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网友时评

何以改革竟会刺刀见红?

火烧 2011-01-05 00:00:00 网友时评 1026
文章质疑改革刺刀见红现象,讨论公平与市场经济矛盾,质疑统计局数据真实性,反思中国发展方式与计划经济体制关系,揭示改革深层矛盾与社会和谐问题。

2011年01月04日 由《凤凰网》转发《瞭望东方周刊》文章:

“统计局官员:改革已到刺刀见红、会遇更大阻力。”

读完本文后心里有些疑惑:一项利国利民,被某些人说成是中国的第二次解放,是第二次新长征的改革事业,怎么在业已进行了三十年的实践后却又到了刺刀见红的时候了?什么情况下才会发生刺刀见红的情景?两军对垒、阵营分明、急死我活的时候才要刺刀见红,这表明一种绝对不能调和的矛盾。但现在,怎么在如此和谐与稳定的“特色”中国,又出现这样的情况呢?

先来分析文中这段话的意思:

“要关注公平就要减弱改革开放的力度,回到计划经济体制,这完全是对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误读。”

如果人们的感觉就是公平与改革开放是不能兼顾的两个方面,是改革开放才造成不公平。但为什么要回到计划经济体制呢?因为计划经济体制才意味着公平。倘以该文论点,以上认识是对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误读。是要把改革持续下去就不能不要刺刀见红的根据。

仅仅是误读就要刺刀见红?还知道中国现在是由少数人,少数精蝇分子说了算的。但如果仅是认识问题的不同,不认同“精蝇、砖家”们所倡导的改革就要刺刀见红,岂不是有违和谐社会的大局?这是赤裸裸的威慑还是图穷匕首见?

“2011年是‘十二五’的开局之年。从1981年“六五”计划开始,改革开放将中国带入了一个大发展时代。它使数亿人摆脱贫困,浩浩荡荡进入了小康。”真的如此吗?

“国外也有一些国家连续发展比较快:日本在倍增计划期间有连续20年经济增长7%至8%,韩国也有20年左右经济增速较快。但是像中国这样30多年连续年均增长9.8%,在国际上是不多见的。”为什么既是日本、韩国也不如中国的发展步伐快?可以先抛开所谓的数字来看实质,中国三十年的发展是以什么样的方式来发展的?对比起来,无论日本还是韩国,都没有中国如此众多的廉价劳动力,当然也不具备中国丰富的自然资源,也不可能严重透支人们生存所必须依赖的自然环境。所以,中国才如此的发展神速。还可以比作一个浅显例子:一支蜡烛,如果把它的两头都点燃,绝对要比只点燃一头要亮,但很快就会形神光俱灭,一切都会化为乌有。

“在过去的这个‘十一五’期间,中国的崛起更加引人关注。多年的快速发展,已经使中国的GDP和人均GDP分别从 2006年‘十一五’初期的21.2万亿元人民币和2500美元左右,提高到进入‘十二五’时的40万亿元和4300美元左右。经济总量也从世界第四位上升到第二位。”这就是统计局做出的发展数字。人均GDP已经4300美元,即使依照现在人民币对美元升值后的利率计算,也要每人2万多人民币。是人均数字啊,要包括中国社会的无数农民工和几千万下岗工人,还有挣扎在贫困线的那么多P民。只不知这样虚拟制造的统计数字谁会相信?

那为什么改革已到“刺刀见红”?

如作者所言,那就是要面对既得利益的制约。“……改革开放已经进入攻坚阶段,面对的是‘硬骨头’。”

再如作者所言:“特别是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和国有垄断企业改革,需要政府让渡更多的直接配置资源的权力,需要让一些国有垄断企业放弃垄断地位。城乡统筹发展、城乡一体化的改革,需要城镇居民让渡长期以来形成的相对优越地位。金融体系的进一步对外开放,则意味着更多的竞争者,更加激烈的竞争。总而言之,‘刺刀见红’式的改革开放,会遭遇既得利益者更大的阻力。”

一言以蔽之,需要进一步私有化改革。

比如这是一场博弈,那也只是既得利益集团之间的博弈,是通过三十年改革产生的利益集团和权贵集团之间的博弈。资本拥有者要进一步的使自身拥有资本的最大化增值,还要进军国有垄断企业,要政府出让更多的配置资源的权力,嫌政府行政干预使得他们缚手缚脚,他们要放手大干,会遇到更大阻力,所以才要刺刀见红。

但人们又明白,一个不公平的社会(前面已由体制中人作了透露),收入不公问题的产生再由此引发激化的矛盾才是其最不可避免的社会矛盾。中国社会的现实是0.4 %的人拥有社会财富的70 %还要多。但从该文中可曾看到顾及其余百分之九十多的人的政治诉求?没有。“精蝇”们根本就不会想到如此众多的p民利益。在他们眼里,这绝大多数人们只是保证他们进一步的所谓政绩体现和更加穷奢极欲生活的工具。即是工具还需要什么政治诉求?什么民主?对于工具,只需要数字的欺骗再加上一个虚幻的大饼。除此之外,那就所谓的和谐与稳定大局。

