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与孔子--是为了反对而反对,还是为了崇拜而崇拜
二月四日尊孔的网友【xulin123123】在“乌有之乡”发表《 毛泽东与孔子—评"狠批韩德强的《缺席审判“孔子”...》》(以下称《评批》)一文,对【学与思】的文章进行了批评。感觉该文有些观点是错误的,便随意写了几句评论。【yilukaige1234】对我提出了批评,有不甚中肯之处,感觉有继续商榷的必要,同时对《评批》一文感觉还应补充一点评论,遂写成此文,与诸位左派兼尊孔派的网友商榷。
《评批》一文写道:“试看当今社会之人性,我们还有一点中国人的样子吗?忠诚哪去了?诚信哪去了,仁义哪去了?尊严哪去了?公德哪去了?气节哪去了?廉耻心哪去了?爱心哪去了?责任心哪去了?整个社会道德沦丧,人心不蛊,见利忘义,利益薰心,虚情假意,阳奉阴违,溜须拍马,混淆是非,奸巧油滑,骄奢淫逸,贪污腐化,投机取巧....这是为什么?一个民族几千年来形成的文化和学术,是这个民族屹立与延续的根本,是一个民族得以传承的唯一血脉。如果将一个民族的历史与文化也都否定了,那么这个民族就会彻底消解。”
有必要对这段文字,从事实与逻辑的角度提出三个质疑:
第一,忠诚、诚信、仁义、尊严、公德、气节、廉耻心、爱心、责任心的丧失,与反孔是正相关么?如果【xulin123123】想不起《荀子》对变法的秦国良好民风的记载,对于辛亥革命以后的历史总该不会陌生吧?在中国历史上,哪一个时代反孔最彻底?哪一个时代在最短的时间里,整个社会的思想道德发生了全新的革命,人民的精神面貌和社会风气有了最显著的进步?辛亥革命以后,北洋军阀、蒋介石、日本侵略军对于孔子是什么态度,在其统治下,“道德沦丧,人心不蛊(原文如此),见利忘义,利益(原文如此)薰心,虚情假意,阳奉阴违,溜须拍马,混淆是非,奸巧油滑,骄奢淫逸,贪污腐化,投机取巧”是统统敛迹了,还是愈演愈烈?
要如实回答这个问题,左派和尊孔派的双重情愫,恐怕暂时要分裂一下吧?
第二,反孔就是“将一个民族的历史与文化”“都否定了”么?
第三,从《狠批韩德强的《缺席审判“孔子”,何时方休?》》来看,【学与思】只是对韩德强“中国革命能够成功,却靠的是与孔子异曲同工的思想”,“毛泽东是怎样领导的呢?客观上是圣君贤相,爱兵如子”之类的认识进行了批判,证明韩德强在这些问题上“思想的浅薄,逻辑之混乱”而已。虽然不难看出,【学与思】对孔孟之道评价不高,但他并无 “将一个民族的历史与文化”“都否定”的表示,甚至也没有对儒家学说要全盘否定的表示。【xulin123123】为何不就事论事,多分析对方的原话,却泛泛而论,给人造成【学与思】“将一个民族的历史与文化也都否定了”的错觉呢?
《评批》又写道:“儒家学说本质上是一种司仪文化,目的是构建人类和谐社会,推动人类文明的进步!后来被统治阶级加以改造和片面的运用,逐渐变成了统治阶级统治愚弄人民的工具。‘君让臣死臣不得不死’,是孔子说的吗?难道这就是君君臣臣的含义?我所掌握的儒家学说恰恰宣传的是‘民为贵,君为轻,社稷次之’的思想,统治者不能施行苛政、暴政,要实行仁政、德政。有云(原文如此)‘水能载舟也能覆舟’”。
对此我评论道:“孔孟如果能活两千多岁,《论语》、《孟子》中那小儿科式的学说也照旧要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而发生一些变化(本文按:孟子的“民为贵,君为轻,社稷次之”就已经与孔子的主张相乖离)。孔孟之道原来根本就不成一个完整的学说体系。本体论、认识论、方法论等哲学基本要素或者没有,或者过于简单,是后世的儒家使之完善起来的。董仲舒、韩愈、周敦颐、二程、朱熹、王阳明等人对儒学的改造和系统化保持了孔孟学说的核心内容和基本精神——如等级制、愚忠愚孝等。你说:‘毛主席批判孔子,不是批判真实的孔子;而是批判被统治阶级改进利用后的儒家思想。’
‘兴灭国,继绝世,举逸民’比后世的道学高多少啊?文革时批过没有啊?《论语》那时批了没有?
