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网友杂谈

“红三代”为何成了话题明星--答《联合早报》反毛文章

火烧 2010-01-07 00:00:00 网友杂谈 1031
文章探讨红三代为何成为话题明星,回应反毛文章,强调毛泽东纪念日的民意基础与毛泽东思想的现实意义,指出纪念国家领袖是国际惯例。

为什么“红三代”变成了话题明星  

   

——兼答《“红三代”不应变成话题明星》的作者  

   

文惠  

   

在全国高唱纪念毛泽东诞辰116周年的红歌声中,出现了一点不和谐的音符——红二代、红三代被一个来自大连郑姓的老新闻工作者“话题明星”了。昨天笔者看到他在2009年12月26日《联合早报》上发表《“红三代”不应变成话题明星》的文章,对所谓的话题明星还真有所思考呢。  

   

近些年,关于明星的花边新闻接连不断——唱歌跳舞的都当了军官,媒体露面后问寒问暖,捧着和平奖杯增兵阿富汗,一幕一幕令人还真有点眼花缭乱——可这些郑氏新闻工作者都视而不见,也就更上升不到“话题”的高度了。而毛新宇在政协会议上提出个毛泽东纪念日的提案,郑氏就把他“话题明星”了。  

   

  据说“他的提案并没引起太多的议论,因为大多数人是把这当成笑话看的。”但郑氏却很在意,这不就专门撰文评论了吗?当不当笑话看,还是要靠事实说话:仅2003年毛泽东旗帜网发起的将12月26日作为毛泽东纪念日的签名活动中,短短几天就有数万之众。同样的活动,2003年百度吧贴中也有网友自发倡议的,响应者更是遍布全国各地。在有限的活动渠道限制下,有这么多人响应,是充分反映民意的。  

   

郑文又介绍,毛新宇曾建议大学要开设毛泽东思想专业,“并且许诺,这个专业毕业的学生,分配前途一定会好”,这本身应该没错吧。毛泽东思想盛行的时代,失业者确实少之又少。毛泽东思想重视实践、不怕困难、实事求是,年轻的学子掌握了这些,就业创业之路就会豁然开朗。几十年下来,无数事实证明,毛泽东当年军事、经济、政治高瞻远瞩的预判是准确的。即使在今天,我们的工作、事业仍然离不开毛泽东思想。所以胡主席才有“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我们都要始终高举毛泽东思想伟大旗帜”的英明论断。毛新宇作为中国军事科学院战争理论和战略研究部副部长倡导宣传毛泽东思想不正当时宜吗?何来“话题明星”呢?  

   

其实,世界上许多大国都设立法定节日纪念国家领袖。美国就是其中之一。华盛顿于1732年2月22日诞生,1978年美国开始庆祝华盛顿的生日。1968年,美国国会通过一项“星期一节日法案”,将华盛顿诞辰纪念日挪到2月份的第三个星期一。1971年,当“星期一节日法案”生效的时候,时任总统的尼克松宣布这一天为总统日,以纪念美国历史上所有总统。可是,美国国会并未对此予以授权。所以,这个节日的正式名称仍然是“华盛顿诞辰纪念日”。郑氏以英国女皇、日本天皇的纪念日和毛泽东的纪念日相提并论,却忽略了号称最自由最民主的美国总统华盛顿的纪念日,这应该是和郑文开篇只提“日本有些国会议员,其长辈就是国会议员、内阁大臣”而不提美国布什家族、罗斯福家族、肯尼迪家族有异曲同工之妙吧?诸国如此,纪念开国领袖,我堂堂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中国不也应具备这起码的良知吗?  

