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三农关注

从广为流传的两句口号透视“小岗村神话”

火烧 2010-09-22 00:00:00 三农关注 1025
文章通过分析小岗村改革前后两句口号,探讨其背后的政治、经济与社会因素,揭示分户核算如何激发农民积极性,推动农村发展。关键词涵盖小岗村神话、改革口号、分户核算等核心内容。

我个人最满意的一篇文章:

从广为流传的两句口号透视“小岗村神话”

[ 绝不后退 ] 于2007-02-28 21:30:16 上帖 [ 发短信 ] [ 表状 ]
<一>"凤阳本是好地方,自从出了朱皇帝,十年倒有九年荒"

1.造成当地长期农业生产落后的,可能是政治制度的原因。(可能真是明朝出的问题,到了明朝灭亡以后,才编曲来唱。)这个政治制度在解放后应该不存在了,否则无法解释其他地区农业大发展的事实。

2.可能真是天时不好,如果是气候,那么再怎么严重十年九荒是不太可能,如果是土地质量问题,那么与出不出皇帝关系也不大,明朝就出了问题,清朝民国就更严重了。到解放后全国农业大规模建设,也真是为了改善土地条件。可这些大的建设被骂。

3.这首逃荒小曲,本和小岗农民在自己家乡劳动没积极性无特别关联,却因为有“农民苦”的内容而被记者们特别指出。逃荒嘛,大多唱灾荒和苛捐杂税的内容,但这和在自己家乡劳动没有积极性,吃国家救济是没有多大关系的。经济学家和学者们也指出,当年小岗村刚经历了一次旱灾。小岗村也没有按照传统去逃荒,他们可能很不好意思,决定自己把生产搞上去。但是在调动积极性的问题上有困难。中国很大,国情复杂。一方山水养一方人,当地百姓心理希望把劳动核算分开,也是有道理的,所以大家开会商量,偷偷决定把核算分开。而不是把地分了,因为从法律上,地分不了,只可能是按户头分家核算。否则也不会有第二个口号了。也许当时开会的确没想分地,只是想让乡亲们在预期财富的效应下兴奋起来。

4.相关的领导知道后,从共产党员关心群众,深入群众了解群众想法的立场出发,去小岗去掌握了情况,结果肯定了小岗村分户进行劳动结算的改革,因为没有分地,这也是第二个口号成立的原因。可是拍马屁的恶习是顽固存在的,有记者编出了“要吃粮,找紫阳,要吃米,找万里”的马屁歌,把中国农民的创造智慧算给了领导,这对于依靠自己养活自己的农民来说,这话实在不是滋味,这不意味着乞讨嘛。况且,这个“当地”的民谣到底是四川的呢,还是安徽的呢? 没人仔细想,大家都听惯了报纸的话了,既然“亩产万斤”都上过报,那么小岗村分了地,单干,结果粮食疯长,从吃救济到有余粮吃饱的事情应该是真的了吧。对于很多一贯听从上级指示的地方来说,既然公社过的也不太好,不如信小岗村的事情一次,兴许以后中央还会做调整。对于很多其他的村如南街、华西等,可能他们觉得小岗村只是进步大而已,就好比中国的高增长和美国的正常增长,增长量一样,华西和南街的发展前景仍然会好,因为制度适合他们,他们对自己的公社制度有信心。

5."凤阳本是好地方,自从出了朱皇帝,十年倒有九年荒"这句老话,一说当地风水不差,二说出过人杰,但不是地灵人杰一定就能发达,还要天时,也就是“天下形势”,凤阳遇到个农民朱皇帝坐天下,就没什么好日子,解放后也不知道改善了什么,听学者们说,非常苦。当遇到“改革”春风后,终于苦尽甘来了。“天、地、人”终于到齐了。“人”就是“人和”,凤阳历史上十年九荒,就是因为农民离开土地逃荒要饭,失去了“人和”,失去“人和”,抗旱也不行,抗涝也不行,土地当然荒了,没有种出足够粮食,就继续去要饭,生产长期维持在一个低水平,以至于“贫穷”成为一个公理。因为土地不能充分地与人力结合必然造成了生产低下,我在《农具改良和技术革命》中就介绍了云南通过改良农具和运输工具,使直接投入到土地的劳动力大增。苏拉密的帖子里也指出了,水利和土壤是粮食数量和质量提高的关键,投入到水利和农田改造的人力直接决定农业的发展。如此浩大的工程,除了像98抗洪那样,调动军队规模的人力,是很难成功的。像小岗村那样,历史上人员外流,解放后又没有一个心情舒畅,“心不合”的社会环境,当然是效率很低的,需要分户核算来让大家兴奋起来。大家也看到,在实行这种“集体不散,核算分开”的制度后,小岗吃饱了。听说某非著名但很有才经济学家经过论证认为:小岗村实行的是土产的“公有制为主体的市场经济”而华西村实行的是类似于美国的“股份制的托拉斯”。 我在前面就把小岗和华西与美国和中国类比了,华西和美国坚持实行的是适合自己对自己有利的制度,而小岗通过改革实行的是对自己暂时适合暂时有利的体制。对于“美国比中国富,华西比小岗富”大家都是没有分歧的。但是经济学家认为“美国富是因为实行了私有,华西富也是因为产权比小岗明晰”,而我不同意,认为是“华西和美国他们都是内部矛盾小,合作起来对外竞争力强”。也就是“人和”,而小岗村起码欠缺“人和”,要不然怎么修条路都这么困难?

