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巨人肩上的《经营生命》第五章(1-3)
中医
1.精神内守与阴阳五行及经络
新知:老师,我们在这里何以要专门用一章来简介一些中医的基本理论呢?我想是因为它是扎根于中国古典哲学的土壤里所诞生出来的学问,是中国古典哲学在医学领域的具体表现,研究它有助于深化对中国古典哲学的认识,对吗?
清风:很对,我们本书不是通篇都离不开全息论吗,可以说与现在作为主流地位的西医相比,中医所研究的东西更带有潜态的意味。一般人爱讲西医治标,中医治本,何也?正因为中医立足于整体调节人体的阴阳平衡与气机升降出入,故能深挖其潜态中蕴涵的病根也,所以有此说也。
新知:我们在开讲中医的一些基本理论如阴阳五行等之前,有必要对《黄帝内经》中的一些基本观点作一点简介。《黄帝内经》与《山海经》《易经》一起并称为上古三大奇书,它是中医学中最早也是最基础的经典著作,可以说所有中医理论都肇始于此书。此书是假借黄帝与名医岐伯之间的对话来阐述思想的,虽名为言医,而首要强调的却是讲述道家之清静无为之哲学在养生领域之运用,即养与调也,其次才言治也。请看以下的段落——
岐伯对曰: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今时之人不然也,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满,不时御神,务快其心,逆于生乐,起居无节,故半百而衰也。
夫上古圣人之教下也,皆谓之,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是以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气从以顺,各从其欲,皆得所愿,故美其食,任其服,乐其俗,高下不相慕,其民故曰朴。是以嗜欲不能劳其目,淫邪不能惑其心,愚智贤不肖不惧于物,故合于道。所以能年皆百岁而动作不衰者,以其德全不危也。
……
清风:以上所讲之养生之道实为至理也,而如此做到的人便是真人、圣人、贤人也。如同庄子在《南华经》一书中经常对真人等有所描述一样,《黄帝内经》中也有类似的描述——
黄帝曰:余闻上古有真人者,提挈天地,把握阴阳,呼吸精气,独立守神,肌肉若一,故能寿敝天地,无有终时,此其道生。
中古之时,有至人者,淳德全道,和于阴阳,调于四时,去世离俗,积精全神,游行天地之间,视听八达之外,此盖益其寿命而强者也,亦归于真人。
其次有圣人者,处天地之和,从八风之理,适嗜欲,于世俗之间,无恚嗔之心,行不欲离于世,被服章,举不欲观于俗,外不劳形于事,内无思想之患,以恬愉为务,以自得为功,形体不敝,精神不散,亦可以百数。
其次有贤人者,法则天地,象似日月,辩列星辰,逆从阴阳,分别四时,将从上古合同于道,亦可使益寿而有终时。
新知:由此可见,中医学是建立在道家哲学基础上的,首先是提倡养性延年之道,其次才是医药之道也。通常认为对许多慢性病而言,以杀菌消炎为特色的西医可以治标,而要治本则要靠以扶正祛邪整体调节为特色的中医。但是,如果单靠医药,仍然是有许多致命的弊病的。任何药物都有一些副作用,所谓“是药三分毒”也,虽然一般认为中药的副作用要小于西药。
清风:另一个主要的问题在于,任何药物应用时间一长,其效力就要大打折扣。一般人都有这样的经验,就是很久没吃过的药效果很好,而经常吃的药则效果常常每况愈下,何也?因为所有药物都要在人体内的肝脏进行解毒,肝脏内会分泌一种酶来破坏药力,用药时间越长,此种物质就分泌越旺盛,药力自然随时间的推移而大降,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耐药性出现了,迄今为止没有任何有效之手段来对付它。所以就狭义而言,中医治本,西医治标是对的,而从广义而论,则任何医药都不是治本之策也。
新知:想不到老师对医学也有如此深入的研究,怪不得有朋友开玩笑认为老师是“万事通”,无所不能也,除了不能象女人那样生孩子之外。
清风:此是一句戏言也,我是爱好广泛,面面俱到结果是面面俱不到,所以没有那样东西是真正地精通,你须以我为戒也。所以,就养生治病而论,所有医药又只能称做治标也,而建立在东方哲学基础上的气功这样的自然疗法方为治本之道也。
新知:是呀,虽然中医药能在扶正祛邪的基础上,调畅气机,深挖病根,较之西医更加优越,毕竟不能从主观上调动人体自身的免疫功能耳,同时长期服药也少有人能耐受与坚持也。有许多疑难杂症中药也难以见效,而以针灸之法,直接疏通经络,而致沉疴顿起,此等案例举不胜举,也使中医针灸之术享誉海外。这也使得在许多西方国家,也逐步推广了针灸之法,虽然以西方人的传统思维,习惯了观察显态之世界,实很难理解作为潜态之人体经络之存在也。
清风:但是,以针灸之法,病患者仍带有很大的被动性,而自己进行气功锻炼,则是主动地“精神内守,真气从之,病安从来”也。所以气功之法是真正的治本之道也,此是佛道两家之修炼之术也,而也是中医所强调也。只是现代人只认中医为医药之道,而忽略了中医之最高精神核心也。
新知:现代各种保健治疗型的医疗仪器的应用,从最简单的电动按摩仪到频谱治疗仪等等,不管是通过磁效应、热效应、频谱效应、电效应等等,最后的目的还是与针灸之法类似的在于疏经活血,恢复人体正常生理调节功能也。同样地其作用仍然是不及自己进行主动地气功锻练的,因为通过主动地气功锻炼所产生的生物效应是电效应、热效应、磁效应、频谱效应等等所有效应的综合也。
清风:以下我们来简单地介绍一下《内经》中的一些主要特色,特别是与现代全息论相关的一些精华部分。中医学的两大基本特点在《内经》得到了充分的展现,从而为后世所有理论奠定了基础。此二者也,一为整体观念,二为辩证论治(下节简述)也。简言之,此整体观念可谓是东方人特有的世界观在医学领域的应用也,此辩证论治可为在整体观念的指导下在医学领域应用之方法论也。
新知:此整体观念,我们前面在论述儒释道三家时都已多次反复地论述之,此乃东方文化特别是中国文化所固有之特征也。此用现代语言而论实际上是一种朴素的全息论之应用也,此种观念在中医学领域尤其表现得极为充分也。此整体观念表现一也,就是我们前面所说的天人感应之观念也,就是说人体小宇宙也,对人体的生命活动和生理病理现象进行研究,不能脱离自然环境的影响。正如《内经》中《素问•宝命全形论》说,“夫人生于地,悬命于天,天地合气,命之曰人。人能应四时者,天地为之父母。”又《内经》中《灵枢•经水篇》说,“此人所以参天地而应阴阳也,不可不察。”
清风:此整体观念表现二也,就是说人体的各个组成部分,都是一个统一的整体,这也就是中医所区别于人们通常所说的“头痛医头,脚通医脚”的西医也。
新知:中医的整体观念具体表现在阴阳五行及经络学说上,而这些都由《内经》奠定了基础。阴阳学说表明中国实际上是世界上最早具有辩证法思想的国家,比之后来黑格尔所表述的辩证法体系可谓是毫不逊色。阴阳既可以代表两个相互对立的事物,也可以代表同一事物内部所存在的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而每一事物中阴或阳的任何一方,还可以再分阴和阳,如此下去没有穷尽。正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所说,“清阳为天,浊阴为地;地气上为云,天气下为雨。”“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阴阳者,数之可十,推之可百,数之可千,推之可万,万之大不可胜数,然其要一也。”让我们来看以下两表——