   

“政协的提案是可以各抒己见,也是不受法律追究的。”也正是因为对“委员的政协提案,也大可以宽容一些”,所以按郑氏的思维,政协会上应该提些无关老百姓痛痒的提案——将“人民币”改称为“中华元”; 推行购买火车票实名制;让明星都歇了,这税收哪去找;建议妇女节改为女人节。按他的思维,其他三代可以到法国上流社会酒会一掷万金,可以轻轻松松成为娃娃股东,而红色三代接触下绅士运动、锻炼下身体就是大逆不道了。  

   

红二代将军合唱团也刺激了郑氏的神经。什么“好大一把岁数,每到一地,却要用我是某某的儿子女儿之类来当作自己的标签,又不是小孩子了,羞也不羞?”  

红二代将军合唱团没用“我是某某的儿子女儿”之类语言,收刮敛财、中饱私囊,没打着父辈的旗号鲸吞国资,贱卖资源,这些年过半百的老人,慷慨引吭,是他们家族光荣,也是这个民族光荣。宣传光荣传统、回忆峥嵘岁月,何羞之有啊?  

   

可见,郑氏不顾其他,只对“红”字下功夫。话题的明星的标签是郑氏强贴给红二代红三代的。按他的意思,红二代红三代应该只有沉默的份儿,永远也别抛头露面。这样就不能“多少就影响了他(她)的声誉”。直至沉默到民族问题越来越多;领土争端越来越多;老百姓继续买不起房看不起病上不起学没法养老的时候,直至......红二代红三代才不是话题明星了。那样“新中国人人平等”就到来了,红一代在“九泉之下,就不会作何感想了”。    

   

早在2003年的毛泽东诞辰日郑氏也发表过此类文章阴阳怪气的给毛泽东泼污水。因为,有毛泽东思想和他领导的红色事业延续,有些人就不能为所欲为;有毛泽东思想和他领导的红色事业延续,有些人就不能子子孙孙的享尽人间富贵;有毛泽东思想和他领导的红色事业延续,世界没剥削被压迫人民就有争取公平正义的希望。所以,污蔑毛泽东就不难理解了。红二代红三代被话题明星也是必须的了。  

   

值得一提的是,就在郑文刚刚发表几日,截止1月4日单从乌有之乡网站查询全国各地纪念毛泽东活动就有 169 场次之多。多年来,污蔑诽谤毛泽东的言论变成人们研究、向往毛泽东的动力。撼山易,撼毛泽东难!成为不争的事实。这时再看毛新宇的提案,是何等及时,是何等反映民意啊。郑氏作为一名老新闻工作者,不了解新闻真相,他一句“大多数人是把这当成笑话看的”倒成了一句真的笑话。如果是了解、学习些毛泽东思想,深入实际、调查研究,此等事情还会出现吗?  

      

相关:

如此指摘毛泽东太不厚道--写给《联合早报》的一封信
 
作者:wensheng    文章发于:乌有之乡    点击数:9984 
     

如此指摘毛泽东太不厚道  


首先表明两点:我是一个在“三年困难时期”吃着野菜和地瓜藤、唱着“我们是共产主义接班人”那首歌长大的,是到了很晚才知道巧克力和冰淇淋是什么东西的那一代;我还是一个新加坡《联合早报》忠实的读者,打从自己有了电脑,九年了吧,在国内的网站一般不上,除非查找资料自动跳入。所以我始终把《联合早报网》设为自己的主页,就像自从有了《凤凰卫视》,中央电视台一套的新闻联播就只听他们闭着眼睛念完提要就再也不看了一样。有事没事,一面对电脑首先就是你们。  

贵报2009年12月30日刊载了中国大陆一个署名叫郑朔的读者来信(以下称郑文),题目为《从毛泽东的一套菜谱说起》。  

郑文开宗明义:“12月25日晚上,中国中央电视台中文国际频道,在‘走遍中国’栏目里播出了‘韶山’专题,看来是为了纪念毛泽东的诞辰日(12月26日)而专门安排的。”其实那天我也看了,不仅12月25日晚间,12月26日晚上,中央电视台第六套节目在黄金时段还完整播出了《走近毛泽东》那部大型文献记录片。我以为,这不叫“专门安排”,而是人民的呼声。因为毛泽东说过这样的话:政策和策略是党的生命。共产党有病了,身体有警讯,除了自己诊断,自己医治,还抢着看西医、吃西药。其实,“人民的呼声”就是一剂既解表又能治里的中成药。中医讲,通则顺,不通则痛。通了,内心和谐了,病体也就康复了。人体这样,政体也一样。  

