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网友杂谈

如何扩大就业

火烧 2014-08-08 00:00:00 网友杂谈 1025
文章探讨如何扩大就业,分析罗斯福新政中以工代赈政策,通过政府组织公共工程解决失业问题,提升购买力与经济恢复,提供就业机会与社会稳定的解决方案。

  现代化大生产具有的生产力,使得现代的生产与消费的关系与以往任何时期都不同,只要某种消费品能引起公众的喜爱,生产力能立刻使它充溢市场。因此,生产过剩是当今的普遍现象。

  难道产品真的多得已经超出了社会的需求吗?不是,只是因为现在的生产目的是为了利润,而不是为了提供民众的生活水平。对于要获得足够的利润这一目标来说,商品是生产得太多了。反过来说,只要商品生产的数量少一些,使其保证足够的价位,利润是可以保证的。可是这一条件又和现今的生产力发展水平矛盾,因为现代生产力的特点就是生产规模的巨大。

  商品过剩必然导致大批工人失业,失业工人的增加又导致社会购买力的衰退,这包括两方面原因,失业工人失去收入来源,同时失业工人数量的增加会压低在业工人的收入。于是就出现了尴尬的现象,一方面商品过剩,另一方面劳动力过剩。

  只要工人的就业人数增加,经济就会好转,因为就业增加意味着购买力的恢复,购买力的恢复意味着生产的恢复,但是,应该如何增加工人的就业机会呢?

  历史已经给了我们答案,“罗斯福新政”就是最好的启示,我们有必要对其做专门的分析。

  1929年世界资本主义进入大萧条时期,罗斯福出任美国总统之后,放弃自由经济主义,代之以国家干预主义,成功的挽救了美国经济,使美国避免进入法西斯主义的行列。在诸多的新政政策中,最著名的就是“以工代赈”。

  面对惊人的失业率和商品过剩。罗斯福放弃了传统的单纯救济政策,改由政府组织工程局,大兴公共工程和民用工程,主要招募失业率偏高的年轻人参与,因为有工作就有工资,而劳动力的特点就在于:它创造出的价值大于它自身的价值。现在工人又有工作了,而且他们创造的价值远大于他们得到的工资。 “以工代赈”的实质就是,由政府雇用原本失业的工人,为什么政府有这个能力呢?因为政府掌握着货币的发行权,虽然资本家货币紧缺,但是政府不缺货币。

  在新政期间,美国修建了哪些工程呢?这里只能大致介绍几点

  植树护林、防治水患、水土保持、道路建筑、开辟森林防火线和设置森林望塔等,开辟了740多万英亩国有林区和大量国有公园,兴建了18万个小型工程项目,包括校舍、桥梁、堤坎、下水道系统及邮局和行政机关等公共建筑物。

  自1933年至1935年,公共工程局支出33亿美元給私人公司來建设34,599項工程计划,包括政府建筑、机场、医院、学校、道路、桥梁、水坝。其中許多是相当大型的工程。,借由植林与洪水控制,从腐蚀与废弃中重新获得了数百万公顷的土地。

  到二战前夕,修筑了近1000座飞机场、12000多个运动场、800多座校 与医院,不仅为工匠、非熟练工人和建筑业是创造了就业机会,还给成千上万的失业艺术家提供了形形色色的工作。

  “以工代赈”计划提供了大量的工作机会,由于工人的消费,使得市场的堆积商品被逐渐消化,经济开始好转。同时,这期间所完成的工程,为美国以后的发展。尤其是战争时代的经济,起了关键性的作用。

  通过大兴公共工程刺激经济发展,当时不仅在美国,在意大利也得以广泛实施,因为公共工程必要要求有大量的劳动力,而且工程本身也会促使经济的发展,尽管从短期来看,效果似乎不明显。墨索里尼就是通过这种方法赢得了意大利人民的信任。

  目前的中国存在与当时的美国类似的情况, “罗斯福新政”的效果告诉我们,在当前的社会里,自由经济政策必须被放弃,政府应该接管市场,就业机会必须由政府解决。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