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主义能使中国富强吗?
资本主义能否使中国富强?这是一个重大的历史课题,如果不从经济学理论上予以解决,仅靠政策来强行实行社会主义回归,仍然不能保证修正主义以后不会卷土重来,因此我们要在理论上彻底解决之。
我们知道,资本主义的生产目的是获取利润,资本最完善的表现形式是货币,虽然利润是在生产领域被创造出来,但是只能在流通领域才能实现为增多的货币,只有最终体现为增多的货币时,预付资本才算完成它的职能,也才能被称为资本。
资本家只能先在流通领域购买到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然后在生产领域使工人生产出含有利润的商品,最后回到流通领域把商品转化为更大的货币额,因此。资本必须即存在于生产领域,又存在流通领域,
因为预付资本以货币的形式投入流通,最后又从流通中收回增多的货币,所以资本增值的过程表现为循环,货币既是起点,也是终点,资本循环包括生产过程和流通过程,是两者的统一。
由此可见,资本必须在完成一个循环之后,才能实现利润,如果要不断获得利润,资本就必须不断循环,即货币一流回就再度投入流通,如果市场条件不变,一笔预付资本在一年内能获得多少利润,取决于一年内的循环次数。
循环次数又是如何确定的呢?取决于循环周期的长短,一个循环周期就是生产周期和流通周期的总和。比如说,资本家在市场上购买雇佣工人和生产资料所花的时间平均为2周,他到市场上销售商品所需的时间平均为3周,那么流通周期就是两者之和,即5周。
如果工人生产商品所需的平均时间为3周,那生产周期就是3周。因此,资本的循环周期为3+5 = 8周。
一年为52周,由于该资本的循环周期为8周,因此,该资本的年循环次数为52÷8 = 6.5.
如果该资本每次循环的利润为100,那么每年获得的利润就是6.5×100 = 650
因为年利润等于每次循环的利润与年循环次数的乘积,因此,即使每次循环中资本获取的利润不变,如果年循环次数增多,年利润也能增加。
如何增加资本的年循环次数呢?缩短循环周期,可是循环周期包括生产周期和流通周期两部分,生产周期只可能停留在生产场所,从长远的角度来说,它的长短取决于一个国家的生产力水平,从较短的角度来说,它取决于工人的劳动技能,所采用的工具与设备的先进程度。一旦资本处于生产周期,它就会暂时固定在某场所,相对处于流通周期来说,对环境的依赖较小。
流通周期的长短,很大部分取决于运输条件,因为商品被生产出后必须运到销售所在地,原料可能要到远方的产地购买,雇佣工人也需要到劳动力市场上寻找,满足上述需要的难易程度取决于运输条件,而运输条件又受地理条件的制约。
例如,如果一个国家地势平坦,河流众多,那么它的运输业必然发达,因为公路可以修得宽阔笔直,铁路网容易修建,河流也可以充当运输工具,如果一个国家地势险峻,它的运输业必然落后,因为河流湍急,不仅不能发挥运输作用,并且还割裂河岸两边的经济交流,同时,无论公路还是铁路建设,遇到的困难必然要比地势平坦的国家大得多。
我们现在假设,当初西方殖民者不仅移民到现在的美国,也移民到中国大陆,并且中国大陆也是人口稀少的荒蛮之地,资本主义在哪个大陆会更加成功呢?
必然是美国胜出,因为美国地势主要以平原为主,并且河流众多,能发挥天然的运输工具。而中国主要东部地势平坦,越往西走,地势越加倾斜险峻。黄河非但不能航运,还不断为中华民族带来灾难,长江仅在中下游可通航。因此,中美两国的地势条件不同,导致商品的交换速度不同,即使资本主义的起点相同,发展速度也不会相同,美国资本的循环速度必然快于中国的资本。
如果走自由竞争的资本主义,由于自然环境的差异,中国东西部贫富差异必然越来越大,最后可能会分裂为几个国家,沿海小国较富,可是内陆国家贫穷,战乱不止,如同北洋军政府时代的军阀割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