郑文所谓的“看来”“专门安排”都不重要,重要的是投书贵报的文章竟然由一份西餐菜谱对三年困难时期毛泽东的日常生活提出质疑和毁谤,言外之意是国家都那样了生活还如此这般。  

请一起再读读这篇文章中的内容:  

“就在这本书里,我果然查到了‘补了73个补钉的木薯棉睡衣’这一条。同时我也格外注意了另一条,就是‘60年代初用的西餐菜谱’。   

  菜谱是有图片的,根据文字说明,这是1961年4月26日,几位工作人员会同厨师为毛泽东精心制作的一套菜谱。这菜谱并不是宴请客人摆酒席用的,而是日常伙食。其中包括下列这些异国风味的鱼虾:蒸鱼卜丁、铁扒桂鱼、煎(炸)桂鱼、软炸桂鱼、烤鱼青、莫斯科红烤鱼、吉士百烤鱼、烤青菜鱼、波兰煮鱼、铁扒大虾、烤虾圭(原文如此)、咖哩大虾、罐焖大虾、软炸大虾、生菜大虾等等。   

书中还说,60年代初工作人员制订西餐菜谱时,考虑到毛泽东喜欢红烧肉,特别为其安排了小乳猪,这样就能做到肥瘦适中,面面兼顾。后面还列举了毛泽东吃过的一些西菜,有烤猪排、烤猪腿、法国猪排、意式奶猪等等,没写是不是这段时间。”  

郑文所说的这本书,指的就是《毛泽东遗物事典》,在这本书中,我看到的内容又是这样写的:  

“1961年4月26日,几位工作人员会同厨师为毛泽东精心订制了一份西菜、两菜汤菜谱。从保存下来的西餐菜谱来看,内容尽管谈不上十分丰富,但己比较周到的照顾到了毛泽东的饮食喜好。这份菜谱包括七大西菜系列,即鱼虾类、鸡类、鸭类、猪肉、羊肉类、牛肉类、汤类。毛泽东晚年生活遗物中,尽管餐具品种丰富齐备,但没有一套完整的西餐具。”  

“毛泽东60年代对西菜感兴趣,但他很少正正经经吃过一顿纯粹的‘西餐’”。  

“工作人员为毛泽东制订菜谱的目的也是一个加强平衡的问题。可毛泽东一生艰苦节俭惯了,对于饮食营养平衡的繁琐搭配素来并无好感。他认为这样做未免显得多此一举,因为一则麻烦,造成追求享受和奢侈;二则违背了个人的饮食习惯和偏好。所以毛泽东对任何有计划的菜谱都是坚决反对的,他不愿意在吃饭方面也受约束,他压根儿就不是一个循规蹈矩的人。”  

以上有几个关键词是必须要注意的,譬如:“两菜汤菜谱”;“但没有一套完整的西餐具”;“很少正正经经吃过一顿纯粹的‘西餐’”;“制订菜谱的目的是一个加强平衡的问题”等。但郑文选择性地不提,硬是把它说成是“日常伙食”,这岂不就成了暴殄天物了吗!  

郑文取掩耳盗铃先入为主,然后再以偏概全:  

“三年困难时期,就是指1959-1961年这三年。1961年4月26日,恰恰就包含在这个困难时期里面。那时候中国面临着空前的大灾荒,各地农村都有饿死人的,谁都承认这件事,只是饿死的数量不知到底是多少。而过去一直有一个相当正式的宣传材料,说是在困难时期,毛泽东为了表示与全国人民同甘共苦,就不吃肉了。这件事不知感动了多少人。但,从这套菜谱来看,并非如此。”  

