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泰特谈话十五-人类物质文明发展的不二选择
文章探讨中庸之道对人类物质文明发展的指导意义,强调节制欲望、平衡善恶,认为儒家思想是解决现代经济矛盾的关键,符合自然本性,是人类文明发展的不二选择。
宋儒后来人越益认为,孔子的中庸之道是一门极高明的学问,宋儒的这个评价距离孔子逝去已有一千年了,宋儒是有感于孔子的中庸理论的历史政治社会实践所显示出的真理性而有感而发的。
时隔又一千年了,重温宋儒的评论,再加诸于和世界各种文明思想比较,深感中庸极高明的评价并不过分。
现在,环顾世界几大宗教思想,比如基督教和佛教宣传的真理观都有鲜明的善恶观念,都主张一种绝对的、抽象的、本原的人性善良和博爱观,但他们都很难去具体指导社会政治实践。
资本主义发展以来,西方的人文主义思想所宣扬的真理观又鲜明的突出经济利益,并且把物质文明的进步看成是人类文明进步的主要标准。这一种政治经济实践观,已经越来越显示和暴露出人类发展的局限性,巨大矛盾性,和不可持续性,毁灭性。
现在,整个人类世界都在重新审视和思考人类文化的价值观,对社会普遍崇拜的的物质文明的价值观产生了越来越大的怀疑。在这个人类面临文明价值重新选择的历史时刻,我们重温孔子的中庸之道思想,由衷的感觉到它具有非常符合人性的,并且具有政治社会实践价值的光辉思想。
中庸之道的核心价值,在于它批判和否定了人类思想行为价值的极端性。
人类的发展历史,是物质生活文明提高的历史,是人类的欲望不断的被更多的满足的历史,因此,作为一种政治思想理论,必须正视人类欲望的这种发展、提高和满足,而不能像宗教那样去回避它,更不能去彻底否定它。
孔子思想的坚实基础,首先在于它立足于认可人类欲望的基础,它的学说不是建立在空中的楼阁,而是建立在人的物质生活基础之上的。但孔子的入世,又可贵在他并不盲目崇拜物质欲望,而是提出对欲望要加以限制。这种对物质欲望既肯定又否定,表现出孔子思想的中庸立场。
真理、善、欲望,它们之间的关系,是人类思想历史上争议最多的,但中庸的思想合理的把它们统一了。
在中庸的思想中,人的欲望自身既不是善的,也不是恶的,但是,孔子不是没有是非观,他根据中庸的价值观,认为过度的追求欲望就会成为“恶”,而过度的剥夺人的欲望,或者冷酷无情的不顾及人的欲望,这也是一种“恶”。因此,和西方的资产阶级功利价值观比较,孔子的中庸利益价值观,是一种节欲的思想,是一种符合和遵循事物本性的一种自然主义思想。
孔子的这种节欲思想,既不与人类物质利益的发展趋势所矛盾,也避免了人类在发展物质利益的时候所产生的尖锐的矛盾。因此,联合国和一些著名的世界级的思想家一致认为儒家的文化是解决人类未来经济矛盾的一剂良方。
孔子的中庸之道,简明事理,很是人道。再比如我们举个例子,一个人肚子的饿和饱,无所谓有善恶观念,但当一个人很饥饿的时候,他就会认为饥饿是“恶”的,是他厌恨的,于是他想填饱肚子,而填饱肚子对他而言是“善”的。反过来,一个人肚子过饱,对他而言,过饱是“恶”的,他害怕被撑死,这时候他期盼有饥饿的感觉,饿就成为“善”的。可见,依据中庸的思想,没有绝对的善恶之分,善恶是相互过渡的。
表面来看,中庸的思想似乎没有善恶是非观,但其实,孔子的善恶是非观是很鲜明的,即事物达到中庸的时候,就是一种至善和至仁。也就是一个人饮食恰到好处的时候,就是符合事物的自然属性,就是一种和谐,一种和睦,孔子强调“和为贵”。“和”就是超越了事物的矛盾,驾驭了事物的矛盾,中和了事物的矛盾,从而达到了极高明的思想认识水平。
孔子说:“克己服礼为仁”。所谓“克己”,就是克制自己的欲望,就是节制欲望,所谓“礼”,是指的存在于万事万物当中的中庸之道理,这就是孔子所要达到的“仁”和“善”。因此,孔子的所有思想,所有目标,都归结到中庸之道。
今天的人类,遵循孔子的思想,有节制的、符合自然本性的、立足于人类长远利益的去发展社会物质文明,岂不是唯一和不二的选择吗?!