‘国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国有道则庶人不议’。那我们这些庶民讨论东海问题、南海问题,小农经济和资本主义优越论的问题、社会制度问题、国有资产流失问题、腐败问题,真是大逆不道啊。这可都是国主及其大臣们才能讨论的啊。只有共产党政权是否合法的问题尚可讨论,兴灭国、继绝世嘛!国粉也别太高兴,国民党也要深刻反省一下,当年的辛亥革命是否合法。”
18 楼【yilukaige1234】评论说:
“‘国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是讲的中央与地方的关系。
‘国有道则庶人不议’的意思是反过来——‘国无道则庶人议’也就是说,当政治不清明的时候,平民都有权利议论朝政。
你对这句话的理解证实了我的一个猜测——一些人不是因为了解孔子而反对孔子,而只是为了反对而反对。”
《论语》的成书,至今已有两千多年。对《论语》中某些原文的解读,不仅一般读者各持己见,就连注家也莫衷一是。汉代经学有今文、古文两派;宋明理学有程朱、陆王两派;近代则有尊孔、反孔两派。在两千多年前的文字面前,如果一个人的信仰和感情先于理性,往往会发生理解的错误,甚至会为尊者讳,故意歪曲古文的原义。例如《论语·乡党》中“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点读成“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既通顺,也无损孔子的“圣人”形象,可是顶礼膜拜者觉得这样标点不足以表现孔子的伟大,就把“曰”字后面改读为“‘伤人乎?’‘不。’问马”。张中行认为前一种点法才是正确的,因为:“一、儒家讲尊卑,别亲疏,都是集中于“人”道,不问马正是体现这种思想;二、如果是第二种意思,照古汉语习惯,也不应该说得这样没头没脑,生硬别扭。”
“食不厌精,脍不厌细”,有人把“厌”解释为“极”,还有人把“不厌”解释为“不饱食也”。于是,孔子的奢侈、讲究、迂阔就变成节俭、睿智了。然而“割不正不食”不照样反映了孔圣人的奢侈、讲究、迂阔么?
崔述对孔子把女子与小人相提并论加以否认而说此章属于篡乱者,不能据为典要。还有人把“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里面的“女”解释为“汝”,于是,歧视妇女的孔圣人简直变成男女平等主义者了。
一个人应该有信仰,有感情,但他的信仰和感情应该建立在理性认识的基础之上。在认识事物的时候,理性应领先于信仰和感情。否则,他就会从信仰和感情出发去否定事实和真理。
再看【yilukaige1234】对我的批评——“‘国有道则庶人不议’的意思是反过来——‘国无道则庶人议’也就是说,当政治不清明的时候,平民都有权利议论朝政。”
这里应该声明,写评论时对自己记忆的准确性过于自信,以至于把“天下”误写成“国”,引得【yilukaige1234】在本门学问上也疏忽了,实在抱歉。以下按《论语》的原文进行讨论。
【yilukaige1234】的这个解释虽有利于维护孔子的神圣形象,却会引出几个矛盾:
第一,不合乎逻辑。在正常的社会中,人们议论政治,是不分什么有道无道的。无道时要议论,有道时也要议论。无道时多数人发怨声,有道时多数人发赞声。如果“当政治不清明的时候,平民都有权利议论朝政。”是成立的,那么政治清明的时候,为何庶人反倒无权利议论朝政了呢?