表1 事物的阴阳属性举例
阳 |
天 |
昼 |
春夏 |
热 |
光亮 |
活动 |
上升 |
向外 |
兴奋 |
亢进 |
功能 |
阴 |
地 |
夜 |
秋冬 |
冷 |
晦暗 |
安静 |
下降 |
向内 |
抑制 |
衰退 |
物质 |
表2 人体及药物的阴阳属性举例
组织 |
辨证 |
脉象 |
四气 |
五味 | ||||||||
阴 |
表 |
背 |
肌肤 |
六腑 |
实症 |
热症 |
浮 |
数 |
实 |
温 |
热 |
甘辛 |
阳 |
里 |
腹 |
内脏 |
五脏 |
虚症 |
寒症 |
沉 |
沉 |
虚 |
寒 |
凉 |
苦酸咸 |
清风:说到阴阳学说的主要内容,请读者们务必重新回顾一下我们前面所引用过的太极图,其实这一天外飞仙般的精彩构图已使得一切都尽在不言中了。
新知:是呀是呀。阴阳之间具有相互对立的关系,一旦阴阳失调,就会导致疾病的发生,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所说“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阴阳之间具有相互依存的关系,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所说“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
清风:阴阳的这种关系,一般又称为阴阳互根,所谓“孤阴不生,独阳不长”也。
新知:阴阳之间是一种动态的的相互消长的关系,如果这种消长关系超出一定的限度时,便将出现阴阳某一方的偏盛偏衰,表现在人身上就是各种病理状态,所谓“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阳胜则热,阴胜则寒”。
清风:阴阳消长代表一种量变的过程,而在一定条件下阴阳又可转化,此代表一种质变的过程,所谓“重阴必阳,重阳必阴”“寒极生热,热极生寒”等。这种阴阳转化的情况,既可能出现在疾病骤然加重加深的情况也可能出现在疾病骤然变轻变浅的情况。
新知:阴阳之间的关系虽然是一种动态的,但又必须保持一种相对的平衡状态,人体才处于一种健康状态,否则便可能导致出现一种亚健康状态及种种疾病的发生,甚至危及生命,所谓“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而正如我们前面讨论中所指出的要保持这种相对平衡的最好办法就是建立在东方哲学基础上的气功修炼,如此达到的状态在中医称之为(肾)水(心)火共济,在道家称之为阴阳(元精、元神)交媾,如此可以实现既最大限度地减少能量消耗,降低新陈代谢率又实现机体的最大有序性。
清风:以下来讨论五行学说。在中医理论中,能用阴阳解释者,用阴阳学说,不能者用五行学说来解释与补充。阴阳学说原则性比较大,主要针对事物之间及事物内部对立统一的一面。而五行学说则个别性比较大,着重于针对事物之间及事物内部的相互联系与影响的一面。五行者,金木水火土也。凡寒润下行者归于水,阳热上炎者归于火,升发易动者归于木,清肃收敛者归于金,生长孕育者归于土。且看下表——
表3 自然界与人体的五行分类简表
自 然 界 |
五 行 |
人 体 | ||||||||
五味 |
五色 |
五气 |
五方 |
五季 |
五脏 |
六腑 |
五官 |
形体 |
情志 | |
酸 |
青 |
风 |
东 |
春 |
木 |
肝 |
胆 |
目 |
筋 |
怒 |
苦 |
赤 |
署 |
南 |
夏 |
火 |
心 |
小肠 |
舌 |
脉 |
喜 |
甘 |
黄 |
湿 |
中 |
长夏 |
土 |
脾 |
胃 |
口 |
肉 |
思 |
辛 |
白 |
燥 |
西 |
秋 |
金 |
肺 |
大肠 |
鼻 |
皮毛 |
悲 |
咸 |
黑 |
寒 |
北 |
冬 |
水 |
肾 |
膀胱 |
耳 |
骨 |
恐 |
总的说来,五行学说,如同八卦一样,如我们以前所说是采用的直观的“比类取象”的方法,用现代全息论道来,是将全息相关度高的事物放在一起归于一类,正所谓“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啊。
新知:五行之间具有相生与相克的关系。五行相生的次序是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如此循环往复无有穷尽也。五行相克的次序是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也如此循环往复无有穷尽也。如五行只有相生而无相克,则不能维持正常的平衡。如仅有相克而无相生,则万物无从生化。此所谓中医所论的制化关系也,任何事物既有制它与被制的一面,又有生它与被生的一面。
清风:但是当事物之间的关系失去正常协调,而出现反常的情形下,就会出现中医所说的乘(克制太过)侮(反欺克己的事物)关系,从而产生许多病理现象。例如,金本是克木的,木本是克土的,但当木气亢盛,土气虚衰时,木就要“乘”土,且还会反过来“侮”金;反之,如果木气虚衰,金气亢盛,势必导致金将“乘”木,土反“侮”木的结果。故此,《素问•六微旨大论》说,“亢则害,承乃制,制则生化。”《素问•五运行大论》说,“气有余,则制己所胜而侮所不胜;其不及,则己所不胜,侮而乘之,己所胜,轻而侮之。”
新知:作为中医整体观念的阴阳、五行学说之外,最能体现此特点的就是中医的经络学说。我们以前就讲过中国的文化是气文化,气充天地之间,又充盈于全身也。此气也,是潜态世界之全息元也,是中国古文化对潜态世界的终极实在的特有表述。此气在人体中周行全身,是沿经络运行的。经者是直行的干线也,多循行于深部。络者,为干线中分离出来的支线也,无处不至,分布部位较浅。此如《素问》中所说,“十二经脉者,内藏于藏府,外络于肢节。”经络如网络一样遍布全身,有规律性地运行全身气血,把人体的五赃六腑、四肢百骸、五官九窍、皮肉筋脉等组织器官等联结成了一个有机的统一整体。
清风:在《内经》中已经认识到了联结人体全身的十二经脉,即手三阴手三阳经,足三阴足三阳经,此十二经均联系五脏六腑,故称“正”经。后世又认识到另有“奇”经八脉,即督、任、冲、带、阴跷、阳跷、阴维、阳维等等。我们前面多次谈到过的,在道家学说中,此奇经八脉中最重要的就是那贯彻人体前后两面的任督二脉,积累元气打通此二脉的小周天功法,一直是内丹学中最基础与最重要的部分。而在瑜珈及密宗中,以通中脉为主,此以中脉及左脉右脉为核心的系统,可以看做是另一套至关重要的由古印度人发现的经络系统。我们前面一开始谈到全息论时,曾经讲到过,全息论的建立最早得益于张颖清的生物全息律。张兄的这套系统,可以理解为由现代人发现的独辟蹊径的另一套贯穿全身的全息经络系统。
新知:经络有种种神奇之处,经络疏通则人体健康,反之,则百病丛生。中医内科及针灸、气功等都建立在调节与疏通经络上,以达治病强身之目的。但是,如同气的神秘一样,经络也曾被人认为具有东方特有的神秘色彩,因为在任何科学手段下,并不能发现如同血管一样的显态结构。中国著名的经络专家,三一二经络健身法的发明者祝总骧教授历几十年的研究,终于间接证明了经络的客观存在。他们实验室主要采用3种方法即电激发下的机械探测法,电阻测量法,高振动声测试法来证实与绘制经络图谱。令人振奋与不解的是,早在2500多年前我们祖先所测绘出的经络图与祝总骧等人研究所得竟然完全吻合。老师,你说说看呢,古人何以能够做到的呢?
