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历史视野

徐冀宁:浅论解放战争中中国共产党取得胜利的原因

火烧 2011-04-25 00:00:00 历史视野 1025
本文分析解放战争中中国共产党取得胜利的原因,探讨抗日战争后国内形势及战争历程,重点解析中共如何以弱胜强,最终推翻三座大山,建立新中国。

1945年8月,第二次世界大战(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在全世界范围内取得了完全的胜利,作为反法西斯国家的中国也在历经十四年抗战(其中八年全面抗战)之后取得了抗日战争最终的胜利,在抗日战争胜利以后,摆在中国人民面前的有两种前途、两种命运和三条道路。一种是光明的命运,即中国共产党所主张的,在打败日本侵略者以后,建立独立、自由、民主、统一、富强的新中国;一种是黑暗的命运,即蒋介石集团所坚持的,在日本失败后仍维持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政治,继续反共反人民,保持中国半殖民的半封建的地位和分裂贫穷的状态。另外还有三条道路:一条是中国共产党所主张和坚持的建立无产阶级专政(人民民主专政)、工农联盟的国家,走新民主主义最终过渡到社会主义的道路;一条是国民党反动派所坚持的,仍旧维持大地主大资产阶级专政,走半封建半殖民地的道路;还有一条是一些中间势力、民主党派和民主人士所主张的,主张在中国走欧美式的资本主义道路。  

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人民渴望和平,中国共产党和各个民主党派为实现国内和平做出了最大的努力。然而,无论是1945年重庆谈判所签署的《政府与中共代表会谈纪要》(即《双十协定》)还是1946年政治协商会议(“旧政协”)所通过的各项协议都很快被国民党反动派撕毁。1946年6月26日,蒋介石下令部队进攻中原解放区,国内和平最终化为泡影,中华民族的全面内战终于在人民十分不愿意看到的情况下爆发了。  

1949年9月21日,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新政协”)在北京召开;1949年10月1日,毛泽东在北京天安门城楼上宣告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之后,中国人民解放军迅速向华东、华南、西南进军,以磅礴的气势解放了全部祖国大陆。中国共产党最终领导中国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而国民党反动派却只能退守孤岛台湾,成为了名副其实的失败者。仅仅三年多一点(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算)的时间,中国共产党就领导中国人民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彻底打垮了国民党反动派。多少年来,关于这段历史有很多的人在进行不懈的研究,其中有很多人在不停地思索中国共产党取得最终胜利的原因。抗日战争胜利之后中国的局势是什么样的?解放战争的历程是什么样的?中国共产党怎样凭借“小米加步枪”最终彻底打败了拥有众多精良武器的国民党反动派?本文将从抗日战争胜利后的国内形势和解放战争的发展历程入手,来分析、探究这些分布于多个方面的原因。  

  

一、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的国内形势:短暂的和平  

  

1945年8月15日,日本天皇宣布无条件投降,9月2日正式签署投降书,10月25日被日本侵占了五十年之久的台湾回到祖国怀抱,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至此取得了完全的胜利。然而,此时在中国国内,无论是共产党还是国民党都还有那么一点“没准备好”。  

中国共产党方面,虽然毛泽东发表了《对日寇最后一战》,但是此时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延安闭幕才两个月,大多数的高级军事将领还留在延安,还没有返回自己的部队。但是由于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坚持团结广大人民抗战到底,所以在抗日战争中扩大了自己的影响。  

中国国民党方面,1945年5月在重庆召开了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此时蒋介石预计日本方面最少还能撑一年到两年,而国民党的大部分军队都集结在西南、西北地区(这是国民党片面抗战路线和抗战相持阶段消极抗日、积极反共所造成的结果),华南、华中、华东等地区的大部分主要城市和城镇都被日军占领,此时仍然由日军控制;在东北地区,国民党甚至没有一兵一卒。由于国民党从抗战相持阶段起消极抗日,所以其影响力相比战前有了很大的下降,甚至已经是危机四伏。  

