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中华文化

岳飞精神述论

火烧 2010-08-26 00:00:00 中华文化 1025
文章深入探讨岳飞精神内涵,涵盖爱国、开拓、廉洁、联系群众及学习等多方面,强调其对弘扬传统文化与精神文明建设的意义。

岳飞精神述论

来可泓


  摘要:岳飞精神是多方面的,爱国主义精神是其根本精神,勇于开拓精神、热爱专业精神、廉洁奉公精神、密切联系群众精神和刻苦学习精神等也都是非常宝贵的精神。

        关键词:岳飞;爱国精神;开拓精神


  岳飞是南宋时期著名的爱国英雄,他的精神,光彩照人,彪炳千秋。关于岳飞精神,前辈学者多有论述,但大都着眼于爱国主义方面,主张弘扬他的爱国主义精神,增强民族凝聚力,这无疑是非常正确的。应该说,爱国主义精神是岳飞的根本精神,是核心和基础,但是,由此而辐射出来的开拓精神、热爱专业精神、廉洁奉公精神、密切联系群众精神、刻苦学习精神等,也很值得我们重视。笔者不揣冒昧,对岳飞的精神作些研究和概括,以期更好地、全面地弘扬岳飞精神,进而为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服务。


  一、岳飞具有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


          岳飞的一生与尽忠报国相伴始终,具在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以国家民族利益为重,矢志抗金,生死以之。


         岳飞生活在北宋覆灭、南宋初建,女真军队铁蹄蹂躏中原大地,宋朝国家、华夏民族处于生死存亡之秋。岳飞亲眼看到家乡人民遭受金军践踏,流离失所,陷于水深火热的境地。自幼受到其父岳和“汝为时用,其殉国死义乎”的爱国教育;从军时其母又在背部刺上“尽忠报国”四个大字,深入肌肤,激励岳飞以身许国。

        岳飞20 岁从军,一上战场,在爱国主义精神的激励下,每战必身先士卒,亲冒矢石,义无反顾。如靖康元年(1126 年)6月,岳飞所在部队团练,以岳飞作战勇敢,便叫他领百余骑去作武装侦探,途中突遇金兵袭击。有的骑兵畏怯规避,而岳飞勇猛异常,单骑冲入敌阵,往来反复冲杀,劈死敌骑兵数人,金兵四散逃奔。同年12 月,岳飞随刘浩向澶渊进军至滑州(今河南滑县) ,金兵突然到来,岳飞策马举刀向前迎敌。金军中一勇将舞刀直奔岳飞,双方拼命厮杀。岳飞猛力挥刀,敌将的刀刃被砍进一寸多深,拔刀又一猛击,将敌将杀死。部众一齐拥上,金兵大败。靖康二年(1127 年)9 月,岳飞所部与金兵大队人马相遇,兵力悬殊。岳飞激励士卒,率先奋战,受伤十余处,打败金军。这几次战役说的是岳飞从军不久,还是一名下级军官,自应冲锋在前。

       当岳飞积功升任京湖宣抚使,成为指挥官后,也并不像张俊、刘光世等大将那样常在几百里处遥控指挥前线的军队,而是每战必亲自上阵,自为旗头,挥动手中旗帜,在阵前指挥战斗,有时还亲率士兵冲锋陷阵。绍兴十年(1140 年)7月10 日郾城大战时,岳飞的主力部队由张宪率领在颖昌一带活动,而岳飞的司令部则驻扎在郾城。金兵侦知这一情况,想突然袭击岳飞的大本营,便集中兵力向郾城压来。当时,有的部将劝岳飞稍避其锋,岳飞说:“这正是大家报国立功之时。”便跨上战马,带着40 个骑兵冲出迎敌,砍死敌人一员上将。一场恶战,人为血人,马为血马,岳飞负伤多处,终于打败了金兵。所以宋高宗也说:“用将须择孤寒流忠勇,久经艰难,亲冒矢石者。”岳飞素无一介之助,致位通显,是英勇战斗的结果,而英勇战斗的基础,则是以国家、民族利益为重和矢志抗金的爱国主义力量所促成的。


       2. 以爱国抗金为判断是非的标准。


        岳飞以抗击金人、收复故土为最高目的。“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直抵黄龙府,与诸将痛饮耳。”因此,凡是符合抗金利益的,他都积极支持;凡是违背抗金利益的,即使是皇帝、权相,他都坚决反对,义无反顾。如1127 年宋高宗赵构即位之初,岳飞还是一个下级军官,越职进言,希望赵构“亲率六军北渡,则将士作气,中原可复”。结果因触犯阶级法而被免职。

