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再现历史,还是扭曲历史----评电视剧《钢铁年代》
近期,号称工人史诗大戏的电视连续剧《钢铁年代》作为开年巨献在北京、山东、天津、河南四大卫视同时热播。此剧以鞍钢在解放战争、建国初期、大跃进、三年自然灾害等历史时期的发展为背景,力图全景还原中国工业的发展史,再现那个激情澎湃的“钢铁年代”。但是很遗憾,此剧力图再现的历史和真实的历史有相当的距离 。主要表现如下:
一、本剧号称要献给一亿四千万产业工人,但剧中主人公形象不真实,没有资格代表那个火热年代的工人。理由是:
1、轻视政治思想工作,纪律原则性不够
政治思想工作是一切经济工作的生命线。作为部队出身的尚铁龙身受党多年教育应当明白政治思想工作的重要性,但在剧中没有怎么反映作为鞍钢二分厂厂长的尚铁龙如何去做政治思想工作的,却反映出尚铁龙有轻视政治思想工作的倾向,例如在剧中杨寿山炼小钢炉弄虚作假受到处分,为了让杨寿山过关,亲自帮其写检查;在杨寿山因偷盗废钢铁被公安带走,尚铁龙通过在老部下的关系走后门,将杨寿山提前释放;等等。
2、胸襟狭隘,小肚鸡肠地纠缠于男女情感纠纷,缺乏无产阶级使命感
进行技术革新时,具有情敌关系的鞍钢二分厂厂长尚铁龙和一分厂厂长杨寿山较上了劲,当二分厂的快速炼钢法成功二分厂还没有取得技术突破时,尚铁龙沾沾自喜,话里话外对杨寿山进行刺激;当一分厂技术革新取得成功,杨寿山作为代表被邀请到北京参加国庆观礼时,尚铁龙闷闷不乐,借酒消愁。试想一分厂和二分厂都是鞍钢的分厂,是兄弟单位,当二分厂取得成功一分厂没有进展的时候,二分厂应当伸出援手,主动帮忙;二分厂技术革新成功既是二分厂的胜利,也是鞍钢的胜利,尚铁龙对此应当高兴才是。由此可见,在尚铁龙心目中技术革新取得成功本身并不十分重要,更重要的是在和情敌的竞争中压倒对方。类似的行为在剧中还很多,比如一批大学生来到鞍钢支援建设,一分厂和二分厂各有几个名额。尚铁龙听说杨寿山已经去火车站接人了,马上驱车赶往火车站同杨寿山争人,把本该分配给一分厂的大学生抢了过来。
另外,我们知道在鞍钢回到人民手中后,工人阶级取得鞍钢的所有权并不够,还要继续革命,破除资产阶级法权,真正把企业的领导权掌握在自己手里。但鞍钢在解放初期的实际情况是工人中存在相当比例的文盲,这对工人阶级真正取得领导权构成障碍。因此在工人中开展扫盲运动十分必要。尚铁龙在这场运动中是如何表现的?由于他对扫盲运动并不重视,扫盲的指标没有达到,为了保证上级验收通过,他弄虚作假,找了一名念过五年私塾的工人参加验收,结果被杨寿山揭发。由此可见,尚铁龙行事多凭个人意气,对工人阶级取得领导权后要进一步巩固领导权的历史使命并不十分清楚。
3、对共产党的工作方法和历史缺乏基本认知
这集中地体现在尚铁龙对杨寿山所说的一句台词里:“老杨啊老杨,遇事你就愿意分析,越分析越操蛋,你想的太多,所以一辈子吃败仗。”
---这不像是共产党干部说的话。毛主席说“凡事应该动脑筋想一想。俗话说:“眉头一皱,计上心来”。就是说多想出智慧。要去掉我们党内的盲目性,必须提倡思索,学会分析事物的方法,养成分析的习惯。”在充分调查的基础上多思多想多分析是好的工作方法,使保证革命事业成功的重要手段,怎么能说越分析越吃败仗?国民党包括杨寿山之所以失败并不是因为他们分析太多,而是因为他们站到了人民的对立面,进行着一场非正义的战争。类似的话在剧中不少,不再一一分析。
4、有精英思想,轻视农村农民
由于社会主义新中国是从旧中国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旧的社会分工仍然没有消失,三大差别仍然存在。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分工是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全部发展过程的基础。因此,在社会主义社会建立后要巩固社会主义、防止资本主义复辟,就要努力创造条件,逐步缩小以至最终消灭在私有制基础上造成的工业和农业、城市和乡村、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之间的差别。因此脑力劳动者不要做单纯的脑力劳动者,体力劳动者也不能让他们当单纯的劳动力,干部要参加一些体力劳动,工人要参加管理,知识分子要走与工农相结合的道路。也就是说知识分子劳动化,劳动人民知识化。这个思想集中完善地体现在毛主席的《五·七指示》中,这个道路被称为五七道路。在五七道路的指引下,广大干部和知识青年踊跃上山下乡,扎根在农村和边疆,坚定地走同工农相结合的道路。这不仅有助于改变农村落后面貌,而且对于促进思想革命化、消灭资产阶级法权、去掉干部的官僚主义和反对修正主义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那么尚铁龙如何看待干部下放农村问题呢?在剧中当杨寿山炼小钢炉弄虚作假受到处分将被下放到农村时,尚铁龙劝说何经理,杨寿山在炼钢方面是个人才,把他下放到农村是浪费人才。这反映了尚铁龙轻视农村农民的立场观点。这和林彪集团《五七一工程纪要》中“青年知识分子上山下乡等于变相劳改”、“机关干部被精简上五七干校等于变相失业”的论调有何本质不同?