形势的发展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的,不论双方是否已经准备好,日本都已经投降了,日本投降的消息迅速传到中国、传遍世界。消息传来,中国人民欢喜鼓舞,渴望中国从此可以实现完全的和平以有一个安定的环境来安心生活和建设国家,通过和平的方式建立一个民主联合政府是中国共产党、许多中间派民主人士和广大人民群众的普遍要求。而国民党却在1945年5月召开的“六大”上拒绝了这一主张,“选择了坚持独裁、准备内战的道路”。这种方针也得到了美国的支持。蒋介石下一步的打算,就是要发动内战以消灭共产党以及共产党领导的解放区和人民军队。  

1945年8月日本投降后,由于发动内战的准备尚未做好,蒋介石积极邀请毛泽东赴重庆进行谈判以争取时间调动部队和军用物资。为争取和平和民主,共产党的领导人毛泽东、周恩来、王若飞等人不顾个人安危赴重庆与国民党进行谈判。10月10日,经过四十三天的谈判之后,国共双方达成了《政府与中共代表会谈纪要》(即《双十协定》),双方在协定中商定迅速召开有各党派代表和社会贤达出席、讨论和平建国方案的政治协商会议。  

1946年1月10日,政治协商会议(“旧政协”)在重庆隆重开幕,这次会议达成了一系列的协议,可以说是成果巨大,如果国内各方都能够遵守并执行政协会议所达成的协议那么中国就迎来了真正的和平。然而,政协会议的各项协议很快就在国民党内遭到很多人的抵制和破坏,协议最终被蒋介石集团撕毁。1946年6月26日,蒋介石下令以中原解放区为起点发起全面进攻,中原解放军在司令员李先念、政委郑位三的领导下开始进行中原突围。至此,全面内战终于爆发,国内和平成为泡影。  

  

 

二、解放战争的发展历程  

  

    

       1946年6月26日,蒋介石命令国民党军部队进攻中原解放区,解放战争(也称“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爆发。  

解放战争刚刚开始时,国民党在军事上占据着绝对的优势,其总兵力约为四百三十万,其中正规部队约二百万;由于美国的“扶蒋打内战”政策,很多部队装备了全套的美式装备,美国甚至直接出动飞机、军舰帮助国民党蒋介石集团运兵。而人民军队的总兵力才一百二十七万,武器装备也很落后;另外解放区不仅被国民党军分割包围,其内部还有大批的封建势力没有肃清,土地改革和其他民主改革还没有大规模的开展,后方很不稳定。  

从1946年战争爆发到1951年10月西藏和平解放、祖国大陆实现了完全的统一,解放战争一共进行了将近五年的时间,大体上可以分成四个阶段(在这其中还有一个短暂的和平阶段)。  

  

(一)第一阶段:从1946年6月到1947年6月的战略防御阶段。  

  

这一阶段的战争主要在解放区内进行。从国民党的角度说,这一阶段又可以分成两个小的阶段:1946年6月至1947年3月的全面进攻阶段和1947年3月至1947年6月的重点进攻阶段,在重点进攻阶段国民党军队重点进攻方向为陕北解放区和山东解放区。  

  

(二)第二阶段:1947年6月至1948年9月的战略反攻阶段。  

  

这一阶段是由刘邓大军(刘伯承、邓小平率领的晋冀鲁豫解放军主力部队)强渡黄河天险、千里跃进大别山开始的。这一阶段的战争主要在国统区内进行。到1948年9月这一阶段结束时,“人民解放军已由战争开始时的127万人发展到280万人,解放区面积达到235.5万平方公里、拥有1.68亿人口,并且基本上完成土地制度改革。”而“国民党军队则由430万人下降到365万人,其中可用于第一线的兵力仅174万人,而且士气低落,战斗力不强。”在这种情况下,国民党不得不变全面防御为重点防御。  

  

(三)第三阶段:1948年9月至1949年1月的战略决战阶段。  

  