        特别是1137 年以后,岳飞坚决反对宋高宗、秦桧向金国乞降求和政策,接二连三向高宗上奏章反对和议。1138 年9 月,岳飞上奏说:“不可与和。国事隙深,何日可忘! 臣乞整兵,复三京陵寝;事毕,然后谋河朔,复取旧疆,臣之愿也。”1139 年,南宋与金第一次订立和约,赵构、秦桧大肆渲染。岳飞进了一道《谢表》,对和约予以全盘否定。“臣幸遇明时,获观盛事。身居将阃,功无补于涓埃。口诵诒书,面有惭于军旅。尚作聪明而过虑, 徒怀犹豫以致疑。谓无事而请和者谋,恐卑词而益币者进。”对卖国求荣活动以合法斗争的形式,尽情加以揭露和鞭鞑。接着岳飞旗帜鲜明地阐述自己的观点:“臣愿定谋于全胜,期收地于两河,唾手燕云,终欲复仇而报国;誓心天地,当令稽颡以称藩。”对和议根本不予承认,要坚定不移地收复失地,收复燕云十六州,要把金政权作为南宋的一个藩臣。岳飞还曾当面对赵构说:“金人不可信,和好不可恃。相臣谋国有臧,恐贻后世讥议。”足见岳飞有反潮流的勇气,为了抗金,敢于挺身与赵构作斗争。

         1140 年,岳飞第四次北伐,局势稍有稳定,宋高宗赵构命令使者李若虚面谕岳飞:“兵不可轻动,且宜班师。”而岳飞不听,反而继续进兵。后来李若虚支持岳飞说:“事既尔,势不可还。矫治之罪,若虚当任之。”李若虚愿意冒着改变圣旨的危险,支持岳飞进军,确是难能可贵的。1141 年,金人撕毁和约,向淮北进犯,赵构即调岳飞入援。岳飞念及前几次每胜,复被诏还,乃以乏粮为辞,按兵不动。最后上御札付飞云:“社稷存亡,在卿此举。”飞奉诏移兵30 里而止。由此可见,岳飞接受赵构的命令,也是以抗金为判断标准:凡是不符合抗金大业,岳飞并不因尽忠于皇帝而一概听从,而是有所抵制的。这自然要冒极大的风险,没有凛然的不畏死的爱国精神作支柱,是无法这样做的。

 

       3. 岳飞为了抗金大业,往往释私憾而急公仇。


        如部将杨再兴,原为军贼匪徒曹成部将,在莫邪之战中曾杀死岳飞胞弟岳翻和第五将韩顺夫。后曹成战败,杨再兴被张宪俘虏。岳飞深知杨再兴武艺超群,便喻以忠义报国,不计杀弟斩将之仇,将他释放,后又任用为将。在岳飞的开导下,杨再兴忠勇报国,屡立战功,在小商桥战役中壮烈殉国,焚化其尸体时得箭镞两升。

       再如韩世忠、张俊等大将与岳飞有嫌隙,岳飞为了顾全大局,团结抗金,将作战时缴获的两只船满载贵重器物,赠给两位前辈,表示敬意。“幕中之轻锐者复教飞勿苦降意。”但岳飞屈己下之。岳飞在三大将中年纪最轻,由于十多年来的东征西讨,屡立战功,功勋卓著,使他从一名普通士兵成长为一员声名显赫的大将,得以与资历比较老的张、韩并列,而功劳和威望更在张、韩之上。张、韩都为此心怀不平。岳飞也觉察到这一点,但岳飞以抗金大局为重,谦虚谨慎,以长辈之礼对待张、韩,并经常写信向张、韩问候和赠送一些战利品,以表敬意。后来,韩世忠为岳飞的谦逊态度和团结精神所感动,在抗金事业上又志同道合,所以很快地就消除了嫌怨。然而,张俊是个贪功忌贤的卑鄙小人,张俊不但不体察岳飞这一片心意,反而认为岳飞是在炫耀战功,于是更加忌恨岳飞。