再看接下来是怎样的蛊惑、欺骗与自圆其说:

“不要对改革开放产生曲解。”

“还有认识水平的制约。由于对改革开放的总体目标和实质认识不足,对开放型的市场经济体制理解不透,一些人面对现实社会中的一系列问题,对改革开放产生了曲解,对市场经济体制产生了误读。”

“一种情况是将改革开放不彻底、市场经济体制尚不完善带来的问题,归咎于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体制本身。例如,收入分配不公,城乡之间、区域之间发展不平衡等问题,这些问题在改革开放之前,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就已经存在。正是改革开放才使劳动力,特别是祖祖辈辈都是‘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广大农民有了流动的机会、选择的机会,城乡之间、地域之间的藩篱正在被拆除。目前之所以还存在差距,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这种流动还有许多不符合市场经济规律的人为限制。收入分配不公的问题,最关键的是竞争机会不平等。而完善的市场经济体制,即法治条件下的市场经济体制,可以通过法律法规大体做到人们创造财富、获取收入的机会均等。”

“第二种情况是将经济社会发展所必须经历和面对的问题,归咎于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体制。例如,资源破坏、环境污染问题,许多发达国家在经济起飞阶段都曾经历过,如美国西部开发年代矿产资源的破坏性开采;英国伦敦迟至1952年仍在出现震惊世界的‘雾都劫难’---在5天时间里有4700多人因呼吸道疾病而死亡,苏联在大规模建设时期也是一样。”

“第三种情况是对开放型市场经济体制的理解发生了偏差。例如,在完善的市场经济条件下,‘公平’与‘效率’二者之间并没有矛盾,而是相互促进的。但现在却有不少人把二者对立起来,认为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只注重效率,会影响公平。因此,要关注公平就要减弱改革开放的力度,回到计划经济体制,这完全是对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误读。”

以上的话才是对改革产生分歧、看法的原因。我仅以自己的认识评述。

一种理论,无论怎样的合理与完美,怎样的符合世界历史发展的潮流,都不是由权力控制下的媒体说了算的,都要经过社会实践的检验。在改革伊始阶段,我国就展开过关于“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大讨论。但经过三十年的实践检验,更多的人们已经明白一个道理,改革的成果并没有为占中国人口绝大多数的人民所掌握,而是归于极少数人的私囊。无论是对于国家还是对于人民的个体而言,衡量进步与发展的成果不是看由当权阶层所掌控媒体说了算,也不是由GDP、由所谓的统计数据说了算,而要由社会绝大多数成员生活水平是否提高以及国家的世界地位来衡量。

社会财富分配不公已是一个谁也无法回避的问题。还有的就是人的基本权利能否得到切实保障?在一个自称人民民主得以更大发展的国家,现代“包身工”的一再惊现,遍及全国的强拆风暴,人民上访被非法、被精神病,还有持续不断的群体性事件……但都会被以维护稳定大局所和谐。这是一个常识性问题,无论是怎样的事,靠极力地捂着、压着只能起到适得其反的作用。一直这样下去,总有一天要受惩罚的。

对于人民表示的思考和不满倾向,就以认识问题水平的制约来做卸责和推诿。如该文所言,为什么一些人面对现实社会中的一系列问题,会对改革开放产生曲解?会对市场经济体制产生误读?

中国需要怎样的改革开放?

所谓改革开放,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建设,必须立足于本国实际,依靠本国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方针。尤其在我国这样一个有十几亿人口的大国,进行现代化建设更必须立足于自力更生,这是绝对不能动摇的。如果把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现主要寄希望于外国的援助、寄希望于所谓市场万能、寄希望于“中美国”这种殖民经济怪胎的庇护,无疑是一种不切实际的空想。往大了说,是丢掉了自力更生思想完全依赖外国的盲人骑瞎马式的误国害民。

经济活动国际化是商品经济和社会化大生产发展的必然趋势。马克思、恩格斯早在一百多年前就已经指出:“资产阶级,由于开拓了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过去的那种地方的民族的自给自足和闭关自守状态,被各民族的各方面的互相往来和各方面的互相依赖所代替了。”这一论断,随着历史的推移,会越来越被证明是正确的。可以看出,在当今世界,生产力和科学技术的发展更加迅速,国际间的经济技术联系日益密切,生产力的社会化已发展成为国际化。绝大多数国家和地区都在利用这种国际经济联系发展自己的经济。我们并不否认社会主义国家就不需要改革和开放,应该说,改革开放是一个国家不断发展与进步的必然要求使然。但改革不意味着利用现有权力瓜分国有资产和社会财富,开放不意味着毫无原则的送国卖国。我们知道,正确发展对外经济关系,实行对外经济、技术、资金、人才、信息的交流,可以享受国际分工的好处,加快社会主义建设的速度。那种把自己孤立于世界经济联系之外,企图一切靠自己的力量来解决本国所有经济技术问题的想法和做法是一种愚昧落后的表现。斯大林早就指出:“以为社会主义经济是一种绝对闭关自守、绝不依赖周围各国国民经济的东西,这就是愚蠢之至。”