1948年9月16日至24日,华东野战军在粟裕的指挥下攻克山东重要战略城市济南,拉开了战略决战的大幕,同时也开始了解放敌人重点防御的大城市的历史过程。从1948年9月到1949年1月,人民解放军在东北、华北和华东地区分别进行了辽沈战役、平津战役和淮海战役三大战役。这三大战役从1948年9月12日开始,至1949年1月31日结束,共歼灭国民党军队一百五十四万余人,使国民党赖以维持其反动统治的主要军事力量基本上被摧毁,为中国革命在全国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四)第四阶段:1949年4月至1951年5月的向全国进军阶段(之前的1949年1月至4月是一个短暂的和平与和谈阶段)。  

  

1949年4月20日深夜,国民党的南京国民政府宣布不接受北平谈判国共双方代表达成的《国内和平协定》,拒绝在协定上签字,其反动面目和假和平、真内战的面目暴露无疑。1949年4月21日,毛泽东和朱德下达了《向全国进军的命令》,人民解放军第二野战军、第三野战军和第四野战军先遣兵团(第十二兵团)在中原军区部队的配合下在西起江西湖口、东至江苏江阴的江面上强渡长江,发起了渡江战役,同时吹响了向全国进军的号角;人民解放军四大野战军采取大迂回、大包围的战略与和平的方式分别解放了华东、华南、华中、西南和西北的上海、浙江、福建、广东、广西、湖北、湖南、贵州、四川、重庆、云南、西康(后取消)、青海、新疆、甘肃和宁夏等省市地区。1951年5月,中央人民政府和西藏地方政府达成关于和平解放西藏的“十七条协议”,西藏获得和平解放。  

在解放战争中,中国人民解放军共歼灭国民党军部队八百零七万人,剿灭国民党土匪武装近百万人。1951年5月西藏获得和平解放标志着祖国大陆实现了完全的解放和统一,至此,除台湾岛和沿海少数岛屿外全国都获得了解放。  

  

三、中国共产党取得全国胜利、中国国民党(反动派)失去全国政权的原因  

  

    

    在解放战争胜利发展的过程中,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告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为代表中国的唯一合法政府;1949年12月7日和21日,中华民国政府和国民党中央党部分别迁往台湾省台北市,国民党反动派最终败退台湾,蒋介石集团最终只能在沿海的孤岛上苟延残喘、望洋兴叹。最终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既有经济方面的原因和政治方面的原因,也有军事方面的原因和外交方面的原因,另外还有一些其它方面的原因,这些原因之间互相影响、紧密相连、密不可分。下面笔者就主要通过将中国国民党和中国共产党双方进行对比的方法对这些主要原因一一来进行详细的分析。  

  

(一)经济方面的原因(根本原因)  

  

    

    马克思主义认为:生产方式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当生产关系不能适应生产力发展的时候,就必须打破这种生产关系的桎梏以解放生产力;当上层建筑(包括政治制度、社会制度等)无法与经济基础相适应的时候上层建筑就失去了存在的合理性。  

1927年4月和7月,以蒋介石、汪精卫两大集团为主体的中国国民党背叛革命,轰轰烈烈的大革命失败了。大革命之后的中国国民党从阶级性质上来说已经和孙中山在1919年改组建立的中国国民党有了本质的区别,正如宋庆龄所说:“作为一个政治力量来说,国民党已经不复存在了。”这时的国民党已经彻底沦为了军阀势力(新军阀,被推翻的北洋军阀是旧军阀),国民党内先后形成的各个派别(包括各个地方实力派)的代表人物蒋介石、李宗仁、白崇禧、陈济棠、阎锡山、冯玉祥、韩复渠、刘湘和张学良等人在当时都成为了名副其实新军阀头子。而这些新军阀各自有各自的利益,内部相互之间并不完全统一,但是有一点是一样的,他们所代表的阶级实质上是大地主大资产阶级(也称“官僚资产阶级”、“买办资产阶级”),这个阶级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并不代表先进的社会生产力,其所建立起来的生产关系成为了制约生产力发展的桎梏,其所建立起来的政治制度自然也要成为制约经济发展的上层建筑。一个不能代表先进生产力的阶级所建立起来的政权不可能促进生产力的发展,而这种无法促进生产力发展的政权是不可能稳固的。国民党反动派的阶级性在抗日战争胜利之后并没有本质上的全面改变,仍然是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代表,这也正是国民党反动派最终失去全国政权的根本原因。  