       1141 年5 月10 日,宋高宗命张俊、岳飞前往楚州检阅韩世忠部兵马,其实是去找韩世忠的岔子,向他开刀。岳飞检阅韩世忠军籍, “知世忠止有众三万,而在楚州十余年,金人不敢犯,犹有余力以侵山东,可谓奇特之士也”,不胜叹服。他为了保存抗金力量,不同意张俊分韩世忠背嵬军,不同意在楚州建城之议,并把秦桧阴谋陷害韩世忠的消息遣人持函告诉韩世忠。韩世忠接信后,立即面见高宗说明原委,未遭陷害。秦桧、张俊便迁怒于岳飞而向岳飞开刀。韩世忠与岳飞结成真诚的友谊。岳飞下狱后,致有韩世忠对秦桧“莫须有三字何以服天下”的责问。


  二、岳飞具有勇往直前的开拓精神


       岳飞是一员武将,他的开拓精神首先表现在不畏强敌,敢于以弱胜强,以少胜多,不断扩大实力。1128 年宗泽死后,岳飞在杜充部下。8 月,金兵再次南侵,岳飞驻守竹芦渡与金军对峙。敌强我弱而且军粮将尽,而岳飞毫不惧怯,精选300士兵,伏于山下,各持柴草两束,夜半点燃,高高举起。金军怀疑宋朝援兵已至,大惊退却。岳飞乘势追去,大获全胜。 


        1129年,金兵大举向南进犯,南宋朝廷畏敌如虎,一逃再逃。而岳飞百折不挠,在艰难险境中独立成军,并挺进敌后,乘机打击金军,建立根据地。岳飞夜袭溧阳县城,杀敌五百余人,生擒刚上任的溧阳伪知县。岳飞转战广德,斩敌1216 名。岳飞进驻宜兴,攻克常州。岳飞奉命配合韩世忠从左侧进击金军,乘机恢复建康。数月之间,岳飞在抗金战场上接连获胜,打出一片新天地。朝廷上下,对岳飞的功绩推崇备至。删定官邵缉向执政推荐岳飞:“金人徘徊于建康、京口之间,势必欲留军江南,控扼险阻,牵制官军,实为东南之患。岳飞能奋不顾身,勇往克服建康及境内县镇,为国家夺取形胜咽喉之地,使逆虏扫地而去,无一骑留者,其谁之力也?”岳飞因功迁武功大夫、昌州防御使、通泰镇抚使。可见,岳飞以弱胜强,不断扩大实力,开拓进取。


         其次,岳飞还善于创造条件,不断开拓新局面。1134 年夏,金军配合李成占据襄阳等六郡,控扼长江中游,气势汹汹,使南宋中部防线面临严重威胁。岳飞此时上了一道《乞复襄阳札子》,提出“今日之计,当进兵襄阳,先取六郡(襄阳府、郢、随、唐、邓州、信阳郡) ”的主张,主动创造条件,以攻为守,开拓战区。经朝廷批准后,岳飞便挥师北上,取得了收复襄阳六郡的胜利,震动了朝廷。高宗接到岳飞的捷报后,对胡松年说:“朕虽素闻岳飞行军极有纪律,所以能破敌。”岳飞因功受清远军节度使、湖北路荆襄潭州制置使。在取得荆襄六郡的基础上,本可乘胜开拓,但受到宋高宗“不得越出六郡”的命令限制,不能继续北上,已创造的开拓条件逐渐丧失。特别是1140 年岳飞第四次北伐,在郾城大捷之后,正可乘胜开拓,但高宗求和心切,连下12 道金牌,将岳飞召回,“十年之功,废于一旦”。已开创的开拓条件,丧失殆尽。