尊孔派大致要反驳道:“议”就是专指怨声的。那就请看以下两条:
第二,不合乎上下文的说理方式。《论语·季氏》第二节全文是:“孔子曰:‘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自诸侯出,盖十世希不失矣;自大夫出,五世希不失矣;陪臣执国命,三世希不失矣。天下有道,则政不在大夫。天下有道,则庶人不议。’”
照【yilukaige1234】的逻辑,前面的“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也就是说,当政治不清明的时候”,诸侯都有权利出礼乐征伐了。“天下有道,则政不在大夫”,“也就是说,当政治不清明的时候”,大夫都有权利把持国政了。试问,这些“犯上作乱”的行为,孔圣人能容忍么?“是可忍,孰不可忍”是反映孔学精神实质的一个名句。一个尊孔派,要是忘了这句话的出处,就等于刨了祖师爷的坟墓。
这一节的几个排比句所表达的,并不单纯是因果关系,而是在陈述有道天下的基本特征,树立孔圣人理想中“礼”的价值标准,表示他所推崇的是“礼乐征伐自天子出”,“政不在大夫”,和“庶人不议”,而“礼乐征伐自诸侯出”,大夫把持国政,“庶人议论朝政”,则为大逆不道,起码要遭到圣人的深恶痛绝的。
第三,不合乎孔子的理想和价值观。
儒家鼓吹的理想社会秩序,是贵贱、尊卑、长幼、亲疏有别,要求人们的生活方式和行为符合他们在宗族内的身份和社会中的地位,不同的身份有不同的行为规范,这就是礼。它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和差别性。在孔子的思想体系中,“中庸”是思想方法,“仁”和“礼”是价值观和政治理想,其中“礼”是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内容。
当代著名历史学家、思想文化史专家蔡尚思先生指出:“从政治思想看,孔子主张以礼治国,其目的是为挽救礼坏乐崩,恢复西周礼制,维护奴隶主贵族的等级统治;从经济思想看,孔子要人们严格遵守礼的规定,按照自己的等级名分实行财产分配,劝人安贫乐道,保护奴隶占有制生产方式;从哲学思想看,孔子强调畏天命与克己复礼;从文艺思想看,孔子将文艺和音乐都纳入礼的轨道;从史学思想看,孔子修《春秋》,以奴隶主贵族之是非为是非,用“三讳”维护三纲,用旧名号维护旧王统,用宿命论维护旧礼法;从教育思想看,礼是孔子教育思想的基本点。”论者深以为然。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人”“不在其位,不谋其政”,“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无非是主张:人各有分,不得僭越,表达了孔子强烈的等级观念和他关于礼制的理想。甚至在论音乐时,他也把等级专制思想贯彻到五音之中:“宫为君,商为臣,角为民,徴为事,羽为物”(《礼记·乐记》)。
当然,由于古代汉语字义和语义表达上的多义性,以及孔孟思维和说理的混乱性(不像墨子那样深通逻辑,概念明确,说理清晰),只要尊孔派的信仰足够坚定,感情足够炽烈,所有这些等级专制思想,都可挖空心思地作出意义相反的、生硬别扭的注解,从而把孔子幻化为中国民主思想的先驱。尊孔派另一招法是以孔子的个别言论来否认他的等级专制思想。
如【yilukaige1234】在《评批》后面对其他网友批评道:
4楼跟14楼,你们一再批判孔子想要回到奴隶社会,孔子是奴隶主阶级思想,证据何在?“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奴隶主思想?“天下为公”是奴隶主思想?“苛政猛于虎”是奴隶主思想?“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奴隶主思想?“邻有丧,舂不相”是奴隶主思想?“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是奴隶主思想?
“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主张恢复周礼,“兴灭国,继绝世,举逸民”,就是孔子奴隶主思想的明证。仁与礼,是孔子的最高理想。至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啦,“苛政猛于虎”啦,“邻有丧,舂不相”啦,“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啦,在孔子的思想体系中并不占主流。
照【yilukaige1234】的逻辑,从规定了“轻避重”,“少避老”,“去避来”(包括下坡人让路于上坡人,行人让路于与其同向驰行的车马,前面的行人让路于身后急行的人)的宋代《仪制令》,就可以推出宋代交通管理是人道的、平等的结论。但是,第一条规定“贱避贵”说明,在宋代的交通行为规范中,首要的不是什么人道和平等,而是等级森严。无论是下级官吏、负重者、耄耋老人、还是家有急病、去请郎中者,都要给高官的仪仗让路,回避不及,便要吃乱棍。
宋代《仪制令》的等级制规定,是儒学在中国两千多年思想统治和深远影响的一个缩影。孔子的思想体系中,到底哪一种思想占据主流和最高地位,不也可以从这个例子中得到启示么?