再来看中国共产党。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在中国经济最为发达的城市上海成立。中国共产党从成立的那一天起就坚定地站在中国工人阶级的立场上,成为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和最为忠实根本利益代表者,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所通过的第一个决议案就是关于深入工厂组织工人进行工人运动的。而无论从近代中国还是整个世界的角度来说,工人阶级都是代表最先进的生产力、革命最彻底的阶级。工人阶级代表了最为先进的生产力,而中国共产党又是工人阶级的先锋队,顺应了生产力发展的潮流,这也是中国共产党取得全国胜利的根本原因。  

另外,抗日战争胜利之后,以蒋介石、宋子文、孔祥熙、陈果夫(和陈立夫)四大家族为首的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又借机在接收日军和伪军占据的地区时大肆搜刮、横征暴敛,大搞投机敛财、囤积物资的活动,“接收”成了“劫收”(国民党的接收官员被人们形象的称为“三洋开泰”:捧西洋、爱东洋、要现洋),这种情况下蒋介石集团还把大批的金钱和物资投入到了军事上,极大的破坏了国统区的生产力。中国是自给自足的农业经济,最经不起的就是横征暴敛。国民党的这些做法直接造成了今后几年国统区通货膨胀、物价飞涨、经济困难甚至崩溃,在此后的几年中国统区人民的生活日益困苦,很多人在死亡线上挣扎,饿殍遍地、民不聊生。执政的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中国国民党自己摧毁了自己统治国家的基础,自己挖掉了自己统治国家的根基,成为了地地道道的“国民党反动派”(国民党中的革命派在1948 年元旦脱离国民党,在香港成立了“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  

再来看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解放区。在抗日战争胜利后的1946年5月4日,中国共产党适时地发出了解决农民土地问题的“五四指示”,在解放区(大部分是农村地区)开始变“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的制度为农民土地所有制;1947年9月,又通过并发布了《中国土地法大纲》,在解放区彻底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土地所有制,同时对地主所经营的工商业予以保护(1947年12月在陕西省米脂县杨家沟召开的“十二月会议”上还正式提出了发展生产、繁荣经济、公私兼顾、劳资两利的经济总目标和新中国的基本经济纲领,纲领中有一条就是“保护民族工商业”)。这一政策大大地提高了解放区广大农民的积极性,极大地促进了解放区农村的生产力的发展,同时又没有破坏解放区城市的生产力,解放区的经济发展速度大大加快。  

中国国民党和中国共产党,在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解放战争)中,一个代表落后的生产力建立了阻碍经济发展的上层建筑并最终在自己的统治区内破坏了经济的发展,另一个代表先进的生产力建立了促进经济发展的上层建筑并最终在自己的统治区内促进了经济的发展,一个在经济的根本问题上打了败仗而另一个在经济的根本问题上打了胜仗。从这个根本的角度上来看,共产党在全国的胜利和国民党在全国的失败实属历史之必然。  

  

(二)政治方面的原因  

  

   

       马克思主义认为:政治是社会价值的权威性分配。政治的内涵和外延是很大的,有国内政治也有对外政治,我们通常所说的政治只是建立在经济基础之上的政治制度。在解放战争期间,中国共产党能够取得全国的胜利而中国国民党最终失去全国政权的政治原因也是很复杂的,其中的很大一部分还受到了经济方面原因的影响。毛泽东曾经说过中国革命取得成功有三大法宝:武装斗争、统一战线和党的建设。下面笔者就从这三个方面和国民党的外交方面出发来详细分析中国共产党能够取得全国的胜利而中国国民党最终失去全国政权的政治原因。  

  

 

1、党的建设  

  

 