  三、岳飞具有热爱专业,对业务精益求精的追求精神


  岳飞出身行伍,以军事为其专业。他努力钻研业务,不断提高军事水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岳飞悉心研究战略战术,不断提高军事指挥艺术。作战不能光凭勇气,还要有谋。岳飞未从军前,就“尤好《左氏春秋》、《孙吴兵法》”。《孙吴兵法》是一部兵书,讲的就是战略战术。而《左传》善于描写战争,阅读它会得到不少教益。岳飞从军后在宗泽部下,所向克捷,宗泽大为惊奇,对他说:“尔勇智才艺,古良将不能过,然好野战,非万全计。”因授以阵图。岳飞说:“阵而生战,兵法之常;运用之妙,存乎一心。”为宗泽所赞赏。在他隶属河北招讨使张所时,张所听说他在宗泽军中英勇善战,便问他:“汝能敌几何?”岳飞回答说:“勇不足恃,用兵在先定谋。栾枝曳柴以败荆,莫敖采樵以致绞,皆谋定也。”栾枝曳柴败荆、莫敖采樵克绞战例,都出自《左传》。可见《左传》的不少战例,经过岳飞的悉心揣摩而熟记于心。岳飞谋定而后战的观点,深为张所称道。张所认为“君殆非行伍中人”,而与之促膝交谈。岳飞既谈了灭金国、迎二圣、复旧疆,以报君父的抱负,又根据汴京地处平川旷野的特点,详细叙述了自己的战略战术思想。“国家都汴,恃河北以为固,苟凭据要冲,峙列重镇,一城受围,则诸城或挠或救,金人不能窥河南,而京师根本之地固矣。招抚诚能提兵压境,飞唯命是从。”这在黄河以南尚属宋朝的条件下,不失为固京师、逐步收复失地的战略。可惜不久张所被投降派排斥,贬职岭南,岳飞的战略无法实施。

      岳飞用兵之前,总是先同部将、谋士商量,研究战略战术,谋定而后战。纵观岳飞胙城之战、汜水关之战、竹芦渡之战、南薰门之战、牛头山之战、生米渡之战、郢州之战、郾城之战等,无一不是讲究战略战术,用计谋战胜敌人的。

      2 严格训练,提高军队素质,带出一支战无不胜、攻无不克的岳家军。


      岳飞治军,训练严格。每当军队休整时,他便亲自教导士兵学习过硬的作战本领,处处严格要求。如爬坡、跳壕时,他要求士兵穿上重重的铠甲,像实战一样,一丝不苟。有一次其子岳云“尝习注坡,马踬,怒而鞭之”。骑马冲下山坡,马被绊倒,原因在马而不在人,而岳飞尚要如此严加训斥。他的练兵,事事处处都与实战要求相联系,因而他的将领都英勇善战,他的背嵬军都能以一当百,战斗力极强,形成一支连敌人也惊叹的“撼山易,撼岳家军难”的钢铁队伍。


  四、岳飞具有廉洁奉公的精神


         岳飞有一句名言:“文臣不爱钱,武臣不惜死,天下太平矣。”岳飞不尚虚言,身体力行。就不爱钱来说,他廉洁奉公,为政清廉,首先表现在不置私产。岳飞建功后,赵构打算为他建造府第。岳飞婉言谢绝:“敌未灭,何以为家?”

       岳飞从一个普通的耕夫,骤然升迁高官后,故乡汤阴县的岳氏宗族不能忍受女真贵族的奴役,便闻讯纷纷南逃,投奔岳飞。为了安置其宗族,岳飞在江州庐山之南,先后购置田七宋顷八十八宋亩,地十一宋顷九十六宋亩,水磨五所。宋时南方所谓“地”, 往往是指瘠薄而出产甚少的旱地。岳飞的近十二宋顷地中,只有 九十一宋亩是熟地,其余都是荒地,故田地的收入,主要指靠这七八宋顷水田,“尽以赡守家者”。此外,岳飞还先后盖造或购买房廊、草屋和瓦屋四百九十八间,其中三十八间建在江州城中,作为自己私宅,其余的房屋主要集中在庐山的岳家市。岳家市既是岳母葬地,又是岳氏宗族的聚居地。
    
     岳飞在江州(今江西九江)购买或建造田地、房产,固然是准备将来功成身退之用;但在他生前,主要的受益者自然是其宗族。岳飞的田产主要用于出租,抑或宗族自耕,抑或两者兼而有之,今已不知其详。但是,岳飞即使按其正常的俸禄收入,也足以购置远远超过上述数字的田地、房产,他却并未如此购置,故他的田产远远少于同时代的武将,则是确定无疑的。

      岳飞蒙冤被抄家时,家中岳飞含冤遇害后,秦桧派其党羽去抄岳飞家,家中根本就没有金玉珠宝,除了几千卷书之外,剩下的主要是三千多匹麻布和丝绢、五千多斛米麦,显然还是准备补贴军用的。搜抄者不相信,再三搜查,一无所获。岳飞是手握重兵的著名大帅,带兵多年,家产只有这么一点,再看看与岳飞同时的其他将帅,金银财宝充满堂寝,田园占几县。两者相比,真有天渊之别!