另外,剧情显示在困难时期,鞍钢下放了包括尚铁龙的前妻麦草在内的很多职工去农场务农,尚铁龙极力劝说要麦草留在厂里。最后麦草却执意去农村。接着尚铁龙又动用各种关系将麦草的回厂证明办下来,想让麦草离开农村回到鞍钢。这些行为像是一个工人积极分子的作为么?
5、面对上级的官僚主义做法不能坚持原则,没有发扬反潮流精神。
剧情显示在大跃进期间鞍钢领导为响应中央以钢为纲、大炼钢铁的号召,用土法上马的办法在鞍钢幸福大院竖起了两座小高炉炼钢,由尚铁龙和杨寿山分别负责。尚铁龙是炼钢出身他应该明白土法炼钢是在不具备完善技术和设备设备,同时群众热情高涨等情况下产生的。他应当知道当时鞍钢是全国炼钢龙头企业,有全国最先进的技术、设备及人才,明智的做法应当是在现有条件下厉行节约,同时大搞技术革新和技术革命,增加炼钢产量。对鞍钢领导的机械执行上级命令的脱离实际的官僚主义浮夸风做法,尚铁龙没有提出正确建议而是积极执行。另外,剧情显示在三年自然灾害期间,鞍钢条件艰苦。鞍钢领导为了照顾工厂的专家技术人员,以办学习班为名,将鞍钢的专家技术人员集中起来改善伙食,吃了一周的猪肉、白面。这是搞特殊化,属于资产阶级法权,应当破除。尚铁龙对此也没有异议,积极贯彻执行。
如果要拍反映鞍钢工人在火红年代奋斗历程的电视剧,我认为主人公应该是孟泰和王崇伦这样的人。孟泰是鞍钢工人的优秀代表,他的精神被称为孟泰精神,他在多年的高炉工作实践中摸索出来的一套工作规律和操作技术被称为“孟泰工作法”。在孟泰精神鼓舞、感召下,鞍钢涌现出了2000多个孟泰式的英雄模范人物。被誉为“走在时间前面”的王崇伦,就是其中的典型。电视剧《钢铁年代》只有拍孟泰和王崇伦这样的典型人物才能有资格说献给中国一亿四千万产业工人。
二、本剧号称全景还原中国工业的发展史,但一些关键的剧情安排不符合史实,具体如下:
1、一分厂在和二分厂在支援前线的募捐比拼过程中有投机倒把行为,属于三反五反打击范围,不符合史实。
剧情显示,抗美援朝时期,鞍钢决定支援前线,尚铁龙和杨寿山都立下了军令状要带领各自的分厂捐献一架飞机,一分厂和二分厂展开了募捐大比拼。尚铁龙有一手绝活——祖传花生粘,他让工人们收了花生然后将它们做成花生粘拿到市场上销售,由于尚铁龙做的花生粘口味地道,受到了大家的欢迎,每天都是供不应求。杨寿山了解后,让工人假扮大百货公司收货的人,每天都把尚铁龙做的花生粘收光。然后,杨寿山将这些花生粘重新包装,卖了更高的价钱。杨寿山所带领的一分厂的收购花生粘并重新包装售卖行为是典型的投机倒把行为,属于三反五反的打击范围,不符合史实。
2、鞍钢宪法是鞍钢工人阶级的创造,但以鞍钢发展为背景的《钢铁年代》没有什么情节显示。
生产关系包括所有制、分配制度以及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的相互关系”三个方面,前苏联虽然在前两方面进行变革实现了社会主义,但在第三个方面却仍然维持了(甚至巩固了)资本主义体系所遗留下来的“生产过程中的相互关系”。例如《马钢宪法》的“一长制”就集中地体现了这一点。(马钢”即苏联的马格尼托哥尔斯克钢铁公司,是苏联最大的钢铁联合企业,有一套完整的上升到法律高度的管理法规,人称“马钢宪法”。其主要特点是:实行一长制,不要求党的领导;推行物质刺激,不要求政治挂帅;依靠少数专家和一套烦杂的规章制度,冷冷清清地办企业,不走群众路线,不搞群众性的技术革新和技术革命运动) 。鞍钢在刚开始也是学习苏联马钢经验,但后来发现,强调马钢经验不符合鞍钢实际。