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网友杂谈

谁的主场?谁的新闻?论香港《主场新闻》关站事件

火烧 2014-08-07 00:00:00 网友杂谈 1041
香港《主场新闻》突然关站,引发对新闻自由与政治压力的讨论。创办人蔡东豪公开信透露政治与市场因素影响,分析其关站原因及对香港媒体生态的影响。

  7月26日,主场新闻无预警关站,并将全部文章撤除,只剩下创办人蔡东豪的一封公开信,引起众多揣测。

  7月26日,香港知名的网路媒体《主场新闻》无预警将网站上所有报导与文章移除,并刊登创办人蔡东豪的一封公开信向读者说明。蔡东豪信中以“我恐惧”、“我误判”两段落,表达自己恐惧当前政治气氛带来的各种压力,同时也表示自己误判市场形势,想要将《主场新闻》“当一盘正常生意来做”,却败在“不正常的社会及市场气氛”,虽有高点阅率,却无法收支平衡。最终只能表达对读者、同事、博客写手、家人的愧疚,宣布结束运作2年的《主场新闻》。

  《主场新闻》以“我城.我观点.我主场”为口号,透过转载其他媒体的报导,并由记者彙整资讯、整合与改写,让读者方便了解事件。依蔡东豪所言,《主场新闻》平均每日点阅率可达30万人次,同时也吸引许多博客(部落客)愿意无偿供应文章。为香港近年来备受瞩目的网路媒体。

  各方对关站的看法与揣测

  因此,蔡东豪此文一出,不仅轰动香港舆论圈,更引发各界揣测《主场新闻》关站内情。香港《一週刊》报导,蔡东豪7月初曾无故失联四日,因此怀疑蔡东豪可能受到特别施压,或者遭政府掌握“黑材料”而受威胁。而也有人认为事出突然,同时网站所有文章蒸发,背后应该有著巨大政治压力。《明报》则报导传闻蔡东豪可能接任香港《苹果日报》社长。而最普遍的迴响则是认为,《主场新闻》关站是政治上白色恐怖的一环,香港的新闻自由已死。

  然而,关于《主场新闻》关站事件,也有一些不同的声音。《主场新闻》的政治立场鲜明,倾向泛民主派,亦曾于2012年香港立法会选举时全力支持独立候选人庞一鸣。在一篇《半年前,我 UNLIKE 了〈主场新闻〉》的文章中,作者认为《主场新闻》的一些操作,只是想引起香港人集体的不安与忿怒,追求轰动与民粹化。“就像某些媒体日复日报导自由行的丑态”,于事无补,于世无用,所以他unlike了《主场新闻》。

  如何抵御“政治”与“市场”因素

  我们其实难以得知《主场新闻》关站,是否真有不可告人的内幕。就蔡东豪的公开信来看,“政治压力”,以及“难以获利”,是《主场新闻》关站的两大主因。而“政治”跟“市场”,是长期以来影响跟扭曲媒体的两大因素。不论是媒体或媒体工作者个人,都可能面临到政府、政党或政治人物或明或暗的干预,以及资金来源(例如广告主抽广告)的威胁。任何一个媒体想要维持其“独立性”,都必须在组织运作上,以及财务来源上,想办法摆脱上述因素影响。

  《香港独立媒体》成员林蔼云撰文表示,对于香港媒体工作者来说,恐惧跟压力一直都在,但如果只靠个人的心理和道德支持,难免会遇到个人的退缩或离开。林蔼云认为,如果能在组织方式上让权力分散:或者以合作社、非营利组织模式筹募资金来源,可以减少组织受到个人意志的影响。“公开、透明的媒体营理,是最好分担政治恐惧的方法,因为该媒体并不是一个人‘话事’,而是在持份者监察下营运。”林蔼云这麽认为。

  谁杀了《主场新闻》?