       张俊、韩世忠、刘光世等将帅都是田连阡陌,跨州连郡,甲第名园,遍布各地。张俊贪婪好财,大肆兼并土地,占有了巨额田产,成为古往今来罕见的大地主,号称『占田遍天下,而家积巨万』。张俊家共有良田一百多万亩,每年收租米六十万石以上(另一说为—百万石),相当于南宋最富庶的绍兴府全年财政收入的两倍以上;通过巧取豪夺,张俊还占有了大批园苑、宅第,仅所收房租一项,每年就多达七万三千贯钱,也就是仅房租一项,就年收入七亿三千万文钱;  张俊家占有的田地面积达到一百多万亩(还不包括他家占有的大批园苑、宅第),也就是六亿六千六百七十多万平方米,或六百六十七平方公里,比新加坡这个国家的面积还要大,——这些地如果放到现在用来盖楼房,可以解决几千万居民的住宿问题!张俊在世时,家里的银子堆积如山,为了防止被偷,张俊命人将那些银子铸成一千两(五十公斤)一个的大银球,名叫『没奈何』,意思是小偷搬不走它们,全都拿它们没办法(《夷坚志》卷23)。绍兴二十一年(1151) ,高宗到张俊家去,张俊接驾供宴,进奉上等酒食果子几百种,又进献多种金玉器,内有金器1000 两,珠子69000 余颗,玛瑙碗30件,各种精细玉器40 余件,绫罗绸帛等1000 匹和大批名贵古玩字画。何其阔绰。

        刘光世经常虚报军额,多占军费;刘光世贪财好利,以经营田产而致『金钱巨亿』『置歌儿舞女』;刘光世还霸占良田,与民争利。刘光世在浙江青田霸占了大片良田,又在淮东一带掠夺膏腴水田三万亩。大臣们对刘光世深为不满。但是这样的一个贪财好利的庸将懦夫却能得到皇帝的青睐,宋高宗不仅对他一再迁就姑息,还不断给他加官进爵。刘光世赋闲的时候,皇帝『以玩好物数种赐之,光世大喜,秉烛夜观,几至四更』(《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140)。显然,大将玩物丧志、贪图享乐,反而使宋高宗十分放心。

        当时贪财成为风气,就是名将韩世忠也未能免俗。韩世忠曾向宋高宗提出要求,愿用三万八千贯钱购买江南西路临江军新淦县没官田宅,后又提出要买北宋奸臣朱勔的平江府南园,请佃官田一千二百宋亩,宋高宗闻之大喜,顺水推舟,全部免费赏赐给他。宋高宗还认为韩世忠“持身廉”,将著名的永丰圩田赐他。韩世忠力辞,就算是廉上加廉。事实上,韩世忠家每年所收租米多达几万石。当时宋高宗颇疑诸将有野心,及知韩世忠也是一个求田问舍的人,所以喜欢起来。韩世忠也许是效仿昔人买占田宅以自污的故智,但岳飞却是绝对不肯自污的。

        岳飞廉洁奉公精神其次表现在辞谢功名。岳飞曾写一副对联:“男儿欲到凌烟阁,第一功名不爱钱。”后人何金寿用文天祥和岳飞两句话集成一副对联:“人生自古谁无死,第一功名不爱钱。”确是对岳飞为人的写照。这里虽然提到功名,但岳飞所指的功名,应该是抗金大业恋而不是贪禄位。

        当岳气立功后,朝廷提升他官职时,他总是再三逊辞。如绍兴九年(1139) 九月十五日,进封岳飞为开府仪同三司,岳飞再三上表力辞。“今日之事,可危而不可安,可忧而不可贺。可训兵饬士,谨备不虞;而不可论功行赏,取笑敌人。”“王庶视师江、淮,飞与庶书。”“今岁若不举兵,当纳节请闲。”他只是为抗金而免任要职,只是为中兴国家而不就功名。所以一再辞封赏,而把自己置身于士兵之中。有一次行军过庐陵(今江西安吉) ,当地长官想结识岳飞,亲自郊迎。军队快过完了,还不见岳飞。原来岳飞已杂在士兵之中过去了。

       岳飞对于部下,凡立有战功的均予升赏,即使无名小卒也不遗漏。而对自己的儿子岳云则严格要求。收复襄汉之役,岳云功劳第一,岳飞却不予上报。过了一年,才按朝廷铨叙规定,任命为武翼郎。郾城之战时,“飞遣子云领骑兵直贯其阵,戒之曰:不胜,先斩之女。”颖昌之战,岳云“出入行阵,体被百余创,甲裳为赤”。以功迁忠州防御使,岳飞又辞。张俊说:“岳侯避宠荣,廉则廉矣,未得为公也。”岳飞问:“士卒冒矢石,立奇功,始沾一级。男云遽躐崇资,何以服从。”这与岳飞严于律己、清廉为民的精神是分不开的。