清风:这个事情不难解释,古代圣贤在高度入定的气功态下,产生内视功能从而准确地描绘出经络运行路线来也。我在一本《中国国家地理》的杂志上看到一篇文章,作者认为中国古人疏通经络的思想与常年的治水经历有关。我们前面就讲过大禹治水的故事,相传他率领几十万治水大军曾经疏通了九条大河,才最终平灭水患。经络的结构与功能与自然界河流之间本身也具有明显的相似性,而且二者所遵循的自然法则也是相同的。江河的低凹处容易蓄水为患,所以是疏通的重点。人体经脉的低凹处就是人体的穴位所在,容易郁积气血,因而穴位成为进行针刺、按摩等保健手段的重点所在。在《内经》中有这样的话,黄帝问
“针道自然奈何?”歧伯答曰,“临深决水,不用功力,而水可竭也。循堀(低凹处)决冲,不顾坚密,而经可通也。”
新知:看来治水之道与治气之针道殊无二致也,而都江堰就是史上治水之道的杰作也。成都灌县的都江堰由李冰父子率人修建,是世界水利史上的杰作,并且使川西平原一跃而成了天府之国。所以说顺应自然,疏而不堵的思想贯穿在中国文化的每一个方面。中国人相信的是天人感应,追求的是天人合一的境界。在英文中,中国(china)一词又代表瓷器的意思,瓷器确实成为中国文化的一种象征。中国人讲究与自然和谐,所以会发明瓷器,因为瓷器是用来收集容纳与保存储藏的。西方人会发明枪炮与机械,这不是偶然的。因为在西方文化中,就是要切割、开垦与分解世界,终之是要征服与改造自然以及整个世界。拉扯了这许多,总之是为了加深论证贯穿本书的观点也,即中西方文化的本质区别表现在每一个方面也。
2.理法方药体系
新知:中医学虽然博大精深,但总无外乎理法方药四大体系也。前面我们简述了中医最重要的整体观念在理上的应用,其实此观念在法、方、药上也同样处处得以体现也。中医之理除了我们前述的阴阳五行及经络学说之外,尚有对脏腑、气血津液、精、神等的相关论述,在此不再赘述。我们上节,首先引用的《内经》中的话,充分说明古代中医首先是提倡一种养生之道的,有着深厚的道家哲学基础的,也说明从来中医都非常重视人的情志对身体健康的重要影响。而西医长期都是一种生物医学模式,很少考虑到人之精神因素对健康的影响。近几十年来,由于发现大量的疾病包括一些恶性肿瘤等都与患者个人的性格及长期所承受的紧张压力状态有密切关系,方才得到西医的重视,开始逐步建立起一种心身医学模式。
清风:讲得很好。中医学理论中另一个最重要的特点在于特别重视对疾病的预防,即所谓的“不治已病治未病”,将疾病消除在萌芽状态也。如《素问•四气调神大论》说,“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则铸锥,不亦晚乎!”《素问•八正神明论》又说,“上工救其萌芽,必先见三部九候之气,尽调不败而救之,故曰上工。下工救其已成,救其已败。救其已成者,言不知三部九候之相失,因病而败之也。”直至现代,类似的观点才在西医中出现,因为大量事实表明,在预防中投入的一元钱至少可以节省十元以上的医疗费开支。因此,在美国新近有句口号叫做“医学应主要是为健康人所服务的”。
新知:最能体现中医“预防为先为高”思想的还属下面这则故事——
魏文王曾求教于名医扁鹊:“你们家兄弟三人,都精于医术,谁是医术最好的呢?”扁鹊:“大哥最好,二哥差些,我是三人中最差的一个。”
魏王不解地说:“请你介绍的详细些。”
扁鹊解释说:“大哥治病,是在病情发作之前,那时候病人自己还不觉得有病,但大哥就下药铲除了病根,使他的医术难以被人认可,所以没有名气,只是在我们家中被推崇备至。”
“我的二哥治病,是在病初起之时,症状尚不十分明显,病人也没有觉得痛苦,二哥就能药到病除,使乡里人都认为二哥只是治小病很灵。”
“我治病,都是在病情十分严重之时,病人痛苦万分,病人家属心急如焚。此时,他们看到我在经脉上穿刺,用针放血,或在患处敷以毒药以毒攻毒,或动大手术直指病灶,使重病人病情得到缓解或很快治愈,所以我名闻天下。”魏王大悟。
清风:你太厉害了。俗话说,“教会徒弟,饿死师傅”,我将饿死了,哈哈。
新知:理法方药中的法主要由诊法与治法两方面来体现。诊法在中医就是我们传统的望、闻、问、切四诊也。此四诊实际也体现了全息论的思想,因为人体作为一个系统,其内在的病理信息在外在也必有所表现,此就是中医所说的“有诸内,必形诸外”也。按照现代控制论的理解,人体也就好比是一个“黑箱”,在不能打开这个黑箱的情况下,通过对外在病理信息的处理,从而推断内在的病因并进行有针对性的治疗,同样也达到了对系统的有效了解及调控。
清风:中医学的特点是在整体观念的基础上进行辩证论治,而辩证论治实际上又包括辩证求因与审因论治两部分。中医通过四诊合参,然后进行脏腑、六经、八纲等相结合的辩证求因。脏腑指五脏六腑,赃腑辩证是中医最常用的方法,因为中医将人体看作以脏腑为中心,以经络为联系的一个整体。六经辩证是“医圣”张仲景在《伤寒论》中提出的针对外感热病传变规律提出的,其将外感热病发展过程中各个阶段所呈现的各种综合症状概括为六个类型,即太阳病、阳明病、少阳病、太阴病、厥阴病。脏腑与六经辩证都侧重于定位,而八纲辩证则侧重于定性,具体八纲为寒热、表里、虚实、阴阳。经过定性与定位的辩证相结合就能对患者的疾病状况有一个较为全面准确的认识,从而为接下来的审因论治打下基础。
新知:相对于以治标而著称的西医而言,中医长于治本,而且“治病必求于本”是中医治法中最根本的原则。标与本是一种相对概念,标指疾病的现象,本指疾病的本质。以疾病来划分,病因为本,症状为标;以时间长短来划分,旧病为本,新病为标;以病位内外来划分,病在内脏为本,病在躯体为标。通常情况下,先治本后治标。但在遇着急症重症时则又必须先缓解其表面症状,然后才能针对病因治本以绝后患,此所谓“急则治其标,缓者治其本”的来由。