时隔又一千年了,重温宋儒的评论,再加诸于和世界各种文明思想比较,深感中庸极高明的评价并不过分。
现在,环顾世界几大宗教思想,比如基督教和佛教宣传的真理观都有鲜明的善恶观念,都主张一种绝对的、抽象的、本原的人性善良和博爱观,但他们都很难去具体指导社会政治实践。
资本主义发展以来,西方的人文主义思想所宣扬的真理观又鲜明的突出经济利益,并且把物质文明的进步看成是人类文明进步的主要标准。这一种政治经济实践观,已经越来越显示和暴露出人类发展的局限性,巨大矛盾性,和不可持续性,毁灭性。
现在,整个人类世界都在重新审视和思考人类文化的价值观,对社会普遍崇拜的的物质文明的价值观产生了越来越大的怀疑。在这个人类面临文明价值重新选择的历史时刻,我们重温孔子的中庸之道思想,由衷的感觉到它具有非常符合人性的,并且具有政治社会实践价值的光辉思想。
中庸之道的核心价值,在于它批判和否定了人类思想行为价值的极端性。
人类的发展历史,是物质生活文明提高的历史,是人类的欲望不断的被更多的满足的历史,因此,作为一种政治思想理论,必须正视人类欲望的这种发展、提高和满足,而不能像宗教那样去回避它,更不能去彻底否定它。
孔子思想的坚实基础,首先在于它立足于认可人类欲望的基础,它的学说不是建立在空中的楼阁,而是建立在人的物质生活基础之上的。但孔子的入世,又可贵在他并不盲目崇拜物质欲望,而是提出对欲望要加以限制。这种对物质欲望既肯定又否定,表现出孔子思想的中庸立场。
真理、善、欲望,它们之间的关系,是人类思想历史上争议最多的,但中庸的思想合理的把它们统一了。
在中庸的思想中,人的欲望自身既不是善的,也不是恶的,但是,孔子不是没有是非观,他根据中庸的价值观,认为过度的追求欲望就会成为“恶”,而过度的剥夺人的欲望,或者冷酷无情的不顾及人的欲望,这也是一种“恶”。因此,和西方的资产阶级功利价值观比较,孔子的中庸利益价值观,是一种节欲的思想,是一种符合和遵循事物本性的一种自然主义思想。
孔子的这种节欲思想,既不与人类物质利益的发展趋势所矛盾,也避免了人类在发展物质利益的时候所产生的尖锐的矛盾。因此,联合国和一些著名的世界级的思想家一致认为儒家的文化是解决人类未来经济矛盾的一剂良方。
孔子的中庸之道,简明事理,很是人道。再比如我们举个例子,一个人肚子的饿和饱,无所谓有善恶观念,但当一个人很饥饿的时候,他就会认为饥饿是“恶”的,是他厌恨的,于是他想填饱肚子,而填饱肚子对他而言是“善”的。反过来,一个人肚子过饱,对他而言,过饱是“恶”的,他害怕被撑死,这时候他期盼有饥饿的感觉,饿就成为“善”的。可见,依据中庸的思想,没有绝对的善恶之分,善恶是相互过渡的。
表面来看,中庸的思想似乎没有善恶是非观,但其实,孔子的善恶是非观是很鲜明的,即事物达到中庸的时候,就是一种至善和至仁。也就是一个人饮食恰到好处的时候,就是符合事物的自然属性,就是一种和谐,一种和睦,孔子强调“和为贵”。“和”就是超越了事物的矛盾,驾驭了事物的矛盾,中和了事物的矛盾,从而达到了极高明的思想认识水平。
孔子说:“克己服礼为仁”。所谓“克己”,就是克制自己的欲望,就是节制欲望,所谓“礼”,是指的存在于万事万物当中的中庸之道理,这就是孔子所要达到的“仁”和“善”。因此,孔子的所有思想,所有目标,都归结到中庸之道。
今天的人类,遵循孔子的思想,有节制的、符合自然本性的、立足于人类长远利益的去发展社会物质文明,岂不是唯一和不二的选择吗?!
很赞哦! (1025)
爱学记

微信收款码
支付宝收款码