“马钢宪法”的弊端较大,尤其是一长制,不利于加强党的领导,企业内部和企业之间的各种矛盾问题得不到及时协调解决。群众对推行“马钢宪法”中出现的长官意志、不尊重群众、不尊重科学、浮夸蛮干等官僚主义作风非常反感,工人阶级要求当家作主、破除迷信、协作攻关的愿望也更加强烈。在此背景下,鞍钢加强党的领导,坚持政治挂帅,大搞群众运动,实行“两参一改三结合”等一套制度(“两参”就是干部参加集体生产劳动,工人群众参加企业管理;“一改”就是改革企业中不合理的规章制度,建立健全合理的规章制度;“三结合”是指企业领导干部,技术人员与工人群众相结合),生产力获得极大地提高,逐渐摆脱“马钢宪法”影响。这套制度在1960年得到毛主席的高度肯定,被称为“鞍钢宪法”,并在随后1961年制定的 “工业七十条”中得到正式确认。《鞍钢宪法》变革了生产关系中的一长制,进一步解放了生产力,它体现了社会主义在生产关系中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的相互关系”方面的深入变革,其实质为工人阶级当家作主。鞍钢宪法是鞍钢历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但在《钢铁年代》中没有什么显示。在《钢铁年代》中看不到无产阶级政治挂帅,党的领导作用, 也看不出鞍钢实行“两参一改三结合”、党委领导下的厂长负责制、企业职工代表大会等项制度,技术革新和技术革命运动也只是体现为尚铁龙、杨寿山等少数人的活动,而不是群众性的运动。
3、某些剧情安排显示出对那个年代的控诉
(1)鞍钢领导为响应中央以钢为纲、大炼钢铁的号召,用土法上马的办法在鞍钢幸福大院竖起了两座小高炉炼钢。鞍钢领导明知道自身拥有全国最先进的炼钢技术、设备及人才,却还要土法上马浪费较大的小高炉,显示出其决策水平低,对上级命令机械盲目执行。
(2)三年自然灾害时期,鞍钢一些工人因营养不良而病倒,只见到垦荒团团长魏得牛代表垦荒团给鞍钢带来援助的粮食,除了下放工人到农村,没有见到上级组织对此采取什么其它措施。
(3)金虎和小门儿加入了青年团,来到了北大荒,北大荒条件艰苦,有的青年坚持不下去计划逃跑,团长魏得牛发现后让金虎骑马去追;小门儿生病了,艰苦的环境让她感到坚持不下去了,为了给小门儿改善生活,金虎打起了魏得牛的那只老黄狗的主意;冰天雪地的北大荒,因为同伴忘记换岗,金虎在值班点站了一夜---------以上情节显示出北大荒的条件非常艰苦恶劣,但同时剧中并没有表现出北大荒人战天斗地的革命豪情。这样很容易得出一个结论,国家号召一大批青年到北大荒,让他们经受了巨大的摧残。按这个逻辑,就可以理解垦荒团团长魏得牛对金虎说的话“如果有机会留在城里就不要回来了”。如果这样,则毛主席所说“农村是个广阔的天地,在那里是可以大有作为的”的话则不可理解,北大荒在北大荒人辛苦开垦下最后变成了北大仓则更不可理解。
(4)金虎和杨门两小无猜,从北大荒回来后找了新的地方住下,开始了自食其力的新生活,却被人举报非法同居,并被警察带到了派出所。在反抗的过程中,金虎还打伤了办案的警察;金虎和小门儿因为非法同居被送去改造。在劳改农场两人偷偷幽会结果被抓住,加刑了半年----------政府显得不够讲情理,将一对恋人以非法同居为名送去改造。就因为在劳改农场两人偷偷幽会又加刑了半年。更难以理解的是金虎将办案警察打伤。在当今社会把警察打伤太平常,杨佳甚至把刀都用上了。可那个时候警民关系是很好的,群众真心相信民警,民警真心为人民服务。难道被金虎打伤的警察就是如今社会的警察经过时空转换让金虎遇到?
