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窝头”撞上“巨无霸”--浅析遭遇全球化风暴的中国小农
960万平方公里的国土面积,万里奔腾的黄河、长江,五千年风雨打磨的青石红瓦,讲述不尽的悲欢离合-------在西方人的眼中,这是个神秘的国度,永远蒙着面纱,不断撩拨着他们的好奇与贪念;在东方人眼中,这是个强大的帝国,永远散发光芒,不停激起他们的敬畏与崇拜。终于有一天,屹立千年的雄鸡唱响了东方的第一抹阳光———尘封的国门缓缓开启,那些对它垂涎多年的人们欢呼雀跃,蜂拥着要去抢肉吃。
———题记
改革开放打开了中国的大门,WTO使中国也成了“圈里人”,从此,出口进口不少,招商引资不断,我国也迅速与国际化接轨,卷入全球化的浪潮之中,掉进跨国公司的手掌心。现在,我们使用的是国外引进的核心技术,采用的是现代化的生产、销售模式,吃的是进口的玉米、小麦,穿的是国内生产、国外挂牌的衣服,听的是国外流行的Hip-hop,就连说的也是套用西方的主流话语。经济全球化、资本全球化、信息全球化、文化全球化------这股浪潮滚滚而来,一浪接着一浪,一浪高过一浪。
但是别忘了那可是“巨无霸”呀,怎可就此罢休?于是乎,他们加大马力,一股更加强劲的风暴袭来,就连与“市”隔绝的农民们,也是来不及思考,容不得躲闪,就已经被血盆大口吸了进去。他们捏着早已吃习惯的“窝头”,面对着诱人的“巨无霸”,一时也不知如何是好。
一、“巨无霸”梦魇:谁的全球化?
中国加人WTO后,普通老百姓也尝到了美国转基因大豆榨取的食用油,进口小麦磨成的高级面粉,真可谓是“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农业的“巨无霸”时代真正开始了:每一个国家的农业生产和消费具有了全球性。古老的民族工业一天天被消灭,废墟上马上长出新的工业,这些工业所加工的,已经不是本地的原料,而是来自遥远异邦的产物,它们的产品也不再仅供本国消费,而且同时销往世界各地;过去那种地方的和民族的自给自足和闭关自守状态,被各民族的各方面的互相往来和各方面的互相依赖所代替了。
在这其中,农业的全球化使得世界各国农业产业关系发展日益跃出国家疆界,在国际市场范围内通过比较优势相互竞争,农业资源实现了全球性流动和配置,进口农药、化肥取代了传统的农家肥,现代机械取代了手工劳作,单一的农业产业化体系取代了分散的小农经营,统一的国际标准、市场需求限制了种植的种类、规模。历史地看,农业发展要素与机会结合的市场范围不断扩大,农业生产力水平也会随之不断提高。当然,这一过程充满激烈竞争和市场选择,因而也必然存在多种形式的优胜劣汰。正是这种竞争导致世界各国的农产品市场变得更加相互依存,与国际农产品贸易联系更加紧密,农产品市场一体化程度越来越高。
当然,伴随着农产品进行的全球旅行,与资本一同回收的还有风险:危险病虫害的世界性传播以及优势农业生物基因对某些劣势基因资源的竞争性淘汰。疯牛病、禽流感的席卷全球很好的印证了前者,这会使本地农业生物遭受外来传染危害,降低农业生产力;后者则可能引起对未来农业发展有益的优良基因资源的丧失,从而破坏未来农业发展潜力。
而此时此刻,“巨无霸”的生产者———跨国公司正规划着他们的“新殖民”统治蓝图:寻找新的市场、劳动力、资源以满足自身经济不断地增长,中国的加入正合他们心意;扩大经济地盘,不断推进市场化和私有化,哪怕是水、森林、土地等自然公共事物;建构单一的、同质性发展模式和出口为导向的贸易经济,减少对资本跨国流动的所有限制。对于农业,他们正策划着把小农的多样化土地种植改变成单一作物的奢侈型单一种植,并交给不在本地生活的所有者经营。至于产品,当然也不会是在本地消费。
由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贸易组织组成的,看上去神圣的“三位一体”[1]正在冠冕堂皇的扮演着“巨无霸”的推销者,他们表面上对全球市场的经济进行调节,对资本、资源等进行“合理”的分配,但是实际上,正是三双大手的操纵使得越来越多的发展中国家卷入这一体系,并背上沉重的债务,公共领域私有化程度加深,世界市场一体化程度加强,他们要求我们低关税,但又默认大国的进口壁垒,他们慈眉善目地给我们贷款,但是最终连本带利又流回了大公司的口袋里。
农业的“巨无霸”梦魇正一步步扩大范围,吞噬着全球的资源与市场,中国这块肥肉自然也不可幸免。可见,全球化的“美梦”到底是谁在编织着———不是穷国,不是富国,而是大的跨国公司、高级官员以及那些“跨国资本代理人”的全球官僚们。
二、“窝头”撞上“巨无霸”———陷阱还是机会?