       其三表现在自奉菲薄。不论在战时或平时,岳飞总是和士兵共甘苦。在饮食起居方面,全无任何特殊之处。他日常的饭菜,大多只是一盘煎猪肉和几样面食,没有两样荤菜。有一次,厨师做了鸡来,岳飞问:“为什么要杀鸡吃?”厨师说:“这是鄂州的一个官员送来的。”岳飞便嘱咐厨师说:“以后不要接受这样的礼物,自家也不要杀鸡吃。”这与当时张俊、韩世忠、刘光世相比,简直不可同日而语。他们都过着金堂玉马、娇妻艳妾、骄奢淫逸的生活。韩世忠前后娶白氏、梁氏、茅氏、周氏为妻,晚年犹辱部将呼延通之妻而逼通自杀。


  五、岳飞具有密切联系群众的精神


       岳飞密切联系群众,首先表现在关心和爱护士兵方面。他对士兵的日常生活、生病、负伤、阵亡以及妻室情况都十分关心。他与士兵打成一片,常与战士一起吃饭,一杯酒一块肉,一定要均分给部下,有时上级犒赏的酒少,就用水掺和,让每个人都能尝到。每逢行军,士岳露宿在外,岳飞也一定露宿在外。遇到远征,岳飞就让妻子到将士家里去慰问,有困难的就送去金帛。遇到战士有婚丧嫁娶的事,就亲往照顾。士兵有了疾病,他亲自为他们调药。将士阵亡了,他往往悲痛得几天吃不下饭,一定要设法将他们的尸体找到,优礼殡葬,对死难者的家属子女给予照顾抚恤。

       南宋朝廷颁赐的犒赏,有时多达数十万贯,岳飞总是如数分配下去,不私取一毫。有一次,岳飞军营中主管机宣文字的幕僚黄纵,看到一个士兵冬天还穿着单衣,便问他:“军中的待遇过分微薄,致使你衣不得暖,你对此是否感到满意?”士兵回答说:“在个别大将部队时,所应得到的供给总是被克扣一些,独有岳宣抚这里不然,规定多少就实得多少,从不减克一文,而又听凭每人自行支配。我的衣着之所以单薄,是由于家累太重,把所得供给全部用在家小身上,我有什么不满意呢?”

       正因为岳飞关心和爱护士兵,所以深受士兵爱戴,全军上下,和谐团结。诚如张宗元对宋高宗所说:“岳飞的军队,将帅揖和,军旅精锐,上则禀承朝廷命令,人怀忠孝,下则训习武技,众智而勇。”

        其次,表现在纪律严明,爱护平民百姓。1130 年,岳飞在广德境内邀击金军,驻军钟村。“军无现粮,将士忍饥, 不敢扰民。”岳飞军纪严明,秋毫无犯,深受群众欢迎。宜兴县令苦于溃军骚扰,送信给岳飞,请岳飞进驻宜兴。岳飞移军宜兴后,遵从群众意愿,扫平了游寇,一县秩序井然。周围官吏、士民来宜兴居住的达万余家。岳飞爱民如亲,宜兴人民感恩戴德。他们说:“父母之生我也,易;公之保我也,难。”家家户户挂上岳飞图像,朝夕瞻仰。如奉定省,在村庙中辟一生祠,加以供奉。岳飞治军,军号“冻死不拆屋,饿死不掳掠”,纪律严明,保护人民。当岳飞1140 年奉诏自朱仙镇班师时,当地民众拦着马头恸哭,诉说:“我等戴香盆,运粮草,以迎官军,金人悉知之。相公去,我辈无噍类矣。”岳飞留军五日,让他们迁到南方去,以免被金人蹂躏,并立即向朝廷请求,将汉水上的闲田拨给他们耕种。