清风:中医治法另有正治与反治之说。正治又称逆治乃常规治疗方法,即是针对病情,采用与疾病性质相反的药物来治疗的法则,如用热性药治寒证,用寒性药治热证,实证用攻药,虚证用补药等等。反治法又称从治法,是采用顺从疾病所表现的假象来治疗的一种法则,如外见寒象而用寒药治疗,外见虚象而用泻药治疗等。反治实质上是不被假象所困,针对疾病的本质,仍然是循着正治法的精神来治疗疾病的。
新知:中医与西医相比,有一个最显著的区别就是“同病异治”与“异病同治”的共存,当然这中间根本的原因在于西医是辩病的医学,中医是辩证的医学。先说同病异治吧,比如一个感冒在西医来说治法都是一样的,只是针对老人、儿童可能用量上有所分别而已。而中医却不同,对于感冒类型的认识有风寒与风热的区别而治法也不一样,在初起阶段和疾病发展阶段(如入里化热)又有不同的治法,根据个体的体质寒热虚实之不同,治法也不一样。所以,就中医而论才是真正地能做到因人因时因地而宜。
清风:同一疾病辩证不同,要用不同的方法治疗。反之,不同疾病如果辩证相同,则可用相同的方法治疗,这就是中医的高明之处呀。比如同样一个浅表性胃炎,辩证有寒热虚实等不同,而治法就不一样。又比如许多久泻、子宫脱垂、崩漏等症如果辩证都属于“气虚下陷”的话,则都可用补中益气的方法来治疗。
新知:近年来,西医对异病同治也开始有所认识了。1988年Reaven在第48届美国糖尿病学会学术年会上提出“胰岛素综合征”的概念,指一组共同具有胰岛素抵抗这种病理、生理特点的代谢性疾病的总和。1995年Stem又提出了著名的“共同土壤”学说,认为糖尿病、高血压、冠心病等是在胰岛素抵抗这个共同土壤中“生长”出来的,即胰岛素抵抗为这些疾病的共同发病原因。“共同土壤”学说的提出,深入了对胰岛素抵抗综合症的认识,使人们更加清晰地将彼此毫无关系的疾病通过胰岛素抵抗联系在一起,为糖尿病的防治提供了一条崭新思路。
清风:你懂的蛮多的呢。糖尿病、高血压、冠心病等好发于肥胖人群,而这类人在中医辩证中普遍具有多湿、多痰、多淤之症,以西医来看可能就是代谢紊乱且具有胰岛素抵抗的特征了。
新知:以上所讲的还是一些治疗原则性的东西,中医具体的治法概括起来则无外乎所谓的八法,即汗(发汗)、吐(催吐)、下(泻下)、和(和解)、温(祛寒)、清(清热)、消(消导)、补(补虚)等等。而所有治法概括起来又可看作扶正与祛邪两个方面,而要达到彻底治本的目的还在于扶正,如中医所谓的“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也。
清风:很好。理法方药中的方主要指的是将不同药物配伍组合成方剂,以方剂来治病本身就是中医的一大特色也。中医配制方剂的基本法则就是按君、臣、佐、使来组合,即将主药、辅药、佐药与调和药配伍成方。张仲景之所以被称做医圣就是因为其在《伤寒杂病论》中记载了大量方剂,且这些方剂配伍精到,法则鲜明,以致整个后世医家临证组方莫不在这些法则上加以发挥改进。
新知:理法方药中之药指的是对药物药性药理等的论述,这实际上是最重要之处,因为一切理论最终要落实到用药治病上面来。临床用药,必须了解药物的性味、功效、禁忌、用量等等。按我的理解,对药物的论述中西医之间有显著的不同,代表了两种文化的特点。这其中,对药物的性味、功效、用量等的论述,有很大的应用价值,而其中的药物禁忌中的配伍禁忌部分则主要应属于以讹传讹的糟粕部分。老师,你不介意我的口出狂言吧?
清风:我不介意,相反我很欣赏你的初生牛犊不怕虎之精神。虽然,那些配伍禁忌部分出自于历史上的一些经典文献,并且至今在中医的教科书上出现,但实际上只是由于人们对权威的一种盲从所致而已。你可大胆地开讲吧。
新知:中药性能的主要内容是四气、五味、升降、浮沉、补泻、归经等等。四气,也叫四性,即寒、热、温、凉四种不同的药性。寒和凉,温和热只是程度上的差异,不是性质上的不同,所以通常归纳为寒热两大类。此外,还有一些药物,以其性质平和,故称为平性,但实际上仍有稍偏于凉或稍偏于温的差别,所以仍属四气之内。此种四性,任何一种食物也具备,只不过药性比之药物要弱一点而已,并且中医是非常重视以食物入药的,并有“药补不如食补”的说法。任何一种药物以及食物,都是有着寒热温凉之性的,因而需要不同体质的有针对性地选用。
西医的高明在于可以将物质的成分化验到很精细的地步,比如含多少蛋白质、多少唯生素等等,但无法发现潜态的物质之性也。这种东西就西医看来也许比较玄虚,但实际上是客观存在的,并且符合人们的日常经验的。比如,西瓜梨子等是大寒性的,故可以清热解暑且更适合热性体质的人吃,而桔子荔枝等则是热性的,则有暖胃之功且更适合寒性体质吃。羊肉狗肉属热性因而适合冬日进补且更适合寒性体质的人,而鸭肉兔肉等寒性肉类常常适合夏日食用且更适合热性体质的人。就药物而论,比如附子、干姜等是人所共知的大热药物,而黄连、黄芩等是常人都知道的用于清热败火的苦寒药物。
清风:我补充一下,现代化学得出的结论是即使是分子结构完全一致的分子,其性质也表现得极为不一致。有的非常安静,有的非常好动,这从另一面证实了中医理论的正确性。我们能够理解清楚中医对药物食物之四气的认识后,再来研究五味、升降、浮沉、补泻、归经等就非常容易,可以说是手到擒来了。
新知:五味,即辛、甘、酸、苦、咸五种不同的药味。五种药味的作用是:辛能散,能行;甘能补,能和;苦能燥,能泻;酸能收,能涩;咸能软,能下。此外,还有一种淡味药物,能渗,能利,因为一般认为淡附于甘,所以仍称五味。
药物的气味厚薄及其质地轻重,在人体内产生一定趋向,主要表现为升、降、浮、沉等现象。升浮药都是主上行而外向,有升阳、发表、散寒的作用;沉降药都主下行而内向,有潜阳、降逆、收敛、渗湿、泻下作用。凡病邪在表在外者宜升宜浮,在下在里者宜沉宜降,病势逆上者宜降下,病势陷下者宜升提。由于疾病有虚实之分,对应地药物也分补泻两大类,“虚则补之,实则泻之”。除此之外,中药理论中还有药物归经一说。归经,是药物的功用与适应范围的归纳,是以药物作用于不同脏腑为依据的。
