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一些浅层次思考
关于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一些浅层次思考
从2004年到2010年中央一号文件连续七年锁定“三农”,出台实施了一系列惠农政策。但仅靠这些政策帮农民致富,实现农业现代化,实现传统农业与现代科技的对接,经过在潘庄村近两年的工作,调查和思索,我个人认为是有很大难度的。
因为诸如潘庄村,我国绝大多数农村村民绝大部分收入还是靠青壮年劳力在外打工所得;因为人多地少是我国的基本国情,我们不能发展国外那种高度机械化的农场主农业;因为农民增收致富需要进入市场,而我国2亿多农户基本上还处于无组织状态,高度分散的农民不可能和外部成规模的主体之间达成公平的交易。
农民在交易中的信息不对称和利益流失,我个人认为可以通过农民成立一些行业组织、专业协会,比如农产品销售合作社、农业技术协会等来弥补,政府通过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设立合作社基金等财政政策或输送人才予以扶持。
这种合作模式,可以克服单个农户生产的盲目性,有利于农业向集约化、产业化、标准化发展,可以帮助农民在自主创业、农业科技创新转化、农村市场创建等方面实现突破。华西村和南街村就是农业合作社之路的成功典型,只不过后来它们更侧重工业。
这种合作模式,作为一种由农民互助合作性质的经济组织,通过联合生产,规模经营,可以有效地将分散的资金、劳动力、土地和市场组织起来,解决 “小农户”和“大市场”的对接问题,以较低的交易成本进入市场,提高农副产品的附加值,也有利于解决稳定家庭联产承包责任经营与扩大规模经营的矛盾、农户与龙头企业之间的矛盾,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
但由于小农经济的分散特性,农民很难自发地合作起来,除非有外力推动,或者本村有很优秀的“带头人”,如吴仁宝之于华西村,王宏斌之于南街村,徐德全之于北徐村,郭自安之于龙堂村,胡青举之于胡桥村,要发展现代农业,需要一大批这样的“带头人”,或者说农民企业家。
好的“带头人”对于农村发展的意义是不言而喻的,但这样的人才很难得,特别是在农村,百年不遇,如果只是坐等,也许一个村里数百年也出不了一位这样的人才。在这种情况下,可以考虑有计划地培养一批,这或许可能是政府选派大学生村干部的原因,这是自觉和自发的关系,这是社会主义优越性的具体体现。
让大学生到农村去,并不是说他们一定能成为“带头人”,而是通过他们的努力,影响村“两委”班子、种植大户、致富能手以及素质较高的人等等,团结村里一切积极的力量,促进农民合作社和农业产业化的建立,进而带动新农村建设。
农民专业合作社面临的首要问题我想就是群众基础文化素质太低,可依托农函大,农广校,技校,把村两委班子成员和村民集中起来培训,培养造就一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但很多农民上有老下有小,是家庭主要经济支柱,没心思,没时间听这些理论化的说教,身在曹营心在汉,他们考试基本抄袭,授予的文凭一点含金量都没有。
农民专业合作社需要所招聘的大学生村官去实施,然而招聘的大学生村官对农业合作社知识知之甚少,其绝大多数所学专业与农业知识风马牛不相及,本科文凭考来了你就有了带领群众致富的本领了?不如让新招来的大学生村官先到农业合作社水平发达的地区挂职学习半年,再让其回来依葫芦画瓢,但是这样的农村全国有几例呢?
针对农民专业合作社这些实际困难,我个人感觉农村最为缺乏的不是农业科技人员,因为大学生村官的专业和农村实际特点很难吻合,而是具有创新思维和眼界,能够发现问题、总结问题、对村域经济发展提供新思路、想出新方法、闯出新天地的“能人大学生”,这才是新农村建设最急需的!这就需要相关部门在选聘上,应当偏重考察他们这方面的能力,以不变应万变,避免选上书呆子村官。因为大学多在经济发达的城市,使得村官大学生他们长期脱离农村基层发展实际。 作者为大学生村官
爱学记

微信收款码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