 马克思主义认为:内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条件,二者相比内因起的作用更具有根本性和决定性。俗话说:堡垒最怕从内部被攻破。一个优秀的政党,必须要长期加强党的建设,定期进行从组织上和思想上“清理门户”的整党行动和整风行动,否则就容易从内部腐烂直至病入膏肓。  

先来看一下中国国民党。在20世纪30年代初,尽管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利益,但是那时的国民党也进行过像“新生活运动”等加强党的作风建设的行动,当时的腐败现象还能够得到控制。1945年,日本帝国主义战败投降,国民党作为中国的执政党开始以官方的名义进驻日伪军占领区,接收日伪财产。而“接收”的开始也正是国民党全面腐败的开始;国民党的阶级性质本身就使其具有了腐败的阶级基础,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取得了完全胜利,敌占区的很多人民群众本来也很希望国民党能够尽快回来掌握政权。从这个角度来说,这本来是国民党进行党的各项建设的一次大好机会,但是这一次机会国民党并没有好好利用。国民党的接收官员们在接收过程中借机敛财、中饱私囊、拼命搜刮、横征暴敛,为了争夺某个地区的接收权两个部门、两支部队甚至互相开枪进行火拼,接收大员钱大钧被人们形象地称为“钱大钓”,“接收”成了“劫收”,老百姓几乎没有得到任何的好处。从此之后,国民党的腐败一发不可收拾,从中央到地方几乎全党参与腐败而没人再去治理腐败,大搞“五子登科”(车子、位子、房子、票子、女子),几年的时间民心就丧失殆尽。最后,国民党终于病入膏肓,加之其又是中国唯一的执政党,于是走入了“反腐败就亡党,不反腐败就亡国”的政治悖论,失去全国政权也就在所难免了。  

    除了官员的腐败之外,国民党内部政治上的不团结也是一个重要的原因。国民党中央有政治派,地方有实力派。中央有蒋系(蒋介石系,在军内主要依靠黄埔系)、桂系和“CC系”(即陈果夫和陈立夫的一派人);地方上有广西的李宗仁和白崇禧、山西的阎锡山、华北的傅作义、宁夏的马鸿逵、青海的马步芳、四川的刘文辉和云南的龙云和卢汉等等。从中央到地方,国民党内部可以说是派系林立,这些派系各有各的想法,派系之间甚至派系内部时有斗争,并不团结;而且各个派系的人员很多在党内军内以及政府部门内任职,一个部门内的几个人也许都是来自不同的派,这样各种矛盾就交织在一起变得非常复杂。政治上的不团结必然导致人心涣散、权力无法集中甚至各人都“心怀鬼胎”,所谓的“精诚团结”只能成为一句空话;1949年初,蒋桂分裂,蒋介石在被迫下野时气愤地说:我不是被共产党打倒的,我是被国民党打倒的。而国民党又代表着占全国人数很少的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利益,这样的阶级基础又要求其实行绝对的集权。所以最终国民党成为了一个不伦不类的“弱势独裁型”政党(既弱势又要坚持独裁),这样政党的历史命运终究只能是一场悲剧。如果碰上一个一般性的政党它也许不会垮得这么快,可是它偏偏碰上了十分强势的对手——中国共产党。  

再来看中国共产党。作为无产阶级政党和工人阶级的先锋队,中国共产党自从建党那一天开始就十分重视党员的思想建设和党的组织建设,十分重视党员和革命者的思想教育工作,对于腐败现象和分裂党的行为更是坚决予以严惩,谢步升、左祥云、黄克功等人都是对革命做出过贡献甚至很大贡献的人,但是他们都因为各种各样的腐败而被处决;罗章龙也因为分裂党被开除出党。1942年,在抗日战争的过程中,中国共产党在战争的严酷条件下开始了延安整风运动,经过了三年左右的时间,彻底清算了党内的主观主义(包括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宗派主义和党八股等错误思想。在1945年4月到6月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毛泽东思想被写入党章,成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一大理论成果和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中国共产党由此实现了政治上、思想上和组织上空前的大统一和大团结。而中国共产党的阶级性质又决定了其必须采用对广大的工农群众实行民主的政策,所以中国共产党最终成为了一个“强势民主型”政党(既有着全党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强势也有着各级组织、各个地区甚至每个人发挥灵活性的民主机制),这样政党的历史命运往往是很好的。如果它碰上一个和自己一样强势的政党它也许不能这么快就在全国取得胜利,但是它也偏偏碰上了十分弱势的对手——中国国民党。一个“弱势独裁型”的政党碰上了一个“强势民主型”的政党,最终取得胜利的毫无疑问将是后者。  