据《韩非子》记载,季康子派人修长沟,子路作为邑宰(县令),熬了点粥给奴隶吃。孔丘为此大发雷霆,认为这是触犯了周礼,急忙派人砸了饭锅饭碗,把粥泼在地上。孔子说:“夫礼,天子爱天下,诸侯爱境内,大夫爱官职,士爱其家,过其所爱曰侵,今鲁君有民而子擅爱之,是子侵也”。天子诸侯士大夫都应该遵守周礼规定的爱,超出周礼规定的爱就是愈礼,是蔑视上级的侵权行为。
鲁定公十年春,鲁、齐两国国君会谈,当时孔子任宾相。娱乐中,齐国演出莱部落的土风舞,孔子根据儒典,指责齐国不该用野蛮人表演,应上演传统的宫廷舞。齐国立刻照办,献上宫廷中的拿手好戏,“优倡侏儒,为戏而前”。孔子引经据典,认为“匹夫而荧惑诸侯者罪当诛”。结果那些无辜的演员,惨遭荼毒(史记孔子世家)。与奴隶制的秩序相比,庶民或奴隶的生命在圣人的眼中,如同草芥。甚至鲁国的开明学者和教育家少正卯,也横遭孔圣人的杀害。什么“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的道德原则,此时不都已让路与一个“礼”字吗?
我们能说,在礼制面前,孔圣人的“仁”只能退居其次吗?如果把“仁”理解成善良、博爱或慈悲,当然可以这么说,但孔子肯定不会同意。“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说明,他的“仁”与“礼”是一体两面。套用一段佛家的名言,在孔圣人的思想体系中,“仁”不异“礼”,“礼”不异“仁”, 仁”即是“礼”,“礼” 即是“仁”。中庸之道,亦复如是。杀掉违礼之人,正是他的“仁”的体现!一些学者认为,“仁”是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内容。另有学者认为“仁”和“礼”共同构成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内容。还有学者认为,“中庸”才是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内容。明白了“仁”、“礼”和“中庸”的实质,这些说法又有多大差别呢。
那么,孔圣人会赞成“当政治不清明的时候,平民都有权利议论朝政”么?
从论语中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人”“不在其位,不谋其政”,“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就可推出个大概。然而,这些个小草棍,怎能把孔圣人门徒的信仰捅破?估计下面这个例子也不行。
公元前513年冬,晋卿赵鞅和荀寅率领晋国军队在河南汝水之滨修建城防工事,同时铸造铁鼎,并在鼎上铸上范宣子所制定的“刑书”,公之于众。孔子得知此事,就抨击说:“晋其亡乎!失其度矣。夫晋国将守唐叔之所受法度,以经纬其民,卿大夫以序守之,民是以能尊其贵,贵是以能守其业。贵贱不愆,所谓度也。文公是以作执秩之官,为被庐之法,以为盟主。今弃是度也,而为刑鼎,民在鼎矣,何以尊贵?贵何业之守?贵贱无序,何以为国?且夫宣子之刑,夷之菟也,晋国之乱制也,若之何以为法?”他的意思是:晋国将因铸刑鼎而亡了。原因是,晋国在晋文公之前一直恪守始祖唐叔所接受的法度,用于治理国民,卿大夫也遵守自己的等级次序,所以民众能尊敬贵者,贵者能保住祖宗的基业,贵贱差别不发生错乱,这就是所谓的法度。晋文公为此设立执掌官职位次的官员,在被庐制定法令,并因此作了盟主。现在废掉这个法度,而铸造刑鼎,让老百姓从鼎上就能看到法律条文了,他们还能再尊敬那些贵人?贵人又怎能保守祖宗基业呢?贵贱等级没有了,还怎么治理国家呢?何况范宣子的刑书是在夷地检阅军队时制定的,是晋国的乱法,怎么能把它作为法令呢?