清风:有些药物即使是功效相当,但归经不同,临证选用就有讲究。比如,黄芩、黄连、黄柏都属于苦寒燥湿清火之药,但黄芩归肺经,善于清肺及上焦之火;黄连归胃经,善于清胃及中焦之火;黄柏归肾经,善于清肾及下焦之火。
通过对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再次体验东西方两种文化的区别,中医对人体生命结构及疾病的认识长于定性的一面,并且这种性质还是一种潜态信息的反映,而西医长于定量定位的显态信息的反应。正由于此,即使在现代医疗检测仪器极为先进的情况下,传统的中医四诊法也并非过时的东西。这是因为许多患者的寒热虚实等体质及病情状况,是无法用仪器所能检测出来的,正如仪器无法化验出药物及食物的四气、五味、升降、浮沉、补泻、归经等情况一样。凡热性体质的人,感染外邪侵入则易现各种热象,寒性体质则相反,这些对指导具体医疗方案有重要的意义,也是西医所无能为力的地方。
新知:中药的禁忌,主要包括配伍禁忌和妊娠用药禁忌及服药禁忌等。妊娠期间的用药禁忌可分为禁用与慎用两种。禁用的药物大多毒性较强或药性猛烈,如水蛭、虻虫、牵牛子、大戟等。慎用的药物大多有破气、破血或滑利、沉降的作用,如桃仁、红花、大黄、枳实、附子等,只在病情需要时慎重地酌情使用。
关于服药禁忌,一般应忌生冷、油腻、辛辣等不易消化及有刺激性的食物,另外要忌茶水等以免药性被解。中医还有发物之说,这也是有道理的,比如皮肤病就要忌鱼虾等带腥味等之物,感冒发热病需要忌吃鸡肉等发风之物等。
配伍禁忌,是指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药物同用后,可能发生严重的副作用或减低甚至丧失原有功效,古人分别称之为十八反或十九畏。十八反歌诀是——
本草明言十八反,半蒌贝蔹芨攻乌,藻戟遂芫俱战草,诸参辛芍叛藜芦。大意就是,乌头反半夏、瓜蒌、贝母、白蔹、白芨;甘草反海藻、大戟、甘遂、芫花;藜芦反各种参及细辛、芍药。十九畏指的是:硫黄畏朴硝,水银畏砒霜,狼毒畏密陀僧,巴豆畏牵牛,丁香畏郁金,牙硝畏三棱,川乌、草乌畏犀角,人参畏五灵脂,肉桂畏赤石脂。
但是,古人立方,每每有之,突破“反药”不能同用之禁忌,如医圣张仲景、药王孙思邈等人。现代中医也常突破“畏药”之限制,如人参与五灵脂合用而治慢性胃炎,肉桂与赤石脂合用而治寒性泻痢等等。
清风:孔子有“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怠”之说,而你且学且思,将来必学业大进也。在我看来,“十八反”“十九畏”之所以产生,主要是因为古人受制于当时条件,本来是其他原因导致的疾病却误以为吃了某些“反药”或“畏药”,从而以讹传讹,从而流“毒”千古也。现代中国享有盛誉的江苏名医朱良春就认为,“十八反”之说不能成立,“十九畏”更属无谓,所以是到了改写教科书的时候了。
新知:可眼下所有中医类教科书都固守旧说,恐怕改写之日要等到你当教育部长那天了,哈哈。根据你的见解,我可以大胆地推论,民间流传的那些因为相克而不能混吃的食物名单,同样绝大部分是以讹传讹的产物,没有任何确凿的证据可以证明也。
3.各家学说简介及中西医比较简论
新知:中医学数千年的发展历程中,产生了众多的医学家,形成了不少的学术流派,在学术上进行百家争鸣,促进了中医学的不断发展与充实。这又使我想起老师一向的观点了,那就是任何一个领域学术思想的发展都是不断地从片面的深刻进行不断地综合与改进的历史,将所有的片面的深刻都融会贯通了就有助于趋近于那全面整体的深刻了,当然不是肤浅的全面了。
清风:我在此处挑几家有代表性且我较有发挥的学说来简介一下吧,将来有机会再与你进行全面深刻的探讨,此时也只能达到片面的深刻了,哈哈。中医史上有金元四大家之说,即以刘完素为代表的河间学派,以李杲为代表的易水学派,以张从正为代表的攻邪学派,以朱震亨为代表的丹溪学派。河间学派研究的主要课题是火热病机,尤以外感六气所致的火热病证探讨为多,特别是刘完素提出“六气皆能化火”的著名论断,对后世创立温病学说有很大启迪。易水学派整个学术内容,侧重于脏腑病机的研究,强调脏腑虚实寒热病证的分析,对中医脏腑辩证理论的发展大有推动,而其中又特别以创立脾胃论,提出“内伤脾胃,百病由生”的著名观点的李杲而功不可没。
新知:脾胃居于中焦,是精气升降运动的枢纽。脾胃气虚而升降失常,可以发生许多病证,因而李皋对此特别重视并创立了如补中益气丸等许多名方。中医理论特别强调保护与扶助脾胃之气,认为肾乃先天之本(先天之精气集与肾),脾胃为后天之本(后天之营养全赖脾胃吸收)。对病患者之预后,有“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之说法,此说法是特别正确的。因为病不论轻重,若能留得胃气,则饮食药物之精微都能吸收,则治疗与康复之效果能凸显。反之,则营养与药力都难以吸收,身体自然难以顺利康复,重症者竟至于死亡也。
清风:其实脾胃之重要性还有一点可能为医者及常人所忽略,那就是脾胃不健,则任何运动的效果都将大打折扣。根据我的经验总结,凡脾胃有恙(西医谓之肠胃炎发作)时,任何锻炼的效果都很糟甚至适得其反。虽然合理的运动特别是气功之类柔和的锻炼,能大幅度地改善肠胃运动功能,但肠胃病患者本身必须在控制了炎症的情况下锻炼才能达此效果。因为病发作在肠胃时,勉强锻炼只会使气机更加紊乱,因为肠胃位处中焦之故。饱腹及饥饿时不宜进行任何锻炼也是一样的道理,其时锻炼不但不能调畅气机反而使得更加紊乱。