“今天的中国,在世界上占有一个合理的地位,享受着60年前政权更替而产生的‘红利’。毛泽东困难时期吃不吃肉,本来是一件无所谓的事情。作为一个国家,必须保证其领导人的安全、健康,不然的话,国家机器就无法运转了。国家再困难,也不缺这点儿肉!身居最高位者,给国家出个好主意,不知会创造出多少财富,让多少人民受惠。我无意于神化什么人,也无意于妖魔化什么人,只是看了这套菜谱之后,觉得一些以讹传讹的说法还是不要传下去了。”  

我想说的是,三年困难时期全国人民勒紧裤腰带过日子,在毛泽东的带头作用下,当年有猪肉吃不吃猪肉的,不只他一个人。“不吃肉,不吃蛋,吃粮不超定量”是毛泽东当年对其身边工作人员的号召,一个共和国的领袖和普通战士们一样都做到了,这就是我们年轻的人民共和国为什么会挺起不屈的脊梁。在最困难的1960年,毛泽东连续7个月没吃一口肉,这是当年在他身边工作的人员说的,不是什么“相当正式的宣传材料”,用点时间在《走下神坛的毛泽东》、《红墙内外》、《我的父亲毛泽东》等等书著中都能读到。“毛泽东的饮食一直是粗茶淡饭,粗粮为主,不肯吃保健医生为他制定的富于营养的高级食品。”(《走下神坛的毛泽东》第55页)“我们绝不当李自成”,这是毛泽东离开西柏坡时说的。毛泽东把当年在延安“忙时吃干,闲时吃稀”的那句口号再度身体力行带到了中南海。  

韶山“毛泽东遗物馆”我是到过的,北京中南海里的“菊香书屋”早年我也到过。后者是一次会议中的活动内容,前者则是毛泽东诞辰115周年、毛泽东遗物馆正式开馆时我自己想去就去的。现在手头上还持有一本《走进毛泽东遗物馆》的书。所以,郑文中的所谓“并非如此”,“以讹传讹”是蛊惑人心的!至于“无意于妖魔化什么人”,更是此地无银欲盖弥彰!  

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我热爱我的祖国;作为中国共产党党员,我热爱在黑暗中给过中华民族光明的这个党。现在尽管它抵抗力下降生病了,但我相信会有痊愈的那一天。所以,我不能容忍有人偷梁换柱无中生有污蔑和诋毁那个在黑暗中引领中华民族走向希望,带领中国人民走上康庄大道的伟大领袖毛泽东!  

我的中国同胞 郑朔 先生与你们同行,但应该不是同路,作为一个曾经是新闻工作的从业人员,是应该具有最起码的职业道德和社会良知的。尊重事实,不管是在有特色的社会主义中国,还是在有特点的资本主义新加坡,标准都应该是一样的。  

   

   

Wensheng 2010年1月1日  
 

   

附:郑氏原文  

   

“红三代”不应变成话题明星    

(2009年12月26日)联合早报    

     

● 郑朔(大连)    

当年的“红一代”,正是因为看到了社会如此的不合理,在孩童时代就受尽了“将军儿子”、“地主儿子”、“村长儿子”的气,所以一怒之下,揭竿而起。     

  《联合早报》及世界其他华文报纸,都出现过关于“二代”的几个词,如“富二代”、“穷二代”,《联合早报》还论说过判断“穷二代”的十八条标准。后来相跟着出现了“红二代”、“官二代”之类的说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已经成立60周年,当年的红色领班人,子孙繁衍,红二代、红三代自然也就出现在世人眼前了。平心而论,木匠的儿子善于斧凿,将军的儿子从小舞刀弄枪,小说家的女儿从小作文就比别人好,下一辈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成年之后在父辈所专长的领域里发展,也是很正常的一种社会现象。日本有些国会议员,其长辈就是国会议员、内阁大臣。那么,中国的红二代、红三代,成为政治明星,也不算什么稀奇的事。     

变成“话题明星”     