        其三,表现在善于团结河朔忠义民兵。为了收复失地,岳飞非常注意河朔忠义民兵的动向并与之联结。河北广大沦陷区人民,不满金军的残暴统治,纷纷组织义兵,与金军作斗争。岳飞曾派遣李宝、孙彦、梁兴、董荣等往山东、河北、河东,联络和组织当地忠义民兵,形成一支浩大的抗金队伍。如岳飞郾城大捷以后,进军朱仙镇,河朔义军打起岳字旗号,约期兴兵与岳家军会合。“父老百姓争挽车牵牛,戴糗粮以馈义军,顶盆焚香迎候者,充满道路。自燕以来,金号令不行,兀术欲签军以抗飞,河北无一人从者。”形成了一片抗金的大好形势。


  六、岳飞具有刻苦学习的精神

       岳飞出身寒微,没不受过正规教育,但他求知欲望很强。刻苦学习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力学不辍。


        《宋史•岳飞传》说岳飞“家贫力学,尤好《左氏春秋》、《孙吴兵法》”。岳飞“天资敏悟,幼读书强记。家贫,拾薪为烛,达旦不眠”。这样的刻苦学习,坚持不懈,即使身为独当一面的大帅时,岳飞也坚持学习不断。

       岳珂在《经进家集序》中说:“先臣飞刻意于学,涉猎经史。”

       《朱子语类》卷一、三,记录了大儒朱熹和他门人的一段谈话。门人问:“岳侯欲做事,何如张(俊) 、韩(世忠) ?”朱熹答:“张、韩所不及,却是他识道理了。”可以看出,由于岳飞知书识理,朱熹认为他超过了不亲文墨的张俊、韩世忠。

        我们从岳飞遗留下来的奏札、诗词看,岳飞的文学修养是很高的。此外,岳飞还练习书法。岳飞的参谋官薛弼曾对宋高宗说:“臣虽在幕中,然初有预闻。昨到九江,但见鹏习小楷。凡密奏,皆鹏自书耳。”我们从岳飞的遗墨看,笔力雄健,激昂沉郁,凛凛有生气。岳飞书法艺术的造诣是非常精湛的。岳飞刻苦自学,持之以恒,成效卓著。

        2. 学以致用。

         岳飞刻苦学习,其目的在学以致用。岳飞读书“不为章句,不事华靡,直欲致之实用。⋯⋯其心中所蕴,谋略所施,往往见于表奏、题跋、吟咏之间,随笔敷露。如《出师》一奏、《谢赦》一表,天下士至今传诵,以未睹全文为恨。”宋高宗也说:“览卿亲书奏,深用嘉叹,非忱诚忠谠,则言不及此。卿思虑精深,为一时智谋之将,非他人比。”

        可见岳飞的学习,一方面在于吸取前人的经验教训,指导自己的军事行动。如相州破陶俊、贾进,牛头山邀击金军,筠州破马进,都是以伏击取胜;竹芦渡燃束草,广德夜烧金营,都是借火光扰乱敌人;用札麻刀砍“拐子马脚”是用步兵战骑兵:凡此种种,无不是岳飞吸取前人的战例而加以灵活运用并凝炼成自己克敌制胜的法宝。另一方面,在于抒发自己慷慨悲壮的爱国精神。岳飞写下了“誓将七尺酬明圣,怒指天涯泪不收”,“何日请缨提锐旅,一鞭直渡清河洛”等为名士自愧不如名句,也说出了“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文臣不爱钱,武臣不惜死,天下太平矣”的名言,为千古所传诵,充分说明岳飞是一员既有武略又有文才的儒将。


        3. 善于与文人结交。


        岳飞经常与士人交往,不耻下问,增长了知识才干。《岳忠武王遗事》说:“王尊贤礼士,食客所至常满,一时名人杰士多归之。王每出则戎服弁首治理军务,入则褒衣缓带讨论经史,恂恂若儒生,雅歌投壶,俱极精致。”

       岳飞在军队中团结不少名士的事,还受到翰林学士汪藻弹劾,指责他浪费财富。“今一军之中,非战士者率三居其二,有诡名而请,一人而数人之名是也。有以使人之名而请者,一使臣之俸兼十人战士之费。有借补而请者,则便支廪禄,与命官一同。闻岳飞军中如此者数百人,州县惧于凭陵,莫敢呵诘,其盗支之物,至不可胜计。”可见岳飞团结文士之多,这也是岳飞比其他将领高明之处。岳飞以文士为智囊团, 从他们身上吸取思想智慧。

         以上是笔者对岳飞精神的粗略剖析。岳飞精神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积淀,是传统思想宝库中的一份宝贵财富。在当代,弘扬岳飞精神的现实意义是不言而喻的。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