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色市场经济的实质
中国特色市场经济
《学习时报》2007年9月17日刊出署名吉力的评论员文章《市场经济和民主政治不可分割》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是市场经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是民主政治。”“市场经济和民主政治完全是逻辑地联系在一起而不可割裂的。市场经济是一种经济民主,这样的经济民主必然会要求政治民主,并且也一定会上升为政治民主。同时,以自主、平等、竞争为基本特点的市场经济,是中国民众学习民主、培育民主素质和能力的学校。”“我们无法想象,在苏联模式那种高度集中的命令经济、统制经济即所谓计划经济的基础上,能够生长出民主政治;无法想象,当民众连他们个人的生活和未来都无权自主安排的时候,他们能真正成为国家的主人,能在国家的政治事务中‘当家作主’。”
按吉力的观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可以直接归结为“市场经济社会主义”。石仲泉先生也是“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标志而制定的那一套方针政策之后来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吉力的观点倒合乎马克思主义的观点,马克思主义认为经济是基础是东西,其他的政治、文化都是经济的反映。
这也合乎十七大报告精神。报告肯定,是改革开放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它的取向就是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吉力讲的也正确:“以自主、平等、竞争为基本特点的市场经济,是中国民众学习民主、培育民主素质和能力的学校。”资本主义社会实践证明,封建社会里如果没有市场经济的发生发展,就不可能培育出资本主义民主来,市场经济确实是产生资本主义民主的温床。
吉力讲的很正确:“无法想象,当民众连他们个人的生活和未来都无权自主安排的时候,他们能真正成为国家的主人,能在国家的政治事务中‘当家作主’。”我也是这个观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都是这样讲的。我在《民生与民主》文中就作了这样的结论:“在民生与民主的关系上,一定要记住马克思主义的观点:经济是基础。谁掌握了财产就谁为主,任何社会概莫能外。试看有史以来,是谁为主?在奴隶社会,奴隶主掌握了社会财产,掌握着奴隶的生存权,奴隶主就作奴隶的主。在封建社会,封建地主掌握了社会财产,掌握着农奴的生存权,封建地主就作农奴的主。在资本主义社会,资产阶级掌握了社会财产,掌握着工人的生存权,资产阶级就作工人的主。社会主义社会还没有真正建立起来,但是根据几十年社会主义社会的建设经验,劳动人民只有真正占有了社会财产,掌握着自己的生存权,劳动人民才能真正当家作主。”当然,这并不否认民主是民生的保障,列宁早就说过,无产阶级民主,根本的就是占有生产资料。
吉力讲“我们无法想象,在苏联模式那种高度集中的命令经济、统制经济即所谓计划经济的基础上,能够生长出民主政治。”这里有个错误,就是计划经济不是什么“命令经济”或“统制经济”。几十年来有个根本的错误,就是把计划经济等同于行政手段的计划方式,或者等同于资本主义的有计划。列宁1902年《对普列汉诺夫的第二个纲领草案的意见》批评说:“‘有计划组织社会生产过程来满足整个社会及社会各个成员的需要’也不恰当。这还不够。也许托拉斯也能这样组织社会生产过程。如果这样说就明确些:‘由整个社会承担的’(因为这里既包含计划性又指出计划的执行者),不仅满足社会成员的需要,而且充分保证社会全体成员的福利和自由的全面的发展。”我相信大家能理解列宁这个指示,计划经济是民主集中制的经济,必须是民主集中制的经济。
通过20多年的改革开放,中国已经从计划经济转变为市场经济,实现与国际接轨。
今天,对于计划经济,恐怕没有人研究了,对于市场经济,除了前面加了一个副词“社会主义”,以区别于资本主义的市场经济外,也都是照搬西方的经济学,没有什么自己的东西。好像至今还没有人真正去研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拿出什么中国特色的东西来。