如果不公布成文法,“民”就只知按习惯服从上级,不会有非分之妄想和妄动,君主就可任意摆布臣民。现晋国公布成文法,那“民”就会根据法而不听从统治者的任意摆布了;且统治者的行事也要受到法的制约,而不会像以前那样只按习惯法去处理,势必会造成“贵贱无序”;而且民既已知道法律规定,还谈什么“不可使知之”的规矩呢?法律和礼教都是用以“整民”的,是统治阶级用以维护自己阶级利益的秘密武器,也是统治阶级独占的特权的象征,怎可轻易示人?所以他站在统治阶级的立场痛恨公布法律的做法。
在“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的时代,对于向庶民公布成文法都忿忿不平的孔圣人,怎么会允许庶民议政?
所以“天下有道则庶人不议”的意思应当是,在理想的奴隶制政权下,庶人不该有议政的自由。在一个不理想的政权下,庶人便有议政的权利或自由么?孔子不是庶民,他对武王伐纣耿耿于怀,尚不明说出来(可以说做了一个“不议”的表率)。一个这样的人怎么会赞成“当政治不清明的时候,平民都有权利议论朝政”?
我之所以把“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和“天下有道,则庶人不议”放在一起说,是因为这两句话的焦点皆在于强调天子对道德文化、社会制度、军事征伐和思想、舆论的控制和垄断。由此引出下文(那我们这些庶民讨论东海问题、南海问题,小农经济和资本主义优越论的问题、社会制度问题、国有资产流失问题、腐败问题,真是大逆不道啊。这可都是国主及其大臣们才能讨论的啊。只有共产党政权是否合法的问题尚可讨论,兴灭国、继绝世嘛!国粉也别太高兴,国民党也要深刻反省一下,当年的辛亥革命是否合法。)不是顺理成章吗?
【yilukaige1234】批评道:
“‘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是讲的中央与地方的关系。
‘天下有道则庶人不议’的意思是反过来——‘天下无道则庶人议’也就是说,当政治不清明的时候,平民都有权利议论朝政。
你对这句话的理解证实了我的一个猜测——一些人不是因为了解孔子而反对孔子,而只是为了反对而反对。”
【yilukaige1234】,你是否以为,在下不仅不明白“天下有道则庶人不议”的含义(错误地理解这句话很容易,正确地理解确实不易),不明白“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与“天下有道则庶人不议”是否有联系,简直连“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的意思都需要你来赐教了?可惜这种自信与你的学识不太相称。你不仅读书囫囵吞枣、不求甚解,反欲以其昏昏,使人昭昭。到底是别人“不是因为了解孔子而反对孔子,而只是为了反对而反对”,还是自己不是因为了解孔子而崇拜孔子,而只是为了崇拜而崇拜呢?
【xulin123123】在《评批》中说:“儒家学说本质上是一种司仪文化,目的是构建人类和谐社会,推动人类文明的进步!”
这句话说明,【xulin123123】对“礼”的理解,仅限于礼仪的范围,这是没弄懂“礼”字的含义在儒家经典与现代语境中的差别。一个“本质上”是“司仪”的文化,对于“构建人类和谐社会,推动人类文明的进步”能起到多大作用?
在远古,礼本为祭仪,后来随着社会的变革和发展,礼不断被赋予新的内容,不断的发生着改变和调整。到周代则推广为贵族阶级稳固而持久延续的生活方式和行为规范。让孔子魂牵梦萦的“礼”是他所推崇的三代以来特别是周朝的政治法律制度和全部思想道德行为规范,或者说,“礼”是孔子理想中奴隶制社会的全部上层建筑。
把孔子的浅陋学说作了更加浅陋的理解,犹能崇拜得五体投地?!
