出的改革原因里面,最蛊惑人心的一个原因就是:贫穷不是社会主义。
    我们且不说用贫富来判别社会制度的性质是如何的荒唐,单就参照物的选择就不是那么地道。
    “工人的月平均工资只有四五十元,农村的大多数地区仍处于贫困状态。这叫什么社会主义优越性?”

    明显的,对这个“贫穷”进行比较的参照物,不是自己新中国的建国前和建国初,而是境外的一些发达国家和地区。
    尽管明知“人家发展了几百年,我们才发展了二三十年”。
    也尽管知道“建国以后,我们从旧中国接受下来的是一个烂摊子,工业几乎等于零,粮食也不够吃,通货恶性膨胀,经济十分混乱。我们解决吃饭问题,就业问题,稳定物价和财经统一问题,国民经济很快得到恢复,在这个基础上进行了大规模经济建设。”
    尽管知道“建国以后,我们处于被孤立、被封锁、被制裁的地位几十年之久。”
    还尽管知道“新中国成立以后,只花了三年时间,这些东西就一扫而光。吸鸦片烟、吃白面,世上谁能消灭得了?国民党办不到,资本主义办不到。事实证明,共产党能够消灭丑恶的东西”(3-379)等等这些都是社会主义的优越性。
    却偏偏要拿正在逐渐改变的“贫穷”来跟人家进行比较。
    这个比较是横向的。
    于是进行了改革开放,到现在已经又过去了三十年。
    歌词里唱:改革开放富起来。
    现在的这个“富”,其参照物是什么呢?
    是改革前的毛 泽东时代。
    我们常听到的就是:那时候生产如何如何的落后,物资如何如何的匮乏,什么都要计划供应。
    x同志总结说:“新中国建立以后,成就也有一些,总的来说,没有多大发展”--“生产汽车还...用锤子敲敲打打。”

    而现在,谁家没有彩电,空调之类的家电?甚至还有汽车,如此等等。
    这个比较却又是纵向的。
    尽管没有这些东西的,甚至上不起学,看不起病的贫困人家还很多。
    但其它的东西是绝不能去比较的。如享誉全球的官场腐败和泛滥于社会的一切丑恶和犯罪。
    因此,这种比较不但有方向和参照物的选择,而且还有内容的选择。
    想想这两种不同的比较方法是不是应该感觉到一点什么来?
    感觉到什么呢?
    我感觉到的是,用这种方法进行比较的人,不是因为糊涂,而是因为有点心怀叵测。
    他们的这种比较,完全是为了全盘否定以前的整个社会主义制度--“什么是社会主义的问题,我们现在才解决”,和党领导人民奋斗几十年的建设成就--“总的来说没有多大发展”,以便推行自己的一套。
    但是,他们却又标榜自己是如何地信奉“实事求是”,并将之说成是“马克思主义和毛 泽东思想的精髓”。
    由此可见,从同样的“实事”能“求”出什么“是”来,完全取决于求是者的观念。
    不同的“是”,就反映了两种不同观念的比较,尽管都打着马克思主义的旗号。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