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网友杂谈

对谣言必须要有清醒的认识

火烧 2010-05-30 00:00:00 网友杂谈 1025
文章深入解析谣言的定义、特点及传播机制,强调谣言的重要性与模糊性关系,提醒公众保持清醒认知,避免被谣言误导。

对谣言必须要有清醒的认识  

  

    不知从什么时间起,这个社会就流传着谣言。尤其是这30多年来,谣言盛行,有历史方面,也有现实方面的;有政治方面的,也有经济方面的;有政府方面的,也有名人方面的,等等。因此,很有必要对谣言进行深刻认识。  

一、谣言释义  

什么是谣言?谣言是利用各种渠道传播的对公众感兴趣的事物、事件或问题的未经证实的阐述或诠释。包括没有事实存在而捏造的话,没有公认的传说,民间流传的评议时政的歌谣、谚语。  

  根据上述定义,谣言没有真假之分,因为是未经证实的信息,所以无法确定谣言的真假。  

  社会学家曾经给出过一个决定谣言的公式:谣言=(事件的)重要性×(事件的)模糊性;他们在这个公式中指出了谣言的产生和事件的重要性与模糊性成正比关系,事件越重要而且越模糊,谣言产生的效应也就越大。当重要性与模糊性一方趋向零时,谣言也就不会产生了。  

  现代环境下,利用灵活无序的网络传播,谣言传播变的速度更快、作用力更强。有些流言在传播中,常常变样,这一方面是接受者和传播者的记忆错误所致,更重要的是各人在传播过程中有意无意地加上自己的主观色彩。  

二、谣言的特点  

 谣言从无到有,有三个必备的因素:本质的不真实,传播者缺乏自我规范和受众的易被迷惑,正是这三者看似巧合的“偶遇”和整合,构成了谣言产生是不可避免的。有人的地方就有谣言。   

谣言的本质是不真实。谣言的前提是传播者缺乏自我规范。老子《道德经》的最后一章是“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大有把前五千大气浩瀚之言推翻之势。这正是中国传统文化传播者的自我规范的集中投射,而它的集体丧失则是在印刷业丧失文化中心地位,而电视和网络鸠占鹊巢的那一刻起,大量的政治人物涌入电视,而谣言也终于从小团体走向了全社会。  

谣言之所以是谣言,而不是谣文或谣行,是源于话语的明确的对象性和目的性。在从个人空间升级到公共空间,从桌前伏案到被推至公共讲坛,传播者心安理得地解除了道德枷锁,开始散布“谣言”。这究竟是其隐藏已久的预谋。  

谣言传播的关键是受众者的易被迷惑。万物受惯性支配,我们都是唐璜口中不断升起又落下的钟摆,只有在失控的瞬间才能洞悉真理的光芒。在传播者的讲述和劝服前,信服是惯性,顺从是惯性,成为下一个传播者更是惯性。  

在谣言传播的过程中,可悲的是,能够洞悉真理的人,却往往采用淡漠和冷笑的姿态。所以,谣言之所以在社会上膨胀,是因为社会不乏狱卒,不乏良心,却缺少疾呼的声音。  

三、谣言的作用  

  防民之口,胜于防川;众口铄金,积毁销骨。可见人的语言功能大于武器的功能。  

  在中国古代,众多起义,例如:“黄巾起义”“陈胜起义”等等,事先都有谣言发布,起到了笼络人心的效果。  

  在商战中,商业谣言的作用更是多面,例如打击对手的市场,扩大自己的市场,或者利用谣言造成消费者抢购等等。  

  谣言通常为了一部分人打到某种目的而发布,例如:增加知名度、吸引目光、诋毁他人、制造声势、转移视线等等。  

  谣言是社会大众传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也是人们日常精神文化生活中的调味料。一个稳定繁荣的文化传播社会应该有一定的谣言产生几率与其相适应,谣言越多,反应出社会文化传播活性越强(人们对于传播的积极性越高),反之,则说明这个社会的大众传播或者人际传播缺少活性。  

  如何成功发布谣言?要成功发布一则谣言首先要对如下概念进行分析理解:  