在《评批》)一文之下,另一个尊孔派【由自如风】有这么一段高论:“笔者混乌有之乡这么长时间,发现个定律,就是不管是右派还是自封的左派,不管是不是自封要批判吸收传统文化的‘百分之百的布尔什维克’,只要反孔,那么立刻智力下降,不是逻辑能力低下,就是歪曲造谣,完全没有“实事求是”的基本精神,大发诛心之论。”
尊孔派能否对照此言,以三省之功夫,认真地照一照镜子呢?
看了诸位的高论,我想,儒家学说如果仅限于“一种司仪文化”,古人将何幸,妇女将何幸,中华将何幸,少正卯、柳宗元、李贽们将何幸,腐儒们将何幸,诸位将何幸!
附文:
狠批《缺席审判“孔子”,何时方休?》
作者:学与思
从乌有之乡的学者名录中看到韩德强的名字,自然以为他是个马克思主义者,至少是个左派学者。可是刚才读到韩德强的《缺席审判“孔子”,何时方休?》时,只读了一半就放弃了。他不仅根本不理解毛泽东,也不理解孔子。
由于其思想轻薄,没有全面批驳其《缺席审判“孔子”,何时方休?》的价值,故而仅仅把他将孔子与毛泽东相提并论的一段,拿出来说一说。
他在文中说:“我很快意识到,发动中国革命靠的是“五·四”精神,而中国革命能够成功,却靠的是与孔子异曲同工的思想。最近中央台热播电视剧《红色摇篮》,恰好与《孔子》遥相呼应。如果没有受传统教育更深的毛泽东,靠一批更具自由平等的“五·四”精神的留苏派,中国革命早就失败了。陈毅在红四军七大上主张大民主,结果是人心涣散,屡战屡败。后来民主决策攻打赣州,同样惨败。最终,30万人牺牲27万,面临全军覆灭的危险,人们才认识到,毛泽东比大家考虑得更长远、更周到、也更具灵活性,接受了毛泽东的领导。毛泽东是怎样领导的呢?客观上是圣君贤相,爱兵如子,懂得人心向背,锻造了一支仁义之师!中国文化向来相信,“周以七十里地而有天下”。毛泽东实现了以小小的井岗山而有天下。这正是中国文化的核心特征,也是孔夫子生前不遗余力倡导的啊。”
首先请注意“而中国革命能够成功,却靠的是与孔子异曲同工的思想。”这半句话。
没有人否认中国革命成功靠的是毛泽东思想,韩德强在上面那段话自然就是说毛泽东思想与孔子的思想“异曲同工”。
深入分析毛泽东思想与孔子的思想的本质区别必然涉及广阔的领域,韩德强及其崇拜者理解起来很困难;故而且先来看看韩德强上面这段话中涉及的事实与逻辑,指出其错误,证明“思想的浅薄,逻辑之混乱”不是对他的污蔑。
韩德强在上面那段话中说:“陈毅在红四军七大上主张大民主,结果是人心涣散,屡战屡败。”
先来看看这句话本身的矛盾——自相矛盾。
既然陈毅主张大民主,最终的决策必然是符合多数人的意见的,又怎么会人心涣散呢?这还不是自相矛盾吗?“人心涣散”完全是“屡战屡败”的结果,而不是“大民主”的结果!
实际上,当时是由于“真理有时在少数人手里”,由于党和军队的干部多数理论水平不高,思想幼稚,盲目崇拜“苏联老大哥”,才错误地排斥了毛泽东的正确领导,导致了“屡战屡败”,进而“人心涣散”。
韩德强在上面那段话中又说:“毛泽东是怎样领导的呢?客观上是圣君贤相,爱兵如子,懂得人心向背,锻造了一支仁义之师!”
毛主席与他领导下的干部们的关系是君臣关系吗?特别是井冈山时期,毛主席在党内只不过是个候补中央委员,党内比他“大”的人物大有人在。就从当时习惯称“朱毛”来看,还是“朱”在前,“毛”在后,毛泽东又怎能“君临天下”呢?
作为学者——姑且称之为“学者”——居然这样理解毛泽东在井冈山时期的领导作用,难怪会以为毛泽东与孔子“异曲同工”了!