但改革是要改掉社会存在的不合理东西,是要最大限度的解放生产力;开放是要按照平等互利的原则来进行。依统计局官员文中论点,收入分配不公问题早在改革开放之前就已存在,而改革开放之后,祖祖辈辈都是‘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广大农民才有了流动的机会、才有了选择的机会,城乡之间、地域之间的藩篱正在被拆除。但这种所谓流动、选择是什么样的流动与选择?面对耕地被侵占,在乡下无以维持生计无奈流动成为黑窑工、包身工;为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发展被下岗的几千万城市贫民群体,与三十年前的计划经济体制相比,无论是政治权益的享受还是经济利益的所得,他们是失去了什么又得到了什么?造成这一谁也无法掩饰问题,本文提出最关键的是竞争机会不平等。那么,如何使竞争机会平等?“而完善的市场经济体制,即法治条件下的市场经济体制,可以通过法律法规大体做到人们创造财富、获取收入的机会均等。”

是什么样的机制和法律法规才能解决这个问题呢?作者没有给出满意答复。但可以做出结论,在一个没有真正意义的大众民主,依靠“精蝇、砖家”来制造法律法规的特色社会,这一问题永远不会有令人满意的案。

面对掩饰不住的资源破坏、环境污染问题,拿出美国、英国和前苏联等国家在经济起飞阶段都曾经历过来做陪衬,给人认识是只要经济起飞阶段的国家都无法避免的问题,这是一种试图遮掩问题的狡辩。还有“公平”与“效率”二者之间的关系,腔调要关注公平就要继续改革不动摇。这还是“改革出现的问题要在深化改革中才能解决”的翻版,问题是怎样继续深化呢?

“改革的精髓其实很简单,就是要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基础性的作用,通过与之相适应的激励和约束机制,让个人和企业有更多的活力和更大的空间,去创造财富、发展经济。”

还是市场万能论的论调。

对于严重影响社会稳定与发展的腐败问题,本文这样论述:

“任何一种体制条件下,只要权力能够配置资源,就可能存在腐败。而恰恰是在完善的市场经济体制下,由于政府权力最小化且受到了体制机制和法律强有力的制约,受到了公众舆论的监督,腐败问题才变得相对小一些。”

究竟市场是否万能?是否进一步改革,进一步削减政府权力的影响,进一步人为放大市场、资本的权力,进一步市场化就足以解决中国的一切现实问题?

这是发在《凤凰网财经》之上的文章,关于凤凰网一贯所持论调,人们都清楚的。但即使在凤凰网,这篇文章还是引发许多的不同观点跟帖评论。倘以作者观点,这又是认识水平的差异了。但要不要反思,为什么人们的认识如此跟不上“砖家、精蝇”的步子?

“改革以来,都是改掉了共产主义的信仰,改掉了无产阶级当家做主人的社会地位。都是为少数人剥削多数人创造条件,制定政策,让少数人能够轻松的剥削多数人。这也叫改革?这也叫创新?这也叫进步?我们老百姓也不是傻瓜,这些年的改革,我们得到了什么,失去了什么,我们最清楚。任何一个历史时期,贪污腐败成风、盗贼猖獗、吸毒卖淫嫖娼盛行的社会环境,都不是一个健康的社会!都不是一个老百姓所期望的社会!
改革我们不反对,关键是为谁改,朝什么方向改,这才是关键!”

“统计局官员来谈改革攻坚?
可笑!
统计局应该首先解决自己的统计数字真实性问题!”

“以前是扒老百姓的皮,现要是要割老百姓的肉。现在当然是刀刀要见血了。”

“全国百姓一致任为,统计局统计的数据不是发生在我们百姓身边的事,好象发生在国外的事情。”

“都成了不公攫取不法利益的垄断集团还妄谈什么改革?!佐证之一利益小集团利用天价房洗劫居民储蓄由所谓股份制银行出面扛包,人为割裂阶层对立制造贫富悬殊,中国当前并不需要将钱装进自家口袋的所谓改革,在我看来进行一场彻底的新形势下的大革命到很有必要!”

“这不应该是统计局的工程师,应该是宣传部们工程师。一个改革中最大利益获得者心声。蛋糕分得太多。”

“全国百姓一致任为,统计局统计的数据不是发生在我们百姓身边的事,好象发生在国外的事情。”

“三十年磨一剑,他们认为时机已到,看来要动手了。”
……

附:统计局官员:改革已到刺刀见红 会遇更大阻力
http://finance.ifeng.com/opinion/macro/20110104/3149296.shtml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