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国企的变迁之路》背后的故事
《一个国企的变迁之路》背后的故事
本人的拙作《一个国企的变迁之路》发表以后,受到了广大网友的好评,首先要感谢乌有之乡为大家提供了这个交流的平台。
其实早就有写这个东西的冲动,但是一只没能下笔,总是不知道该从那里写起。算起来我是国企的第三代职工了,可以说在困难的环境里第一代职工创立了国企,在和谐的环境里第二代职工壮大了国企,到了我们第三代,应该怎样说,我没有资格,但是总归没有发展的更好,可以说是惭愧的,姑且我们不论外界的环境是什么。
真正触发我得灵感的实际上就是一件小事,那天深夜,企业的一个关键的设备出了一个很小的问题,其实有两个人用20分钟就可以处理好,但是据班长讲,把电话给全班的9个人打了一个遍,没一个人来加班处理这个问题,只好等到9个小时上班后才处理,这样造成了大约10几万元的损失。
听完这个故事,我不由得陷入了沉思,想起了70年代的一件事。那时,父亲也在这个单位工作,一个雨夜,雷打的吓人,父亲马上从床上起来,拿起衣服就奔向了厂里,第二天一回家,他的第一句话就是:还好,全班人都到了,机器没事。没有电话,没人通知,没有命令,但是什么也赶不上人的自觉性,应该是这样吧,我的理解。
恰好刚才在新浪网上看到了张维迎的一篇作品——《国有体制下不可能产生企业家》,我是学工科的,经济学不懂太多,理论上很肤浅,但是哲学上还是懂一点的,起码懂得世界上没有绝对的事情这点简单的道理,因此对于国有体制下就绝对不可能产生企业家的论断在提法上就不能认同。
什么是企业家?企业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这一点是不容置疑的,对上企业有上交利税、利润、保值增值、技术创新的任务,可以说,神七能够上天,就是成千上万个企业研制生产出的产品组装出来的。对下企业担负着为广大人民提供就业机会、福利待遇、生活保障等等。企业如此重要,对于企业的一家之长来说,责任的重大就可想而知了。作为一个企业的领导,先不论他的业绩如何,首先一点,他要有良心,我们就不说品德那样的大话了。闹得沸沸扬扬的“三鹿”事件正好可以证明这一点,论发展,“三鹿”可以说走在了全国的前面;论效益,每年的利税上交的也不少。但是就是这样一艘奶业的航空母舰,顷刻间就沉没了,为什么,就是连做企业起码的良心都没有了,这样的企业现在在全国有多少,恐怕不在少数。
企业家第二点基本素质,就是要心里装着职工,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企业职工的地位可以说是有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主人翁咱们就不要提了,就是连很多最基本的劳动保护都没有了,仅广东一个加工小镇,据说每年就要有上万名打工仔的手指被剪掉,至于那些什么黑砖窑、矿难等等,就更不要再提了,企业有了上交的利润,老板们有了鼓鼓的钱包,官员们GDP有了两位数的增长,但是对广大人民群众来说,这些冷冰冰的数字有什么意义,反过来是物价越来越高,福利越来越差,压力越来越大。
“世界上就没有企业家,或者人人都是企业家”。不知道这句话是不是贴切,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希望广大精英住着高级宾馆,吃着精美的菜肴,坐着高级汽车,穿着高档的西装,然后在占尽优势的媒体上“高谈阔论”的时候,想一想贫困山区的孩子,城市的下岗职工,失去土地的农民,交不起学费的大学生,也来关心一下他们的所思所想,让他们有表达自己意愿的一席之地,这样似乎才过公平。
附文:
一个国有企业的变迁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