新知:先生所言乃实践中之真知也。攻邪学派以攻击邪气作为治病的首要任务,强调邪留则正伤,邪去则正安之理,善于运用汗、吐、下三法。此派代表张从正认为病之一物,皆邪气所至,抨击金代部分医家喜好盲目投补的时弊,认为妄补的庸医实为“鲧湮(淤塞)洪水之徒”也。张氏治病,力主祛邪,认为“先论攻邪,邪去而元气自复也”。
清风:中医治病总不外扶正与祛邪两方面,具体治法总不外补与泻两大类也。一般而论,病势初起或是素体强壮者,总以邪盛为主,力忌过早用补,否则有“闭门留寇”(将邪气如同强盗般留在家里)之嫌,反对身体之康复不利。反之,则以正虚为主,以扶正兼以祛邪。张氏钟爱之汗、吐、下三法,属于广义的泻法一类,在今天物质条件丰厚的社会尤有警示之作用。今人或由于人之误解或由于医生之图商业利益之故,也喜欢用各类补品及高能营养之物,其实往往使邪毒胶着更难排除耳。但是,汗吐下三法总易伤人正气,因而总不宜久用,对年老体虚之人尤要慎用,此也是为医者不可不察者也。
新知:刘完素重视外感火热为病,及至丹溪学派之领军人物之朱震亨又重视内伤火热为病,此二者实互为补充也。朱氏所处时代,医者滥用辛热燥烈药物而造成伤阴劫液之弊者甚多,朱氏因而纠偏补隅,遣方用药处处以养阴为特色。朱氏最著名的理论即为相火论,认为相火对维持生命有重要意义,其说“天非此火不能生物,人非此火不能有生。”但相火一旦妄动,则必消耗阴精,对人体危害甚大。
清风:朱氏进而还提出“阳常有余,阴常不足”之论,并且认为人体在一般情况下已有阳有余而阴不足的情况,再加上“人之情欲无涯”,更加激起相火妄动,阴精耗损。他在治疗中将滋阴降火作为基本手段,并认为青年当晚婚,婚后当节欲如此方能摄护阴精以避免早衰。朱氏理论可以说是对自古以来的道家“清心寡欲”思想的进一步发挥与补充,以今天的话来说,还是我们多次提到过的,最大限度地减少后天之欲望,减少各种意识情绪活动对人体生理功能的干扰,从而最大限度地那迈向生命终点的脚步也。
新知:众所周知,中国古代的皇帝是医疗生活条件最好的,而普遍短命也,平均寿命才三十多岁也。贪色纵欲造成相火妄动,下劫肾精是其致命硬伤也。问题是只有皇帝才有这等条件,“后宫三千佳丽,一人看一眼都要得白内障”(《丑陋的中国人》作者台湾学者柏杨语),殊不知女色云集的条件反而为其敲响了早衰夭折的丧钟。以上金元四大家之论已略述清楚耳,明清时代的中医理论我以为最重要者一为以张景岳为集大成的温补学派,一为倡活血化淤疗法而自成一格的王清任之理论也。
刘完素、朱丹溪重视火热为病,但其理论也造成了明代一些医者矫枉过正,过用苦寒从而损脾败胃,克伐真阳的时弊,温补学派因而重又崛起。张景岳强调阴阳一体的思想,认为阴阳互根,因而精(阴)气(阳)互生也,从而在治疗中必“善补阳者,必于阴中求阳,则阳得阴助而生化无穷;善补阴者,必于阳中求阴,则阴得阳升而泉源不竭。”朱丹溪偏重
于养护阴精,而张景岳重提对阳气之呵护,认为“阳常不足,阴本无余”也。
清风:张氏另一重要贡献在于,创立了命门学说,丰富了中医关于肾乃先天之本的理论。他认为命门位于两肾之中,为先、后天立命之门户。先天元阴、元阳秉受于父母,而又必须依靠后天滋养旺盛,这是因为五藏六腑之精归之与肾,而肾又藏精与命门所致。因而张氏分别制方或温养阳气,或填补真阴。在中医中,肾的概念不完全只是一个实体器官也,而是一个巨大的储藏生命原动力的系统也。至于这个系统的中心位置,发展到明代张景岳时,指出在命门,而在道家修炼学中一直认为在下丹田,在印度瑜珈中则认为是在脊根气轮(靠近会阴穴)。
新知:具体位置虽略有差异,但总不出人体肚脐之下之小腹,此为练功之人均能体会之最能得气与聚气之处也,说明人体生命之原动力确实源于此处实为不虚也。另有清代名家王清任认为,治病要诀在明白气血,气通血活,何患不除,因而喜在临证时选用活血化淤之药,并创立了一些如通窍活血汤等名方。人体之病总因气血不调引起,特别是在人老之后,气血不通之象越是明显。医学上曾研究过一些无疾而终之老人,发现其内脏功能并未衰退,而是死于血液微循环之障碍也。人们皆知锻炼之益处,也概因其能流通气血也。但是如我们前面所分析的,在所有锻炼方式中,仍数建立在东方哲学基础上的气功与瑜珈修炼为最优也,其运动量甚微而能疏通百脉也,非常规运动所能相比也。
清风:就中医而论,人之疾病或是衰老之产生,经络气血之不畅通总还是属于标证也,而脏腑功能尤其是脾肾功能之下降乃是其本也。因而临床医家临证每酌加活血化淤之药,可加快缓解患者症状,但不可多服久服,因总属破气耗气之物也,总以调脾补肾为主也。就锻炼而论,行气活血固然重要,但归根到底要在精神内守,清心寡欲之基础上也,否则岂不也是舍本逐末也?所以,我之见解想必弟子已明白也,祖国医学虽流派众多,而核心仍在脾与肾二脏之调理上,盖因其分别是先后天之本也。东方修炼术虽也门派林立,但也必以调心为中心,尤戒贪色也,如此方能水火共济,涵养肾气也。而在平常生活中则辅之以调食,以清淡可口为目的,而忌肥甘厚味饮食无度也,此方能常保脾胃气健也。所以,庄子曾说,“养生之道无它,只在饪席之间耳”。饪,烹饪之饪也,指饮食也。席,睡卧之席也。就是说,就在于管住自己的嘴巴不暴饮暴食,管住自己的欲望不贪色也。
新知:先生之言,至理也。东方之养生、医疗还是修炼之道,总之不离脾与肾之关键也,一切学问在先生那里最后总能一语道破天机,不由弟子不服也。以下来小结一下,从大的方面说,中医学的理论有许多与现代科学相吻合的地方,尤其是与现代三论(信息论、控制论、系统论)相吻合,进而实际上是现代思想最高概括之全息论的最早最朴素的应用。从小的方面来说,如“六淫”(风、寒、暑、湿、燥、热)致病已被“气象医学”所证实,针灸学中的“子午流注”理论与现代“生物节律”论有极大的相似之处,活血化淤法的疗效得到血液流变学理论的证实等等,不胜枚举。