有人说中国顶多有五个经济学家,也有人说一个有没有,我说这些评论是传统经济学观点,不了解中国主流经济学家的特色是把“理论”直接投入市场作为商品,是在卖市场经济理论;只要买方需要,肯出钱,无论什么经济理论,他们都可以提供。他们追求的是经济学的市场价值,不讲经济学的科学价值。他们根本不知道“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也不完全懂得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但是很懂得如何推销自己,给自己贴上“经济学家”的商标抬高身价。这种经济学家并不少。
中国的主流经济学家生产的“理论”商品是什么呢?就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或曰“中国特色市场经济理论”,它具有不同于世界上一切市场经济理论的中国特色。世界上一切市场经济学讲商品交换,都包括买与卖,而“中国特色市场经济理论”只讲一个“卖”字:卖工厂,卖劳力,卖土地,卖资源,卖银行,把官职、权力、良心以及性,都作为商品引入市场经济,总之,一切能卖的,无论有形的、无形的,通通都可以作为商品,纳入到市场经济的范畴去。至于社会主义商品的生产方式,以及卖了之后要买什么的商品交换问题,都不是中国的主流经济学家的“中国特色市场经济理论”的研究范围。
经济学之所以叫“经济”学,在于它研究的是如何经济地进行商品生产交换,“中国特色市场经济理论”的特色,是于它并不讲经济不经济,它讲的是“跳楼买卖”,不顾血本地抛,最具特色的理论是“白送也赚钱”(企业,银行贱卖已经是“小巫”了,如果中日东海问题有关协议一旦被人大通过,中国的资源更是白送);“不求所有,但求所在”——只要企业在我这里,那企业和“我这里”是谁的,管他是中有外有,不问。
中国经济要与国际接轨,因此“中国特色市场经济理论”也要与世界市场经济理论要接轨,都是外向型,帝国主义经济和殖民地经济都是外向型经济,只是分工不同。资本主义国家市场经济理论的重点是资本输出,“中国特色市场经济理论”的重点是资源输出,只一字之差,突出了中国经济的社会主义的特色——不是为了利润,而是要满足世界和世界资本需求的“世界加工厂”,“中国色社会主义”这比马克思的科学社会主义大大地“俱进”了,已经发展成“国际社会主义”。
银行贱卖问题本身是个大问题,从我知道的中华工商时报记者2005年12月28日的一篇《银行“贱卖论”谁来判定》,可见银行贱卖问题争论很久了;该文说“李金华表示审计署会通过审计给出答案”。现在,两年半了,李金华已经卸任,争论仍然继续。
2006年5月25日周其仁发表《争议四起的经济原因》文章说:“争议不休,本身也是一项代价。……基于利益的判断分歧难以避免……吵来吵去的,还不如看《无极》。”但是大家没有听周其仁劝,银行贱卖问题,现在争论得非常激烈。我认为这是很好的事情,表明中国人民的民主意识提高了,中国的民主空气在变好。这种民主争论,如果能从事后移到事前,从事后的民主评论,变成事前的民主讨论决策,就更好了。
吴敬琏2005年提出:“我们要看看,鼓噪国有银行贱卖的是些什么人?”这种把争论两派的身份拉出来质疑的做法同样也引起了相当的质疑。我看,了解争论双方各是些什么人也无不可,这样可以如周其仁说的,有利于“基于利益的判断分歧”。
从现在的情况看,认为贱卖者多为普通群众,否认贱卖的只是官学精英。这很有意思。是专家有学识呢,还是群众眼睛雪亮,不久实践会作出结论。这个结论不仅是对银行“贱卖论”的判定,而且有助于我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
银行贱卖问题的争论。现在双方争论的焦点是“贱”卖没有。我认为没有抓住根本关键。根本是“卖”,是认识资本主义已经发展到帝国主义阶段的新形式;关键是马克思说过的,巴黎公社如果占有银行,立刻就会使资产阶级屈服。推论之,如果我国的银行被外国资本控制,那中国还能真正独立吗?
我认为,“中国特色市场经济”实质是新殖民地经济;中国的主流经济学家不过是买办。对不对,请主流经济学家批判,欢迎大家指正。
这篇文章原来准备在探讨市场经济时发表,现在发表出来,需要加个意见作结束语:“中国特色市场经济”只是“卖的经济”不完善,不健全,应当补充两个方面的东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生产方式和市场交换中的“买的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