  

 

2、统一战线  

  

 

 统一战线是中国革命战争取得胜利的一大法宝,统一战线策略的核心内容是根据主要矛盾的变化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打击最主要的敌人。在统一战线中,既要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也要注意坚持对统一战线的领导权,否则就会成为“无兵司令”或者“无权领导”,取得胜利的目标不可能实现。在这一点上先来看中国共产党。  

1922年7月,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召开。这次大会“在全中国人民面前破天荒第一次提出了明确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大会还指出“为实现反帝反军阀的革命目标,必须组成‘民主主义的联合战线’”。由此可以看出,中国共产党从1922年的“二大”开始就十分重视统一战线工作,并在1923年“二七惨案”之后更加认识到了统一战线的重要性,并先后在民主革命的不同时期建立了国民革命联合战线、工农民主统一战线、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和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等四条统一战线。其中当然也有各种各样的挫折,比如说忽视领导权、“左”倾关门主义等等,但是从总体上来说,统一战线在中国民主革命的历程中为革命最终取得胜利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在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建立了最为广泛的人民民主统一战线,领导和团结了全国一切可以团结的工农大众、民主党派、社会贤达和学生群众(当时学生属于小资产阶级的一部分),在这其中还有一些是民族资产阶级的代表人士,在国统区内开辟了并最终形成了第二条战线,使国民党反动派、蒋介石集团最终陷入了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和全国人民上上下下的包围之中。  

相比中国共产党,1927年之后中国国民党的统一战线工作可以说是毫无成果,屡屡把本来属于自己一方的力量推给自己的对手——中国共产党。在解放战争中,国民党在这一点上可以说是把“出卖自己的力量”这一传统发挥到了极致,最终成为了无兵司令,连中产阶级和一些上层分子也不再为其抬轿子了。  

毛泽东在解放战争激战正酣时说过,如果蒋介石能够接受重庆谈判和之后的政治协商会议所达成的协议,那么蒋介石现在还是我们的委员长。如果国民党在重庆谈判和政治协商会议之后能够忠实履行各项协议国民党会在中国的政坛上发挥巨大作用,“国民党反动派”这个词也不会出现。可是蒋介石集团逆历史潮流而动,在全国人民的一片反对声中挑起了战争并关死了一切和谈的大门,终于在全国人民面前输了理,把本来拥护自己的力量全都推到了共产党这一边。  

全面内战爆发之后,各民主党派等中间力量并没有立即放弃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的“第三条道路”,仍然试图谋求在中国建立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然而,内战爆发后不久,民主人士李公朴、闻一多就在昆明被蒋介石集团杀害;在此后的几年中,国民党反动派屡屡在全国大学校园内制造血案,压制正义的学生运动,使广大的学生越来越把希望寄托在中国共产党身上;1947年7月,国民党反动派发布“戡乱动员令”,实施一系列严酷的法律如《戒严法》、《特种刑事法庭组织条例》等等,其统治进一步法西斯化;1947年11月,国民党当局查封民盟总部,宣布民盟为“非法团体”,迫使民盟解散(后于1948年年初在香港重建);1949年,国民党当局在大溃逃之际,又在南京等地杀害多位民主人士。国民党的倒行逆施一步一步地把自己孤立了起来,一点一点地把本来属于自己的力量推给了共产党,使共产党的在国统区也赢得了大批的力量并且大大发展了自己的组织。国民党又毁了广大民主人士所提出的建立欧美式资本主义的“第三条道路”,使中国人民更加坚定地拥护中国共产党。在这种历史条件下,到了1948年年初,大多数民主党派最终也只能选择站在中国共产党一边,站在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立场上。国民党就这样把事情做绝了,把本来属于自己的力量和中间力量都推给了中国共产党,同时也使自己失去了几乎所有的力量而陷入了完全的孤立,后来在战场上就连自己的将领、自己的军队(包括很多地方实力派将领)也越来越多的举行起义,走向革命、投向人民。  