  根据香港《一周刊》1273期报导,事实上《主场新闻》营运资金,大部分来自蔡东豪与香港《苹果日报》的合作计画,由蔡东豪组织写手为苹果日报财经版面“金融中心”撰稿,并以每月数十万元港币的稿费资助《主场新闻》,使其开销大致打平。然而2014年4月,《苹果日报》突然删减双方合作的规模与经费,造成《主场新闻》财务危机。虽然《主场新闻》紧急聘僱了两位广告专员,洽谈广告赞助事宜,但结果并不顺利,最终由蔡东豪宣布关站。

  专栏作家陈立诺认为,一个月几十万港币对黎智英来说不是无法负担的金额,缩减给《主场新闻》的经费背后另有盘算。他分析《主场新闻》跟《苹果日报》两者网路读者的重叠性高,主要都是泛民主派的支持者。陈立诺并指出,可能是《苹果日报》想要抢食网站媒体广告,同时也想争夺对于泛民主派群众的影响力。有趣的是,《主场新闻》刚关闭不久,苹果社群资讯网行政总裁李兆富就宣布新网站《全民媒体》将于8月1日上线营运,填补《主场新闻》的空缺。

  蔡东豪在公开信中提及,“香港不单止核心价值被扭曲,市场也被扭曲”,“(香港是)不正常的社会和市场”。然而,如果不是这样的(不正常?)社会跟市场,一传媒集团老板黎智英会愿意出资支持《主场新闻》吗?《主场新闻》不也是因为在这样的(不正常?)社会,才有办法获得大量的关注与点阅率吗?而且话说到底,大幅删减挹注的资金,亲手扼杀《主场新闻》,的人不就是以反共、支持泛民派、宣扬民主价值与自由市场著称的黎智英吗?

  谁的主场?谁的新闻?

  《主场新闻》的关站,由蔡东豪一人决定,除了总编辑余家辉在前一天接获消息外,其馀十几名员工事前全不知情。而目前《主场新闻》网站上,只剩蔡东豪的公开信,其馀的报导与文章已经全数遭移除。令人费解的是,蔡东豪不玩了,跟《主场新闻》是否继续运作,应该是两码子事。不管募款、找人接手、或是邀人入股等等,都有其他的可能性。最低限度也可以维持网站不更新,保存旧有的文章。

  但就因为蔡东豪是老闆(100%持股),所以他既拥有员工们的劳动成果,也不需要顾虑那些长期无偿供稿作者与博客的意见。网站要关要开,所有的文章要砍要留,由他一人说了算。如此看来,这篇《主场新闻》的关站公开信,其实就是蔡东豪个人的“所有权宣示”。公开宣示这个主场,是蔡东豪的主场;这些新闻,是蔡东豪的新闻。

  8月3日,蔡东豪在香港《苹果日报》副刊以《我仍有山》为题撰文。文中表示自己“行完山后我会起身,更强更有自信”,暗示仍将再起。这态度似乎不像是一名受政治压力而必须噤声的受害者?就算真有特殊的政治压力好了,文章砍完就能够马上“洗白”吗?即便如此,员工辛苦的劳动成果、博客的供稿以及网民的讨论,这些富有公共价值的内容,为什麽要变成他个人交换的筹码?

  再思公共媒体,打造自己主场

  面对《主场新闻》突然关站且删文,已有香港网友发起“自己文章自己救,主场章再现”行动,利用google库存功能,将《主场新闻》旧文转载到新架设的“救救主场新闻”网站。并接受投稿,试图在网站上延续《主场新闻》的运作。数名长期投稿主场新闻的博客们,也在脸书(Facebook)平台上成立“主场新闻博客群”粉丝团,串连前《主场新闻》的博客群,继续发表文章。目前“主场新闻博客群”已有将近7万名网友按赞加入追踪。

  在现阶段,不论是香港或台湾,私人拥有的媒体,或是商业媒体,仍旧是普遍常见的媒体形式。2013年5月,香港《阳光时务周刊》宣布停刊。2014年3月,台湾的《破报》停刊,《立报》缩编转型。2014年7月,香港《主场新闻》关站。这些媒体停刊的理由,大抵不脱“政治压力”与“财务问题”两大块。究其共通点,都是由资方片面决定媒体的生死去留。

  这些事件与历史向我们清楚揭示,我们不能将媒体社会公器的想像与期待,仅寄望于“有良心的资本家”。而必须认真地思考媒体的独立性与公共性何在?如何确保?如何扩大?回到前述《香港独立媒体》林蔼云的说法,我们需要社会大众的主动参与支持,共同打造更具公共性的媒体空间。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