  但明星虽好,成为话题明星就不好了。如同有的影视演员,演技很高,作品很多,但引人议论的事也多,多少就影响了他(她)的声誉。中国的“红三代”毛新宇,引出的议论就很多。上个月有媒体报道说,他晋升为少将军衔了,成为中国大陆最年轻的将军,后来又辟了谣,说现在是副军级,还不是少将,但可能一年之内就是了吧。而他因此被采访,发表了一通言论,说是作为中国的政协委员,他要提出一个提案,建议每年的毛泽东的生日和去世日,都要设定为国家的法定节假日,让全国人民纪念毛泽东。     

  他的提案并没引起太多的议论,因为大多数人是把这当成笑话看的,他平素在这方面说的话多而又多,人们已经见怪不怪了。比如,他曾建议,大学要开设毛泽东思想专业,并且许诺,这个专业毕业的学生,分配前途一定会好;比如,听说某个地方有块山头,模样特别像毛泽东,他竟然风尘仆仆地赶到现场去观看。不过就是个山头罢了,像又怎样,不像又怎样,难道里面还藏着什么天机?那些可以算是他个人的言行。     

  可是,政协提案就是国家政治。把领导人的生日、去世日设为国家假日,我知道的是,英国的国庆日就是女王的生日,日本也是以天皇的生日为国庆日。如果中国把毛泽东的生日列入国家假日,岂不是把一个红色领导人摆在皇帝的位置上,还叫一个共和国吗?     

  当然,政协的提案是可以各抒己见,也是不受法律追究的。韩国的国会,开会时常常有动手打架的,那么,对毛新宇委员的政协提案,也大可以宽容一些。但,他的职务是中国军事科学院战争理论和战略研究部副部长,由此及彼,真难想象,他的研究思维是什么样子。     

  而从报道上看,他的主要精力,还是放在研究毛泽东、研究如何纪念毛泽东、如何推广宣传毛泽东思想上头。如果是个人行为,怎么研究都无所谓;如果是职务行为,花费的是国家公款,倒是应该研究一下,他既然是毛泽东的孙子,是不是应该回避,才能保证国立研究项目的公正。     

违背“红一代”的理想     

  还有一位“红三代”,就是在北京大学做过讲演的一位生于1987年的年轻人。据说,他被评为英国首届华人十大杰出青年。于是我们就知道了他的经历,从初中以后就在英国的哈罗公学学习,以后又考上了牛津大学,而且,成为这个学校的马术队长。     

  现在中国人出国留学并不稀奇,二三十年前是辛勤打工,租个小房子,到饭店里刷碗,几年才能回一次家。现在好多家庭生活富裕,可以支撑起孩子的留学生活了,在外国买车买房的也有很多,但马术肯定是一种贵族运动,不像我们打乒乓球、羽毛球那么简单!     

  如果一个中国的干部善于高尔夫球,人们几乎可以断定,他不是一个好干部,因为要想练成一个高尔夫球好手,凭中国干部名义上的那点儿工资,那是支付不起的,要不就是挥霍公款,要不就是接受了“大款”白给的俱乐部会员卡。再说,在时间上也耗不起。     

  关于“红二代”,还有一个成为话题的,就是在全国到处巡回演唱的“将军后代合唱团”,它是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元勋的后代组成,某某元帅的儿子是团长,某某元帅的女儿是政委,所到之处,政要接见、聆听,可见已是官方认可的一种活动了。“红二代”者,年龄也都超过60岁了吧。好大一把岁数,每到一地,却要用“我是某某的儿子女儿”之类来当作自己的标签,又不是小孩子了,羞也不羞?     

  当年的“红一代”,正是因为看到了社会如此的不合理,在孩童时代就受尽了“将军儿子”、“地主儿子”、“村长儿子”的气,所以一怒之下,揭竿而起,九死一生,浴血奋战,就是为了建设一个较为合理的社会,让新中国人人平等,不再讲究这一套。如果他们九泉之下,看到下一代竟然还是用“这一套”来招摇,不知会作何感想?     

(作者是退休新闻工作者)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