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网友时评

一帖砸中十贪官会令谁胆寒?

火烧 2010-10-22 00:00:00 网友时评 1025
网络反腐力量显现,一帖举报牵出十名贪官,涵盖厅处级干部。网络举报虽有效,但需制度支持与持续监督,才能真正震慑贪腐,推动廉政建设。

一帖砸中十贪官会令谁胆寒?  

   

一条网上发现的线索,牵出重庆市某县工程建设领域方面的重大职务犯罪。这一系列案件中共有19人涉案,其中2人为厅级干部,8人为处级干部,涉案金额超过百万的有3人。(10月21日 人民网)  

了不起啊,一帖就砸中10个贪官,而且个个都是大鱼,2个是厅官,8名是处级,其功大焉!按这个比例,如果网民发十条、百条、千条,又会砸出多少贪官呢?我不好妄言,但官员贪腐不是个别现象,也是不争的事实。  

看来,这网络的力量确实神奇,也确实威猛。南京“天价烟”局长周久耕、深圳涉嫌“猥亵女童”局长林嘉祥、广东肇庆端州区区长等13人“出国考察”事件,就是网民率先在网络上曝光,得以受到查处。这说明网络已确实成为惩腐兴廉的利剑。  

尽管如此,我们也不要高兴得太早,也别指望那些还潜伏在官场的众多贪官就会因此而胆寒。在已经落马的众多贪官中,有的杀了,有的关了,按讲,他们应该会日无以食,夜难以眠,如履薄冰、如临深渊、如坐针毡。可实际现状不是这样,他们还在一如既往地贪腐着,而且贪婪之欲望更大,贪婪之花招更多。为什么要这么说呢?因为他们有太充足的底气。  

这种底气到底来自何方呢?  

单以网络发帖来说,我们在寻常日子中经常看到,有太多太多的网络举报并不被认可,也未能引起官场的重视。有一个典型事例很能说明这个问题。  

著名的网络反腐实名举报人王培荣,在两年的时间里,对徐州某涉嫌腐败的官员发了60封实名举报信,上传了近5万条网络揭露帖,又得到了什么呢?不是石沉大海,就是装聋作哑。他在不得已的情况下,采取了绝食的极端方式,才得到官方的回应,但被举报者是否就一定能得到查处,就目前而言,还是一个未知数。  

所以,对贪官而言,他们并不会害怕网络发帖,有时还会对发帖人控以“诽谤”之罪名。贪官没倒,举报人倒先进了监狱。为什么会这样?因为游荡在官场的,不是一个两个贪官,而且他们的背后,还有一顶顶不可小觑的、强大的保护伞,在为其遮着风,挡着雨,顶着天,普通的举报者是难以一下子将被举报者扳倒的。贪官正是看中了这一点,他们才无所顾忌,他们才前腐后继,他们才贪气十足。  

纵使如此,我们也不能因此而失去惩腐兴廉的希望,象重庆的这十名厅处级贪官,终究是被网帖砸中的。尽管有报道说,这条线索是纪委干部“无意”中“偶然”发现的,但这种“无意”,未必不是“有心”;这种“偶尔”,未必不是“必然”。因为在重庆,已经建立了有效的网络舆情快速反应制度,并配备专人,每天定时浏览网络,搜集各大网站和论坛中涉及各单位和各级党员干部在党风廉政建设等方面的举报信息,及所在地区和系统的涉纪网络舆情,一旦发现举报信息,就及时向有关部门报告,第一时间处理“网络曝光问题”。 这十名贪官就是这样受到查处的。也只有这样,贪官才会为之胆寒。  

如果全国各地都能象重庆那样,化无意为有心,化偶尔为必然,我国惩腐兴廉的严峻局面何愁扭不转,贪官污吏的各类丑行何愁得不到惩罚。我对此还是有信心的,毕竟惩腐兴廉是一项顺应民心的工程,毕竟惩腐兴廉是一个无法阻挡的大潮。不是有这样一句话吗,惩之者胜,容之者败;顺之者昌,逆之者亡,就是这个道理。  

您或许对下列文章有兴趣:  

回眸美丽神话,正成历史传说!  

给贪官选择“挂牌站街”的权力!  

从国富到民富:“阶梯式”民富的建议  

还需要多少矿工的生命才能让"相关者"警醒?  

官员学历越高与百姓的距离就越远  

比较两个时代的取仕之道  

杀人逃犯“漂白”成协警公安局等5部门助变身  

无尽的感谢……无尽的内疚……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