毛泽东在井冈山的成功是靠“爱兵如子,懂得人心向背,锻造了一支仁义之师!”吗?
朱德、陈毅不“爱兵如子”,不懂得“人心向”吗?是因为朱德、陈毅领导的红军不是“支仁义之师”而失败的吗?
这样的问题还需要探讨吗?在学者中探讨此类问题是对学者的侮辱!
朱德、陈毅领导红军招致失败有两个原因;一个是当时的党中央盲目学习苏联经验,企图以大城市为中心实现武装割据;一个是从旧军队中过来的军官们(包括朱德)还没有掌握人民战争的诀窍——这个话题一言难尽。
说什么“中国文化的核心特征”?不要说毛主席的工农革命,不要说毛主席的社会主义事业,就算是两千年的中国封建社会,“核心”也是“内用黄老,外尊儒术”。在真正成功的帝王那里,孔子不过是一件漂亮的“外衣”而已!
再说了,毛主席一直就是坚定的批孔派。现在韩德强说毛主席与孔丘“异曲同工”,这是在说毛主席虚伪呢,还是在说毛主席弱智呢?
为什么批孔?怎样批孔?
作者:学与思
为什么批孔?怎样批孔?
我写了篇批韩德强的短文,但是没有直接批孔。看到一些反击我批韩德强的文字,我感觉需要写一篇直接批孔的文章,说明我为什么批孔。
要说清我为什么批孔,那要从我的政治信仰说起。
我信仰马克思主义,信仰毛泽东思想,因此我的政治主张是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制度。
有人对英国前首相说他不知道社会主义究竟是个什么样子,因而要“摸着石头过河”。又因为这个人要一部分人“先富起来”,所以不许问“姓资姓社”,打开了通向西方的大门。
毛主席要全体中国人——包括刚刚被打倒的剥削阶级成员——共同走上没有剥削,没有压迫,同甘共苦的社会主义大道,向着美好的共产主义过渡;所以毛主席坚信社会主义必须以公有制经济为基础,必须用农业集体化道路改造农民,并通过农业集体化道路消灭工农差别,消灭城乡差别;所以毛主席领导了“工商业改造”,领导了农业集体化运动,举起了工业学大庆,农业学大寨的旗帜。
有人说“还是我们自己的子弟可靠”,于是一方面在现代社会搞起来世袭制——即按照老子的官位,给子女分配官职;一方面取消“四大自由”,不许老百姓“争论”!
毛主席坚信要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社会主义制度就必须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因此他对官僚主义深恶痛绝,为此不惜用大民主来痛打官僚主义,不惜冒着“天下大乱”的风险来锤炼人民的政治觉悟。
可惜,当年真正理解毛主席的思想与理论的人极少(我当时只是个二三十岁的青年,当然更是无知得很),两千多年封建制度使得官僚治世、“精蝇”治世的思想“深入人心”。那些几十年为了实现社会主义制度而出生入死的干部们绝大多数在思想上仍然停留在“打天下者坐天下”的境界。他们以为革命功臣——新时代的“精英”——坐天下就是无产阶级专政。更糟糕的是,十几年的“坐天下”逐渐腐蚀了他们的思想,“当官做老爷”已经逐渐成为他们心中的理所当然。五七年反右,五八年浮夸,六二年反右倾,一步步把官僚主义推向了修正主义——走向官僚资本主义、买办资本主义的过渡形态。
为了阻止党变质,阻止国变色,毛主席毅然发动了文革。
可是毕竟一人之力挡不住“社会习惯”——官僚治世、“精蝇”治世——的“洪流”,变色、变质已然是当今的现实。
我信仰马克思主义,信仰毛泽东思想,当然要宣传人民民主专政的思想,批判官僚治世、“精蝇”治世的封建思想。而官僚治世、“精蝇”治世的最重要理论基础是孔孟思想——精英主义,所以尽管孔孟思想中并非全无可取之处,也必须坚决批判之。
批判孔孟思想还有第二个理由。孔孟思想本质上是“厚古薄今”的,是留恋旧制度反对社会革命的。毛主席说:历史上那些推动历史进步的大政治家多数是法家,而阻碍历史进步的大多数是儒家。孔子自己也说:述而不作,吾从周。在一个奴隶制社会正在崩溃,新兴地主阶级的中央集权制社会正在诞生的时代,孔子“从周”不是反对社会革命是什么?