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自古以来,人心向背就是一个关乎政权兴亡、战争胜败的关键性问题。中国共产党顺应了民意,赢得了民心,团结了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建立了最广泛的革命统一战线,最终取得了天下;而中国国民党却倒行逆施,失去了民心,成了“无兵将军”、“光杆司令”并且陷入了全民的包围之中,最终失去了全国政权。  

  

 

3、军事原因(武装斗争)  

  

    

    毛泽东军事思想认为:战争是政治的延续,政治是不流血的战争,战争是流血的政治。古今中外的所有军事战争的背后都带有或明或暗的政治目的,政治的最后一步就是战争。所以军事原因在某种程度上也可以说是政治方面的原因的一个组成部分。中国国民党在全国范围内失去政权,其军事上的失利是一个重要原因,而军事失利又是受着经济原因和政治方面的其它原因制约的。可以这样说,国民党在经济上和政治上的失败直接导致了其在军事上的大溃败。  

笔者在本文的第二部分已经论述了解放战争开始时国民党和共产党双方力量的对比情况以及解放战争的经过和结果。从上文的论述中可以看出,在全面内战爆发的初期国民党在军事上的优势非常大。然而,经过历时将近五年的解放战争,国民党的将领和军队除一小部分撤往台湾之外,大部分被活捉或者歼灭,还有一部分参加了起义、改编或者在被俘后成为了“解放战士”,弃暗投明走向了人民一方。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党反动派集团最终退守孤岛台湾。  

军事上的失利是国民党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那么军事上的胜利就是共产党胜利的一个重要原因。但对于双方来说,军事原因都不是深层次的原因,更深层次的原因是经济方面的原因和政治方面的其它原因,也就是说军事失利是受更深层次的经济方面的原因和政治方面的其它原因决定的。中国国民党方面,接近崩溃的经济和病入膏肓的专制政治、腐败政治以及军事战争上的反动性、反人民性、反历史潮流性(这也是经济上和政治上的反动性在军事上的体现)决定了其军事上失败的必然性,将领之间明争暗斗、部队各自为战不讲协同配合而很多时候士兵又无心恋战再加上根本得不到人民的支持,最终大部分军队被人民解放军歼灭。反观共产党方面,解放区经济的发展和政治上的民主政策调动了广大人民的积极性,后方人民踊跃参军、踊跃支援前线,人民解放军的政治素质又非常高(这是毛泽东在1927年“三湾改编”和1930年古田会议打下的基础),这一切使人民解放军在解放战争的战场上由胜利走向胜利。国民党军队偶尔也会取得偶然的胜利,但是在那样的大背景下,偶尔终究不是经常,偶然也不可能成为必然,蒋介石只能在战场上充当给共产党和人民解放军“运送军用物资的运输大队长”。  

  

4、外交失败,美援断绝  

1946年中国的全面内战爆发时,中国国民党的中华民国政府(简称“国民政府”,下同)是代表中国的合法政府,所以笔者在这里就从国民政府和美国的关系来谈一下国民党反动派失去全国政权的原因。  

马克思主义认为:内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外因在某种条件下可以促进或延缓事物的发展。蒋介石集团敢于顶着全国人民的巨大压力发动反人民的内战有一个十分重要的外部原因——美国(美帝国主义)在幕后的支持。1945年日本帝国主义投降以后,美国很快就帮助蒋介石集团运输军队和武器弹药等军事物资到全国各地,很快就撕下了“调停”、“和平”的伪面具;1946年3月,先后组成美国陆军顾问团和海军顾问团;同年6月17日,美国把价值5170万美元的军用物资交给蒋介石集团;全面内战爆发以后,国民政府为换取美国对战争的支持和援助,与美国签订了《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把中国的主权大肆出卖给美国人。  