清风:中医学的主要问题所在也如同其它的东方艺术及学问一样的,它是一个强调整体的系统理论,因而对局部缺少细致的观察与把握,此如同能写意的中国画与能写实的西洋画的区别是一样的。中医长于辩证,从总体把握人体阴阳失调,邪正斗争的状态,但是对于微观的“病”的认识,却失之于笼统。比如,西医能根据病毒的不同而能将肝炎分为甲、乙、丙、丁等多种类别,而传统中医则只能笼统地将其分为湿热下注、脾胃气虚等几个证型来治疗。又如,在传统中医中一个胃脘痛的范畴包括极广,从胃炎、胃溃疡甚至到胃癌等“心下痛”之证者悉数囊括于内,而在西医则可根据胃镜、钡餐等检察手段一一细分出来,即使是胃炎也还有浅表性、肥厚性、萎缩性之别。因而现代中医普遍都是走的中西医结合的道路,通过西医之手段辩病然后用中医辩证论治的原则进行治疗。
新知:传统中医的剂型主要包括汤、丸、散等类型,对药材浪费很大,且难以充分萃取与利用药中成分。现代中医药也普遍利用了西医制药的手段,生产出各种胶囊、冲剂、酊剂、口服液、片剂等等,大大提高了对药材的利用率。特别是传统中医一向给人以“慢郎中难治急惊风”的印象,近来已有如参附注射液等问世用于对病患者的急救,因而一般认为的中医不能治急症重症的历史也即将改写。
清风:传统中医虽然能认识到“六淫”致病,但无法深入认识到细菌及病毒的层次,这就是其致命的缺陷。西医能够深入认识到这一点,所以才能研制出许多疫苗来,从而成功地消灭了诸如天花、脊髓灰质炎等。也是因为这样,西医能够发明抗生素从而为人类造福非浅,并且挽救了无数人的生命于战争期间。此外,建立在精确的解剖学上的西医,能够施行各种外科手术,以及进行各类器官移植等等,这些都是中医所不及的地方。
新知:但是,抗生素目前已经被大大地滥用了,并且它在抗菌的同时也就大大地损伤了人体自身的抵抗力。昆明曾有过“一妇女妊娠期间服用大量抗生素引发患儿‘百药不侵’的报道”——
对于张华来说,她一辈子都没有想到,自己因为在妊娠期间患重感冒时服用大量青霉素类的抗生素药品,结果导致才出生的宝宝成为了一个超强的“抗药”患儿。昨日,经过一个多星期的抢救,她那患有败血病的宝宝终于度过了危险期。
同样的道理,在治疗各种恶性肿瘤的时候,西医首选的放化疗在杀灭癌细胞的同时,又杀灭人体自身的正常细胞特别是人体的卫士白细胞,并且有许多严重的诸如恶心呕吐一类的副作用,这使得病人的抵抗力日益下降,从而大大增加癌症复发与转移的可能性。早期患者通常施行手术疗法,但这只是从显态上解决了问题,作为滋生癌细胞的深层因素即各种致癌毒素还存在于血液里,所以也只能是治标之策。因而,现代对癌症的治疗,通常都是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方式,因为以扶正祛邪为宗旨的中医能够做到祛邪而不伤正,扶正而不碍邪,调动人体自身的免疫因素,从而有助于真正能彻底改善病人的内环境,从潜态上消除致癌因素,达到我们所说的治本之目的。
清风:哦,弟子实在是“高”呀,一下子解开我心中“烂水果为何不能再吃”的疑团。前几天看报上说烂了的水果,将其烂的部分削掉后再吃也是不利于健康的,当时我很疑惑,今天听你一说,一下子豁然开朗也。
新知:我讲的是人体的情况,先生居然能够联想到水果上去,此说明先生除了线性思维发达外,其网状发散思维更是了不得呀,实在是不服不行也。
清风:谢谢夸奖。美国有本书名叫《还我健康》,曾提到美国对这些放疗和化疗医生所做的问卷调查题目,即“如果他们自己或自己的家人得了癌症,愿不愿意接受他们经常替患者所做的放疗或化疗治疗?”结果出乎常人意料,绝大多数医生都不愿意,理由是他们自己没有见过真正被治好的患者,而这些治疗所带给患者的可怕痛苦倒是让他们记忆深刻。
新知:为哪样滥用抗生素及放化疗等等情形,仍然会越演越烈呢?我想这样是符合药厂、医院等等的最大化利益的。西方国家的许多医学研究经费都是由药厂赞助的,这使得整个医学研究的方向都必然是朝着对疾病进行“杀灭”的路子越走越远。目前西医的治疗方式就是要求许多慢性病患者长期甚至终生吃药,且所吃的药品也在日益地升级换代,这是最符合医院、药厂、药店等所有利益均沾者的心愿的。所以,我认为一切医生及医药研究人员等等从来就没有真正想把人们的疾病去除,只是想到让病人不断地服药来控制症状。病人都断根了,他们的财源也就断了呀。
清风:你的激进观点有一些道理,但我个人更倾向于认为西医治疗的误区更多地是因为错误的观念所致。任何疾病本身,与其说是病人的敌人,不如说是病人的朋友。也就是说,疾病本身是对人体的一种保护性反应,如果没有这些保护性反应,则病人将导致更加可怕的后果。例如——发烧是人体是为了消灭入侵的细菌及病毒的一种防御性措施;腹泻是为了将各种毒素排除体外……其它诸如高血压、糖尿病等等,都可以看作是一种保护措施。实践中已经证明,见烧就退,见泻就止等治疗方法有可能还会延缓病情的康复。许多人长期吃降压药或者是降糖药,最后的结果是血压降下来了,血糖也降下来了,结果是病人体内环境更加恶化,最后死于可怕的各种并发症。
新知:很好,对我有启发作用,我心甚慰也。致力于改善病人的体内环境,而不是去敌视各种疾病症状,这在一些养生书上称之为“顺势疗法”。其实中医自古以来的辩证论治的原则都是遵循了这样的原则,名异而实同也。当前最新异的理论甚至认为,癌症也是对病人的一种保护,它好比是将大量毒素包裹起来了。如果不是这样的话,也许病人随着毒素的扩散而早就患“败血症”而死去了。因而放疗化疗似乎被一些专家认为是把身体好不容易集中起来的垃圾(癌症肿块),再打散均匀地分布到组织里去而已。因而从病人复查的效果来看,似乎癌肿缩小了,然而往往广泛的转移却又接踵而至了,导致病人的生存期更加缩短了。
清风:此等观点又太新奇了吧,可有什么证据?