最近二百年来,“腐儒”二字时时出现在革命者的笔下,不是没有原因的。儒家思想确实已经腐朽了,它已经成为中华民族摆脱贫穷落后的最大障碍。这就是我批孔的第二个理由。
下面来说说怎样批孔的问题。
尊孔派人士质问我:你读过孔子的*****吗?你凭什么批孔?
我想用一个比喻来回答。如果有人问我:你吃过臭鸡蛋吗?你凭什么说吃臭鸡蛋可能中毒?
我没有吃过臭鸡蛋,但是有许多人因为吃臭鸡蛋中毒了,所以我相信吃臭鸡蛋可能中毒。
我没有读过孔子的*****,但是我与许多读过孔子的*****的学者深入讨论过(我在儒学联合论坛学习了大约两年)。特别是针对被尊为当今大儒的蒋庆,我还写过一篇“蒋庆许诺的平等”——批判最极端的“精蝇治世”观点。
也就是说,我没有读过孔子的*****,我“读过”当今的“儒者”——多数是大学教授、副教授(我与其中一位还是好朋友)。不仅如此,我还比较深入地理解马克思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所以,我自信批判孔孟胜任有余。
怎样批判呢?我的策略是“避开纠缠,直捣黄龙”。
儒学思想的核心是基于“仁”的“礼”与“义”。只要揭露了这三个概念的阶级性,揭露了其反人民民主性,其反社会主义的本质就暴露无遗了。
这里不打算详细地论述,只给出一个批判的纲要。
关于“仁”,儒者会给出一大套说法。如果你能够剥离那些“枝叶”,那么这个“仁”的核心就是儒家对包括自己在内的“上等人”一种要求:要爱护百姓。
儒者马上就会反问,这难道不对吗?
对于不知人民民主为何物的人来说,爱护百姓已经是很可贵的品质了。可是对马克思主义者来说,对毛主席的学生来说,这恰恰是对人民当家作主的反对!
有了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有了毛泽东思想,人民自己会创造自己所需要的一切,谁还需要你的“爱护”?
再说了,你们——“儒家弟子”已经“爱护”我们——劳苦百姓两千多年了,我们已经受够了!我们要自己爱护自己了!
“礼”是什么?就是要遵守制度。
儒者马上就会反问,这难道也不对吗?
回答是:那就要看是谁制定的制度了。儒家制定的“精蝇治世”的制度,那不是人民大众的需要。人民需要的是比毛主席的文革中创造的“革命的三结合”更完善的、更合理的、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制度。这种制度与“精蝇治世”制度是绝不相容的。所以,我们必须彻底批判孔孟思想。
最后说说“义”。义就是要遵守道德规范。
儒者会问,这难道还不对吗?
是的,还不对。
因为你们的道德观念的基础是“仁”,是站在“精蝇”立场上的爱,不是站在劳动大众平等地位上的相互尊重,平等友爱。因此,你们的道德观念中包含了对“精蝇”的尊崇,对劳动大众的蔑视。
我们社会主义者的道德观是主张全体人民在政治上、经济上、文化上都要平等,我们主张全体人民之间应当平等地友爱。我们反对“精蝇主义”,反对者少数人决定多数人的命运。所以,我们必须批判孔孟的道德观,也就是要拒绝他的“义”。
尽管尊孔派不断重复孔子不等于这儒、那儒,我也不会放过尊孔的本质——用“精蝇主义”、“精蝇治世”来反对人民民主专政。我就是这样批孔的。
尽管我对孔子的四书五经一窍不通,可是我对孔孟思想的批判却是直刺要害的。我今后也不打算研究儒学,但是只要有需要,我仍然会站出来批判孔子的思想体系。我是坚定的批孔派。
爱学记

微信收款码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