面对全球化这个硕大诱人的“巨无霸”,悲观者说:别进去,那是陷阱;乐观者说:快点,那可是个好机会。那么,究竟谁是谁非?也许,时间和现实会告诉我们。
改革开放之后,随着国门的打开,广大的农村地区就已经悄然发生着改变:农业生产的工业化、现代化,城市化进程加块,农产品、农民工的需求增大,同时失地农民数量也是与日俱增,但至少此时的农民,还依旧是中国的农民,而且大部分还是自已自足的小农。加入WTO后,中国的农民就逐渐转变成了世界的农民,中国的农业具有了世界经济的性质。一方面,中国的农业在履行承诺、承担责任的同时,也搭上中国对外贸易高速增长的便车,农产品贸易快速增长,成为继美国、欧盟、加拿大、巴西之后的世界第5大农产品出口国,继欧盟、美国、日本之后的第四大农产品进口国[2]。可以说,农业经济的全球化为中国带来了一定的机遇,但机会绝对不会分给那些正啃着“窝头”的农民,往往是都飞奔进大的粮食商人、大富人或特权阶层的囊中,当然,也为我国的GDP增长、现代化进程“锦上添花”了一把。
另一方面,中国的农民在这全球滚滚的潮流中却饱受压制与剥削。
首先,农产品进口量不断攀增,贸易逆差逐步扩大,给国内的粮食安全、农民的生存都造成了极大的压力与恐慌。按照世贸规定,中国大幅度降低中国农产品关税,农产品其他贸易壁垒也基本撤除,于是,美国、加拿大等产量大国便疯狂的将粮食以低价卖到中国,企图控制中国的粮食市场,而中国的农民们要想将自己的产品卖出去,那就会难上加难,高关税、严要求等苛刻的条件便将你一口回绝,你不能狡辩,因为规矩就是人家定的。这样,农民们不得不眼睁睁的看着“巨无霸”大批涌入,自己的“窝头”却拿不出手。
其次,全球化的浪潮下,农产品价格下降使得农民收入减少,化肥、农药价格上涨,又让他们支出增多,增加了农民的贫困,尤其是对于中国的小农来说。我国的传统种植业如小麦、玉米、棉花、大豆等产品的生产成本大大高于国际市场,而且从品种、质量方面看与国际市场的需要也有一定差距,短期内想大幅度增加粮棉产品的出口量是十分困难的。从国内市场看,“物以稀为贵”,市场本来就有限,国外的农产品挤进来凑热闹,再加上富国通过农业补贴,使得他们的农产品价格低于成本价,而我国财力有限,补贴不起,富国们便以低价的重炮逐步摧毁着我国传统的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体系,国外的价廉物美的农产品将大量涌进,冲击国内的市场,使本来利润极低的粮棉种植业雪上加霜。
再次,经济全球化、农产品的大量进口,使大批农民离开土地,直接减少中国农民的就业机会,加剧中国的失业问题。在上文提到的跨国公司的规划蓝图中,他们要建立单一模式的、出口为导向的农业产业化,而这种机械、杀虫剂密集型农业一旦接种到农村,大批的农民或者被迫离开肥沃的土地,加入到“农民工大军”中;或者顺从于大土地所有者,在自家的土地上拔掉多样化的作物,使用他们的方法、种子、化肥,种上单一的棉花、大豆、鲜花,产品交给他们,价钱由他们定,最后运到那些已解决温饱问题的国家中去。
然后,这种全球化将拉大地区之间的贫富差距。随着中国日益融人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一些种植小麦、玉米、大豆、棉花等传统产品的农民,会因为劳动生产率低,产品的价格高于国际市场价格而处于劣势,收人会有所下降。而瓜果、蔬菜、水产品等属于劳动密集型产品,在一定时期内我国还具有很大的优势,因此,生产这些产品的农民收人将会增加。从我国的农业产业分布来看,具有优势的产品生产大多集中在东南沿海地区,而传统种植业大多处于中西部地区,这势必使国内本已拉开的收人差距更加拉大。
最后,农业全球化还会付出巨大的外部环境代价,食品安全、环境污染已经跨越了国界,影响到全球。南极的企鹅体内发现了“滴滴涕”,母亲的奶水里检测到了有毒物质,河水里散发出尿素的味道,耕地机的黑烟吓跑了小鸟。另外,单一的种植还使得农作物多样性逐步丧失。
当“窝头”撞上了“巨无霸”,曾经自给自足的小农不得不依靠政府福利,或者背井离乡,涌进城市,如巴西的贫民窟,中国的农民工,这不知是福是祸?
三、“窝头”的耐饥力:小农能扛多久?