6.这小岗村,在改革以前和以后,区别最大的,是村民个人自己的收益增加了。第二个口号就说明这个问题。


<二>“保证国家的,交足集体的,剩下的都是自己的”
1.关键是“剩下的归自己”,看来是个人收益的问题,而不是经济学家说的个人所有的问题。也就是说,在单干后的一段时间,并没有取消集体,只是分开核算了。只要完成国家任务,剩下的都属于集体和个人分东西的事情了。因为当时实行的还是计划经济,国家购买粮食是有事先计划的,所以无论是单干还是集体,国家任务还是一定的,完不上国家任务,也只是干部政治上有风险,粮食不够还能吃反销和救济粮。这返销粮是集体掏钱买的,价格低些,这钱应该是前些年卖给国家粮食积攒的,可能因为没有给到村民手里,村民不兴奋,因为老习惯是放在手里安稳。虽说吃返销粮,用的是集体积累的钱,分配是按工分,完全等于是吃自己的,可是手里不拿张钱去换,会让老实巴交的这个农民很不好意思,在老习惯里,这就好像白吃白拿一样,人毕竟有自尊,不希望被看成没本事吃“嗟来之食”。
2.这句口号还体现了一点,就是内部利益协调很重要。 这是一个集体向个人让利的方案,而不是集体向国家要利的方案。因为小岗村的集体积累只能应付返销粮,解决吃饭问题,不够基本农田建设,不够机械化,加之人不合,不兴奋,就只能过一天算一天。集体向个人让利后,人兴奋了,不管集体是不是飞速发展,至少自己吃饱了。这里没有产权的问题,只是换了核算方式,让人兴奋,并觉得很幸福而已。 兴奋和幸福都不是“理性”,小岗村的秘诀其实是让人兴奋并感到幸福,与经济学家主张的“理性”没有太大关系。因为在国家计划不变的情况下,小岗村依然是用自己的劳动换物资和粮食,总体来说还是按劳分配,多劳多得。
3.因为国家粮食的总体计划放松了,大部分农村集体才有更多积累,集体和个人的关系才处理得更好。当然有些地方没有用好这些积累,使这些财富进入个人口袋,为个人牟利,结果导致了农村的不和谐,最后集体瓦解,个人遭殃。
4.这个口号,提出的思路其实是这样的:假设每个人的劳动能力一样,大部分土地品质一样,按照每户情况分了责任田后,按户结算,再从集体的大饼里支付给每户。 这样的结果也许是每户都很兴奋,都把自己的责任田种好了,但是因为每户人口不同,年龄结构不同,劳动技术不同,田地品质不同,造成对土地的管理差别。可能有些家庭一直努力却种不好地,结果又不兴奋了。
5.而按照工分制度,则屏蔽了上面所说的每户的差异,方便了生产管理,生产队可以指挥你到任何地方干活去,可以集中使用劳动力。不必每家都建立雷同的生产组织,这样就会出现与种地无关的“懒人”、“闲人”。如果一个村里,靠几十个种地专家能种好地,那么剩下的就都是对于种地来说的“闲人”,而没有地方安排他们,就只能把他们安排种地,从理论上讲这样会使每个人的闲时间增多,但是因为大家都认为自己的工作相对的不重要,就出现了“懒散”,生产管理的质量下降,生产也就不稳定。大家知道建国后的大跃进提出:农具改良和机械化并举推进技术革命。这需要同时推进地方工业,农村手工业,地方中高院校,农村普及教育,如果不推进地方工业,教育的发展,“懒人”、“闲人”无处可去。工业上基本采用“三线建设”、“支边”的方式,教育科研上就是院校调整、招生改革。我介绍的《农具改良和技术革命》里,已经可以看到技术革命、教育革命、管理革命的轮廓了。懒人闲人的存在,是工农业发展局部失衡的现象,不管存在怎么样的失误,制度都希望懒人和闲人实现自己的价值,认识自己的价值。通过价值观革命、知青下乡、农业学大寨、工业学大庆等,都在改变这种失衡。
6.所以归根结底,农村放活了,是因为国家对农村集体放活了,是放松计划经济的结果。至于集体内部是按照工分还是单干,国家没有强制规定,集体能不能搞好,农村自身建设好不好,主要还是看个人价值观和集体价值观的互相作用了。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