然而,随着战争形势朝着美国不愿意看到的方向发展,美国对蒋介石越来越失望,认为蒋介石是“扶不起的阿斗”;从1948年开始,美国就开始削减对蒋介石集团的援助并最终停止了几乎所有的援助(国民党反动派撤到台湾时,朝鲜战争爆发,之后美国的援助才逐步恢复)。美国援助的断绝使蒋介石失去了外部的军事物资来源,加快了军事上的大溃败,最终失去了中国大陆。  

      

(三)文化心理方面的原因  

  

    

    我国著名党史学家张静如曾经说过在研究党史的过程中应该注重群体心理和个体心理的研究。笔者认为,国民党最终失去了全国政权的还有一个方面的原因,那就是文化和心理方面的原因。  

中国自古以来就处于一个较为封闭的地理环境之中,中国文明的主体是保守性的农业文明,这与西方开拓性的海洋文明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在二十世纪前半叶,中国还处于生产力比较落后的农业社会,生活在这种社会中的中国人思想保守,“守业”思想比较严重,缺乏一种宽阔的胸怀和创新的精神。这种思想文化在大地主大资本家的群体身上体现得非常明显,大地主大资本家群体拼命想守住自己的产业,放不下架子,更不懂得回馈社会而只知道拼命地往自己家里敛财或者囤积物资,敛够了、囤够了就做起了守财奴,把钱都自己藏着而不去想办法让“钱去生钱”,即使面对遍地的饿殍也不去救济。这种情况长期发展下去只能造成通货膨胀、贫富差距不断拉大甚至使经济走向崩溃(解放战争时期国统区的经济就几乎达到了这种地步)。所以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这种单纯“为了守业而守业“的思想是非常危险的,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最终也不可能守住产业。而从阶级性上来看国民党反动派正是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政党所以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这种思想在国民党反动派的身上得到了全面的体现,表现为国民党反动派、蒋介石集团在政治上不愿意放弃一点点的权力,坚持要建立自己的独裁统治和专制政治制度;而这种制度是不能适应生产力发展的,所以只有推翻这种制度才能更好地促进生产力的发展,这种制度的灭亡又是历史的客观趋势。  

中国共产党代表的是中国工人阶级和全体中国人民的利益,而且又接受了马克思主义这种揭示人类发展客观规律的学说理论,大多数党员在斗争的实践中具有了共产主义的伟大理想。所以,中国共产党受到传统文化的影响比中国国民党要小很多。  

综合上面的分析和对比来看,胸怀宽广、坚持民主的共产党最终取得全国政权而坚持独裁统治、不愿意放弃一点点权力的国民党反动派最终失去全国政权也就不难理解了。  

  

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又称“解放战争”)时期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建立人民共和国(新中国),彻底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最为关键的一个时期。这段时间也是对中国共产党各个方面能力的大考验。实践证明,中国共产党经受住了种种的考验、克服了重重的困难最终在各条战线上都取得了胜利最终领导中国人民建立了自己的国家;而国民党却最终成了地地道道的“国民党反动派”,逆历史潮流而动最终遭到了人民的唾弃,最终只能退守孤岛台湾。这场战争的结果目前仍然在世界上存在着,而对于形成这个结果的原因,六十多年来人们众说纷纭,到今天为止依然有很多的争论。但是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中国共产党取得全国胜利而中国国民党失去全国政权是经济、政治和文化等多方面的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不是由单一的原因造成的。  

还有一点也可以肯定,中国共产党在中国成为执政党和中国最终走上社会主义道路不是偶然,也不是巧合,更不是由某个人或者某个组织的意志所决定的,而是历史的郑重选择、人民的郑重选择,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所决定的;而且六十年的实践也证明了社会主义制度是适合中国国情的制度。由此可以得出一个结论:中国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而不能放弃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必须坚持社会主义道路而不能离开社会主义道路,否则的话中国的社会发展就将出现大挫折和大倒退。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