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解国家产业安全战略的改革已经构成叛国罪
国家战略中,作为对体现国家本质的政治建构起绝定性作用的经济战略,产业安全是首要问题之一。也可以说产业安全是一个国家的基本经济战略。这不属于民族仁人志士的忧患意识范畴,而是国家经济改革决策层首要考虑的问题。诡异的是,中国改开后的经济战略于此毫无建树,反而不断自我破解产业安全决策。
破解产业安全决策,中国第一个充当这样的不光彩角色者就是否定民族品牌的龙永图。在他的严重干扰下,大量的民族品牌和大量的影响产业安全的实体经济被外资收购。
破解中国产业安全决策,第二个角色是1995设立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人民银行法,通过出口增加外汇储备从而被动增发货币的货币增发机制,实质就是美元增发货币机制,这种机制已经成为自我出卖货币自主权,从根本上动摇了金融主权,由此带来金融外资在中国的金融扩张,私有化金融制度决策开始进入公开化,促成金融外资在中国战略产业上快速的攻城掠地。
破解中国产业安全决策,衙内经济充当了极其不光彩的角色。数据透露:截止到2010年,中国5个最重要的领域--金融、外贸、地产等行业中,90%的核心职位掌握在高干官员子女的手中。这些高干子女,从九十年代末期的个别发展到后来的大面积,他们勾结国外金融财阀渗透国家重要经济领域,谋划以资本逐个控制产业,达成控制中国经济,形成了内外勾结的“战略联盟”。中国衙内经济真正祸害,已经表现在外资通过操纵经济决策,甚至直接影响政权追逐更多的不敢公开的隐性利益。
产业安全,是一国在对外开放的条件下,在国际竞争的发展进程中,民族产业具有持续自主生存和发展的能力。产业安全,是一个国家保障国家实力的基础,也是一个国家能否构筑战争实力的基本保证。
不至于受制于人,不仅表现在战略产业的整体性控制上,还包括产业链上每一个环节的资本控制至关重要。
西方国家财阀集团发展到现在,一系列事实和表象足以证明,经历自由资本市场经济后已经走向了垄断资本市场经济。尤其是美国,十大财阀间的相互渗透和相互操控,早已经揭示出美国进入了垄断资本市场阶段。以美国为代表的垄断资本主义,已经表现出十足的全球扩张和控制欲,国际正义几乎被资本的贪婪裹夹,称霸世界的狂妄已跃然纸上。
最值得一提的是具有天然垄断地位的跨国公司(资本),近年来已经逐渐形成了对全球经济和产业命脉的控制,构成了对他国经济自主和健康发展的巨大危害作用,甚至还表现在危及他国领土主权、政治主权。
防范其巨大危害作用,只有始终保持着本国资本对本国产业的控制,才能赢得经济发展的独立。
而中国,进入所谓的改开以来,遭遇跨国公司危害最为严重。跨国公司凭借其在中国国内的投资,获得了高于全球平均水平四倍的超额利润。外资的技术和品牌,能够被民族企业收购和掌握的寥寥无几,相反,中国的民族品牌和技术大量的被外资收购。中国对外资的激励政策,到头来被反向激励,激励者成为被激励的对象,这不是令人尴尬的问题,站在国家和民族利益的立场上,已经让人深深的怀疑激励政策是否存在叛国行为。
作为一个构筑国家战争实力的基础战略产业,汽车产业已经成为重灾区之一,国内消费者至今仍以高于全球70%的价格来购买汽车。数据揭示,在中国汽车领域,70%的利润是被外资拿走。外资在汽车产业到底控制了多大分量?从这个70%的利润我们就能看出端倪。
汽车产业,中国正面临的空心化,又将成为一个影响经济安全的重大隐患。与国外同在一条起步线上的电动汽车,中国出台的新政策所起的作用就是美国公司进军规模非常庞大,国内私企根本无实力,国企却萎靡不振。
以数倍于全球均价购买外资产品,也绝不仅仅体现在汽车行业。
中国不仅大部分产业被外资绝对性掌控,而且绝大部分市场让给了外资,而技术和品牌仍紧紧攥在对方手里。除军工产业外,几乎每个战略产业都被外资控制,一些产业至少在产业链上外资形成了绝对性控制。近年来,破解中国产业安全,最为严重性来自于“衙内”经济。
可以这么说,所谓的改革红利,实际上是西方的红利,他们因中国改革而得到高额的暴利!中国一直延续付出资源、付出环境、免费拱手让出庞大的市场、大量侵占了子孙后代的生存空间的重大代价换取毫无意义虚浮的GDP。这种荒诞无稽来源于权利监督制衡机制近乎丧失!
一直以来外资享受显性的超国民待遇,通过实施技术封锁享受垄断利润。中国老百姓换取廉价工资除了付出血汗以外,还需要像此次昆山爆炸案那样为降低产品成本付出生命的代价!西方上游产业链不仅攫去了中国人民的血汗,还要惨无人道夺去国民的生命!资本的贪婪本性决定其关爱和尊重的是资本利润,因而漠视生命和民族利益,也才会出现富士康的十几连跳,至今又在轮回。近年来许多工厂遭遇罢工,揭示了大众正在觉醒,而经济改革决策者在国内强大的反汉奸声势下却肆无忌惮,一如既往,破解国家产业安全战略的行为,足以触碰叛国罪红线!这必将导致社会重大矛盾的进一步激化,重大灾难或许正一步步逼临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