新知:我在想此时又可以用上老师曾提过一点的“端粒”学说呢。来源于体细胞的恶性肿瘤细胞又重新出现了端粒酶活性,发挥其合成端粒重复序列的功能,以补偿正常的端粒序列丢失,使端粒的重复序列不会达到导致细胞死亡的临界长度,从而获得细胞的“永生性”。这样,恶性肿瘤细胞在体内或体外都能无限制地分裂增殖。
清风:此问题以后与你再撰专著来讨论吧,现在说再多,也是语焉不详也。中医为西医所诟病的一个重要因素,便是它始终是一种经验性的东西,似乎不能上升到科学的层次上来,比如十个中医给同一个病人看病,则将有十张不相同的处方,有些甚至是大相径庭的。其实只要辩证准确,具体中医的用药风格与喜好有所不同,并不影响对病人的医治。但是从另一方面来讲,来自西医的批评也是对的,某种意义上一个病人是否能取得较好的疗效,有点类似于要撞大运的感觉,取决于他是否遇到一个真正经验丰富能够正确把握病情的医生。否则,遇庸医则将有天壤之别,一旦辩证失误,比如热证而误为寒证,则还反将加重病情,人们常说的“药不对症用船装”就是指的这个道理。而通常只要辩病准确,在西医而论不同的医生来医治也不会有很大的偏差。
新知:因而也许中医是少有的越老越吃香的行当之一,上了岁数的老中医人们先就凭空对其多几分信任,相信其必定见多识广,经验必定丰富,尽管有可能有些人并不符实。
作为东方文化与哲学的产物之一的中医,永远不可能完全科学化,那样就失去了中医的特色。东方文化的内涵岂是传统科学能够涵盖的呢?对科学的迷信如同对宗教的迷信一样是不可取的。古代是宗教强盛,而科学衰落,人们将魔法当作灵药;现在则是科学强盛,而宗教衰落,人们将医药视为魔法。
但是,如何借鉴西医一些有益的东西,尽可能将中医的一些辩证论治的理论及经验能够系统化与标准化一些,从而减少临床上的失误,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2006年10月网上炒作得沸沸扬扬的有关中医的事情有两件,一是有位医学专家在网上发起取消中医签名运动,二是韩国有意将中医改为韩医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对此,老师可有何高见想要一吐为快呢?
清风:关于第一件,卫生部已经明确表达了对发展中医的支持,否决了任何取消中医的意见。实际上,近代自从清末以来,关于中医的存废之争从来就不曾断过。而以鲁讯、胡适、陈独秀等为代表的一大批受西学影响甚深且又反封建非常彻底的知识分子更是对中医进行过彻底的否定。此番废中医之老话重提,固属无聊之举,但也说明眼下中医业后继乏人且步履维艰的状况,因而被人质疑也就在情理之中了。至于第二件,是再次给中医敲响警钟,是该大力进行规范发展,积极推动走向世界的时候了,因为在各类中药的对外贸易中,日本韩国等占的份额却远超中国。
在《一个加拿大学者眼中的中医》一文中,加拿大学者胡碧玲有一些精辟的论述,你读读一定会豁然开朗的,比我在这里啰嗦好多了——
西方人早已没有把“科学”这个词等同于“正确”及“唯一”,而今天的中国人仍把“科学”当作为一个好的形容词。这种理解上的差异带来了目前在中国和西方两种截然不同的医学状态:传统中医在西方比在中国更容易得到继承……
科学在世界文化里的全面胜利,迫使中医去迎合西医的科学观。具体地说,中医在西医面前的失败来自于“中医是否科学的争论”……
西医的确在肉体的层次上可以做得很精确,但问题是中医的治疗对象并不仅仅是肉体。如果用计算机作为比喻的话,西医的诊治对象是计算机的硬件;而中医的诊治对象则不仅是计算机的硬件,还包括它的软件。当以“硬件”的标准来要求中医诊治一个“软件”时,不仅会出现不少误诊,同时还无法按照中医本身的理论去治疗……
中医为了“科学化”,其治疗配方中的思维就越来越接近西医的思维模式,现在选药越来越不按传统的性味模式相配而是按西方科学的药理作用相配。
5年前,我在一家中医医院实习时,有一位患胃酸过多的老太太进来就诊。老师按照中医的望闻问切循序诊断后,告诉我们说中草药里有7味药能控制胃酸过多,随后他竟在一个只有12味药的方子中把这7味药全用上了!中医的思路不应该是这样的,顶多有一两味控制胃酸的药就足够了,其它的药都是用来调整她胃酸产生过多的原因……
西方人已经发现西医的模式很难在身心这一领域里有所建树,因为西医擅长的仅仅是把人的肉体看作诊治的对象。所以当有西方学者认为21世纪应该是精神的世纪时,现在我们看到的中医里“不足”与“迷信”的那部分,也许恰恰能够揭开蒙在科学和西医身上的那块帘布,从而使中医得到更客观、更圆满的对待。
新知:说到中医是否科学的问题,我最近看了黄开斌所编的《健康新主张》,顿觉茅塞顿开也——
“科学”是本应指“有关物质世界及其现象并需要用到客观观察和系统实验的知识体系”,而我们常常把它泛化或神话为“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的知识体系”。
医学科学(西医)依仗其强势而独霸了医学的全局,换句话说,医学已被完全科学化了。
反中医的勇士方舟子先生说“中医不是科学”,我赞同,但他说只有“科学成就健康”,我就不敢苟同了。因为,很多事已证明单凭科学是成就不了健康的。
中医学为了争得这顶“科学”的桂冠,不惜丢弃自己在医学里面的优势而非要跳到医学科学的领域内去争一席之地,非要去搞什么中医科学化和中医现代化,其结果当然是徒劳而无益的。一些企图捍卫中医“科学性”的有识之士似乎也没有想过“科学”本身是否有局限性这一根本问题。
清风:科学并非是万能的。中医不是科学并不能成为被否定的理由。如果一定要以传统科学的严密逻辑来衡量的话,诸如现代量子论等等都会被打成“伪科学”呢。如果以发展的眼光来看的话,如果将量子论、全息论、系统论、控制论等等都纳入现代科学体系的话,那么中医也毫无疑问地应该算作一种科学,一种超越传统科学范式的科学。
中世纪曾经的宗教裁判所残害了无数的科学斗士,今天终于等到了科学扬眉吐气的一天。但是,我们必须警惕这样一种倾向,一些陷入科学迷信的人,有意无意地在建立一种“科学裁判所”,有意无意地将一些传统科学架构无法完全包容的另类思想通通以“伪科学”罪名残害之,是到了彻底改变这种情况的时候了。特别地,据报道最早发现生物全息律的张颖清先生,因其学说长期被指为伪科学郁闷而逝,更让我感慨万千。如果没有张颖清先生的开创性成果,就不会有宇宙全息论的问世,也不大可能能够启发笔者写出这本《经营生命》来呀。
新知:封建理学的卫道士能杀人,殊不知科学的卫道士同样杀人呀。感谢老师与我探讨这许多,我都有立马去学中医且日后行医的冲动了,因为我自己度量着自己此生要成为良相似乎是不可能了,那么也许就该当为良医了,以达济世救人的目的也。
清风:哈哈,你固然是懂得“不为良相,当为良医”之理,可作良医又岂是说句话那么简单地呢?为师再送你一句金玉良言吧,“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