虽然中国加入WTO后,对我国的农业经济造成了一定的冲击,但是从微观层面看,小农们的生活还是一天比一天好,“窝头”还很有嚼头,并没有过多的感到自身利益受到损害,这得归功于一下几方面:
首先是政府的政策扶植,关注民生,加强对农业的重视,出台多项惠农政策,如免受农业税、保护价收购农民余粮、农村义务教育免费等等,尤其是现在仍然如火如荼进行的新农村建设,都有效地缓解了农村的经济压力,促进其稳定持续增长,减轻农民负担,共产党的先进性、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换来了不少小农的笑脸。
其次,中国的自给自足的分散小农经济比较顽强,几千年来沿袭的耕作方式不会这么容易就分崩瓦解,而且农民忍耐力很强,也很容易满足,只要生活稍微比以前好一点他们就会很知足。
最后,中国的市场经济还不成熟,尤其是农村经济,商品化水平很低,农民与市场联系还并不是十分紧密,一些地区交通不便,信息不畅,农业基本还是处于自给自足的封闭状态。因此,目前中国大规模的进口农产品,还只能是对发达地区的农业企业和农村经济产生较大冲击,对于大部分农民来说,“窝头”还是一个味。
但是,农业作为一个周期性的产业来说,全球化带来的危机还是潜在的,随着交通事业的发展、信息的普及,所有的农民都被卷进这个“巨无霸”圈子之后,不知道“窝头”还能扛多久?
四、何去何从:中国小农的出路
古人云,它山之石可以攻玉。全球化浪潮还在一浪一浪地瓦解我国小农坚强壁垒时,国外的农民已经开始了一波一波的反抗活动,企图扭转当地农业经济面临的困境,寻找全球化的替代型方案。这些已经存在的事例,或失败或成功,都为我们的小农提供了很好的参照模板。
巴西的无地农民运动(MTS)“由多个无地农民组织组成,他们要求在未使用的土地上生活和种植粮食的权利”[3],目前,这一耕种权利已经得到巴西政府的正式承认。MST通过建立自己的农村社区,建立合作社,农产品在本地市场销售,农用物资本地购买,使得城镇与农村社区形成良性互动,农民的就业、贫困问题解决了,并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农民的科学文化水平。可以说,这一战略取得了成功。
墨西哥帕恰斯州蒙面军掀起的反全球化的“符号革命”并在最后建立自治政府的案例,可以说又为与拉美有着相似经历的中国百姓提供了借鉴之处。他们反对签署北美自由贸易协定,争取土著居民的土地所有权,但他们并不想真的发动革命,流血牺牲不是本意,在深知自己的力量不足以和政府抗衡之后,“以卵击石”便转向了自治运动:完全不依靠政府,发展自治社区,建立根植于传统的农民经济,重视集体工作,建立自己的学校教育体系、医疗卫生体系甚至是司法体系,这看上去像是个“桃花源”,从地区武装运动到合作经济、社区自治确实是不小的突破,但是 温铁军 教授也说了,“红旗到底能扛多久?”这是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
除了发展中国家的反抗,发达国家的农民们也在积极探索着自救之路。日本的 “彩虹计划”采用农业本地化的方法来应对全球化的挑战,发展有机农业,不使用农药、化肥,垃圾变废为肥,本地生产,本地销售,虽然成本较高,但是通过与市民建立良好的沟通互动,市民很乐意花高价去买健康而不是低价去买风险。这个实例对于亚洲的国家来说,不失为一个迎战全球化、缩小城乡差距的好办法。
以上的“它山之石”对于我国的小农来说只能是一个借鉴,但是不可以直接拿来作为“良药”,中国农村毕竟有自己的特色,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过有一点可以肯定,中国传统的小农经营方式必须做出调整。总结上述经验,可以发现一些共性特征,笔者认为这是解决中国小农未来的出路问题应该做到的:
首先,自给自足,自产自销,本地农民与本地市民形成良好的贸易圈,让我们的农产品不再需要长途跋涉、“自贬身价”地挤进国际市场,我们的市民餐桌上摆的不再是农药浸泡的、化肥催熟的食物。
其次,实行社区自治,重建村民信任体系,加强村民之间的合作,建立新型农村合作社以及新型的统购统销机制,但是同时不可闭关自守,要保持对国内外市场信息的畅通,国际交流必不可少。
最后,发展小城镇,让农民在本地就业,不管是在文化还是在种植作物上要坚持多元并存。
这些建议只是笔者大家学者面前班门弄斧,相信对于中国小农该何去何从,他们会有更多更加深层次、更加具有实践意义的看法。
面对经济全球化掀起的巨大风暴,中国的小农们尚且还有一口喘息的机会,但是国际上其他发展中国家的事例已经为我们敲响了警钟:当“窝头”撞上“巨无霸”,必须要有所改良,才可能发现新的出路。
参考文献
[1] 何慧丽,经济社会学教材[M].2009:112-130
[2] 汉斯-彼得•马丁,哈拉尔特•舒曼.全球化陷阱[M].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
[3] 孙丽君.浅谈径济全球化对我国农业径济的影响及对策[J].山东农业.2002-11.
[4] 唐任伍,全球化体系下的中国农民,新浪财经,2006,10:http://finance.sina.com.cn.
[5] 约翰·卡瓦纳,杰瑞·曼德尔.全球经济突围[M].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
[1] 出自约翰•卡瓦纳,杰瑞•曼德尔《全球经济突围》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65
[2] 出自唐任伍,《全球化体系下的中国农民》, 2006年10月30日 发表在新浪财经。
[3] 参见约翰·卡瓦纳,杰瑞·曼德尔编《全球经济突围》,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2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