(5)尚铁龙去市场倒粮票,被便衣盯上,杨寿山为了掩护尚铁龙被警察抓住; 为了帮赵金凤上营养姜德久一直抓鸽子以换得买肉的钱,无意中抓到了传信的军鸽,便衣化装成收破烂的查出姜德久偷抓军鸽的情况,并将其审讯------------以上情节给人的印象就是政府有大量的便衣警察监视人民,专政的铁拳是对准普通百姓的。可事实上那个年代警民关系融洽,警察不大需要化装成便衣来侦察,群众觉悟高,通过发动群众,犯罪分子没有藏身之处。倒是国民党因为站在人民的对立面,经常有大量的中统、军统便衣特务监视人民。《钢铁年代》怎么把共产党描写得同国民党一个样?另外,那个年代共产党已经执掌政权,通讯比较发达,实在想象不出究竟什么样的绝密情报需要飞鸽传递?
4、某些情节安排,不合常理
(1)开始的时候描写的麦草是多么痴情,为了自己的丈夫牺牲千里迢迢来到鞍山,也是为了要留在自己丈夫牺牲的地方,千方百计的留下做女工。后来遇到杨寿山并改嫁给他,这可以理解。不明白的是麦草明明在结婚时候遇到原配老公,得知原配老公尚铁龙没死,竟然不及时纠正错误,执意要嫁杨寿山。先前对尚铁龙的感情到哪里去了?难道是和原配老公没有领证,和现任老公领了结婚证受法律保护?
(2)杨寿山原来是国民党连长,在解放鞍钢的阵前起义。解放后进入鞍钢,还成为劳动积极分子。本剧对其心理刻画不足,没有做相应铺垫,感觉比较突然,不容易理解。
(3)尚铁龙的儿子金虎首次见到尚铁龙怎么一幅仇人的样子?要知道那个年代是崇拜英雄的年代,尚铁龙可是响当当的山东英雄连连长,金虎不认尚铁龙做父亲,这不符合常理。
(4) 抗美援朝时期,鞍钢决定支援前线,尚铁龙和杨寿山都立下了军令状要带领各自的分厂捐献一架飞机-----两个分厂工人各捐一架飞机明显不真实,他们又不是常香玉,可以通过义演豫剧筹资捐飞机,他们是无产阶级,家中什么资产可捐?只能靠业余工作。但靠业余工作也不大可能,为了支持抗美援朝前线,鞍钢也需要加班加点地进行生产。
类似的情节不再一一枚举。
新中国成立后,工人阶级开始当家作主,展现出主人翁的崭新面貌。他们坚持无产阶级政治挂帅,坚持党的领导,大力批判资本主义和修正主义,面对一穷二白的条件,不畏艰辛,白手起家,战荒原,斗漠风,抗严寒,耐酷暑,舍小家,为大家,在极端困难的环境中顽强拼搏,艰苦创业,从无到有创造出一个又一个人间奇迹,为尽快地建立起自己的工业体系做出了无私奉献。坚持工人阶级当家作主和无产阶级政治挂帅是那个时代的主旋律,那个时代的鞍钢工人是中国工人阶级的杰出代表,那个年代也无愧于称为钢铁年代。而电视连续剧《钢铁年代》的要害在于阉割了那个时代的精神,没有展现出工人阶级的精神风貌。所以尽管我们在屏幕上能看到红旗招展,钢花飞溅的动人劳动场面,能看到一些让人追忆的那个年代特有的标语口号,能听到《我们工人有力量》的激昂歌声, 可是电视剧所塑造的人物和故事情节,没有灵魂,缺乏心理基础,与真实的历史相去甚远。这部电视剧是重现历史还是扭曲历史不是一目了然的么?
爱学记

微信收款码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