  1、谣言制造:谣言的信息要与传播者有一定相关度,有相当的重要度,并且易于传播。  

  2、传播渠道:一般有三个层面,首先是谣言的发布者进行首次传播;再次传播者进行相互间传播,形成谣言;最终由第三方对谣言本身进行纰漏。  

  3、 反谣言机制:  

  a) 法律制约,违反以及触及法律的谣言法律将对起压制。  

  b) 道德行为规范制约,一些谣言在涉及道德底线或者行为习惯底线的时候,也会在传播过程中被中断。  

  c) 第三方干扰,当谣言发挥一定作用的时候,有些另有目的的第三方可能对其进行干扰,从而改变谣言内容,利用谣言。  

  披露不为人所知的事情未必都是传播谣言,但是有一点可以肯定,来历不明,没有详尽扎实事实支持的虚假消息,往往都回避了大多数人可以及时、准确查证到的内容,就是因为其不透明度,给人一种宁可信其有的心理暗示。  

四、谣言的危害  

比如有些人恶意攻击和诽谤国家某领导人或名人,势必会造成对这个人名誉的受损,降低人们的是非观念。同时,也会打击一批好人,让人们不明真相,纵容这些坏风气。评价一个人必须公正,客观,不要带有感情因素。  

还有就是对国家有关机构和部门的攻击,这样可能是受些坏人的鼓惑,或某些不可告人的目的,这样做严重影响国家形象,同时也会给社会带来不良风气。如果散布关于战争,地震,瘟疫等等,甚至会让人人自危,国无宁日。  

特别一提的是,这些年来,一些右派分子和资改派分子,不断制造谣言,恶毒攻击毛泽东同志,否定毛泽东时代和毛泽东思想,其目的就是为了迷惑人心,混淆是非,使人们丧失对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信仰,丧失对社会主义制度的信仰,以达到复辟资本主义的目的。  

综上种种行为,谣言表面看起来似乎不算什么,但从深的层次来讲,这是犯罪,不利于社会和谐,国家的发展。特别是一些人认为所谓的小事,事实上,小事往往会逐渐演变成大事,甚至是犯罪。因此,我们必须要认清是非,知道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  

五、谣言止于智者。  

谣言往往能象野火一般蔓延,是因为智者数量少,若不加以有效手段制止,这种邪火烧毁的是民众对社会的信心。  

在谣言的牺牲品中,古往今来大有人在。《史记·甘茂列传记载》:鲁国有个跟曾参同姓名的人杀了人。有人就去告诉曾母说曾参杀了人。曾母认为自己的儿子不可能杀人,仍在织布机上坦然劳动。但架不住有人接二连三地来报曾参杀人的消息,曾母便扔下梭子,下了织布机,爬墙逃走了。不独曾参就连岳飞那样叱咤风云的英雄最后不是也倒在了谣言之下?可以说,由于谣言往往用词狠毒,常常能够击中大众心理的命门,产生强大的杀伤力,因此谣言能于红口白牙之间,令目标灰飞烟灭。  

     谣言之所以能横行无忌兴风作浪,除了一张张造谣生事不负责任的嘴巴,更少不了一只只轻信盲从偏听偏信的耳朵。说实话,对事实还一无所知,偶尔充当了谣言的传播者是难免的。在事实澄清后,能积极的制止谣言,也难能可贵。知道不是事实,却还去煽动,不是被人利用,就是另有图谋,别有用心。不相信,不传播,要抵制,才是对待谣言的正确态度。  

有一个古老的故事,说的是一个人风风火火地跑到一位哲人那儿说:“我有个消息要告诉您……”哲人打断他的话说:“等一等,你要告诉我的消息,用三个筛子筛过了吗?”那人不解地问:“哪三个筛子?”哲人说:“第一个筛子叫真实。你要告诉我的消息真实吗?”来人说:“不知道,我从街上听来的。”“第二个筛子是审查。你要告诉我的消息审查过了吗,是善意的吗?”那人踌躇地说:“不,刚好相反。”哲人说:“第三个筛子是掂量。这个如此让你激动的消息重要吗?”那人不好意思地说:“都是街头巷尾的传说,无所谓重要不重要。”哲人说:“这消息既然一不确定是否真实,二非善意,三不重要,那就别说了吧,免得人们被这虚假的谣传所困扰。”  

      恶者制造谣言,智者中止谣言。保持心灵的纯洁,从正确的途径获取信息,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用一颗正直的心去面对人生,以正当的手段去做事,抱着“耳听为虚,眼见为实”的态度,去亲自观察、亲身体会,才不会或者可以尽量避免受谣言所惑。相信做到耳聪目明心正,谣言自会“寿终正寝”。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